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燃烧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19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介绍消防燃烧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意义。
解释火灾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1.2 火灾燃烧的基本条件讲解可燃物、氧化剂和点火源的概念。
解释火灾燃烧的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1.3 火灾类型及燃烧特性介绍不同类型的火灾及其燃烧特性。
分析常见火灾案例,探讨火灾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章:燃烧的基本原理2.1 燃烧的化学反应讲解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氧化还原反应。
解释燃烧产物的形成和影响。
2.2 燃烧速率与燃烧特性介绍燃烧速率的影响因素,如可燃物性质、氧气浓度和温度。
讲解燃烧过程中的火焰传播和燃烧产物扩散。
2.3 燃烧的热效应解释燃烧过程中的热效应,包括燃烧热和热辐射。
探讨热效应在火灾蔓延中的作用。
第三章:火灾蔓延与控制3.1 火灾蔓延的物理过程讲解火灾蔓延的物理过程,包括火焰传播、热辐射和烟雾传播。
分析火灾蔓延速度和范围的影响因素。
3.2 火灾控制策略介绍火灾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如灭火剂的选用和灭火设备的应用。
讲解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和人员疏散原则。
3.3 火灾蔓延的模拟与预测介绍火灾蔓延模拟的方法和技术。
讲解火灾蔓延预测的意义和应用。
第四章:燃烧设备与火灾实验4.1 燃烧设备介绍常用的燃烧设备和实验装置,如燃烧炉、燃烧箱和火焰喷射器。
讲解燃烧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2 火灾实验方法讲解火灾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介绍常见的火灾实验,如火焰传播实验和燃烧产物分析实验。
4.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火灾燃烧特性和蔓延规律。
第五章:燃烧防护与安全5.1 燃烧防护措施介绍燃烧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讲解燃烧防护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5.2 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讲解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介绍火灾现场的人员疏散和救援措施。
5.3 消防安全管理与教育讲解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措施。
介绍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的方法和内容。
第六章:火灾燃烧动力学6.1 火焰传播与蔓延讲解火焰传播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第一部分绪论第一节前言一、《消防燃烧学》课程的形成与发展背景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火灾,它是最常见的灾害之一。
消防燃烧学是研究火灾的发生、发展和熄灭的基本规律,以及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的科学。
现在在世界范围内,不仅火灾发生的频率增加,而且火灾向着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由其引起的直接损失及其防治费用均呈上升趋势。
仅在我国,每年发生火灾十几万起,有6 千人死于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 亿以上。
因此,预防和控制火灾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预防和控制火灾,不仅要增加监测和扑救的人力和装备,更要研究火灾燃烧发生、发展和熄灭的基本规律及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把火灾防治建立在对火灾燃烧过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为火灾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指导和基础数据,以不断适应当今消防科技发展进程中火灾认识科学化和火灾预防与控制工程化这一深刻变革,顺应新形势下消防工作对高素质、专家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所有这些,为《消防燃烧学》课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现实背景。
二、《消防燃烧学》课程的主要内容1、物理、化学基础——包括燃烧反应速度、热量传递和物质传递理论以及燃烧有关参数的计算等内容。
2、着火、灭火理论——包括可燃物着火方式、热着火理论、链锁反应理论、着火和灭火条件、着火感应期、最小引燃能以及火焰传播等内容。
3、可燃物质燃烧特点——包括可燃气体爆炸条件、爆轰理论、有关参量计算及其预防措施;可燃液体闪燃规律、石油及其产品着火后的沸溢和喷溅问题;可燃固体的燃烧模式、阻燃机理、粉尘和火炸药爆炸问题。
4、室内火灾燃烧特征——包括室内火灾燃烧的主要特点、发展阶段、轰燃的本质与特点、烟气的流动特征、室内火灾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火灾模化相似理论等。
5、火灾燃烧实验技术——包括各类可燃物质燃烧或爆炸的特性及有关参数测定;火灾模化实验;计算机模拟技术,等等。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教案章节:第一章燃烧基础理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理解燃烧的三要素。
2. 使学生掌握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
3. 培养学生对火灾危险性的认识,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的定义燃烧的分类2. 燃烧的三要素燃料氧气点火源3. 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燃料的分解氧化反应燃烧产物的形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的三要素和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火灾案例,让学生了解燃烧事故的危害。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消防燃烧学》2. 课件:燃烧基础理论3. 案例素材:火灾案例图片和视频五、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燃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燃烧的兴趣。
2. 讲解燃烧的基本概念,阐述燃烧的定义和分类。
3. 讲解燃烧的三要素,分析它们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4. 讲解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包括燃料的分解、氧化反应和燃烧产物的形成。
5. 分析火灾案例,让学生了解燃烧事故的危害。
6.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7. 布置课后作业:复习本章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燃烧事故的预防措施。
