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及其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930.11 KB
- 文档页数:5
英国的养老金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制度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英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养老金制度一直备受关注,其经验和做法对我国的养老金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 养老金体系的多元化:英国的养老金体系相对多元化,包括国家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等多种形式。
这种多元化的体系有助于提供更全面的养老金覆盖,使老年人能够在退休后享有较为稳定的经济来源。
对我国而言,可以考虑在养老金制度中引入多元化的元素,建立起一个更为完善的养老保障网络。
2. 长期储蓄和投资的理念:英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鼓励个体在职业生涯中进行长期储蓄,并通过投资获得更高的回报。
这种理念有助于培养个体的金融意识和长期规划意识,使个体在老年时能够依靠自己的储蓄过上更为舒适的生活。
在我国,可以通过加强金融教育,鼓励个体参与养老金的长期储蓄和投资,提高养老金的可持续性。
3. 弹性退休年龄的实施:英国养老金制度中实行了弹性的退休年龄政策,允许个体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选择是否提前或推迟退休。
这种政策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个体的实际需求,提高养老金体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我国可以考虑逐步实行类似的弹性退休年龄政策,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个体的养老需求。
4. 社会责任的倡导:英国强调雇主和个体共同承担养老金责任的理念,鼓励雇主提供职业年金计划,同时个体也需要为自己的养老储备负责。
这种社会责任的倡导有助于建立一个共同的养老保障体系,减轻国家负担的同时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
我国可以在推动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加强个人的养老金自理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养老问题的氛围。
5. 持续的养老金改革和监管:英国一直致力于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和监管,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通过不断的改革,英国不仅提高了养老金的可持续性,还不断优化了养老金的管理和分配机制。
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建立健全的养老金改革和监管体系,确保养老金制度与时俱进,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养老挑战。
当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分析与理论思考【摘要】: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是我国学术界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工业革命的产物,也是现代国家和文明社会的标志。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欧洲。
迄今为止,已有16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形态的社会保障制度。
现代社会保障的内涵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而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的。
人们最初对社会保障的理解局限于“慈善”和“救济”等较窄的范围,直到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保障才逐步包含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健康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丰富的内涵。
现代社会保障(SocialSecurity)概念的首次公开使用是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随之这一概念又在1938年新西兰通过的一项法案中出现。
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表《费城宣言》,国际组织开始采纳社会保障概念。
一般来说,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安全项目的总和。
随着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理论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自由主义为国家干预主义所取代,国家承担了应有的社会保障责任,各国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使社会保障得到空前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国家的出现促使社会保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尽力梳理当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发展过程和改革趋势,着重研究当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及改革调整的国际背景、区域背景和国内背景,并对当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和当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行了理论思考,以便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所借鉴与启示。
全文分绪论和三大篇:第一篇演进篇、第二篇背景篇、第三篇思考篇。
绪论是本文的开篇,主要介绍了(一)选题意义、研究动态、论文结构;(二)现代社会保障的内涵、特征、体系与功能;(三)现代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与主要流派;(四)欧盟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
英国的养老金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养老金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乎国民福祉的重大政策议题。
在国际社会中,英国的养老金制度一直备受瞩目,其经验和教训对于其他国家的养老金制度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本文将对英国养老金制度进行全面解析,以及探讨其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的养老金制度可以追溯到1946年,当时颁布了《国家保险法》,建立了全国性的养老金制度。
根据该法律规定,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参加国家养老金计划,并按照工资水平缴纳养老金,以便在退休后能够获得基本的退休金。
英国政府还设立了补充养老金计划,为退休人员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
这样的体系保证了几乎所有英国公民都能获得基本的退休金,并且政府还提供了一系列的福利措施,如免费医疗、免费公共交通等,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英国的养老金制度的成功在于其多元化的体系结构,既有国家养老金,又有私人养老金和企业年金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互为补充的养老金体系。
这种多层次的养老金体系既能够充分调动政府、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提高养老金的可持续性。
英国政府还不断进行改革,提高养老金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以便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与此英国的养老金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支出出现了不断增加的趋势,这对国家的财政压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随着私人养老金市场的开放和竞争,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利用这一市场进行欺诈活动,给老年人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英国政府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以确保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英国的养老金制度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国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因此需要建立更加健全的养老金制度,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我国也可以借鉴英国的多元化养老金体系,加强国家养老金和企业年金的互补作用,提高养老金的可持续性。
我国还需要加强养老金管理的监管和风险防范,防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养老金市场进行欺诈活动,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论英国社会保障法律的启发本文作者林俏工作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英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及改革方案无疑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发展概况英国被很多学者认为福利国家性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代表国家,英国也是最早的福利国家。
英国社会保障的发展与英国社会对贫困的认识有着密切关系。
英国传统观念中一直认为贫困是由于懒惰等性格缺陷造成的。
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使很多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和贫民生活陷入了困境。
17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严重的失业、贫困现象。
传统的社会慈善机构已无力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贫困也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威胁。
因此,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1601年颁布了《济贫法》。
这时《济贫法》的理论基础新教关于贫穷是个人的罪恶的教义,认为济贫是统治者对贫民的恩惠。
19世纪末,英国社会对贫困的认识有了很大转变。
费边社会主义认为贫困是社会的事,每个人都有权利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新自由主义认为,大多数的贫困是财富分配不公正的结果,它根源于人力和资本的浪费以及机会不均等。
这些思想都批判了过去认为贫穷是罪过的观点。
为维护社会稳定,20世纪前期英国掀起社会保障立法的浪潮,1906年的《教育法》,规定学校提供免费餐;1911年颁布了《失业保险法》;1918年通过《妇女儿童福利法》;1929年,颁布了《地方政府法》,该法将济贫委员会的职能移交给地方政府,也就意味着,废除了实施了300多年的《济贫法》。
二战期间,英国政府为了稳定战后的社会秩序,聘请伦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爵士为主席,对英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审视,并提出改革建议。
贝弗里奇委员会在1942年11月提出《社会保障及其他社会服务报告书》,也就是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
贝弗里奇在报告中主张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改变英国的现状,也就是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完备的社会保障项目,将英国变成一个福利国家。
贝弗里奇报告首次将社会保障权看作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英国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摘要:英国是世界社会保障法的发源地,英国社会保障立法经历了初创、发展与鼎盛、调整与改革三大阶段,最终形成了比较完备、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借鉴英国的立法经验,我国应树立先进的社会保障法理念,制定高位阶的社会保障法律,明确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关注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社会保障法;济贫法;社会保障立法英国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源地,自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济贫法》以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英国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
梳理英国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特征,对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社会保障法的演进1.英国社会保障法的初创阶段。
英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在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60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该法产生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中,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认为政府济贫是统治者的恩惠,强调对不劳动者的惩罚而较忽略对需求者的帮助。
但它毕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专门法律的形式对社会保障事项作了规定,确立了国家采取积极手段对贫民进行救济的责任。
该部法律的颁布意味着社会保障从临时性走向制度化,从随意性走向法律化,标志着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形成。
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的开始使英国再次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
1795年,英国颁布了《斯宾汉姆法》,该法的核心内容是按照食品这一基本生活资料价格的高低来确定人们的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开始把社会救助与基本生活费用的高低联系起来。
《斯宾汉姆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国的社会贫困状况,但该法并没有解决英国社会救助的根本问题。
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济贫法》,宣布停止向济贫院以外的穷人发放救济金,强迫他们重新回到习艺所去。
新《济贫法》创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行政机构——济贫委员会,将济贫由分散变为集中,克服了地方济贫管理腐败和不称职的局限,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