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252.32 KB
- 文档页数:5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左传读书心得体会1 读罢《左传》,关于“礼”和“德”的论述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想,“礼”与“德”应是表与里的关系。
礼为形式,德为内涵。
《周郑交质》记叙了周、郑通过交换人质以求和解的史实。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交换人质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最后结局仍为周、郑交恶。
“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周、郑本为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的关系,现在竟开始交换人质,这是不合礼法的,从中便可看出两国之间的不信任。
礼尚往来,是国家之间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也是以“德”相交的基本要求。
两国之间的关系没有“德”作为支撑,和平是不会长久的。
而“德”的载体便是礼尚往来了。
然而做到守“礼”就足够了吗?《宫之奇谏假道》一篇,面对晋侯提出借道伐虢国的要求,宫之奇看穿其中的阴谋,进谏虞侯并指出其阴谋。
然而虞侯却说:“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他认为他遵守礼法上供,就能高枕无忧。
然而宫之奇明确指出:“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
”虞侯不听,终于导致国家灭亡的惨剧。
虞国国君仅仅注重形式,而不修明政务,国家衰败还不审时度势,实在令人可笑可叹。
国家的覆灭虽为外因所致,但深究下去,仍是由于虞侯没有处理好礼与德的辩证关系。
那么真正的经纬之道又是什么呢?我认为《郑庄公戒饬守臣》中的郑庄公做得就很好。
征服许国是否合礼我们暂且不论,征服许国后,他并没有贪图许国的土地与财物,而是命人暂时治理许国,安抚民众,最后再将国家归还许国人统治,“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也”。
郑庄公“礼”“德”并重,以礼作为行为规范,并不忘记其内核为德,为今世后世发展都带来了好处。
鉴古观今,古人的教训与经验告诉我们“礼”与“德”的关系,推及今日,我们都应该懂“礼”有“德左传读书心得体会2 漫游在《左传》的世界里,难免会遇到神与鬼,与鬼神世界相连的人是“卜”与“巫”。
即使尊如王者,也要屈躬以问。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一部古代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和政治变革。
通过阅读《左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风云变幻和人物命运的起伏。
在《左传》中,我看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比如季桓子、季康子等。
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同时,他们的命运也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政治局势。
除了人物形象外,书中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秋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变革的时代,各国之间的争斗不断,而《左传》中记录的这些事件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动荡和不安。
同时,书中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阅读《左传》,我不仅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政治,也
对古代中国的社会风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古代史书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深远,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许多宝贵的历史教训,为我们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下面给家分享一些关于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左传读书心得体会1春秋是历史上一个动乱的时代,周王室衰退,诸侯国势力膨胀。
因为动乱,国家间时时会有被吞并的危险,这就促使各诸侯国在结合自身地理位置、民众特点等基础上励精图治,强壮自己,因此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发展,可以说,这是中华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是一次文化革命。
站在周礼的角度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君主的忠诚似乎高于对家人的关爱,这在《石碏谏宠州吁》中可以看见,石碏杀了骄奢淫逸害死桓公而自立的州吁,还杀了自己的儿子石厚,因为他与州吁同党作乱。
如果石碏自己从小倾心教导儿子要追随明君,石厚或许不会与州吁一同作乱,既然有自己的过失,又为何全部加在儿子身上?为忠于卫桓公稳定国内秩序而大义灭亲,这从人道主义上讲真太不可思议。
但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大义灭亲又好像随处可见。
曾听人讲发生在家乡时期的真实故事,一个女教师的儿子被人打成右派,很多人在街上游行反对他,他母亲也就是这个女教师也在游行队伍中,因为她是政府的职员,如果不跟着打她的儿子,她的工作也会没的,所以她不得不在队伍中高喊“打到某某某”,亲情在某个时候竟如此淡薄。
但也有不同于石碏的“忠”“贞”的代表——荀息,他是另一个诸葛亮,为晋献公倾尽心力,最后自杀而死。
春秋时虽然礼崩乐坏,但各国仍强调等级,不仅要向周天子交贡赋,还要将国内发生之事上报。
在《王以诸侯伐郑》中郑庄公与周桓王打战,周桓王肩膀受伤,当臣子请求追逐周桓王时,郑伯说“君子不欲多上人,何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损,多矣”。
这说明他仍有分封等级的观念,即使自己强大了,也不敢明着推翻周天子的统治,而是首求自保。
历朝历代中都有女人通过获得君主宠爱改变自己不是嫡子的儿子的命运,使之登上宝座。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
通过阅读《左传》,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古代的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左传》中,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有忠臣义士,也有奸佞小人。
