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_左传_的人物评论
- 格式:pdf
- 大小:649.20 KB
- 文档页数:8
名人对左传的评价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左氏传》的简称,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被视为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一。
许多名人对左传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评价,以下是其中几位名人的评价。
1. 孔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左传有着极高的评价。
孔子称赞左传是“必读之书”,他认为左传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描写十分精确,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学习古代的道德与智慧。
2. 陆机:陆机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
他对左传的评价是:“述事爽直,义宜语;状物详细,讳所闻。
”他认为左传的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叙述非常直接
和准确,对人物形象的描写细致入微,他们避免了夸大和隐瞒的倾向。
3. 梁启超: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评价左传是“古之正史,
无如是书。
”他认为左传在中国史书中独占鳌头,因为它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
的政治斗争和国家兴衰的历史真相,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观点。
4. 钱穆:钱穆是现代中国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他对左传的评价是:“为我国
第一功过手册。
”他认为左传虽然也记录了春秋时期的战争和权谋,但其主要目的
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人物品质的评判,展示出理想的政治及人格修养,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教育用书。
左传在历史学界和文化领域拥有广泛的认可和重要地位。
从孔子到近代的名人,他们对左传的评价都体现出其作为一部重要历史著作的价值和意义。
由四篇课文看《左传》中的部分人物形象
《左传》是中国古代着名的一部历史著作,它记载了春秋时代的历史,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国家和人物的史实。
从四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左传》中部分人物的形象。
首先,《左传》主要以孔子为中心,记载他的政治理论、思想思路以及其他智慧和态度。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从孔子的言论和行为中,他表现出了极其严格的自律、高尚的信念、慎重的行事和勇敢的态度,以及睿智的智慧和忠实的精神,诠释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精神。
此外,《左传》中还提及了孟子,他是孔子的弟子,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孟子的言论和行为充满了社会正义的思想,他主张以“仁”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还主张崇尚礼仪,以此来调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坚持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诠释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精神。
另外,《左传》中还描述了荆轲的形象,他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谋士,他不仅勇敢地守护了楚国的国王,而且还拒绝了贿赂,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楚国,被誉为“楚国英雄”。
从这一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荆轲的形象体现了一种忠诚、忠贞、敢于面对危险、英勇无畏的精神,被誉为有着“仁义礼智信”精神的“楚国英雄”。
最后,《左传》中还描述了冯翊,他是一位聪明、勤奋、努力而且有智慧的谋士,他反对暴力和邪恶,认为要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就要建立在“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上。
这反映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体现了一种理性的智慧和理智的态度。
从上面的人物形象来看,《左传》中的人物形象多种多样,但都遵循着“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展现出了勤奋、聪明、忠诚、勇敢、智慧、理性的精神,以及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精神,这是一种古老的道德准则,它包含了古代人们对社会行为的精神要求。
《左传》与所谓“上古帝王之书”的《尚书》、大事纲要式的《春秋》之类历史著述不同,它同时又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意义的作品。
《左传》作者在记载历史之时,自觉地将“人”这个社会历史的主体作为叙写的对象,将众多的历史人物具体形象地再现于他的史著之中,从而使《左传》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重要的历史文学著作,并在此后的文学史上发生了深巨的影响。
20世纪的《左传》研究,已把《左传》的人物描写纳入研究范围,但对于古代的《左传》人物评论却较少涉及。
故本文将对这一内容作出初步的论述。
一史家传论:汉魏六朝《左传》人物评论的兴起古代关于春秋历史人物的评论,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
如《左传》书中及《论语》所载孔子对子产和晋文、齐桓等人物的评论;《孟子》书中对子产及齐桓、晋文、管仲等人物的评论;《荀子》书中关于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管仲、子产、晏子等人的评论,还有《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有关人物的评论等等,都在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也对今天的春秋人物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但是,为了慎重起见,尤其是考虑到对于《左传》成书年代乃至所谓“左传学”形成时代的不同意见,本文对我国古代《左传》人物评论的述说,拟从汉代开始。
在汉代的《左传》人物评论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是首先就应提到的。
