第七章-- 心电图检查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心电图检查7.1心电图检查[临床应用范围]心电图检查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器械检查方法之一,它对某些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发挥心电图检查的作用,应该充分了解其应用范围与限度。
心电图检查的应用范围如下:1.对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价值。
2.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它不仅能确定有无心肌梗死,而且还可确定梗死的病期、部位、范围以及演变过程。
3.对房室肥大、心肌炎、心肌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包炎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4.能够帮助了解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等)和电解质紊乱对心肌的作用。
5.心电图作为一种电信息的时间标志,常和心音图、超声心动图、阻抗血流图等心功能测定以及其他心脏电生理研究同步描记,以利于确定时间。
6.心电监护已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用药观察、航天、体育等的心电监测以及危重病人的抢救。
心电图只是心脏激动的电学活动的记录,受互相拮抗和个体变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些心脏病,特别是在早期阶段,心电图可以正常,而心电图异常如偶发的期前收缩未必一定有心脏病;病因不同的心脏病可以引起同一种心电图图形的改变;加之心电图不能直接反映出心瓣膜活动、心音变化及心脏功能状态,因此心电图检查必须密切结合临床,绝不能代替详细地问诊、全面地体格检查以及其他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注意事项)1.必须用校检合格(包括阻尼、走纸速度、电压等参数)、性能良好的心电图机进行检查。
为了避免交流电和外来电的干扰,心电图机附近不宜有大型的带电设备如电风扇、X线机、电疗机等。
2.病人一般采用仰卧位,检查前静卧数分钟,使全身肌肉放松;室内温度适中,以避免肌肉震颤而引起伪差;为避免基线漂移,描图时,病人不宜说话、移动肢体以及过度呼吸。
3.安放电极的部位,要将皮肤擦洗干净,并涂上导电液体或导电胶,以减少皮肤与电极之间的阻力。
4.常规导联应包括工、Ⅱ、Ⅲ、AVR、AVL、AVF、V1、V2、V3、V4、V5、V6等共12个导联。
课程设计心电图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心电图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应用,能够独立进行心电图的阅读和分析。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心电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成部分;2.掌握心电图各波形的名称、含义和正常范围;3.熟悉心电图的测量和解读方法;4.理解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和意义。
5.能够正确识别和解读常见的心电图波形;6.能够分析心电图中的异常表现和相关疾病;7.能够运用心电图进行临床诊断和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心电图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养严谨、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3.培养医德医风,注重患者隐私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心电图各波形的识别和解读、心电图的测量和分析方法以及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如下:1.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心电图的定义、原理、组成部分和分类;2.心电图各波形的识别和解读:P波、Q波、R波、S波、T波、U波和V波等;3.心电图的测量和分析方法:纸带记录法、数字记录法、心电图机操作和解读;4.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心电图表现、心电图诊断标准和临床意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讲解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和临床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2.讨论法:分组讨论心电图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病例心电图,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4.实验法:操作心电图机,进行心电图的测量和解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心电图学》等;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心电图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心电图知识;4.实验设备:心电图机、纸带记录器等,用于实践操作和实验教学。
心电图检查 ( 第一轮 )一、目的要求:( 一) 通过示教了解心电图的描记方法。
( 二) 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图象,了解心电图的分析步骤及心电图各波段,:波形测量方法。
( 三) 写出正常心电图的正式报告。
二、器材:心电机一台,分规,正常心电图及心电图报告单每人一套。
三、实习安排:( 一) 轮流看心电图机操作方法。
( 约30 分钟)( 二) 测量正常心电图,边分析边记录写出完整报告后,交教师批改。
( 约2 个时)四、实习内容:( 一) 心电图的描记方法:l .被检查方面的准备:(1)在进行描记心电图前,让被检查者静卧数分钟。