他们之间的斗争和勾心斗角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政治的残酷和复杂。
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权势所动,成为了历史上的典范。
通过阅读《左传》,我也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所述的战争、政治斗争和国家兴衰,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总的来说,阅读《左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书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我对古代政治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古
代历史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阅读,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
件和政治斗争。
通过阅读《左传》,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
慧和哲理。
在《左传》中,我看到了孔子作为鲁国宰相的政治智慧和高尚
品德。
他在处理政治事件时,始终坚持仁义道德,以德服人,以礼
制事。
他不仅注重治国理政,更重视修身养性,提倡仁爱之道,为
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同时,通过《左传》也可以看到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
争和权力争夺。
在这个时期,各国之间相互攻伐、争夺土地,政治
局势动荡不安。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混乱时期,仍有一些人坚守信仰,不为权力所诱惑,坚持正义和道义,为社会带来一丝光明。
通过阅读《左传》,我深刻认识到政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脆弱。
在权力面前,很多人会失去原则和良知,而只有那些坚持正义、仁
义道德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光芒。
总的来说,阅读《左传》让我深刻领悟到了仁义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在政治斗争中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尚品德的重要性。
这部古代史
书不仅是中国历史的珍贵文化遗产,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是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汲取智慧和启示的宝贵财富。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和
政治变革。
通过阅读《左传》,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
云变幻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在《左传》中,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致和生动。
通过阅读,我仿佛置身于春秋时期的鲁国,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
是如何为权力争斗,为国家的命运奋斗的。
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
了作者对于道德和政治的思考,以及对于人性的洞察和反思。
在《左传》中,我看到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不畏强权,敢于直言,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斗到底。
同时,我也看到了许多
令人悲哀的情节,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丑恶。
这些都让我深
刻反思了人性的复杂和政治的残酷,以及历史的无常和变幻。
通过阅读《左传》,我不仅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也对中国
古代社会的政治、道德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也深刻
体会到了历史对于现实的启示和警示,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珍惜和
平与稳定的生活。
总的来说,阅读《左传》是一次深刻的历史与人性的思考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篇章,记录了春秋时期
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件。
通过阅读《左传》,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段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激烈斗争。
在《左传》中,我看到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有忠臣、奸佞、贤良、愚昧等等。
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使
我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同时,书中也反映
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以及人民的疾苦和苦难。
这让我深
切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通过阅读《左传》,我还学到了许多关于政治智慧和处世之道
的知识。
书中的一些智慧格言和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比
如书中提到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等等,这些
都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言论,让我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阅读《左传》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
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的态度和处世之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
相信,通过不断地阅读这样的经典之作,我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明智和睿智。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的一部分,记录了春秋时期