司马迁在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曾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
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由此可知,司马迁是见过《左传》的。
《史记》根据《左传》等所载史料,撰成了吴、齐、鲁、燕、陈、卫、宋、晋、楚、越、郑等《世家》,评价了春秋列国的许多重要人物;又撰列《十二诸侯年表》,表载《春秋》、《左传》、《国语》中出现的重要人物行事,以供成学治文者“欲览其要”;还专门写有《管晏列传》、《伍子胥列传》、《循吏列传》等,对管仲、晏婴、伍子胥等《左传》所载人物予以论叙。
左传中重耳人物形象分析(3)安葬在绵山之下,并为他建立祠庙一座,为了世世代代纪念介于推的功劳,晋文公还下令,把绵山改为“介休”,意思是介于推休息的地方,并把树根创了起来,命匠人做成二双木鞋,不时会在脚上,呼为“足下”,以表示对介于推的思念。
等等这些,足以看出公子重耳是一位极富孝心、懂得知恩图报、知错能改、重贤用贤的人。
总之,晋文公重耳是一位事业上的成功人士,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梦想,他统治下的晋国日趋强盛,他在位只9年而亡,然而晋国的霸权却存在了长达百年之久,并从此奠定了其春秋第一强国的地位。
左传中重耳人物形象分析 [篇2]谈起晋文公,不得不提的是《晋公子重耳之亡》;谈起《晋公子重耳之亡》则不得不提的是其人物形象的刻画。
沈玉成先生对其评价道:“这段著名的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是极为成功的。
它甚至超过了许多小说对人物的塑造,避免了类型化的毛病。
后世小说中,英雄落难的题材多少受过它的影响。
”《左传》善于在列国矛盾斗争的漩涡中叙写历史人物。
而重耳离开晋国逃亡这件事的本身,就是晋国内部权力斗争。
在这种政治背景下,重耳开始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在流-亡过程中,重耳受到不同的礼遇,同样与当时列国之间的斗争形势有关。
作者把重耳放在如此尖锐复杂的诸侯争霸斗争矛盾之中,让他从一个贵族公子磨炼成为一个有深谋大略的政治家。
文章伊始,重耳是个典型的贵胄公子,缺乏雄心壮志又毫无政治斗争观念,并且恪守致死守旧的道德观念。
以至于当献公听信骊姬谗言派人谋害重耳及兄弟时,他仍固执己见: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重耳是懦弱的,但相对于他身为一国之子的身份而言,比懦弱更可怕的是他缺乏大局为重的观念与复国之心。
逃亡至狄国,他娶季隗为妻,尔后一呆便是十二载。
离开时,竟让妻子等他二十五年,这荒唐的要求反映了他对前途毫无把握的心态。
逃亡至齐国,又娶姜氏为妻。
他贪图一时安逸,以齐为温柔之乡,视流浪生活为畏途。
说到这,便不得不提重耳在齐国的这位妻子。
姜氏的韬略恐怕让男子也颇感惭愧。
关于《左传》的人物评论何新文内容提要 《左传》与所谓“上古帝王之书”的《尚书》、大事纲要式的《春秋》之类历史著述不同,它同时又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意义的作品。
《左传》作者在记载历史之时,自觉地将“人”这个社会历史的主体作为叙写的对象,将众多的历史人物具体形象地再现于他的史著之中,从而使《左传》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重要的历史文学著作,并在此后的文学史上发生了深巨的影响。
20世纪的《左传》研究,已把《左传》的人物描写纳入研究范围,但对于古代的《左传》人物评论却较少涉及。
故本文将对这一内容作出初步的论述。
一 史家传论:汉魏六朝《左传》人物评论的兴起 古代关于春秋历史人物的评论,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
如《左传》书中及《论语》所载孔子对子产和晋文、齐桓等人物的评论;《孟子》书中对子产及齐桓、晋文、管仲等人物的评论;《荀子》书中关于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管仲、子产、晏子等人的评论,还有《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有关人物的评论等等,都在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也对今天的春秋人物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但是,为了慎重起见,尤其是考虑到对于《左传》成书年代乃至所谓“左传学”形成时代的不同意见,本文对我国古代《左传》人物评论的述说,拟从汉代开始。
在汉代的《左传》人物评论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是首先就应提到的。
司马迁在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曾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
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由此可知,司马迁是见过《左传》的。
《史记》根据《左传》等所载史料,撰成了吴、齐、鲁、燕、陈、卫、宋、晋、楚、越、郑等《世家》,评价了春秋列国的许多重要人物;又撰列《十二诸侯年表》,表载《春秋》、《左传》、《国语》中出现的重要人物行事,以供成学治文者“欲览其要”;还专门写有《管晏列传》、《伍子胥列传》、《循吏列传》等,对管仲、晏婴、伍子胥等《左传》所载人物予以论叙。
左传中的历史观与人物形象引言《左传》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史书之绝艳、文学之精妙。
作为春秋时期齐国权臣左丘明所撰写的历史记录,该书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变革和各诸侯之间的斗争,更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观和人物形象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探讨《左传》中所呈现出来的历史观以及涌现出来的卓越人物形象。
历史观1. 历史循环和道德因果在《左传》中,“替天行道”是一个核心概念,强调非正义势力最终会被邪恶行为所击败。
“替天行道”一词源自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
他认为天理正气会实现自我纠错,如果有君主偏离正路或无罪获罪者则需要有勇士充当“替天行道”的角色去纠正这些错误。
2. 尊重事实真相与客观公正《左传》具有较高的史实性,力求客观地记录各国之间的政治纷争和历史事件。
作者左丘明通过详实的记述,展现了他对事实真相的尊重,并试图在历史中寻找合乎道德标准和行动准则的典范。
3. 战国思想与儒家观念并存在《左传》中,可以看到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
与此同时,《左传》也体现了儒家观念的根本原则,包括仁义、礼法等。
对于历代学者而言,《左传》中涌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正是这种儒家观念与战国智者思想交融的产物。
人物形象1. 孔子——君子之典范《左传》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便是伟大的儒家思想家孔子。
孔子被描绘为一个具有博学多才、理智冷静、行为端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诸多品质兼备的君子形象。
他通过言行示范重新定义了君主和士人之间真实关系,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齐桓公——仁政典范《左传》中齐国君主齐桓公的形象更是仁政典范的代表。