使全身肌肉松弛,在冬天应在比较温暖的环境内进行,这样可以减少因肌肉震颤而引起的干扰。
(2)对初次检查心电图者,在操作前要作些解释工作,说明这种检查是毫不痛苦的,也没有什么危险性,以减少和消除心理上的紧张。
(3)被检查者一般采取卧位,宜用木床。
如在铁床上做,应注意绝缘,使身体不与其他任何金属导电体接触,可在床上垫上橡皮或塑料布,亦不能与墙壁和地面接触,以免受到干扰。
(4)四肢及胸前安放电极的部位,要将皮肤擦洗干净,并涂上导电液体,保持皮肤与电极良好接触及导电性能。
2 .心电机的操作步骤:(1) 接好地线,以防交流电干扰并保障病人安全。
(2) 接好导联线,左手黄线,右手红线,左足绿线,右足黑线,胸前白线。
(3) 接通交流电源:打开电源开关,将导联变换器转至“零”点,预热1 -2 分钟打开输入开关。
(4) 定好标准:即加1 毫伏特电压可使记录笔上移10 毫米为准。
如不够10 毫米或大于10 毫米,可用灵敏度调节( 增益) 调节之。
(5) 关上输入开关:将导联变换器转至T 处然后开输入开关,此时可见记录笔随心动而摆动,根据需要开记录开关,即记录了第1 导联心电图,以后依同法按次记录II,Ⅲ,avR 、avL ,aVF Vl --6 等导联。
(6) 记录完毕后,关上电源开关,在记录纸上注明姓名,测定时间,导联等。
心电图技能教案第一篇:心电图技能教案心电图技能.1、各波形的意义(1)P波:最早出现,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异常多说明心房的问题(2)PR间期:不等于PR段,而等于P 波+PR段。
代表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开始除极(3)QRS波群:幅度最大,心室除极全过程(4)ST-T:心室复极全过程(缓慢和快速),故其异常亦多为心室的问题。
(5)QT间期:整个心室活动过程。
主要看QT c间期,因心率慢QT间期必长,QT c间期[QT/(根号RR)])心电活动的传导: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延迟)-----希氏束---左右束支---蒲氏纤维--心室3、心电图诊断的二个注意点(心律,传导,房室肥大,心肌改变):(1)顺序一般为心律一定写第一位,如窦性心律、房性心律、房颤,而电轴左右偏写第二位等等(2)ECG诊断内容分为三类:①A类:多指解剖、病理生理诊断:主要有各房室肥大、心肌梗死、缺血、冠脉供血不足、各电解质紊乱等,结合临床②B类:单看心电图不须病史就能直接诊断的,各类心律失常是主力,例如房颤、预激综合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③除上述二者外的其他情形,例如ST-T改变,如心脏顺钟向转位,如电轴左偏。
QRS波群命名:第一个向上的的波称为R波,R波之后向下的波称为S波,R波之前第一个向下波为Q波 J点为QRS波群的终末与ST 段起始之交接点(可由于心动过速等原因引起偏移)顺钟向转位:V5,V6上出现V3,V4的波形(右室肥厚)逆钟向转位:V1,V2上出现V3,V4的波形(左室肥厚)4、看图的方法(其实须牢背的最主要其实就几个):1.P波时间应<0.12s,若延长和或成双峰,要注意有无左房肥大,在aVR上向下2.II导振幅应<0.25mV,若增高,注意有无右房肥大或肺动脉高压;3.PR间期应0.12-0.20s,若>0.20,注意是否各类房室传导阻滞,若<0.12,看看有无预激综合征4.QRS波应<0.12s:若宽大畸形,看看是干扰还是室早还是房早伴室内差传若>0.12s常用以判断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束支阻滞,RV5<2.5mV, RV5+SV1<4.0mV(M), RV5+SV1<3.5mV(W)5.还有QTc间期,正常是<0.43s的,若明显延长,>0.5s,要看是否QT间期延长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等6.心率计算HR=60/PP(RR),明显心律不齐时可取平均值心律失常的分类:激动起源异常-------激动传导异常,缓慢性-----快速性二、危重心电图A:[急性心梗]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胸闷/胸痛/心悸/上腹痛/甚至左肩背痛均应查ECG以鉴别急性心梗。
心电图教案一、前言心电图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对于医学生来说,学习心电图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本文将介绍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帮助医学生更好地掌握心电图的学习。
二、心电图的基本知识1. 心电图的定义心电图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方法,通过将心脏电信号放大并记录下来,可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2. 心电图的分类心电图可以分为静态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两种。
静态心电图是在安静状态下进行的心电图检查,可以检测出心脏的基本情况。
动态心电图是在运动或日常活动中进行的心电图检查,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3. 心电图的记录方法心电图的记录方法主要有三种:标准导联法、非标准导联法和特殊导联法。
标准导联法是最常用的记录方法,包括Ⅰ、Ⅱ、Ⅲ、aVR、aVL、aVF六个导联。
非标准导联法是指除标准导联法以外的其他导联方法,如V1-V6导联等。
特殊导联法是指用于特殊情况下的导联方法,如右胸导联、左胸导联等。
4. 心电图的诊断心电图的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率:正常成人的心率为60-100次/分钟。
2.心律:正常心律为窦性心律,即由窦房结控制的心律。
3.心电轴:心电轴是指心脏电活动的总体方向,正常心电轴在-30°至+90°之间。
4.心室肥厚:心室肥厚是指心室壁增厚,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等疾病。
5.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指心肌供血不足,常见于冠心病等疾病。
