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间距及保护层厚度检测
- 格式:pptx
- 大小:22.19 MB
- 文档页数:58
钢筋保护层厚度试验检测操作流程
一、主要仪器设备
1、准备设备:钢筋保护层测定仪、标准试验块、錾子、直尺、记号笔。
2、检查设备:检定证书、绿色标贴、标识卡;
二、试验前准备
1、混凝土表面应清洁、平整。
2、记录:钢筋牌号、品种、规格、钢保设计厚度及允许偏差;(是否有铁磁性原材料,是否有预埋件等。
)
3、按开,设备调零和预热。
4、选择测区:①对预测部位钢筋进行初步定位,在砼表面画图标记。
②每个测区至少含6根钢筋,每根钢筋2-3各测点;
③单个构件至少3个测区,间距≥2m。
三、试验步骤
1、按“确定”键进入主页面,→选中“厚度测试”,→按“确定”键,按“上下、左右”键填写直径。
→设置好直径后按“确定”键,等待wait字母消失方可进行检测。
注:当前钢筋上保护层厚度检测不出时,或者信号值明显变化却无法读取保护层厚度时,应当按“切换”键选择大量程进行测量。
2、每测点测试两遍,每次读取测试仪显示的最小值。
当设计值<50mm时,两次测量的允许偏差为1mm,≥50mm时,允许偏差为2mm。
3、填写设备使用记录台账
4、检测结束,长按,设备关机,归位。
四、填写原始记录
五、计算步骤:
1、保护层厚度合格点率=保护层厚度合格测点数/测点数×100% 。
2、钢保厚度允许负偏差≥1.5倍时,厚度判断为初步不合格;应凿点检测。
3、钢保厚度允许负偏差<1.5倍时,合格点率≥80%时,判断为合格:
六、出具检测报告。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精度影响因素及操作要点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在建筑施工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该结构容易受到损害,影响使用效果。
对钢筋保护层进行简述,根据保护层厚度与混凝土结构的关系和保护层检测精度影响因素,对保护层评定标准和设备操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精度影响因素;操作要点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应用效果与厚度直接相关。
所以保证检测精度,保证保护层厚度在控制范围内,进而提高建筑使用寿命。
所以必须做好混凝土质量控制工作,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达到设计标准,保证混凝土稳定。
1钢筋保护层简述钢筋保护层是指最外层钢筋外侧缘到混凝土表层的间距,也就是由箍筋外侧缘到混凝土表层的间距[1]。
明确规定了钢筋保护层主筋和混凝土面间距等有关参数。
钢筋保护层的功能如下:第一,钢筋混凝土是一种以混凝土和钢筋为主的复合结构。
二者间的良好结合也促进了钢筋砼结构的高效连接。
同时,采用钢筋保护层,可以充分发挥钢筋本身的强度。
第二,考虑到钢筋的耐用性和特定的应用环境,确定了最小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从而保证在设计使用过程中,不会因为腐蚀而影响整个结构的可靠性。
第三,采用钢筋保护层,可保证各构件的防火性能达到相应的防火标准,即在规定的防火极限范围之内。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钢筋保护层的布置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为保证钢筋在使用中的实际质量,有关文件都对不同工况下的钢筋砼构件的保护层厚度进行了详细地规定,以便为工程单位提供参考,同时也是检验钢筋砼结构是否达到规范的一个重要指标。
2钢筋保护层厚度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产生的影响分析探讨以上分析可以很好地解释钢筋保护层的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当钢筋砼保护层的厚度不能达到实际的施工要求时,会使有害的外部介质通过保护层侵入内部。
导致钢筋腐蚀的情况十分严重。
另外,如果保护层的厚度不够,会引起混凝土的裂缝,从而对整体结构的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甚至使建筑结构受到破损。
与内地相比,沿海地区的钢筋砼结构受到的破坏速率要大得多,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钢筋砼保护层的厚度是十分重要的。
钢筋位置以及保护层厚度检测一、总则1、为加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统一混凝土内部钢筋位置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法,提高各检测单位检测精度,采用混凝土内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依据标准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附录E: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以及《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 152-2008)。
2、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内部钢筋位置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
3、混凝土结构内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除满足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二、检测参数和名词术语1、钢筋保护层厚度:对于混凝土结构表面到受力主筋外侧的距离。
对于光圆钢筋,为混凝土表面与钢筋表面间的最小距离,对于带肋钢筋,其值如图 1 所示。
带肋钢筋保护筋保护层厚度(0〜C Ji12、指示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时仪器显示的钢筋保护层厚度C,。
3、钢筋的示值直径检测时仪器指示的钢筋直径。
4、钢筋位置的测试偏差仪器所指示的钢筋轴线与钢筋实际轴线之间的最小距离。
5、相关符号U ——第i个测点指示钢筋保护层厚度;io——第i个测点指示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值; m,iC0——探头垫块厚度;——修正系数;S——钢筋平均间距。
6、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规定:受拉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2、预制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端头的保护层厚度一般为10mm。