他具备聪明睿智、实施改革、强调人民福祉等特点,被誉为春秋时期的贤君。
他通过推行改革政策和勇于任用贤能之士来增强国家的实力,赢得了子民们的敬爱和拥护。
3. 盖聂——英雄与忠诚《左传》不只展现了孔子等历史名人,还有一些不为人所熟知但同样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如宋国将领盖聂。
盖聂被描绘为一个英勇无畏、忠诚于国家大义的形象。
《左传》读后感:史书中的人物形象作为一部古代历史文献,《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对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左传》之后,我深感其中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在《左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类人物形象的塑造,他们或英勇,或智慧,或忠诚,或奸诈,形象鲜明,个性丰满。
例如,《左传》中的管仲形象深入人心,他在战争中破敌主帅纣,智胜辅佐周公,他的智慧和勇敢令人敬佩。
而周文王形象则展现出一位明智睿智的君主形象,他认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位有着崇高理想和品德的伟大君主。
这些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历史氛围。
其次,《左传》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魅力。
每一个人物在《左传》中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例如,齐国君主庄公形象机智灵活,善于用计谋;而楚国君主昭王则是一位独裁残暴的君王;晋国的宣子则是一个奢侈放纵的君主。
这些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为《左传》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使整个史书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左传》中的人物形象也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价值。
虽然作为古代史书,描写的是公元前的历史事件,但其中的人物形象所体现的道德观念与现代依然有着共通之处。
例如,《左传》中的孟子形象展现了他崇尚仁义道德的理念,这种理念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齐国的管仲主张法治、尊重人才等观念也是今天仍然重要的价值观。
这些人物形象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使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历史,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然而,我也注意到《左传》中的人物形象存在一些局限性。
在古代社会的背景下,性别、身份等因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女性在《左传》中的形象相对较少,而且多数是作为配角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局限。
总的来说,《左传》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各类人物形象的刻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性的复杂性。
左传人物形象分析(2)2、机敏勇敢、沉着机智、善于辞令:识破秦军计谋后,弦高沉着冷静地扮作郑国使者去犒劳秦军,“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暗示郑国早已获悉秦军偷袭的企图,不费一兵一卒迫使秦军撤退,足见其机智多谋。
先轸1、能言善辩、富有远见:先轸从现在秦-晋的关系、伏击秦军顺应死君意愿两个方面驳倒栾枝,体现了其高超的辩论能力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下文秦将逃脱后”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的言论也充分证实了先轸的能谋善断。
2、忠心、耿直刚烈、鲁莽冲动:身为从晋文公时期便参与国家大事的元老重臣,先轸忠诚而热爱国家,敢直接怒斥晋襄公释放秦将,并当朝“不顾而唾”,其凛然正气和刚直倔犟的性格暴露无疑,一个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赳赳武夫形象跃然纸上。
晋襄公1、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因为自己母亲的几句话就放走秦将,为日后埋下隐患,听到先軫的告诫又立马反悔,派人追回秦将。
2、从谏如流,有识人之明,对内宽厚:面对先軫、栾枝的劝谏能及时采用,虚心纳谏;另一方面,从先轸这样敢直接在朝堂上吐唾沫的刚烈之臣也能被留在身边来看,晋襄公有识人之明且对待臣民宽厚仁德。
左传人物形象分析 [篇2]《左传》中那些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特征纵然跨越千年,《左传》那令人折服的文学成就,仍放射着灿烂的光辉。
而在光辉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在作者的笔下,一个个丰富饱满、个性鲜明、动作可掬、维妙维肖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十分注意通过材料的取舍、故事手法、细节的刻画以及人物的语言等多种艺术手段,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的描绘,可谓显示出了非凡的独创精神。
那么在描写这些人物时到底有哪些突出特点呢?选取人物事例的典型化。
通过具体的事件描写人物,在写人物事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表现人物性格。
在对人物的事件选择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作者往往首选有关国家安危存亡的政治事件。
左传人物分析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它以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详细记载了那个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作为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一,《左传》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些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分析《左传》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并对其影响和贡献进行探讨。
1. 孔子孔子是《左传》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在《左传》中,孔子被描绘为道德高尚、智慧卓越的形象。
他通过提出“仁爱”、“礼仪”等思想,致力于国家的和谐与社会的安定。