鲁国国史和鲁国君主的言行。
在阅读《左传》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为人处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左传》,我了解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格局。
在这个时期,各国相互争斗,内部也存在着权力斗争,人们的生活
充满了挑战和变数。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仍有许多人能够
坚守自己的原则,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智慧,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谋福利,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楷模。
在阅读《左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忠诚、正直、诚信
等品质的重要性。
《左传》中的人物,无论是国君还是臣子,都展
现出了这些品质。
他们不为名利所动,不畏强权,坚持自己的原则,维护正义。
他们的行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白了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一切。
通过阅读《左传》,我还学到了很多处世的智慧。
在那个时代,人们的言行举止都受到了很高的重视,因为他们深知言行举止的重
要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的做法,注重自己的修养
和品德,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总的来说,阅读《左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我深刻认识到了忠诚、正直、诚信等品质的重要性,也学到了
很多处世的智慧。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能够不断学习《左传》
中的精神,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最新精选范文5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下面给家分享一些关于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左传读书心得体会1《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
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的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传》艳而富,其失也巫。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在〈隐公〉里面,[臧僖伯谏观鱼]中,鲁隐公要到棠地以射鱼为娱乐,大臣臧僖伯奉劝他要把精力集中到国家大事上,而不要荒怠正事,指出:“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臧僖伯虽未能阻止隐公的行动。
但他的话足以训诫。
这里了告诉我们,若要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察纳善言,广纳贤言才能使自己的权威得到承认,更好的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在〈桓公〉篇里,[臧哀伯谏纳郜鼎]中,宋庄公为了取得鲁国的支持,把郜国的大鼎送给了鲁国作为贿赂,鲁庄公将它置于太庙中。
鲁大臣臧哀伯这是明示百官可以纳贿,是国家衰败的象征。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这个道理不仅对那时的鲁国有用,即使拿到现在也一样具有普遍意义。
就如一个当代的管理者,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的话,那么他的下属也同样这么做,那么他的管理可以说是一个失败。
同样在我国现在的反腐进程中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国的反腐要从高层抓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治本,哪些地方的官员也就不会腐败,所以我们要做好榜样,发挥领导作用。
在〈襄公〉篇里,[子产问政]中,郑国的执政者子产遵循“爱民如子”的原则,把政事当作农事,精心料理,表现出他一心为国的品质。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要事件。
通过阅读《左传》,我深刻感受到
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国家兴衰的历史氛围,也对古代中国的道
德观念和政治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左传》中,我看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比如
鲁国的国君、大夫、士人等。
他们在政治斗争中展现出了各自的智
慧和勇气,也展现出了不同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通过这些人物
形象,我对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另外,通过《左传》我也感受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是多么
的激烈和残酷。
各国之间为了争夺霸权,不惜一切手段,甚至不惜
流血牺牲。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社会的不稳定对
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左传》,我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
刻的了解,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和道德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部古代史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也让我对当今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春秋左传读后感春秋左传读后感(通用17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秋左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秋左传读后感篇1春秋佳作,道破诸侯争霸,写尽沧桑历史,推究天地之本。
入德之门,透桥风云战事,彰显圣人之礼,探求民生之基。
