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学标准实验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225.42 KB
- 文档页数:3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料燃烧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燃料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研究不同燃料燃烧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评估燃料燃烧过程中的热效应和环境影响。
二、实验原理燃料燃烧是指燃料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热量、光和物质的过程。
燃烧反应的基本形式为:燃料 + 氧气→ 热量 + 光 + 二氧化碳 + 水。
本实验通过对比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分析影响燃料燃烧的因素,如燃料种类、氧气浓度、燃烧温度等。
三、实验器材1. 燃烧装置:包括酒精灯、蜡烛、煤油、木炭等燃料。
2. 氧气发生器:用于提供氧气。
3. 温度计:用于测量燃烧温度。
4. 热电偶:用于测量燃烧过程中的热效应。
5. 数据采集器: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检查实验器材,确保其完好无损。
将燃料分别装入酒精灯、蜡烛、煤油、木炭等燃烧装置中。
2. 燃烧实验:将燃烧装置分别点燃,观察不同燃料的燃烧现象。
记录燃烧过程中的火焰颜色、燃烧温度、燃烧时间等数据。
3. 氧气浓度实验:将氧气发生器放入燃烧装置中,观察氧气浓度对燃烧的影响。
记录燃烧过程中的火焰颜色、燃烧温度、燃烧时间等数据。
4. 燃烧温度实验:使用温度计和热电偶测量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5. 热效应实验:将热电偶插入燃烧装置中,测量燃烧过程中的热效应。
记录热效应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6. 环境影响实验:观察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和颗粒物,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燃烧现象观察:不同燃料燃烧时,火焰颜色、燃烧温度、燃烧时间等存在差异。
例如,酒精灯燃烧时火焰呈蓝色,燃烧温度较高;蜡烛燃烧时火焰呈黄色,燃烧温度较低。
2. 氧气浓度对燃烧的影响: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充分,火焰颜色越亮,燃烧温度越高。
3. 燃烧温度实验:燃烧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燃烧峰值温度与燃料种类、氧气浓度等因素有关。
4. 热效应实验:燃烧过程中,热效应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燃烧峰值热效应与燃料种类、氧气浓度等因素有关。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现象的基本特征,掌握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2.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燃烧的现象,分析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3. 深入理解燃烧反应的热效应,认识燃烧反应的放热性质。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火焰、光、热等现象。
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为:可燃物、助燃物(氧气)和点火源。
在实验中,通过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分析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进一步了解燃烧反应的热效应。
三、实验器材1. 实验室常用器材:酒精灯、火柴、镊子、酒精、烧杯、试管、玻璃棒等。
2. 实验试剂:木炭、硫磺、磷、铁丝、酒精、稀盐酸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木炭燃烧现象(1)将木炭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火焰、光、热等现象。
(2)用镊子夹取木炭块,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燃烧现象。
2. 观察硫磺燃烧现象(1)将硫磺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火焰、光、热等现象。
(2)用镊子夹取硫磺块,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燃烧现象。
3. 观察磷燃烧现象(1)将磷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火焰、光、热等现象。
(2)用镊子夹取磷块,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燃烧现象。
4. 观察铁丝燃烧现象(1)将铁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观察现象。
(2)用镊子夹取铁丝,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燃烧现象。
5.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不同物质的燃烧过程,总结燃烧反应的热效应。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木炭燃烧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色,光较弱,热较微。
将木炭块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更加剧烈,火焰呈红色,光和热都较强。
2. 硫磺燃烧硫磺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色,光较强,热较微。
将硫磺块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更加剧烈,火焰呈黄色,光和热都较强。
3. 磷燃烧磷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白色,光较强,热较微。
将磷块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更加剧烈,火焰呈白色,光和热都较强。
4. 铁丝燃烧铁丝在空气中加热至红热时,光和热较强,但火焰不明显。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燃烧的条件。