孔子的言行对当时的君主和贵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学说也逐渐形成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鲁隐公鲁隐公是《左传》中的一个君主形象,他是鲁国的国君。
在《左传》中,鲁隐公受到了正面的评价,他被描绘为一个仁义之君,注重民生,勤政爱民。
鲁隐公致力于改革鲁国的政治制度,推行以贤能为官的政策,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 齐威王齐威王是《左传》中的另一个君主形象,他是齐国的国君。
与鲁隐公不同,齐威王在《左传》中被描绘为一个残暴、暴虐的君主。
他专横跋扈,违背礼仪,对百姓实行高压统治。
《左传》通过对齐威王的负面描写,表达了对暴虐君主的批判,进一步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4. 孟子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春秋时期知名的思想家。
虽然《左传》中对孟子的描写较少,但通过一些对话和描述,我们能看到孟子在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才华和影响力。
孟子致力于宣扬人性本善的思想,强调个体的追求和社会的和谐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宋襄公宋襄公是《左传》中宋国的君主,他是一个勇武善战的君主形象。
在《左传》中,宋襄公受到了积极评价,他被描绘为一个敢于与强敌抗衡,奋发向前的君主。
宋襄公多次带领宋国军队进行战争,为宋国争得了不少领土。
他的事迹体现了勇者无畏的精神,为后世提供了激励。
综上所述,左传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们的言行以及塑造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春秋时期政治、社会、思想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左传中的人物性格原文与解析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左氏传》的简称,这部书记载了战国时期鲁国的历史。
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史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左传中,有许多个性鲜明、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特点也是该书的一大特点。
下面将为您介绍左传中一些人物的性格原文与解析。
1. 孔子孔子是左传中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左传中,孔子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他的聪明才智、务实和宽厚的性格。
他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和他人,努力追求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孔子的原文描述表现出他的智慧和务实,他的解析使我们了解到他对道德和教育的重视。
2. 鲁公鲁公是左传中鲁国的君主,他的性格在书中有着鲜明的原文描述和解析。
他被描述为一个贪图享乐、不关心政务的君主。
他的自私和短视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和内外交困。
鲁公的性格原文和解析反映出他的虚荣和自私,对国家和人民的忽视。
3. 高宗高宗是左传中鲁国的君主,他的性格原文和解析展现了他的勇敢和果断。
他对待政务认真负责,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
高宗的原文描述和解析凸显了他的坚强和果敢,他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惜一切。
4. 季氏季氏是左传中的一族贵族,他们的性格原文和解析将他们描绘成狡猾且阴险的人物。
他们无视道德和伦理,只追求自身利益。
他们常常勾结他人,谋取私利,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季氏的性格原文和解析展示了他们的狡诈和自私,以及他们对道德的忽视。
5. 孟尝君孟尝君是左传中魏国的君主,他的性格原文和解析显示出他的聪明和大智慧。
他勤奋努力,明察秋毫,善于处理复杂的政务和外交关系。
孟尝君的性格原文和解析揭示了他的机智和睿智,他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对左传中人物性格的原文描述和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人物的品质和行为动机。
左传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他们的性格特点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学习的机会,以不同的人物为榜样,更好地塑造我们自己的个性和品质。
学号:2012040010《左传》中的女性形象学生杨润瑾年级 2012级学院文学院系班汉语言文学一班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11月《左传》中的女性形象杨润瑾摘要: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女性形象,左传中的女性也很有其特色,《左传》中,作者所描写的贵族女性形象也不少,有一些是睿智而富于远见的佼佼者,而另有一些则是属于骄纵淫乱的,此外,还有不少妇女形象的出现是春秋时代封建婚俗的具体印证。
通过对这些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的分类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左丘明当时对妇女的态度,还可以从中透析出一些文化意蕴。
关键词:女性形象,文化意蕴一.《左传》中的女性人物形象1.具有政治家素质和强烈爱国思想的女性《左传》中描写的妇女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出身贵族,当她们以自身独有的地位与身份介入政治生活时,便以其各自的性格品质,呈现出各自特有的精神面貌。
[1]楚武王夫人邓曼是一位能详推天道、利贞之义的优秀女性。
《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楚大夫屈瑕将攻罗国,斗伯比观其骄而知其必败,请求武王“济师”(增援军队)。
武王拒绝了,回宫后将此事告诉了夫人邓曼。
邓曼曰:“大夫非众之谓。
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
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国。
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
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2]邓曼并未亲临军前,却能知莫敖之因前役之胜而骄矜;由斗伯比“济师”二字而知其本意非为增兵,而是请楚王安政固本。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邓曼对朝廷大臣的了解,更深一层明了她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及其识人之明。
同时,解释斗伯比之言,也正是阐述她自己的政治观点:政为军本,政治稳定是军事胜利的根本之所在。
并且还对如何固本安民做了具体表述:以诚信安抚百姓;以恩威并施驾驭群臣。