预制的肋形板,其主肋保护层厚度可按粱考虑。
3、要求使用年限较长的重要建筑物和受沿海环境侵蚀的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当处于露天或室内高湿度环境时,其保护层厚度应适当增加。
4、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其保护层厚度尚应遵守防火规范有关规定。
5、由此可见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与构件种类、混凝土强度、环境条件、构件受力状态、使用寿命、防火等级等因素相关。
7、测试方法(1)电磁感应法钢筋探测仪检测方法原理:由单个或多个线圈组成的探头产生电磁场,当钢筋或其它金属物体位于该电磁场时,磁力线会变形。
钢筋保护层厚度及钢筋间距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及钢筋间距检测 1.适用范围 1.1适用于测定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内部钢筋的间距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
1.2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测可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方法也可采用非破损方法并用局部破损方法进行修正。
1.3局部破损方法适用于少量结构测点的抽样检测其检测准确性较高也可与非破损检测方法结合使用。
1.4非破损检测方法因对被检测结构无损伤适用于大量结构构件、大面积检测。
1.5所选择的检测面宜为混凝土表面应清洁、平整并避开金属预埋件。
1.6对于具有饰面层的构件其饰面层应清洁、平整并与基体混凝土结合良好;饰面层主体材料以及夹层均不得含有金属对于含有金属材质的饰面层应进行清除。
如不能清除,在检测时对检测数据有影响的构件,须与委托单位协商,对样本进行更换。
1.7对于厚度超过50mm的饰面层宜清除后进行检测或者钻孔验证;不得在架空的饰面层上进行检测。
1.8对于含有铁磁性原材料的混凝土应进行足够的实验室验证后方可进行检测。
2.技术依据 2.1 GB50204-20__《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2 JGJ/T 152-20__《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3.检测仪器、设备3.1检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
目前本中心所采用的设备为PROFOMETER 4钢筋定位仪和KON-RBL(D+)钢筋位置测定仪两种,均采用电磁感应法检测。
3.2当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大于60mm时,本中心的仪器设备检测误差满足不大于1mm的要求;当钢筋保护层厚度大于60mm 时,宜采用局部破损方法进行修正。
3.3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正常情况下,仪器校准有效期一般为一年。
当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应对仪器进行校准:3.3.1新仪器启用前 3.3.2超过校准有效期限 3.3.3检测数据异常无法进行调整 3.3.4经过维修或更换主要零配件(如探头、天线等) 3.4由于中心采用电池供电的仪器进入施工现场检测前应确保设备电源充足检测结束后应对仪器进行保养。
电磁感应法检测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1、取样方法对梁、板类构件,应各抽取构件总数的2%并且不少于5个构件进展检验;对于悬挑梁,应抽取构件数量的5%并且不少于10个构件进展检验,当少于10个时,应全数检验;对于悬挑板,应抽取应抽取构件数量的10%并且不少于20个构件进展检验,当少于20个时,应全数检验;对选定的梁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展检验;对选定的板类构件,应抽取不少于6根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展检验;对梁、板类构件,测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时应去除混凝土外表的杂物,并用磨石将外表浮浆等不平整处打平。
2、检测依据?混凝土构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50204-2021?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 JGJ/T 152-20213、检测设备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仪、钢卷尺4、检测方法首先对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仪进展复位调零,之后对选定构件被测钢筋进展初步定位,将探头有规律在检测面上移动,直至仪器显示信号强度最强时读数并记录钢筋位置用记号笔做标记;检测保护层厚度时,对每根钢筋选定三个检测部位,每个部位重复进展2次测量并取平均值,结果准确到1mm,梁类构件允许偏差为-7mm~+10mm,板类构件允许偏差为-5mm~+8mm;检测钢筋间距时,应选取至少7根钢筋间距进展检验,用钢卷尺测量第一根钢筋和最后一根钢筋的轴线距离并计算间隔数,钢筋间距测量值准确到1mm,允许偏差为±10mm;检测钢筋直径时,应对每根钢筋选取三个部位,每个位置测量一次取平均值,测量值要求到达钢筋设计直径的95%。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检测误差不应大于1mm。
5、测试要求当遇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选取至少30%已测钢筋并且不应小于6处,采用钻孔、剔凿等方法验证;仪器要求钢筋直径,钢筋实际直径未知或有异议;钢筋实际根数、位置与设计有较大偏差;构件饰面层未去除的情况下检测;钢筋以及混凝土材质与校准试件有显著差异。
钻孔、剔凿时不得损坏钢筋,实测采用游标卡尺,测量精度为0.1mm。
钢筋保护层厚度和间距检测复习题一、单选题1.一次保护层检验30点,如果想一次通过检验,最多可以(D )个点不合格,且不合格点最大偏差不大于允许偏差的1.5倍。
A. 0B. 1C. 2D. 32.《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152-2008规定,当采用钻孔剔凿的方法对钢筋公称直径检测进行验证时,应选取(C)。
(A)不少于30%且不少于6处;(B)不少于10%且不少于6处;(C)不少于30%且不少于3处;(D)不少于30%且不少于6处。
