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 格式:docx
- 大小:14.98 KB
- 文档页数:5
英国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作者:杨思斌来源:《中州学刊》2008年第03期摘要:英国是世界社会保障法的发源地,英国社会保障立法经历了初创、发展与鼎盛、调整与改革三大阶段,最终形成了比较完备、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借鉴英国的立法经验,我国应树立先进的社会保障法理念,制定高位阶的社会保障法律,明确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关注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社会保障法;济贫法;社会保障立法中图分类号:D92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3—0079—03英国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源地,自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济贫法》以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英国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
梳理英国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特征,对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社会保障法的演进1.英国社会保障法的初创阶段。
英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在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60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该法产生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中,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认为政府济贫是统治者的恩惠,强调对不劳动者的惩罚而较忽略对需求者的帮助。
但它毕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专门法律的形式对社会保障事项作了规定,确立了国家采取积极手段对贫民进行救济的责任。
该部法律的颁布意味着社会保障从临时性走向制度化,从随意性走向法律化,标志着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形成。
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的开始使英国再次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
1795年,英国颁布了《斯宾汉姆法》,该法的核心内容是按照食品这一基本生活资料价格的高低来确定人们的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开始把社会救助与基本生活费用的高低联系起来。
《斯宾汉姆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国的社会贫困状况,但该法并没有解决英国社会救助的根本问题。
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济贫法》,宣布停止向济贫院以外的穷人发放救济金,强迫他们重新回到习艺所去。
英国社会保险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也是典型高福利国家之一。
二次大战后,英国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法案,形成了福利国家的基本框架。
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新济贫法》,承认社会救济是公民享有的合法权利,实施救济、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是政府的责任。
《新济贫法》把社会救济第一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使社会救济成为一项社会制度。
在该法的影响下。
欧洲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建立起本国的社会救济制度。
挪威于1845年颁布《济贫法》,法国则发布了一些济贫法令,社会救济制度在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战时期,英国受到战争的影响,伤、残、病、死、穷等问题特别突出。
英国首相邱吉尔委托剑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教授研究社会保障计划。
1942年,贝弗里奇完成了他的研究报告:《社会保险及相关事务》(俗称《贝弗里奇报告》)。
《报告》提出建立全社会的国民保险制度,国家对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从生到死的一切安全保障。
1944年英国开始制定社会保障计划,到1948年,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成。
艾德礼首相宣布英国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
贝弗里奇报告使社会保障性待遇首先被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得以确立,较为完整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与轮廓得到开创性的界定。
此后各国均宣布实施“普遍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进入了全面发展和完善时期。
英国社会保险的主要特征:1.体系完整,覆盖面广,项目分类合理英国的社会保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形成保险、救助、津贴三大类。
总体来看,它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密切相关,与教育、医疗和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关。
就社会保障本身看,三类分工明确:社会保险与社会成员的就业联在一起,其收益与其缴费完成情况结合,未缴费者无权享受,缴费多者多享受,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社会救助属社会的无条件帮助,直接与受益人的收入水平联系,而与保险缴费无关,救助完全体现了道德要求,也是人权保障的具体内容;专项津贴应当属于社会关爱范畴,是国民对于特殊人民的优待,体现了社会的精神文明。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篇一: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一、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也是典型高福利国家之一。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发端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初期,但正规系统地建设则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初。
经济危机和战争凸显了对社会保障的迫切需求,危机和战争也昭示了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发挥干预作用的重要性,同时,经济的恢复和重建也需要社会保障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在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指导下,以贝弗里奇社会保障计划为蓝本,战后英国颁布了《国民保险部组织法》(1944年)、《国民救济法》(1945年)、《家属津贴法》(1945年)、《国民保险法》(1946年)、《工业伤害法》(1946年)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案,形成了福利国家的基本框架。
二、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津贴三大部分。
社会保险制度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其支出占整个社会保障开支的70%左右。
社会保险的种类齐全,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各大险种,覆盖了社会成员年老、疾病、失业、职业伤害等各种情况造成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风险。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主体,占社会保险收支的最大份额。
养老保险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
分为第一支柱:基本保险,由国家主办并承担主要责任,又分为国民养老金和就业关联养老金,前者与就业无关,参保者人人有份儿,待遇水平相同,后者与缴费年限挂钩。
第二支柱为职业年金计划,企业或单位为主承办,国家负责规范和监督,分待遇确定型(db)和缴费确定型(dc)两种类型。
第三支柱为个人购买的养老基金及商业性养老保险计划。