经历代君王治世之实践,无不证明邓曼见解的正确与高明。
庄公四年春,楚武王将讨伐随国,行前感到心神不宁,告之于邓曼。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部“文史皆长”的著作,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众多走进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国家事务的女性形象,真实展现了她们在历史事件中的地位与作用。
纵观中国文学史,首先将女性纳入描写范围的是原始神话,而真正开始女性描写先河的是《诗经》。
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除少数篇章如《载驰》、《生民》外,女性形象大都集中在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之中。
而《左传》塑造的女性形象,其中有作为、有事迹、有姓氏者近两百人之多,这些女性很大程度上不局限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而走进了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到国家事物之中。
“史书不同于小说的可以自由地塑造人物,也不同于纪传体的集中描写人物,而人物自己的语言、动作、行为显示他在历史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历史事件发展的必然逻辑。
”①《左传》描写的参与国家事务的众多女性,不仅因为她们的确是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更因为她们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影响。
这一时期,女性能够走进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国家事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1、特定的历史环境《左传》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主要集中在春秋中后期,也有春秋前期和战国初年的个别史料。
这一时期,礼教的条条框框制约着人们,尤其是女性的思想行为,《左传》也记载了一些男女有别、男尊女卑、“三从”、“一女不侍二夫”的言论以及妻妾为人牲的遗俗。
但此时封建制度尚未形成,女性虽已受到礼教的约束,但并未完全禁锢,女性的社会地位仍能得到尊重与认可。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博士及诸儒与白虎辩论五经异同,论及亲族制度时,曾提出对三代尤其周代“兴礼母族妻党”的母系制度的看法。
“周承二弊之后,民人皆厚于末,故兴礼母族妻党,废礼母族父之族。
”注曰:“二代之际,民有厚于母族而尊父族者。
”②“这里‘兴礼母族妻党,废礼母族父之族’之制,显然的,正是母系氏族社会从母方认定亲族的母系世袭制。
而且,周王朝既是‘承二代之弊’,则夏殷两代也应是较周王朝色彩尤为浓重的母系姓族。
论《左传》中的正面女性人物摘要:将《左传》中所写的正面女性人物大体上分成六种类型,她们分别是:审时度势的女性——邓曼夫人;热爱祖国的女性——许穆夫人;机智明达的女性——穆姬;卓识远见的女性——僖负勒妻、齐姜;美好品德的女性——超姬;抗争命运的女性——声伯妹;她们以自己的才智、品德和能力,向人们展现了女性的才华。
关键词:《左传》正面女性人物类型才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离不开人。
《左传》写了一千八百多个人物,其中女性不足十分之一,仅有一百六十来个。
能够展开叙事的,只有三十一位。
《左传》写的一百六十多个女性,有立身卓尔的正面女性人物,也有无家无行的反面女性人物。
但这里我主要针对《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人物做进一步说明。
春秋时代,是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个动荡的时代。
这一时期,社会上虽基本沿袭周代传统的等级制度,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早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为了争权夺利,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互相攻伐,生活糜烂,整个社会处于“礼崩乐坏”的混乱状态。
而一直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人们,此时也纷纷站了出来,她们或多或少地向世人显示出了她们存在的价值。
这一点,从《左传》描写的正面女性形象中即可见出。
《左传》所记栽的绝大部分女性被排斥在宗国政事之外,她们被“女子,从人者也”的礼法束缚着。
尽管她们生活在这种种的封建重压下,活动在这狭小的天地里,但仍然有一批女性,在宗国政事中,表现出聪明才智,在家庭生活里,表现出美好品德。
因而,我根据《左传》中所描写的正面女性人物将她们大体上分成六种类型,她们分别是:一、远见卓识的女性——邓曼夫人邓曼是《左传》中一位智慧女性的代表,她以理性而具有思辨的言语展现出她的远见卓识和慧眼识势。
据《左传·桓公十三年》载,楚国派屈瑕征伐罗国,宰相斗伯比看出莫敖的骄傲轻敌,于是建议楚王增加派兵,却遭到了拒绝。
然而当心有疑虑的楚王“入告夫人邓曼”时,邓曼说了这样一番话:“大夫其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
晋文公在左传中的形象晋文公是《左传》中的重要人物,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
他的形象在《左传》中被塑造得非常丰满和多面化。
他是一个聪明睿智、仁爱和谦和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个机智、果断和有远见的政治家。
以下是对晋文公在《左传》中形象的详细描述:首先,在晋文公的形象中,他被描绘为一个聪明睿智的君主。
他具有卓越的智慧和洞察力,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和处理复杂的政治局势。
在《左传》中,晋文公多次展现出他的聪明才智,例如在他与晋国内部权臣荀息的斗争中,他通过善于观察和分析来识破荀息的诡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权威。
晋文公还通过他的智慧来解决了一些复杂的问题,为晋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晋文公的形象展现了他的仁爱和谦和的特质。
他非常关心人民的疾苦,注重民生和社会福利。
在《左传》中,他多次采取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例如减轻赋税和重赏功臣。
他也善于倾听各方的意见,注重民主和平等,尊重人民的权利和意愿。
他对待各种人物都非常友善和宽容,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他都给予了平等的待遇。
此外,晋文公的形象还展现了他的机智、果断和有远见的特质。
他在处理国家大事和外交关系上表现出了极高的能力和决策力。
例如,在他面临晋国内乱和外敌入侵的时候,他迅速采取措施来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他也善于利用外交手段来维护晋国的利益,与其他国家保持和平和友好关系。