教案章节:第二章火灾蔓延规律二、教学内容:1. 火灾蔓延的基本概念火灾蔓延的定义火灾蔓延的分类2. 火灾蔓延的规律火灾蔓延的影响因素火灾蔓延的速度和距离3. 火灾蔓延的模型火灾蔓延的数学模型火灾蔓延的数值模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火灾蔓延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模型。
2. 实验法:进行火灾蔓延实验,让学生观察火灾蔓延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消防燃烧学》2. 课件:火灾蔓延规律3. 实验器材:火灾蔓延实验装置五、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火灾蔓延在日常生活中的危害,引发学生对火灾蔓延的关注。
2. 讲解火灾蔓延的基本概念,阐述火灾蔓延的定义和分类。
3. 讲解火灾蔓延的规律,分析影响火灾蔓延的因素。
教案
课程名称:消防燃烧学
教研室:火灾理论
教员姓名:徐晓楠
技术职称:教授
教学对象:工程二队
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
消防燃烧学教案 1
消防燃烧学教案 2
消防燃烧学教案 3
消防燃烧学教案 4
消防燃烧学教案 5
消防燃烧学教案 6
消防燃烧学教案 7
消防燃烧学教案 8
消防燃烧学教案 9
消防燃烧学教案 10
消防燃烧学教案 11
消防燃烧学教案 12
消防燃烧学教案 13
消防燃烧学教案 14
消防燃烧学教案 15
消防燃烧学教案 16
消防燃烧学教案 17
消防燃烧学教案 18
消防燃烧学教案 19
消防燃烧学教案 20
消防燃烧学教案 21
消防燃烧学教案 22
消防燃烧学教案 23
消防燃烧学教案 24
消防燃烧学教案 25。
《消防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消防燃烧学英文名称:Combustion Fundamentals of Fire课程编号:04hzzyb507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基础课学时:总学时60,其中课堂讲授学时50,实验学时10适用专业:消防指挥普通本科说明部分一、课程性质《消防燃烧学》是一门主要讲授火灾发生、发展和熄灭基本规律的课程。
该课程是消防教育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消防指挥普通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
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边缘学科体系中的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要达到如下目的,完成如下任务:(一)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运用所掌握的可燃性物质燃烧或爆炸基本规律、特性和防火、灭火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火灾或爆炸事故及其预防和控制等方面问题的能力,包括将这些知识与其它相关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与融会贯通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培养学员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主要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得以实现,即观察一些典型物质的闪燃、燃烧、爆炸、火焰传播、回火及阻火等基本实验现象,分析这些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学会燃烧温度、自燃点、爆炸极限、闪点、氧指数及热分解温度等基本参数测定的基本操作,藉此初步培养学员辨证思维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员创新的意识、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学风,使学员成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合格人才。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使学员学会并掌握一些燃烧或爆炸的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火灾或消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着眼于提高学员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使学员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富有创新精神的消防工作专门人才。
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使学员对火灾燃烧现象的本质、重要可燃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着火和灭火的基本理论以及气态、液态和固态可燃物燃烧或爆炸基本规律等有全面的了解;初步掌握以燃烧理论为基础来分析火灾中的现象,建立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消防燃烧学》
一、概述
《消防燃烧学》是我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属于化工防
火课群。
消防燃烧学教学内容主要是研究火灾的发生、发展和熄灭的基本规律,以及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的科学。
课程能为防火和灭火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在消防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奠基作用,在大安全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
教学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共##学时,考试课。
二、课程目标
(一)理论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员掌握可燃性物质燃烧或爆炸的基本规律和特性、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火灾或爆炸事故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让学员在实验课中亲自动手实验,掌握部分消防燃烧学基础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培养学员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增强学员对消防燃烧学知识原理的理解,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和运用能力。
以培养高素质合格指挥员为目标,努力把消防燃烧学课程建成学校的精品课程。
具体能力目标为: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使学员能初步掌握燃烧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燃烧学原理解释材料的燃烧性能,加深对燃烧学原理的理解。
2、培养和提高学员的科学试验能力。
主要包括: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书写表达能力和简单的设计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员从事科学实验的素质。
要求学员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不怕困难、主动进取的探索精神;遵守操作规程、爱护公共财物,以及在实验中相互
协作、共同探索的思想品德。
三、教学内容
(一)理论知识
(二)实践教学内容。