2. 验证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常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
本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这三个条件对燃烧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可燃物:酒精、纸张、棉花等。
2. 助燃物:氧气、空气等。
3. 点火温度:打火机、酒精灯等。
4. 实验器材:实验台、试管、烧杯、玻璃棒、酒精灯、打火机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分别放置在实验台上。
2. 分别进行以下实验:(1)可燃物实验:将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分别放置在试管中,用打火机点燃,观察燃烧现象。
(2)助燃物实验:将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分别放置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点火温度,观察燃烧现象。
(3)点火温度实验:将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分别放置在实验台上,用打火机加热至不同温度,观察燃烧现象。
3.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可燃物实验: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在点火温度下均可燃烧,说明可燃物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2. 助燃物实验: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燃烧更加旺盛;在空气条件下,燃烧现象相对较弱。
这说明助燃物对燃烧有重要影响。
3. 点火温度实验: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在点火温度下均可燃烧,但随着点火温度的升高,燃烧现象逐渐减弱。
这说明点火温度对燃烧有影响。
六、实验结论1. 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
2. 可燃物是燃烧的必要条件,助燃物和点火温度对燃烧有重要影响。
3. 在实际生活中,要确保燃烧过程安全,需严格控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场地,回收实验材料。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验证了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燃烧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燃烧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实验材料:火柴、蜡烛、乙醇、无水醋酸、木炭、镁带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并将易燃物品放置在安全的位置。
2. 点燃火柴和蜡烛:将火柴头磨燃后,观察火焰的形状和颜色。
点燃蜡烛后也进行同样的观察。
3. 进行液体物质的燃烧实验:将一小部分乙醇倒入容器中,点燃乙醇并观察燃烧现象。
再进行无水醋酸的燃烧实验,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结果。
4. 进行固体物质的燃烧实验:将一小块木炭点燃并观察其燃烧过程。
随后进行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其燃烧产生的明亮光芒。
实验结果:1. 火柴点燃后,火焰呈现黄色,形状稍微呈扁平状。
2. 蜡烛点燃后,火焰呈现黄色,形状为红色的锥形。
3. 乙醇燃烧时,火焰呈现蓝色,形状为垂直上升的柱状,火焰较为明亮。
无水醋酸燃烧时,火焰呈现蓝绿色,形状较小且较不明显。
4. 木炭燃烧时,火焰呈现橙红色,形状较大,但火焰高度相对较低。
镁带燃烧时,火焰呈现明亮的白色,形状呈闪烁状。
实验分析:燃烧是化学反应中一种常见的过程,常涉及氧化和还原等反应。
实验中我们观察了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火焰的颜色和形状:不同物质燃烧时,火焰的颜色和形状各有不同。
这是因为燃烧时,物质中的化合物在高温下分解产生气体,气体在高温下进一步氧化反应而发生燃烧。
不同物质燃烧产生的气体组分不同,导致了火焰颜色的差异。
火焰形状的差异主要是由燃烧气体周围空气流动情况所决定。
2. 燃烧时产生的光亮:镁带燃烧时会产生明亮的光芒,这是因为镁是一种亮度很高的金属,其燃烧过程放出的光亮较强烈。
而其他物质燃烧时,火焰发出的光亮相对较弱,多为暗红或者蓝色。
这是因为产生的火焰并没有很高的温度,没有达到足够的能量激发物质发出明亮的光亮。
3. 燃烧剧烈程度的差异: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镁带的燃烧剧烈程度较高,火焰较大且能够持续一段时间。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包括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
2. 掌握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3. 通过实验观察燃烧现象,加深对燃烧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放热反应的过程。
燃烧的必要条件包括:1. 可燃物质: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等。
2. 氧气:助燃剂,通常指空气中的氧气。
3. 热量:点燃可燃物质,使其达到着火点。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可燃物 + 氧气→ 燃烧产物 + 热量三、实验用品1. 可燃物质:木材、纸张、汽油等。
2. 氧气:空气。
3. 热源:酒精灯、打火机等。
4.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温度计、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可燃物质,放入烧杯中。
2. 用酒精灯或打火机点燃可燃物质,观察燃烧现象。
3. 记录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状态等。
4. 对燃烧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如测定燃烧产物的质量、热量等。
5.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燃烧原理。
五、实验现象1. 燃烧时,可燃物质发出火焰,并伴有热量释放。
2. 燃烧产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其颜色、状态等因可燃物质不同而异。
3. 燃烧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直至可燃物质完全燃烧。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2. 燃烧产物的颜色、状态等因可燃物质不同而异。