他的决策往往能够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为晋国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晋文公在《左传》中的形象是一个聪明睿智、仁爱和谦和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个机智、果断和有远见的政治家。
他的形象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智慧和洞察力,以及他对人民的关心和尊重。
他的决策和行动往往能够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为晋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形象在《左传》中被塑造得非常丰满和多面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文阅读左传中的历史人物评价与事件解读左传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一部作品,其中的历史人物评价和事件解读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思考人物形象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接下来,本文将对左传中的历史人物评价与事件解读进行分析。
在左传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基于其品德、能力和政治手腕等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莫过于君王和重臣。
左传明确记载了历代君王的德行和政绩,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例如,在春秋时期,左传描述了鲁国君王曹宣公的统治,称之为“君子宣”的时代。
曹宣公以其智慧和善治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使得鲁国在他的统治下繁荣发展。
相反,左传也记载了春秋时期一些君王的暴虐行径,如齐庄公的淫乱和宋襄公的昏庸,对这些君王进行了负面评价。
此外,左传对于重臣的评价也十分重要。
左传中详细记载了一些重要的重臣,如管仲、子产等,对他们的政绩进行了评述。
管仲被誉为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其在齐国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军事和政治改革,使得齐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左传对于管仲的评价非常高,将其视为“贤人”。
与此相反的是,左传中也对一些贪污腐败的重臣进行了批评,如楚国的子玉,其统治下楚国衰落不堪。
除了人物评价,左传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也是其独到之处。
左传对于一些重要事件如战争、政治斗争等的描述十分详细,通过对事件的细致分析和解读,揭示了事件的本质和影响。
这些事件的解读常常涉及到人物的性格、动机,以及背后的政治和社会背景等。
例如,左传中记载了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通过对战争的经过和结果的描述,左传对战争的意义和背后的政治动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左传还通过对政治斗争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政治阴谋。
最后,左传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和事件的解读并不是简单的赞美或批评,而是基于综合考虑的客观分析。
左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于相同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客观的评价和解读使得左传成为我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阅读左传中的历史人物评价与事件解读分析左传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史书,由鲁国的左丘明所撰。
作为春秋时期的史书,左传记录了当时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言行。
在左传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事件的解读,这些评价和解读对于我们理解并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人物评价在左传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非常中肯和客观的。
这些评价不仅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品德和能力,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这些人物的看法。
例如,在左传中对于鲁国大夫孔子的评价,他被称为“圣人”,这表明左传作者对孔子的尊敬和敬佩之情。
而对于其他各国的君主和大臣,左传也对他们进行了评价,如晋国文公之子重耳被评价为“有德”、“贤主”,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他的肯定和称赞。
二、事件解读左传中的事件解读是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这些解读帮助我们理解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通过对事件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各国之间的关系。
例如,左传中对于各国之间的战争和联盟进行了解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外交手段。
左传还解读了各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这些解读对于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和社会动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左传中,对于事实的描述和评价的解读往往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左传作者对于事件中的人物言行进行评价,采取客观中肯的态度对待。
这种评价和解读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们对于春秋时期历史的理解与研究。
总结起来,左传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和事件的解读为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对于历史人物言行的评价,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品德和能力;通过对事件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左传的独特写作风格和深刻的观察力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宝贵资料。