此书妙也,凝聚诸子风流,体悟世事变幻,有言道,“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力,斯为大备”。
果真如此。
《春秋左传》这本书记叙了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各重要历史事件,从东周迁移到三家分晋,春秋时期虽然互相争战,但不失礼信德行,这是我对春秋时期感兴趣的原因。
各诸侯互相争战,才成为霸主,但他们时刻不忘修身,修行,修德,这是难能可贵的。
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落难时受到楚国的优待,当上君主也不忘诺言,避三舍,晋文公就做到了守信。
《春秋左传》中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道理。
在为人处事时这些道理就会发挥用处,像“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这篇文章,通过齐国疋相晏子与大夫叔向的交谈来反应春秋末期的社会现象。
晏子说:“山上的木材运到市场,价钱不比山上高;鱼盐蜃蛤运至市场,价钱不比海边高,百姓的人才财一分为三,两分归于公室,只用一分维持生计。
”而叔向也叹息“我们公室也是末代了。
战马不驾战车,卿不统领军队,公室的战车没有御手和车右,步兵没有得力的长官,而王室愈加奢侈,百姓困倦疲病,昔日能随便发出万余的百金,王室却还用着千金、万金之类的额票。
”作者通过几句话便写出了不用贤者的后果,实为妙笔,也让世人知道一心贪图享受,即使再多的财力也早晚会枯竭的。
《春秋左传》,实为绝笔,不得不看。
春秋左传读后感篇2《春秋左传》刚开始看的时候,这本书实在晦涩难懂,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文言文,我想当然地理解着,可是看着看着就看不通了。
好在有注释与翻译,理解倒是没问题的,就是阅书进度缓慢,还特别消耗精力。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国史和政治变
革的重要文献。
读完《左传》,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
历史的厚重感。
在阅读《左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
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
书中所记载的君臣相处、政治斗争、国家兴衰等情节,都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
了解。
同时,书中所呈现的忠臣义士、贤明君子等形象也给予了我
很多启发和感悟。
除此之外,《左传》还给我留下了许多关于人生道理和处世哲
学的思考。
书中所揭示的忠诚、诚信、谦逊、自律等品质,都是我
们今天仍然需要去学习和追求的。
同时,书中所描述的各种事件和
人物的命运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使我更加珍惜
眼前的一切。
总的来说,阅读《左传》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和人生的启迪之旅。
通过书中的文字,我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生道理和处世哲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
阅读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见识,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有
智慧和品德的人。
《左传》读书心得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xperience, summary report, work plan, speech, contract agreement, letter of agreement, party group inform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左传》读书心得10篇《左传》读书心得模板10篇《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宋朝时就已列入“十三经”,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左传》读后感(4篇)《左传》读后感1一日晚,我在整理家中的书橱,偶然翻到一本自己以前的语文书,一时兴起,就坐在地上翻看了起来,读到其中《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庄公,一出世即为母所恶;段,庄公之胞弟也,为其母所偏爱。
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废长立幼之意;庄公即位,段又恃母爱骄纵无忌。
大臣们恐酿祸患,纷纷请除之,庄公却处之泰然。
庄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祸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养痈成患,“多行不义,必自毙。
”终于,段为庄公表面宽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
好,机会终于成熟了,庄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地伐灭段叔而免去了来自任何一方的谴责了。
庄公故意放纵其胞弟的篡权之心,并为之“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当然是设置的圈套),培养之,引导之,令其事发后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谓险毒阴深矣。
难怪有人评说,郑庄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
联系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颇有感触。
某些调皮顽劣的学生,不是那么愿意听取老师的批评,有的则视老师的苦心劝告为儿戏,更有的则干脆顶牛,他们对老师的教诲是那么的反感。
教育者见教育不见成效,也就有丧气、赌气的时候:算了,让他去。
甚至想,平时里小打小闹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痒,不如“穿疱”彻底整治痛快。
或曰,学校管不了他,将来让社会去管他,让法律去管他吧。
君不见,不是终于也有那么几个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吗?但我窃以为“做人须当讲人品,为师更应尚师德”,为师者而放弃了教育的职责,是为失德也。
对于班中一些顽劣调皮的学生,尽管有时明知有些话讲了也是白讲,但作为一名老师,教育乃是我的职责,我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