英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筹资和服务相统一的全民保健计划,公共医疗服务机构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上是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经费90%来源于财政,10%由个人负担。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改革以及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20世纪初期,得到了生态与政治规章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西方社会之中。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英国的早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于1909年,这在当时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但实际上它只局限于当时的英国政府的义务实施范围,也就是营救性的保险制度,所以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仅限于赔偿伤残、失业以及老年福利等基本的营救性领域。
随着人们对社会福利研究的不断发展,20世纪上半叶英国实施了第一个社会保障系统,它以受害雇员支付伤残费给为基础,它也包括了房屋改建、失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养老金系统等,这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社会的重要地位获得了明确的识别。
随着20世纪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与发展日益发展,许多国家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社会保障法案,德国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早在1919年就制定了德国社会保障法,凡是合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都可以从社会保障中得到赔偿,从而保护了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经济利益。
此外,一些欧洲国家,如法国和荷兰等,也制定了社会保险制度,将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范围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大。
在抗''争史的历程中,欧洲也受到了联合国的影响,联合国于1945年成立,根据《世界人权宣言》,承认了所有劳动者和游民的基本社会权利,其中包括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公正的薪酬以及合理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其中将社会保障纳入Doctrine of Basic Social Rights,确保了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社会的合法性及其地位。
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各国政府都给予了社会保障制度一定的倡导,将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范围有限的扩大到特定的社会阶层,如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残疾人等,这样一来,促进了社会保障对社会阶层的更加广泛的帮助,使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社会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英国社会保险制度英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于1946至1948年,其主要依据是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障思想。
通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
英国是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代表国家,其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国民保险即由国民保险计划提供各种保障待遇,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疾病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家庭收入补助等。
国民保险计划由政府有关部门及分布在各地的五百多个办事机构管理和实施,其对象是十六岁以上公民,前提条件是事先缴纳一定数量的保险费。
英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三个支柱组成。
第一个支柱是实行现收现付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退休人员都可以得到相等数额的基础年金。
这是一种强制性缴费制度,由国家财政、雇主和职工共同负担的;另一部分是于1978年正式实施的政府收入关联养老金计划,它根据个人的实际缴费年限和基数区别确定。
第二个支柱由职业年金计划和强制性的个人年金账户构成,它是英国养老保险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前,第二支柱养老金实行缴费确定型(DC)和待遇确定型(DB)两种制度,但越来越多的职业年金计划正在从待遇确定型(DB)转向了缴费确定型(DC)。
第三个支柱为个人自愿性的商业养老保险。
通过个人购买商业保险,为个人将来退休后仍能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提供保障。
2、国民医疗保健服务英国是世界是最早实行全民医疗保健的国家,在1948在就建立了国民医疗保健制度,其费用来自个人雇主和政府,其服务对象是英国公民以及在英国居住一年以上的外籍人。
3、社会救济1948年英国频布了国民救济法,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1976年建立了补充津贴法,完善了社会救济体系。
4、社会福利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志愿者有关组织对有特殊困难者提供的各种福利设施和有关服务;二是指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各种公共设施和津贴补助。
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越来越高。
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国家对于居民的保障,不仅仅是重大改革,更是一个长期的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社会保障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奠定了现如今社会保障的基础。
那么,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是怎样的呢?一、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和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
当时,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主要是为了保障军队和海军退役老兵的生活,包括提供退役金和福利补助等。
随着农业和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在农村地区建立农民互保组织,为农民提供类似于保险的福利,包括医疗保险、殡葬支付等等。
到了20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加强对于劳动力的保护。
领先的德国率先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工伤保险、疾病保险、失业保险等等。
其他欧美发达国家也相继建立了相应的保障体系,以保障劳动力的权益和社会稳定的发展。
一些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逐步建立了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体系,形成了普及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调整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密切相关。
在十八大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首先,在医疗保障上,我国实现了全民医保的目标,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和提高报销比例,提高居民的就医保障。
其次,在养老保障上,也逐步拓宽了基础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个人建立企业年金、职工个人账户等多元化的养老保障措施。
此外,在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方面,我国也提供了包括失业保险金、租房补贴、公租房等一系列保障政策,全面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然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公平性问题。
虽然国家不断加强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运作和监管,但由于资金、地区等条件的不平衡,真正需要保障的弱势群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此外,部分地区和群体面临的保障问题依然突出,比如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和高风险群体等。