左传读后感:史书中的人物形象左传是我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篇章,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变迁和国家命运的兴衰。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书中所描绘的各色人物形象所吸引。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鲜活,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
首先,左传中的孔子形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左传中鲁国的国师。
孔子的形象在左传中展现得极为饱满,他既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为民众做出无私奉献的表率。
书中多次描述了孔子教育弟子的情景,他言传身教,推崇仁义道德,倡导礼乐教化,对于人民政治表现出高度的关注。
通过对孔子形象的描写,左传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卓越智慧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其次,在左传中,我还被管仲的形象所吸引。
管仲是鲁国重要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对于鲁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书中通过对管仲的描写,展现了他过人的智慧和富有魅力的领导力。
管仲主张以德治国,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提出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经济政策,使鲁国国力迅速增强。
同时,管仲还积极推行军事改革,提出了“八索兵法”,使鲁国军队实力大大提升。
通过对管仲形象的塑造,左传向读者展示了管仲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改革家的勤勉进取、智慧过人的一面。
另外,左传中的孟子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孟子是春秋时期宋国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以提倡仁政、主张民主而闻名于世。
左传中对孟子形象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他的仁爱之心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孟子在书中多次以身作则,力图推动统治者的善政。
他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疾苦,提倡仁爱与公正,力图通过政治改革为民众谋福祉。
左传通过对孟子形象的描述,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孟子身上那一份令人敬佩的挚诚和为民众谋福祉的强烈责任感。
总结起来,左传中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管仲和孟子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的言行、思想和事迹都闪耀着智慧和勇气的光芒。
关于《左传》的人物评论何新文内容提要 《左传》与所谓“上古帝王之书”的《尚书》、大事纲要式的《春秋》之类历史著述不同,它同时又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意义的作品。
《左传》作者在记载历史之时,自觉地将“人”这个社会历史的主体作为叙写的对象,将众多的历史人物具体形象地再现于他的史著之中,从而使《左传》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重要的历史文学著作,并在此后的文学史上发生了深巨的影响。
20世纪的《左传》研究,已把《左传》的人物描写纳入研究范围,但对于古代的《左传》人物评论却较少涉及。
故本文将对这一内容作出初步的论述。
一 史家传论:汉魏六朝《左传》人物评论的兴起 古代关于春秋历史人物的评论,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
如《左传》书中及《论语》所载孔子对子产和晋文、齐桓等人物的评论;《孟子》书中对子产及齐桓、晋文、管仲等人物的评论;《荀子》书中关于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管仲、子产、晏子等人的评论,还有《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有关人物的评论等等,都在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也对今天的春秋人物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但是,为了慎重起见,尤其是考虑到对于《左传》成书年代乃至所谓“左传学”形成时代的不同意见,本文对我国古代《左传》人物评论的述说,拟从汉代开始。
在汉代的《左传》人物评论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是首先就应提到的。
司马迁在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曾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
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由此可知,司马迁是见过《左传》的。
《史记》根据《左传》等所载史料,撰成了吴、齐、鲁、燕、陈、卫、宋、晋、楚、越、郑等《世家》,评价了春秋列国的许多重要人物;又撰列《十二诸侯年表》,表载《春秋》、《左传》、《国语》中出现的重要人物行事,以供成学治文者“欲览其要”;还专门写有《管晏列传》、《伍子胥列传》、《循吏列传》等,对管仲、晏婴、伍子胥等《左传》所载人物予以论叙。
其中如评管仲曰:“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并称其为“世所谓贤臣”;评晏婴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评伍子胥曰:“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耶?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均对其人其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明了太史公自己的景仰敬佩之情。
司马迁不仅为《左传》所载春秋人物立传,还以“太史公曰”形式,对这些人物予以直接的评价。
如《宋微子世家》评:“宋襄(公)”,《晋世家》评“晋文公”,《楚世家》评“楚灵王”,《越王勾践世家》评“勾践”,《史记・循吏列传》评“楚相孙叔敖、郑相子产、楚昭王相石奢等”。
西汉末年大学者兼目录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均好《春秋左氏传》。
王充《论衡・案书》及桓谭《新论・识通》都有刘向重《左氏》,“童仆妻子,皆呻吟之”,“教授子孙,下至妇女,无不读诵”的记载。
故刘向采《左传》中人物故事及其它先秦典籍史料辑成其《新序》、《说苑》、《古列女传》中的部分内容。
如《新序》叙楚相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卫灵公之时史“以尸谏”、晋大夫祁奚老而荐贤、申公巫臣谋娶夏姬等人事。
《古列女传》凡分“母仪”、“贤明”、“仁智”、“贞慎”、“节义”、“辩通”、“嬖孽”七传,其中亦载叙了晋文齐姜、秦穆公姬、楚庄樊姬(《贤明传》),楚武邓曼(《仁智传》)及陈女夏姬(《嬖孽传》)等《左传》中人物。