而同学们尤其是那些经常挨老师“训斥”的“差生”们呢,听了这段故事,难道就不生一点新的感触?难道还能高兴于老师对自己的不管不问、或曰不敢管不敢问、或曰不愿管不愿问?难道还能将老师对自己的这种听之任之作为炫耀于同伴的本领?难道还能憎恨那些敢于管教你们的师长并伺机对他们施以报复?难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师变为郑庄公?郑庄公其人,学生莫爱,老师莫学。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左传》的读书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左传》的读书心得1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天王崩。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秋,武氏子来求赙。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癸未,葬宋穆公。
隐公三年,左传的记载很多,一条条读下来。
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
赴以庚戌,故书之。
隐公三年春天,周历三月壬戌,周平王驾崩了。
周平王实际是壬戌日驾崩的,但《春秋》写庚戌日驾崩,是在告诉诸侯的时候故意提前日期,以催促诸侯赶紧去奔丧。
算了一下,庚戌日比壬戌日早了十二天。
周平王死前的二月己巳日,还发生了天象奇观日食。
算了一下,日食这一天,离周平王死还有五十三天。
夏,君氏卒。
声子也。
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
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
为公故,曰“君氏”。
周平王死后的二十九天,君氏也死了。
君氏是谁?隐公的生母声子。
声子死了,不通知诸侯,不反哭(君主在墓前哭了一次,回到办事的正殿里再哭一次,叫反哭于寝),不附祭(把死者的灵位放到其丈夫的祖母的灵位那里一起祭祀叫做祔于姑),所以《春秋》不说薨(薨的三个必要条件赴于诸侯,反哭于寝,祔于姑)。
又因为声子不是(惠公的)正室,所以不写她什么时候葬,也不写她的姓。
但至少她的儿子姬息现在是代理国君,所以跟别的妾还是有所区别的,就叫“君氏”吧,意思是君主家的人。
隐公二年和三年,姬允和姬息的生母先后去世,对比一下两人身后的待遇,隐公时刻不敢相忘自己的代理身份呢,真是个谦逊忠厚的人。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郑交恶。
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先后都成为周平王的卿士(卿士是在周天子朝中执政的卿,相当于天子的管家)。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国内政治、外交和军事的重要事件。
通过阅读《左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
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政治斗争的激烈。
在《左传》中,作者对各种政治事件和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致和
生动。
无论是鲁国的内部斗争,还是与其他国家的外交争端,都展
现了当时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同时,书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让我对古代中国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阅读《左传》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同时也
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古代历史
的了解,我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也让我对中
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阅读《左传》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历史之旅,让我对
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当今社会有了
更加清晰的思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经典之作,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左传》读后感《左传》读后感1《左传》看似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写,但在描写当中又参杂着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总结与经验教训,为人们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在个人方面,用理性去看待问题,用逻辑去征服他人。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联合攻郑,烛之武说秦伯,刚开始是把郑国的存亡问题放在一边,先对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进行着重的具体说明,其次叙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最后在述说晋国的狼子野心与对秦国的忘恩负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一步步地叙述,把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清晰地摆在秦穆公的面前,最后打动秦穆公,不仅使得秦国退兵,而且还留了秦将杞子三人帅军助郑守卫郑国。
一个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都可以运用严谨而周密,委婉而多姿的逻辑思维去熄灭战火,更何况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呢。
现在的中小学,往往过一段时间就会有相关的某某因为打架而受伤住院或者残废,这都是因为一点小小的摩擦而导致的。
有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打架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要学会运用理性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用严密的逻辑去征服别人。
在教育方面,循循善诱,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每一个人。
在《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庄公一生下来就被其母武姜所厌恶,而他的弟弟则一直被其母偏爱,先王在位之时,其母就想要废除庄公而改立段为王。
庄公上位时,其母又私地下各种阴谋来阻挠庄公持政。
段因受其母的偏爱而骄纵无忌,大臣们害怕段会酿成祸害,纷纷请旨想除去他,庄公却泰然处之。
其实庄公不是不明白段和其母的祸心,只不过他的略是令其养痈为患,“多行不宜必自毙”。
终于,段被庄公宽容的假像所迷惑,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最终被庄公所灭。
