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城市空间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15.59 MB
- 文档页数:57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坐落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捷,通信繁盛,人流量小;付租能力弱。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就是城市最广为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构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1)城市规模:大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显著,提供更多的服务种类太少、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小(热带地区的城市原产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炎热)。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同意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3、政治(例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御、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够推动城市的构成和发展壮大。
三、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减少。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
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建议提升。
执教者:克山县第一中学高娟评析者:克山县第一中学徐亮教学设计、反思及评析(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Ⅱ第二章。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利用个案分析,归纳城市功能区划分的依据和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确城市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三、教学方法关于“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教学中要使学生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采用个案分析法,找出典型、具体的城市,说出其有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特征。
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京城市功能区”,学生读图分析北京有哪些城市功能区及其概念。
生: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不同的城市活动因为竞争而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回答。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但是左上角的文化区遗漏了。
师:除了以上的功能区,有没有其他类型的功能区?下面请大家通过组图,感性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类型。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扬州文昌阁景观图及其Google Earth 卫星图片、宝应亚细亚附近景观图、宝应盛世嘉园小区景观图、宝应城南工业园规划图、宝应纵棹园景观图、扬州瘦西湖风景旅游区景观图、扬州大学城规划图。
)生: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风景旅游区、文化区。
(学生兴趣很高,踊跃回答。
)师:大家的结论非常正确。
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城市功能区类型的多样性。
2.新课讲授: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展示克山县土地利用情况,并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克山县有哪些功能区?(2)这些功能区是各城市所共有的吗?如果不是,请说明共有的功能区。
生1:克山县有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和行政区。
生2:不是,只有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才是城市共有的功能区。
36•学研究基于随机通达法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探究—以湘教版“城市空间结构”(第三课时)为例李敏1黄榕青2(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2.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福建福州)摘要:以“城市空间结构”(第三课时)为例,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弹性理论展示随机通达教 学法的教学理念和内容,即通过“呈现基本情境一随机进入学习_思维发展训练一小组协作学习一学 习效果评价一迁移应用”等环节,关注信息环境下的教学实践,实现认知主体的能动建构,促进地理学 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建构主义;认知弹性理论;随机通达法;城市空间结构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 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 的学习发展需求,信息化背景也对教育思想和理念提 出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更高标准[1]。
建构主义随 机通达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贴近 学生生活实际,可有效促进学生主动、生动地发展。
一、随机通达教学模式随机通达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 知弹性理论发展而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 的认知结构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同化和 顺应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形成的,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建 构,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认知弹性理论是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个新分支,“意指以多种方式同 时重建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领域 做出适宜的反应。
”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结构不良 领域的高级学习过程中提高分析理解能力、适应条件 变化能力以及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随机通达教学法是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要求而 提出的一种适应于高级学习的教学方法,它致力于 “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复杂、多面的现实环境 背景下,通过不同途径、以不同目的多次、反复进入,以实现主动建构知识结构,形成处理不良结构问题的 方法,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及灵活应用。
这种“多 次、反复进人”不是单向直线式的单调重复,而是螺旋攀升式的进阶、完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在具体实践中实现关键能力的提升。
教学设计(1)影响城区地租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距离市中心远近(2)就城区来看,不同类型用地的地租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点:随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地租水平逐渐下降。
不同点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地租水平下降速度是不同的,商业区下降最快,工业区下降最慢。
(4)如果城市的土地用途由各类用地使用者的付租能力来决定,那么图OA、AB、BC 分别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OA为商业区、AB为住宅区 BC为工业区在距离市中心相同距离下,地租水平也有差异,看下图分散型乡村聚落是一种呈点状松散布局的村落,多分布于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如水稻生产区)。
由于水稻在生产过程中,各发育阶段对水的要求有所不同,对不同地块的排、灌及水的深度都要认真管理,因此,往往在一定面积的水稻田中间,就有一户或几户农户住在地势较高处,以便就近管理周围的农田,从而形成分散型乡村聚落。
半聚集型山村聚落是一种规模不大、村民住房排列较为松散的乡村聚落。
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一个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各家彼此排列都不太靠近,还有一种村落是沿一条陆路或水道交通线排列,但各农户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彼此不连接在一起。
六、城乡一体化规划合理利用城乡空间,是城乡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任务。
城乡是一个由城市和乡村多种要素构成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不能封闭起来发展乡村,也不能单靠城市解决乡村问题。
只有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互相支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二是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三是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四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七、课堂总结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课程标准]1.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3.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4.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体系架构][基本概念]城镇、乡村、城市的空间结构、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地租水平、付租能力;区位;地域文化、城乡景观;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虚假城镇化、滞后城镇化。
[基本原理]城乡区位选择原理;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和影响。
课时44城乡空间结构一、城乡土地利用1.城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
3.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定义具体类型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沙漠、石山、永久积雪和冰川等4.城乡土地利用差异城镇土地利用乡村土地利用主要类型以建设用地为主以农用地为主作用反映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二、城乡空间结构1.城市空间结构(1)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
①城市功能区:主要有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等。
②中心商务区的特征:高楼大厦林立,公司总部云集;作为城市经济枢纽和观光购物区域;商贸服务业发达;土地利用集约,地价房租甚高;人流汇集,交通繁忙。
(2)表现①较小城市:多为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
②较大城市:多为多核心状、棋盘格状等。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等。
思考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吗?答案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各功能区相互联系、相互组合。
第21讲城市空间结构[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城市区位分析1.城市区位: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1)自然地理区位:相对稳定,具体如下:(2)经济地理区位:有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
其随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
(3)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包括国家政策、外交、军事活动、宗教和政治中心等,其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3.城镇空间布局特点【疑难辨析1】城市区位、城市位置、城市分布的区别?提示城市区位包含城市的位置和城市的分布。
城市的位置是指每个城市分布的具体地理位置(即在哪里),而城市的分布则是指城市的总体布局状况(即哪里多,哪里少)。
二、城市土地利用1.城市土地利用2.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读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回答问题。
2.城市空间结构读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西方城市学说:有A同心圆、B扇形和C多核心三种理论模式。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在城市用地和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同时又因地制宜,自由布置。
【疑难辨析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城市功能区=城市用地。
(2)城市的中心城区都是商业区。
(3)高级住宅区布局在地租最高的城市中心区域。
提示上述观点是错误的,理由:(1)城市功能区和城市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
(2)商业中心往往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所有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3)高级住宅区房价较高,但并不是布局在地租最高的城市中心区域,而是布局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城市外围,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四、中心地理论1.概念: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