刘向之后,东汉史学家班固著《汉书》,撰成《古今人表》一篇,分别为“上智”、“中人”、“下愚”等“九等之序”,而其中尤以《左传》人物为多。
诸如列入“上智”三等(上上、上中、上下)中的管仲、曹刿、宫之奇、百里奚、狐偃、介子推、先轸、弦高、董狐、令尹子文、叔向、季札、子产、晏平仲、齐太史、南史氏;列入“中人”三等(中上、中中、中下)中的颍考叔、楚武王、邓曼、楚文王、齐桓公、秦穆公、蹇叔、烛之武、晋文公、晋悼公、祁奚、子罕、行人子羽、伍子胥、申包胥、沈尹戌;列入“下愚”三等(下上、下中、下下)中的郑庄公、共叔段、周桓王、齐襄公、公子庆父、卫懿公、晋献公、骊姬、楚穆王(商臣)、齐懿公、晋灵公、陈灵公、夏姬、孔宁、仪行父、宋平公、羊斟、崔杼、庆封、齐庄公、楚灵王、费无极、卫灵公、邾庄公、夷射姑,等等,都是《左传》中很知名的人物。
而且,班固根据其“为善”、“为恶”的标准,将他们分列于三类九等,已经表明了他对《左传》人物的评价态度。
班固而外,据南朝刘宋史家范晔《后汉书・文苑传》,东汉文人刘梁亦曾著《辩和同之论》,评楚灵王“骄淫,暴虐无度”,并引《左传》所载孔子语评“臧武仲之智”等。
如上所述,两汉的《左传》人物评论,主要是以史家著述中的传、论形式出现的,多半都带有史料的性质。
两汉之后,《左传》“至魏遂行于世”(《隋书・经籍志》春秋类序)。
晋时,杜预又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与范宁注《谷梁传》、何休注《公羊传》等“俱立国学”。
杜预《集解》,注释《左传》时常有对书中人物的评述文字。
如《左传》隐公元年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杜预即注曰:“不匮,纯孝也。
庄公虽失之于初,孝心不忘,考叔感而通之,所谓‘永锡尔类’。
诗人之作,各以情言,君子论之,不以文害意。
”在这段注文中,就表明了杜预对郑庄公“孝心不忘”的肯定性评价。
此外《隋志》还著录魏晋南北朝时人撰的《春秋大夫辞》三卷、《春秋左氏诸大夫世谱》十三卷等。
这类书籍今皆不传,但据其书名可知已是以《春秋左传》人物言辞及世系为对象的专门性著述,显然在西汉研究的基础上已有了进步。
二 学人之文:唐宋《左传》人物研究的发展变化 唐代,是“春秋左传学”由总结到转变的重要时期。
关于《左传》人物的研究,应特别注重的应是孔颖达与刘知己两人。
孔颖达在唐太宗贞观初年主持撰著《五经正义》。
其中《春秋左传正义》,根据隋时人刘炫《春秋左氏传述义》,而以大量古代典籍资料以疏证晋杜预的《左传》注。
其中就有对于《左传》人物的评论之词。
如《左传》隐公元年载郑庄公因颍考叔之言而见姜氏“遂为母子如初”并以“君子曰”赞颍考叔“纯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在引杜预注文之后即疏之曰: 《尔雅・释诂》训“纯”为“大”。
则“纯孝纯臣”者,谓大孝大忠也。
此“纯犹笃”者,言孝之笃厚也……颍考以有纯孝之行,能锡庄公。
庄公虽失之于初,孝心不忘,则与颍考叔同是孝之般类也。
今考叔能感而通之,是谓“永锡尔类”也。
孔颖达在这里就表明了他认为颍考叔是纯孝、大孝,郑庄公“则与颍考叔同是孝之般类”的认识,从而也同《左传》“君子曰”及杜预注一样,表明了对郑庄公的肯定。
距孔颖达《五经正义》后五十余年,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刘知已的论史巨著《史通》问世。
刘知己既是赞扬《左传》超过前人,也是重视《左关于《左传》的人物评论传》文学性超过前人的人物。
《史通》中,《载言》篇言:“古者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左右二史,分尸其职……逮《左氏》为书,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
然而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已充分注意到《左传》写历史与人物“言事相兼”的特点;《叙事》篇分析叙事件的四种表述方式,“有直纪其才行者,有唯书其事迹者,有因言语而可知者,有假赞论而自见者”,又三引《左传》之文以为范例云: 盖叙事之体,其别有四:……《春秋左传》言子太叔之状,目以“美秀而文”,所称如此,更无他说,所谓直纪其才行者;又如左氏载申生为骊姬所谮,自缢而亡,此则不言其节操,而忠孝自彰,所谓唯书其事迹者;又如……《左传》记随会之论楚也,其词曰“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此则才行事迹,莫不阙如,而言有关涉,事便显露,所谓因言语而可知者……这里,刘知己虽在论“叙事之体”,实际上已是说“写人之法”了。
除此以外,还有《杂说上》说:“《左氏》之叙事也……记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风”;《申左》篇说“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
”如此等等,已经是在具体分析论述《左传》描写人物语言性格的艺术方法。
其新见卓识,至今还对我们有启迪作用。
中唐时期文学家韩愈,在其《进学解》中称“《春秋》谨严,左氏浮夸”,实际上是对《左传》具有虚浮夸大特色的一种认识,在后代颇有影响。
其文集中,亦有《子产不毁乡校》之类文章,评述《左传》人物。
如此文云:“我思古人,伊郑之侨”,“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
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
”不仅表明了对春秋贤相郑子产的思慕,更对他尊重民意、治国有方的才能政绩给予了赞颂。
宋代《春秋》学繁盛,宋人对于《左传》人物的研究评述,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重要成绩。
其中如苏轼、吕祖谦等《左传》人物专论的出现,更把《左传》人物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层面。
北宋文学家苏轼,虽然没有关于《左传》的专著,但他重视《左传》及其中的历史人物,其《文集》中就留下了《论郑伯克段于鄢》、《宋襄公论》、《管仲论》、《士燮论》、《论鲁隐公》、《论管仲》、《论孔子》、《论伍子胥》等十多篇关于《春秋左传》人物的专题论文,发表了许多独特的见解。
如苏轼认为:“《春秋》之所深讥、圣人之所哀伤而不忍言者三”,其中之一就是“郑伯克段于鄢,而兄弟之义亡”。
但于郑庄克段之事,苏轼却不简单地指责庄公,而认为“段之祸生于爱。
郑庄公之爱其弟也,足以杀之耳。
当太叔之据京城,取廪延以为己邑,虽舜复生,不能全兄弟之好,故曰‘郑伯克段于鄢’,而不曰‘郑伯杀其弟段’。
以为当斯时,虽圣人亦杀之而已矣。
”苏轼不仅为郑庄公克段进行了辩解,对春秋时期不时出现的骨肉相残现象进行了批评,还对《谷梁》、《公羊》二传在郑伯克段一事的评价方面,提出了异议,而对《左传》作者的态度给予了肯定。
所谓:“《左氏》以为段不弟,故不称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
求圣人之意,若《左氏》可以有取焉”。
对于宋襄公,苏轼则给予了非常严厉的批评。
其《宋襄公论》云:“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王莽也。
”并总结说:“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历来论宋襄公的经学家,多从《谷梁传》“信而有道”立论,苏轼则揭出宋襄公“不重伤、不禽二毛”的虚伪,道出了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本质。
苏轼《士燮论》,评价晋范文子有“将帅之能”,为“社稷之臣”,并认为“范文子之智过于赵宣子(赵盾)也远矣”;而《论鲁隐公》则以为“隐公之智,曾不若途之人”。
都能从历史人物的实际言行出发,给予符合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