其实庄公如果能够对段有一定的教育,或许段也不会养成骄纵无忌的性格。
老师是教书育人的伟大职业,它对学生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但有的老师却对一些性格比较恶劣、老师的劝告不听、漠视课堂纪律的学生采取自由放养的方式,认为老师的话你现在不听,那就等到到了社会由法律制约吧。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
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姜氏厌恶其子郑庄公始于庄公出生时的难产,可是她对于共叔段,却又非常溺爱,屡次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虽遭武公拒绝,但姜氏并不就此罢休,这就充分说明这个女人不仅愚蠢而且顽固。
姜氏的一恶一爱,始终贯穿于矛盾的产生、发展和激化的过程,正是行文的脉络所在。
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
制,地在虎牢,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当然不能允许,告诉姜氏:“制……他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结果被郑武公所灭,对于庄公这段话中所包含的杀机,姜氏未必能够完全参透。
求制不及而求京,也在庄公意料之中,由此可见,姜氏的筹篡一开始就落入庄公的掌握之中了。
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总是把维护自己的权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即使是母子兄弟之间,也丝毫不有缓解他们之间的权力之争,郑庄公即位到共叔段外逃,共经过二十二年,这漫长的岁月,突出表现了庄公蓄谋已久,甚至连他的大臣也觉察不出其心迹,被蒙在鼓里,当祭仲提出京的制度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说:“姜氏要这么干,我有什么办法呢?”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
等到祭仲提醒他“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时,他才说:“多行不义……”的话,这个“毙”字和“虢叔死焉”的“死”字是一脉相承的,即使在这一点透露之中,也遮上了一层帷幕:表明这是在自杀,而非他杀,企图逃避杀弟的罪责,可说既狠毒又狡猾。
庄公没下的陷井,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权力欲望的沟壑是永远填不满的,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的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在庄公手里,如果加以扼制,共叔段就会收敛,郑庄公企图使其自我毁灭的目的就会落空,因此,不管共叔段使“西鄙北鄙贰于已”也好,还是进而把二邑归为已有,封地扩展到禀延也好,庄公都不露声色,听之任之,即使他的心腹公子吕连续向他提出警告。
其至说出:“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不与,则请除之”这样的话来激他,他都不为所动,这说明庄公的深藏不露,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等到共叔段完成了进攻国都的准备,并得知姜氏开城作内应的时间之后,才“可矣”。
公子吕伐京后,共叔段逃到鄢,庄公亲率军攻鄢,终于使共叔段彻底垮台,对于姜氏当然也不放过,把她放逐到城颍,且誓曰:“不及黄泉,天相见也!”怨恨之深溢于言表,再也用不着掩盖了。
和郑庄公的极端冷酷相此,共叔段则表现为极度狂热,这种狂热,既表现了攫取权力的野心,也表现了施展权术的低能,共叔段的步步副近,实际上都是在步步落入庄公为他设下的陷井,争权夺利,可以使人变得冷酷无情,也可以使人变得骄横狂热,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封建统治者罪恶本质的表现。
因此,这一对亲兄弟,犹如一根毒藤上结出的一双恶果,其胚胎并没什么大的区别,不过一个是胜利者,一个是失败者而已。
姜氏共叔段母子的密谋及活动,在文章中并没有作正面描写,只是通过简要的记叙和郑庄公与祭仲、公子吕的对话表现出来,这样写不仅使文字显得十分简洁,而且突出了郑庄公在这场斗争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姜氏、共叔段的密谋活动,郑庄公了如指掌;而姜氏,共叔段对郑庄公的险恶用心及严密布置却毫无所知。
妙在似明实暗,似暗实明。
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对话,郑庄公这个奸雄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遂为母子如初”的结尾,读来使人感到十分滑稽,有人称之为丑剧,亦不为过,像姜氏母子这样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经过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挣斗之后,能够毫无芥蒂再叙什么天伦之乐吗?何况在刚出生之时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遂为母子如初”的“初”字就缺乏依据,显得勉强了,血腥的厮杀早就把统治阶级竭力宣扬的那层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了。
无怪乎史官对此事的评论也感到为难了。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是作者针对颍考叔而说的。
将孝道永赐予汝之族类,似乎是郑庄公受到颍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实不过是庄公借此就坡下驴。
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缝补这些破碎的外衣,掩盖已经充分暴露的肮脏的躯体和丑恶的灵魂。
这也是千古奸雄的伎俩,因为在这里郑庄公又集中地表现了他的伪善,而伪善是永远和丑恶伴随在一起的。
秦晋殽之战是左传描写的另一场重要战役。
春秋时代是兼并战争极为频繁的动乱时代,弱肉强食,大国争霸是这边一时代的特点。
当时秦晋是大国,郑是小国。
僖公三十年(前630年)秦晋围郑,郑大夫烛之武利用秦晋争霸的矛盾,游说秦穆公,分化了秦晋联盟,使秦与郑另订盟约,加深秦晋见的矛盾,这是秦晋之战的原因。
故事按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展开,而且在情节中塑造了秦穆公、蹇叔、弦高、先轸等几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文章以卜偃传命——假托君命为开端,告诫晋国大夫们“将有西师过轶我”,渲染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从中可以看出秦晋两国间争霸中原的矛盾已十分尖锐,就象箭在弦上一般,这是爆发崤之战的根本原因。
晋文公卒于鲁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而在三十三年春,秦师就已过周北门了。