3.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为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应判为合格。
(C )A. 95%B. 80%C. 90%D. 100%4.板类构件,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设计为15mm,合格点的最大厚度为—。
(A )A. 23mmB. 25mmC. 27mmD. 30mmA. 15B. 5C. 4D. 65.纵向受力钢筋的允许误差,对板类构件为,对梁类构件为―。
(A )A. + 8mm,- 5mm;+ 10mm,- 7mmB. + 10mm, -7mm;+ 8mm,- 5mmC. + 10mm,- 8mm;+ 7mm,- 5mmD. + 10mm,- 5mm;+ 8mm,- 7mm.t cr-t6.某一测点第1次测得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 i为26mm,第2次测得C2为25mm,混凝土保护层修正值C c为-1.0mm;试计算该测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检测值为。
( A )A. 24mmB. 24.5mmC. 25.0mmD. 24.0mm7.制作校准试件时,同一钢筋两外露端轴线至试件同一表面的垂直距离差应在之内。
(A )A.0.5mmB.1mmC.1.5mmD.2mm8.进行钻孔、剔凿验证时,不得损坏钢筋,游标卡尺量测精度为(B )。
A.0.05mmB.0.1mmC.0.5mmD.1mm9.梁类构件,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设计为20mm,合格点的最小厚度为—。
(A )A. 13mmB.15mmC. 10mmD. 9mm10.当实际保护层厚度值小于仪器最小示值时,应采用在探头下附加垫块的方法进行检测。
新钢筋间距及保护层厚度试验检测记录表1. 实验背景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钢筋的使用必不可少。
在使用钢筋时,需要保证钢筋之间的距离及其与混凝土之间的距离,以确保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和混凝土的密实程度。
首次使用新的钢筋和混凝土时,需要进行试验检测,以确认其符合建筑规范和要求。
2. 实验目的本次试验的目的是检测新的钢筋间距和其保护层的厚度,以验证其是否符合建筑规范的要求。
同时,试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有助于提高建筑质量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3. 实验要求•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相关人员的安全•测量设备要经过校验,并符合要求•测量和记录应准确无误4. 实验步骤4.1 准备工作•根据设计要求准确计算钢筋放置间距和保护层厚度•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 确定测量点的位置•做好现场安全措施, 并确保相关人员了解安全要求4.2 测量钢筋间距•使用钢尺或钢丝绳等工具, 测量钢筋之间的距离•确认测量结果并记录4.3 测量保护层厚度•在混凝土表面标记出待测点位置•用锤子或其他工具敲击混凝土表面,寻找钢筋的位置•使用保护层测量仪测量保护层厚度, 并记录测量值4.4 数据分析•将测量数据整理并计算平均值•比较测量结果和设计要求, 确认是否达到规范要求•如发现不合格的情况, 应及时处理并分析原因5. 实验记录表测量点钢筋间距 (mm)保护层厚度 (mm)1150502155483151514153495152506153497155488150516. 实验分析结果根据上表数据计算得出钢筋平均间距为 152.125mm, 平均保护层厚度为 49.875mm, 满足建筑规范与要求。
7. 实验结论本次试验验证了新的钢筋间距和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和建筑规范要求, 保证了建筑物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
电磁感应法检测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1、取样方法对梁、板类构件,应各抽取构件总数的2%并且不少于5个构件进行检验;对于悬挑梁,应抽取构件数量的5%并且不少于10个构件进行检验,当少于10个时,应全数检验;对于悬挑板,应抽取应抽取构件数量的10%并且不少于20个构件进行检验,当少于20个时,应全数检验;对选定的梁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对选定的板类构件,应抽取不少于6根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对梁、板类构件,测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时应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杂物,并用磨石将表面浮浆等不平整处打平。
2、检测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15《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 JGJ/T 152-20083、检测设备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仪、钢卷尺4、检测方法首先对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仪进行复位调零,之后对选定构件被测钢筋进行初步定位,将探头有规律在检测面上移动,直至仪器显示信号强度最强时读数并记录钢筋位置用记号笔做标记;检测保护层厚度时,对每根钢筋选定三个检测部位,每个部位重复进行2次测量并取平均值,结果精确到1mm,梁类构件允许偏差为-7mm~+10mm,板类构件允许偏差为-5mm~+8mm;检测钢筋间距时,应选取至少7根钢筋间距进行检验,用钢卷尺测量第一根钢筋和最后一根钢筋的轴线距离并计算间隔数,钢筋间距测量值精确到1mm,允许偏差为±10mm;检测钢筋直径时,应对每根钢筋选取三个部位,每个位置测量一次取平均值,测量值要求达到钢筋设计直径的95%。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检测误差不应大于1mm。
5、测试要求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选取至少30%已测钢筋并且不应小于6处,采用钻孔、剔凿等方法验证;仪器要求钢筋直径已知,钢筋实际直径未知或有异议;钢筋实际根数、位置与设计有较大偏差;构件饰面层未清除的情况下检测;钢筋以及混凝土材质与校准试件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