英国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摘要:英国是世界社会保障法的发源地,英国社会保障立法经历了初创、发展与鼎盛、调整与改革三大阶段,最终形成了比较完备、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借鉴英国的立法经验,我国应树立先进的社会保障法理念,制定高位阶的社会保障法律,明确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关注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社会保障法;济贫法;社会保障立法英国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源地,自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济贫法》以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英国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
梳理英国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特征,对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社会保障法的演进1.英国社会保障法的初创阶段。
英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在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60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该法产生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中,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认为政府济贫是统治者的恩惠,强调对不劳动者的惩罚而较忽略对需求者的帮助。
但它毕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专门法律的形式对社会保障事项作了规定,确立了国家采取积极手段对贫民进行救济的责任。
该部法律的颁布意味着社会保障从临时性走向制度化,从随意性走向法律化,标志着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形成。
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的开始使英国再次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
1795年,英国颁布了《斯宾汉姆法》,该法的核心内容是按照食品这一基本生活资料价格的高低来确定人们的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开始把社会救助与基本生活费用的高低联系起来。
《斯宾汉姆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国的社会贫困状况,但该法并没有解决英国社会救助的根本问题。
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济贫法》,宣布停止向济贫院以外的穷人发放救济金,强迫他们重新回到习艺所去。
新《济贫法》创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行政机构——济贫委员会,将济贫由分散变为集中,克服了地方济贫管理腐败和不称职的局限,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协调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时期(1601—1882年)▪1、标志▪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
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
▪▪2、背景▪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工业化。
▪3、保障特点▪旧《济贫法》:就业保障(强迫劳动)+财政补贴(福利救济)▪新《济贫法》: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救济▪▪(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时期(1883—1934年)▪1、标志▪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2、背景▪工业化和德国工人运动▪3、特点▪针对工人实行的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
▪▪问题:为什么会在德国首先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1、经济上:欧洲工业革命完成,德意志统一后超过英、法。
▪2、政治上:▪a、德国的工人运动:一方面工人受资本家的压迫很重;另一方面,德国盛产哲学家,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工人运动。
▪b、铁血宰相开拓海外殖民地,攘外必先安内。
▪3、理论上:新历史主义的理论。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935—1947年)▪1、标志▪1935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2、背景▪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3、特点▪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为主的保障制度步入综合性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为什么美国出台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1、经济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社会危机剧增。
▪2、政治上:罗斯福新政。
危机→政府干预+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社会总需求。
▪a、举办公共工程b、扩大社会保障开支c、拉动消费d、促进就业▪3、理论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年)▪1、标志▪ 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一、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也是典型高福利国家之一。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发端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初期,但正规系统地建设则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初。
经济危机和战争凸显了对社会保障的迫切需求,危机和战争也昭示了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发挥干预作用的重要性,同时,经济的恢复和重建也需要社会保障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在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指导下,以贝弗里奇社会保障计划为蓝本,战后英国颁布了《国民保险部组织法》(1 944年)、《国民救济法》(1945年)、《家属津贴法》(194 5年)、《国民保险法》(1946年)、《工业伤害法》(1946年)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案,形成了福利国家的基本框架。
二、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津贴三大部分。
社会保险制度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其支出占整个社会保障开支的70%左右。
社会保险的种类齐全,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各大险种,覆盖了社会成员年老、疾病、失业、职业伤害等各种情况造成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风险。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主体,占社会保险收支的最大份额。
养老保险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
分为第一支柱:基本保险,由国家主办并承担主要责任,又分为国民养老金和就业关联养老金,前者与就业无关,参保者人人有份儿,待遇水平相同,后者与缴费年限挂钩。
第二支柱为职业年金计划,企业或单位为主承办,国家负责规范和监督,分待遇确定型(DB)和缴费确定型(DC)两种类型。
第三支柱为个人购买的养老基金及商业性养老保险计划。
英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筹资和服务相统一的全民保健计划,公共医疗服务机构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上是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经费90%来源于财政,10%由个人负担。
医疗服务管理机构分为三级,即国家保健局、地方保健局和地区保健局,地区保健局负责提供具体的管理服务。
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完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和发展阶段:
1.1601年,英国女王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这是现代社会保障