可见秦袭郑是早有准备,而晋对此并非一无所知,它也获得了秦袭郑的情报,所谓“柩声如牛”的装神弄鬼不过是耍弄迷信手段来进行战争动员而已。
杞子密报是秦袭郑而导致秦晋崤之战的直接原因。
秦穆公一心追求霸业,得到杞子“掌其北门之管”作“潜师”内应的密报后,秦穆公的野心立刻膨胀起来,准备劳师袭郑了。
他假惺惺的“访诸蹇叔”只不过是希望得到一个元老重臣的附和而已,但当蹇叔陈述利害表示反对时,他非常恼火,仍一意孤行,悍然袭郑,点将出师于东门之外。
在蹇叔哭师时,秦穆公竟恼羞成怒,咒骂蹇叔“尔何知?中寿。
尔墓之木拱矣!”寥寥数语,把秦穆公的刚愎自用、利令智昏、表现的活灵活现。
蹇叔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有政治远见的老臣形象,他竭力劝阻秦穆公出师伐郑,从战略上作了深谋远虑的分析,毫不犹豫地否定“劳师袭郑”错误做法,指出秦方——“师劳力竭”,结果只会是“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方——“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潜师偷袭的意图必然不可行,而且还会丧失杞子内应这样有利的条件;晋方——“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晋国必然会密切注意秦师态势,抓住有利战机,利用有利地形,“御师于崤”。
蹇叔抓住秦晋争霸的利害关系所进行的战略分析,是很中肯而有预见性的,但秦穆功完全听不进去。
虽然蹇叔的进谏失败了,但并没就此放弃,他哭送与师出征的儿子并做了“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的预言,他希望秦穆公能醒悟,停止侵略战争,以免国家和人民蒙受巨大损失。
蹇叔哭师这一个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不计个人得失、忠诚为国的老臣形象。
下文叙述了秦军在行军途中的骄横和袭郑无功的情况,这里有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和皇武子辞客三个故事情节,并一一验证蹇叔“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的预言。
秦军过周北门表现极为骄横傲慢,作者通过王孙满的议论暗示秦军骄兵必败的结局。
作者在这里塑造了一个聪颖敏锐的人物形象。
王孙满年纪尚小,但他有着非凡的智慧,他不为秦师表面的威武和强大所吓倒,而是透过现象看到了秦军纪律涣散骄傲轻敌的本质,得出“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的结论。
秦军在滑地碰上郑国商人弦高,弦高是一个爱国重义的人,当他知道自己的国家有被偷袭且会有亡国的危险时,急中生智假脱君命,慷慨地“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并“使遽告于郑”,阻滞了秦军的进军,使郑消除了内患,做好了防备图象的准备。
郑公得到情报,觉察到杞子等人的内应行动,于是皇武子一番巧妙的外交辞令,驱逐了杞子、逢孙、扬孙,使秦军陷于“攻之不克,围之不继”的困境,被迫撤军。
至此,秦军远涉千里,袭郑无功,“师劳力竭”,失败的征象已露端倪。
文章最后部分写秦晋崤之战的爆发和结局,这是战争的第二阶段。
包括先轸论战、秦军败师、文嬴请三帅、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请赐、穆公悔过等几个情节,进一步验证了蹇叔“晋人御师必于崤”,“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的预言。
秦军袭郑无功,“勤而无所”,已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在回师途中还是要经过晋过险要之地崤山,对此晋国绝不会放弃削弱霸敌的良机。
先轸论战就集中反映了晋国统治者的这一愿望。
他抓住了秦国“以贪勤民”师出不义的弱点,驳斥了栾枝“未报秦施而伐其师”的所谓仁义之说,认为“敌不可纵。
纵敌患生”、“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明确指出秦晋争霸中原的利害关系。
此外,他由提出伐秦的另一理由是“天奉我也”、“违天不祥”,用天命论来激励士气。
先轸的鼓动完全代表了晋国统治阶级的利益。
晋襄公联合了姜戎部落,带孝亲征,表明晋国动员面之广,争霸决心之大。
秦晋两军,一劳一逸,一骄一慎,一方“入险而脱”,另一方据险而伏,秦军全军覆没,三帅被俘,结果完全在蹇叔的预料之中。
同时在结尾中通过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请赐、穆公悔过等几个情节和细节的描写,将这三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更加完整和丰满。
如先轸的耿直忠诚和深谋远虑已在他和栾枝的论辩中表现出来了,尾声中有增添了他问秦囚时盛怒之下的怒唾于朝的细节,就把先轸的鲁莽暴烈突现出来。
又如秦穆公,作者在蹇叔哭师的情节中主要刻画他刚愎自用的一面,而在穆公向师而哭引咎认错的尾声中又表现了他勇于改过的一面。
这样,崤之战由秦穆公一意孤行而起,又由他总结教训承认错误结束。
故事和人物性格就显得比较完整了。
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
晋文公是左传着力描写的人物,他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窜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成熟的过程。
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形象,它在即位前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后残暴骄奢,确实是个昏君。
但是作者又表现了她宽容纳谏,知错能改的形象,刻画了一个复杂的君主形象。
齐桓公也是左传中详细记录的一个人物。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落,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各诸侯国展开激烈的竞争和兼并,形成了大国争霸的局面。
其中,地处黄河中下游的齐国是最早称霸的国家。
齐国是姜尚(即姜太公)的封国,是西周设置在东方的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从姜尚下传到第十四个君主齐襄公当政时,荒淫无道,政治腐败,并且由于他赏罚不明,诛杀不当,臣民人人自危,甚至连他的亲兄弟也害怕被害,公子纠由管仲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
公元前688年,齐国发生政变,齐襄公在政变中被杀死。
齐襄公死后,齐国一时没有了国君。
各派大臣都开始了策划拥立君主的活动。
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子夺得齐国国君的位置。
这时,齐国的大贵族国氏和高氏偷偷派人到莒国去,召公子小白回国;而此时鲁国也正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另派管仲率军去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边守侯,阻拦公子小白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