三、心电图的学习方法1. 学习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学习心电图的第一步是了解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心电图的定义、分类、记录方法和诊断等方面。
2. 学习心电图的解读方法学习心电图的第二步是学习心电图的解读方法,包括心率、心律、心电轴、心室肥厚和心肌缺血等方面。
3. 实践操作学习心电图的第三步是进行实践操作,通过观察和分析心电图,掌握心电图的解读方法。
4. 多练习学习心电图需要多练习,通过不断地观察和分析心电图,提高自己的解读水平。
2012年全国中职学校医药卫生类专业“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专业:护理学科:健康评估课题:描记及初步识别正常心电图教师:李琴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2011年10月学习领域第七章心电图检查授课教材健康评估授课教师李琴教学内容描记及初步识别正常心电图教学课时2学时(80分钟)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11年10月9日授课班级中职护理11班教学目的及要求知识目标:陈述心电图描记方法及明确心电图基本组成能力目标:熟练准确地为病人描记心电图,并能初步识别心电图的基本组成情感目标:树立爱伤理念,尊重并保护患者隐私学情分析中职护理11班,30人,高中起点,部分学生有短暂的工作经历,平均年龄18岁。
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喜欢操作,但厌烦枯燥的文字说教,同时理论联系实际、逻辑分析、实践操作等职业素养有待培养和提高。
教学重点心电图的基本组成及其导联安放方法教学难点心电图导联电极的正确安放方法教学关键点引导学生准确安放心电图导联电极,正确描记心电图。
教学方法教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归纳讲解法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讨式学习法、练习法教学环境理实一体化教室教具准备心电图机、展示台、多媒体设备及课件、张贴板学具准备辅助学习材料、任务书等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课前准备(课前一周)1、课前一周分好学习小组,以心电图组成命名,发放学习材料,提出预习要求。
2、课前5分钟检查作业,发放任务书、学习用具、安排座位。
引导法一、复习旧课3′提问:1、心电图的概念2、什么是心电图的导联电极3、临床上常用的心电图的导联有哪些提问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二、导入新课2′通过一幅漫画提出如何正确描记心电图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三、实施课堂任务一为一名模拟病人(同学)描记心电图32′1、说明任务内容、要求、评价方法。
2、明确操作重难点:电极安放的位置(参照学习材料中记忆顺口溜)。
3、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进行心电图的描记。
《心电图检查说课设计》计划中顺利的进行,我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首先,按标准护士要求着装。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上实训课时,甚至在工作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的形象。
然后是教学材料的准备,包括教材、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课件。
以及实训物品的准备,包括心电图机、生理盐水、棉签、记录笔、污物盘、治疗车。
而学生准备包括知识准备(如心电图常规12导联、各波段的名称与命名、测量方法、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小组准备(如每班分成8小组,选出小组长)和模拟病人准备。
5.2 导入设计由回顾前几节课讲过的旧知识,如各导联名称及电极放置位置等,并利用病例创设医院情景导入新课。
这样既概括巩固了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还能激起学生的未知欲望,如学生会想“心电图怎么做呢?”“如果我是该护士,我能很好的完成该任务吗?”等,使学生对本次课产生兴趣。
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病例:“病人,男,35岁。
因“突感心前区剧烈压榨样疼痛1h”急诊入院。
医生要求值班护士为该病人做心电图。
”引出本次课内容,并解释本次课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性。
5.3 讲解:对教学重、难点的处理首先,强调注意事项,教师示教。
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双边互动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实训步骤,和监控系统近距离显示示教过程,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心电图的连接方法、找到连接部位并操作心电图机,可解决部分重点。
第二步,助教点评。
通过助教点评,不仅可以指导示教老师,纠正失误,使过程更完美,而且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此问题可能就是自己在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三步,学生回示过程。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模拟操作,对导联连接进一步加深印象,掌握重点。
同时与模拟病人能零距离地共同感受病人的疾苦,培养学生能关心、体贴、尊重护理对象的行为意识,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目的。
第四步,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
在学生回示过程中,将过程分成三个阶段进行:一是护理评估阶段;二是用物准备阶段;三是实施具体心电图机操作及分析心电图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