例如,木材燃烧产生烟雾和灰烬,汽油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和少量水。
3. 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燃烧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直至可燃物质完全燃烧。
七、实验结论1. 燃烧是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放热反应的过程。
2. 燃烧的必要条件包括可燃物质、氧气和热量。
3.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燃烧实验的操作步骤;3. 观察和分析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现象;4. 学习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存在下,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和光的现象。
本实验以蜡烛为燃烧物质,通过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现象,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用品1. 蜡烛一支;2. 火柴一盒;3. 干净烧杯一个;4. 澄清石灰水一瓶;5. 水槽一个;6. 小刀一把;7. 秒表一个;8. 记录本一个。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2. 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3. 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4. 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5. 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6. 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五、实验现象1. 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2. 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3. 蜡烛受热时熔化,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4.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5. 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6. 熄灭蜡烛后,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
六、实验数据与分析1. 蜡烛熔化时间:约30秒;2. 蜡烛燃烧时间:约30分钟;3. 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约5000焦耳;4. 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约100毫升;5. 蜡烛燃烧产生的水:约50毫升。
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熔化成液体,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2. 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二氧化碳和水是燃烧反应的产物;3. 蜡烛燃烧过程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现象,让我们了解了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燃烧产物的生成。
燃烧实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燃烧实验一、实验目的1. 学习燃烧的基本原理;2. 观察燃烧现象及其与氧气浓度、可燃物性质的关系;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和光的现象。
燃烧过程受氧气浓度、可燃物性质、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烧杯、试管、导管等;2. 试剂:蜡烛、白磷、红磷、木炭等。
四、实验步骤1. 氧气浓度对燃烧的影响:(1)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烧杯中,观察燃烧现象;(2)逐渐向烧杯中注入空气,观察蜡烛燃烧的变化。
2. 可燃物性质对燃烧的影响:(1)将白磷和红磷分别放入试管中,观察燃烧现象;(2)将木炭点燃,放入烧杯中,观察燃烧现象。
3. 燃烧产物的观察:(1)将燃烧后的蜡烛吹灭,观察烧杯内壁的现象;(2)将燃烧后的白磷和红磷的试管倒置,观察试管内壁的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氧气浓度对燃烧的影响:(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稳定,火焰明亮;(2)向烧杯中注入空气后,蜡烛燃烧更旺,说明氧气浓度对燃烧有促进作用。
2. 可燃物性质对燃烧的影响:(1)白磷燃烧产生浓烟,火焰较小;(2)红磷燃烧产生较少烟,火焰较大;(3)木炭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无烟产生。
3. 燃烧产物的观察:(1)蜡烛燃烧后,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水;(2)白磷燃烧后,试管内壁有白色固体附着,说明白磷燃烧产生了固体产物;(3)红磷燃烧后,试管内壁有红色固体附着,说明红磷燃烧产生了固体产物。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学习了燃烧的基本原理,并观察了燃烧现象及其与氧气浓度、可燃物性质的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氧气浓度对燃烧有促进作用,不同可燃物燃烧时产生的现象和产物也有所不同。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和烫伤;2. 实验操作时要小心,避免可燃物接触火源;3. 实验后要妥善处理燃烧产物,避免污染环境。
八、实验报告撰写日期:XXXX年X月X日九、实验拓展1.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种类的可燃物进行燃烧实验,观察燃烧现象;2. 研究燃烧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燃烧的影响。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掌握燃烧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2. 学习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3.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燃烧现象,验证燃烧原理。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常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产生热量、光和气体。