《消防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消防燃烧学英文名称:Combustion Fundamentals of Fire课程编号:04hzzyb507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基础课学时:总学时60,其中课堂讲授学时50,实验学时10适用专业:消防指挥普通本科说明部分一、课程性质《消防燃烧学》是一门主要讲授火灾发生、发展和熄灭基本规律的课程。
该课程是消防教育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消防指挥普通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
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边缘学科体系中的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要达到如下目的,完成如下任务:(一)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运用所掌握的可燃性物质燃烧或爆炸基本规律、特性和防火、灭火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火灾或爆炸事故及其预防和控制等方面问题的能力,包括将这些知识与其它相关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与融会贯通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培养学员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主要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得以实现,即观察一些典型物质的闪燃、燃烧、爆炸、火焰传播、回火及阻火等基本实验现象,分析这些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学会燃烧温度、自燃点、爆炸极限、闪点、氧指数及热分解温度等基本参数测定的基本操作,藉此初步培养学员辨证思维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员创新的意识、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学风,使学员成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合格人才。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使学员学会并掌握一些燃烧或爆炸的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火灾或消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着眼于提高学员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使学员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富有创新精神的消防工作专门人才。
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使学员对火灾燃烧现象的本质、重要可燃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着火和灭火的基本理论以及气态、液态和固态可燃物燃烧或爆炸基本规律等有全面的了解;初步掌握以燃烧理论为基础来分析火灾中的现象,建立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同时,帮助学员了解国内外目前燃烧及爆炸问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的前沿。
本课程要求学员掌握某些燃烧或爆炸参数的计算过程,但更重要是培养学员的思维方法,同时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包括将本课程所学知识与其它相关课程知识有机结合与融会贯通的能力。
因此,本课程教学应以燃烧过程的基本理论为主线,并注重与实际和相关领域的结合,利用实验教学提高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消防燃烧学是一门年轻的边缘交叉学科。
学习《消防燃烧学》课程需要具备比较深厚的多门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要求在学完基础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传热传质学和流体力学等先行课程后,再开设本课程。
一般在二年级第二学期或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本课程较为适宜。
学习本课程,学员不仅可以掌握物质燃烧与爆炸的本质和条件,指导防火防爆工作,还可以掌握物质燃烧过程的基本特点和熄灭规律,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灭火方案,尽快扑灭火灾、减少火灾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消防燃烧学课程与建筑防火、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工业企业防火、火灾学、火灾调查、灭火指挥、灭火战术等后续课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分工,前者为后者的学习提供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知识在各方面防火与灭火工作的具体应用、拓宽与升华。
五、教学方法及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由课堂教学、课外作业与自习和实验教学三部分组成。
课堂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投影等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以启发式为主,适时将典型案例与理论分析结合在一起,通过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作业及课堂提问加深学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了解和掌握学员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授课质量和效果。
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学授课内容为基础,通过学员操作实验过程以及教员演示实验过程,培养学员动手能力,并加强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另外,该课程所涉及的学习内容范围很广泛,学员应具备相关知识背景。
作业布置应考虑结合实际;实验应加强学员动手设计的内容;结合学员科技小制作加强学员参与教学;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对学科前沿动态,可开设专题讲座。
六、教学时数分配七、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为考核学员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动手能力的提高及鼓励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消防燃烧学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考试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期末闭卷成绩占80%、实验教学占10%、平时成绩占10%。