制度的萌芽。
2.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
3.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一词
由此产生,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4.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已推行到全世界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立健全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世界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中,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一、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也是典型高福利国家之一。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发端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初期,但正规系统地建设则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初。
经济危机和战争凸显了对社会保障的迫切需求,危机和战争也昭示了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发挥干预作用的重要性,同时,经济的恢复和重建也需要社会保障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在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指导下,以贝弗里奇社会保障计划为蓝本,战后英国颁布了《国民保险部组织法》(1 944年)、《国民救济法》(1945年)、《家属津贴法》(19 45年)、《国民保险法》(1946年)、《工业伤害法》(194 6年)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案,形成了福利国家的基本框架。
二、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津贴三大部分。
社会保险制度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其支出占整个社会保障开支的70%左右。
社会保险的种类齐全,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各大险种,覆盖了社会成员年老、疾病、
失业、职业伤害等各种情况造成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风险。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主体,占社会保险收支的最大份额。
养老保险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
分为第一支柱:基本保险,由国家主办并承担主要责任,又分为国民养老金和就业关联养老金,前者与就业无关,参保者人人有份儿,待遇水平相同,后者与缴费年限挂钩。
第二支柱为职业年金计划,企业或单位为主承办,国家负责规范和监督,分待遇确定型(DB)和缴费确定型(DC)两种类型。
第三支柱为个人购买的养老基金及商业性养老保险计划。
英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筹资和服务相统一的全民保健计划,公共医疗服务机构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上是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经费90%来源于财政,10%由个人负担。
医疗服务管理机构分为三级,即国家保健局、地方保健局和地区保健局,地区保健局负责提供具体的管理服务。
病人就医首先到家庭医生的办公室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家庭医生认为有必要的,推荐到综合或专科医院进行治疗;病人出院后家庭医生再为其提供护理和调养服务。
私人医疗机构也提供部分服务,但所占份量很小,仅通过特需和优质服务发挥补充性作用。
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都采取现收现付方式,就业人员单位及其本人缴纳失业、工伤和生育(后两种保险个人不缴纳)保险费,发生失业、工伤和生育事件,生活生命健康出现风险时,领取相应待遇。
社会救助制度主要是针对生活水平低于社会最低标准的贫困家庭而建立的一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获得救助的家庭需要经过家庭经济调查(Means-Test),证明其收入来源确实不足,确有需要。
社会救助的主要对象是低收入者、贫困的老年人、失业者等。
社会津贴制度主要是针对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建立的补贴制度。
津贴的种类繁多,区分细致,既有针对特殊人群的生活津贴,也有覆盖人群范围较为广泛的教育、住房津贴。
具体包括残疾人津贴、疾病照顾津贴、工伤津贴、法定产妇津贴、法定疾病津贴、住房补贴、儿童津贴、无劳动能力者生活津贴等,涵盖了各类人群的各类特殊需要。
三、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效果、问题和调整措施
英国实施覆盖全民、囊括各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了社会各类成员享有基本的生活和生命健康权益,提高了绝大部分人群的生活水平,减少了整个社会的贫困面和贫困程度;调节了收入分配差距,缓和、融洽了社会关系,促进了经济平稳发展。
正是在这种全方位高水平的社会制度支持下,战后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保持了几十年的稳定发展。
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不断调整改革的过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世界石油危机爆发,英国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慢,人口老化趋势也在逐步加剧。
在这种形势下,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暴露出了消极的一面。
这就是:
高福利需要高税收支撑,而高税收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从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同时,高补贴也导致人们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减弱,影响经济发展长期动力的保持和发挥;高水平和全面的保障也使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重,影响了其他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
针对上述问题,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重新出现的新保守主义经济自由化思潮影响下,英国开始对其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1978年撒切尔政府在位时期,英国颁布了新的养老保险法案。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通过多种办法,适当降低待遇和低津贴水平,减少支出规模;二是调整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适当减少政府的责任,增加个人的义务,鼓励私营部门提供养老保险服务。
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养老保险体系的层次,分离基本养老保险中的国民养老金和就业关联养老金,建立个人帐户养老金制度;引导个人选择加入个人帐户制度,并提供税收优惠;鼓励职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支持积累性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等。
上个世纪90年代末,针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部分老年人收入下降较快,贫困现象增加,低收入者参保负担重,以及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1997年,英国又出台了养老保险的修正和补充条例,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改革。
医疗和失业等方面的保障制度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完善。
为适应欧盟一体化进程推进的要求,布莱尔政府上台后,开始按照“第三条道路”的思想更进一步地调整和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此轮调整和改革的具体指导思想是:实施更加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提出“不承担义务就没有权利”的口号;强调变消极福利为积极福利,通过促进就业获得和增加保障,强调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强调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投资参与社会福利的供给;加强对高龄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服务和保护,促进社会团结。
目前,这些思想正在逐步落实到对社会保障政策进行调整的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