燃烧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点燃、燃烧和熄灭。
燃烧反应可表示为:可燃物 + 氧气→ 热量 + 光 + 气体燃烧过程中,可燃物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根据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热量。
三、实验器材1. 燃烧瓶:用于进行燃烧实验。
2. 燃烧匙:用于取放可燃物。
3. 铁架台:用于固定燃烧瓶。
4. 火柴:用于点燃可燃物。
5. 温度计:用于测量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6. 秒表:用于记录燃烧时间。
7. 可燃物:如蜡烛、木材、纸张等。
8. 氧气瓶:用于提供氧气。
9. 澄清石灰水:用于检验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
10. 实验记录表。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实验环境的安全性。
2. 在燃烧瓶中加入适量的可燃物,如蜡烛。
3. 将燃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确保稳定。
4. 使用火柴点燃可燃物,观察燃烧现象。
5. 使用温度计测量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记录数据。
6. 观察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产生。
7. 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燃烧过程中的规律。
8. 实验结束后,熄灭燃烧瓶中的火焰,清理实验器材。
五、实验现象及数据分析1.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燃烧产生火焰、热量和光。
2. 燃烧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一定温度后火焰稳定燃烧。
3. 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热量。
六、实验结论1.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产生热量、光和气体。
2. 燃烧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一定温度后火焰稳定燃烧。
3. 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
第1篇一、实验背景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为了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开展了“燃烧实验”这一实践活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使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过程以及燃烧产物,从而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通过观察和记录,分析燃烧产物的性质。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通常需要以下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观察燃烧现象,从而了解燃烧的原理。
四、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火柴、烧杯、水、酒精、石灰水、玻璃棒、试管、镊子等。
2. 实验工具:酒精灯、酒精、火柴、试管夹、玻璃棒、镊子等。
五、实验步骤1. 观察蜡烛燃烧:点燃蜡烛,观察火焰的颜色、形状和高度,记录燃烧现象。
2. 探究燃烧条件:分别将蜡烛放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观察燃烧现象的变化,分析燃烧条件。
3. 燃烧产物分析:将燃烧后的蜡烛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水,观察燃烧产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现象。
4. 实验现象记录:将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燃烧现象:蜡烛燃烧时,火焰呈现黄色,高度约为10cm,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
2. 燃烧条件:在温度较高、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蜡烛燃烧更旺盛。
3. 燃烧产物分析:燃烧后的蜡烛在水中溶解,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燃烧产物中有碳酸盐类物质。
4. 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七、实验结论1. 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需要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2. 燃烧条件对燃烧现象有较大影响,温度越高、氧气越充足,燃烧越旺盛。
3. 燃烧产物中有碳酸盐类物质。
八、实验收获与反思1.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了解了燃烧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掌握了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条件;2. 掌握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通过实验观察燃烧现象,探究燃烧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光和热的过程。
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助燃物(氧气)和点火源。
本实验通过观察蜡烛燃烧现象,探究燃烧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三、实验用品1.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酒精灯、烧杯、镊子、玻璃棒、集气瓶、水槽、澄清石灰水、滴管、试管等;2. 实验药品:石蜡、酒精、澄清石灰水等。