正文部分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了解人类对燃烧的认识过程、燃烧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国内外研究火灾燃烧(爆炸)的情况,掌握国内外研究火灾燃烧(爆炸)的现状和前沿、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等,使学员对本课程有全面的了解。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员在头脑里建立起“消防燃烧”的基本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起理论联系实际及本学科与其它学科融会贯通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内容(一)国内外研究火灾燃烧(爆炸)的现状和前沿;(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内容(一)人类对燃烧的认识过程;(二)燃烧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三)国内外研究火灾燃烧(爆炸)的进展;(四)消防燃烧学及其学习方法。
第一章燃烧的化学基础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熟练掌握燃烧的本质和条件;掌握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现象和燃烧过程中一些重要参量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内容(一)燃烧的本质;(二)燃烧参数的计算。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燃烧本质和条件(一)燃烧的本质;(二)燃烧的条件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
第二节燃烧反应速度理论(一)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二)质量作用定律;(三)阿累尼乌斯定律;(四)燃烧反应速度方程。
第三节燃烧时空气需要量计算(一)固体和液体可燃物的理论空气需要量;(二)气体可燃物的理论空气量;(三)实际空气需要量。
第四节燃烧产物及其计算(一)燃烧产物的基本概念;(二)燃烧产物的毒害作用;(三)燃烧产物计算;(四)燃烧产物的危害性。
第五节燃烧热及燃烧温度计算(一)热容;(二)燃烧热和热值计算;(三)燃烧温度的计算。
四、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一:材料水平垂直燃烧性能试验测定。
第二章燃烧的物理基础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掌握燃烧过程中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遵循的定律及应用,理解几种典型条件下非稳态导热问题在确定物质着火时间方面的应用,了解非稳态导热数值解等问题。
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将燃烧理论与实际火灾、燃烧过程与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内容(一)热量的传递;(二)物质的传递。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热量传递概述(一)热传递;(二)热对流;(三)热辐射。
第二节热传导(一)导热微分方程式;(二)一维稳态和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三)非稳态导热的数值解。
第三节热对流(一)边界层;(二)强迫对流;(三)自然对流。
第四节热辐射(一)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二)物质表面间的换热;(三)热气和不显光火焰的辐射;(四)热气和显光火焰的辐射。
第五节物质的传递(一)物质的扩散;(二)斯蒂芬流;(三)燃烧引起的浮力运动。
第三章着火与灭火基本理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了解掌握着火分类、谢苗诺夫自然理论、F-K自燃理论、链锁反应着火理论和火焰熄灭的热理论与化学理论;能根据基本理论对防火和灭火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实际防火和灭火的具体方法;了解几种常见的强迫着火方式;利用F-K临界参数的求解理解典型情况下物质自燃规律。
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员解决实际火灾预防与控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内容(一)谢苗诺夫自然理论;(二)F-K自燃理论;(三)链锁反应着火理论;(四)灭火分析。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着火分类和着火条件(一)着火分类;(二)着火条件。
第二节谢苗诺夫自燃理论(一)谢苗诺夫自燃理论;(二)热理论中的着火感应期;(三)谢苗诺夫理论的应用——预测自燃着火极限。
第三节弗兰克—卡门涅茨基自燃理论(一)理论分析;(二)自燃临界准则参数的求解;(三)弗兰克—卡门涅茨基自燃理论的应用。
第四节几种典型物质的自燃(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二)煤、植物、涂油物的自燃。
第五节链锁反应着火理论(一)链锁反应过程;(二)链锁反应分类;(三)链锁反应着火条件;(四)链锁反应对着火极限的影响。
第六节强迫着火(一)强迫着火的特征;(二)高温质点强迫着火的物理描述;(三)电火花点燃。
第七节灭火分析(一)热理论中的灭火分析;(二)链锁反应理论中的灭火分析。
四、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二:物质自燃特性参数测定。
第四章可燃气体的燃烧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熟练掌握可燃气体爆炸的条件,爆炸极限的概念、影响因素、计算方法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预混火焰的热损失;掌握气体火焰传播的两种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爆轰产生的过程和条件、燃烧速度的影响因素。
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实例、实验教学,使学员对不同燃烧状态有一个较为准确、清楚的理解,结合实验及典型火灾案例加深对燃烧与爆炸基础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内容(一)爆炸极限的概念;(二)爆炸参数计算;(三)爆轰产生的条件。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一)物理模型与雨果尼特方程;(二)正常火焰传播与爆轰。
第二节层流预混气体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一)传播机理;(二)层流火焰传播速度——马兰特简化分析;(三)物理化学参数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四)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
第三节可燃气体爆炸(一)预混气爆炸时的温度计算;(二)可燃混气爆炸压力的计算;(三)爆炸时的升压速度;(四)爆炸威力指数;(五)爆炸总能量;(六)爆炸参数测定。
第四节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一)可燃气爆炸极限概念;(二)爆炸极限的测定;(三)计算爆炸极限的经验公式;(四)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五)爆炸极限的实用意义;(七)分解爆炸。
第五节爆轰(一)爆轰的发生;(二)爆轰形成条件;(三)爆轰波波速和压力;(四)爆轰波破坏特点。
第六节气体爆炸的预防(一)严格控制火源;(二)防止可燃气与空气形成爆炸型预混气;(三)切断爆炸传播途径;(四)泄压装置。
第七节湍流燃烧和扩散燃烧(一)湍流燃烧;(二)扩散燃烧;(三)火焰高度。
第五章可燃液体的燃烧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对可燃液体的着火条件如闪点、燃点和自燃点等有清楚的理解,利用经验公式和定律计算不同液体的闪点,对可燃液体的典型燃烧现象沸溢和喷溅的形成条件和特征建立起清晰的思路;熟悉液体的点燃、表面火焰传播和油池的稳定燃烧;了解液滴燃烧的基本理论和浸油多孔材料燃烧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