四、实验步骤1. 点燃蜡烛,观察火焰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2. 将镊子伸入火焰中,观察镊子上的变化,如温度变化、颜色变化等;3. 将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水珠,并记录现象;4. 将烧杯从火焰上方移开,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并记录现象;5. 将酒精灯点燃,观察火焰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6. 将玻璃棒蘸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伸入酒精灯火焰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并记录现象;7. 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用滴管向集气瓶内滴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并记录现象;8. 将蜡烛熄灭,观察熄灭后的现象,如白烟的产生等。
五、实验现象及分析1. 蜡烛燃烧时,火焰呈现黄色,形状呈锥形,大小逐渐增大;2. 镊子伸入火焰中,镊子表面温度升高,颜色变红;3. 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4. 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5. 酒精灯燃烧时,火焰呈现蓝色,形状呈锥形,大小逐渐增大;6. 玻璃棒蘸取澄清石灰水伸入酒精灯火焰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酒精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7. 集气瓶滴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集气瓶内含有二氧化碳;8. 蜡烛熄灭后,产生白烟,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石蜡蒸气。
六、实验结论1. 蜡烛燃烧时,可燃物质(石蜡)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2.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受热熔化,形成蒸气,进而参与燃烧反应;3. 燃烧实验中,可通过观察火焰、烧杯内壁水珠、澄清石灰水的变化等现象,判断燃烧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西安交通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教学实验中心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 实验过程独立、 完整、
按时好 中 差 实 验 成 绩
专 业 实验报告按时、 原理、 装置好 中 差 班 级 原始数据完整、 合理、 独立好 中 差 姓 名 数据处理正确、 详细、 完整好 中 差 教 师 签 字
学 号 结 论结果分析、收获总结好 中 差 实验日期 讨 论误差分析、改进建议好 中 差 批 改 日 期
提交日期
其 它
实际应用、态度版面
好 中 差
一、实验名称:本生灯法测量层流气体火焰传播速度
二、实验目的:掌握气体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量方法(本生灯法)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装置:
五、原始数据:喷嘴内半径R=2.5mm,室内温度t=15℃
燃气类型实验工况燃气流量计读数空气流量计读数火焰高度台位
液化石油气纯预混(α≈1)(ml/min)(l/min)(mm)南——北
天然气纯预混(α≈1)(ml/min)(l/min)(mm)□1□2□3□4
六、数据处理:
序号名称符号公式计算数值单位
一、通用数据计算
1 空气密度[0℃/1atm] ρ0空气给定kg/m3
2 流量计标定密度[20℃/1atm]ρ20空气ρ0空气*273.15/(273.15+20) kg/m3
3 室内空气密度[15℃/1atm] ρ空气ρ0空气*273.15/(273.15+15) kg/m3
4 喷嘴内半径R 给定mm
5 喷嘴截面积 A πR2mm2
二、液化气火焰计算
6 液化气密度[0℃/1atm] ρ0液化气给定kg/m3
7 室内液化气密度[15℃/1atm]ρ液化气ρ0液化气*273.15/(273.15+15) kg/m3
8 读数空气流量 Q’空气测定l/min
9 实际空气流量Q空气 Q’空气*(ρ20空气/ρ空气)1/2 /60*103ml/s
10 读数液化气流量 Q’液化气测定ml/min
11 实际液化气流量Q液化气 Q’液化气*(ρ20空气/ρ液化气)1/2 /60 ml/s
12 混合气体实际流量Q Q液化气+Q空气ml/s
13 混合气体流速W Q/A*1000 mm/s
14 火焰高度h 测定mm
15 火焰锥投影半角正弦sinθ R/(R2+h2)1/2/
16 层流气体火焰传播速度S W*sinθmm/s
17 理论空气量V0查表m3/m3
18 实际空气量V Q空气/Q液化气m3/m3
19 预混过量空气系数α V/V0/
20 空气运动粘度ν空气查表m2/s
21 液化气运动粘度ν液化气查表m2/s
22 混合气体运动粘度ν(ν空气Q空气+ν液化气Q液化气)/(Q空气+Q液化气)m2/s
23 混合气体喷嘴处雷诺数Re 2WR/ν /106/
24 液化气预混火焰流态 Re<2000层流区;Re=2000~5000过渡区;Re>5000湍流区
三、天然气火焰计算
25 天然气密度[0℃/1atm] ρ0天然气给定kg/m3
26 室内天然气密度[15℃/1atm]ρ15天然气ρ0天然气*273.15/(273.15+15) kg/m3
27 读数空气流量 Q’空气测定l/min
28 实际空气流量Q空气 Q’空气*(ρ20空气/ρ空气)1/2 /60*103ml/s
29 读数天然气流量 Q’天然气测定ml/min
30 实际天然气流量Q天然气 Q’天然气*(ρ20空气/ρ天然气)1/2 /60 ml/s
31 混合气体实际流量 Q
Q 天然气+Q 空气
ml/s 32 混合气体流速 W Q/A*1000
mm/s
33 火焰高度
h
测定
mm
34 火焰锥投影半角正弦 sin θ R/(R 2+h 2)1/2 / 35 层流气体火焰传播速度 S W*sin θ mm/s 36 理论空气量 V 0 查表 m 3/m 337 实际空气量 V
Q 空气/Q 天然气
m 3/m 3
38 预混过量空气系数 α V/V 0 / 39 空气运动粘度 ν空气 查表 m 2/s 40 天然气运动粘度 ν天然气 查表
m 2/s 41 混合气体运动粘度 ν
(ν空气Q 空气+ν天然气Q 天然气)/(Q 空气+Q 天然气)
m 2/s
42 混合气体喷嘴处雷诺数
Re 2WR/ν /106 /
43
液化气预混火焰流态 Re<2000层流区;Re=2000~5000过渡区;Re>5000湍流区
七、实验结论(计算结果分析、实验知识总结):
八、实验讨论(主要误差来源、实验改进建议):
九、实际应用:
有一家用燃气热水器,原设计是燃用液化石油气,根据所出热水温度及流量不变的原则,计算燃气喷嘴所需直径为原直径的百分比。
不考虑因烟气量变化所引起的对流换热量及散热量改变的影响。
]
现改燃用天然气,请给出改造方案。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