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王好战_请以战喻》教案《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主备:汤迪辅备: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2、把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3、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二)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3、揣摩文中寓言的寓意,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解析课文,了解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欲望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二、组内合作自学讨论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2、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表示假设,如果…就…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衣:名词作动词⑤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王:名词作动词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三、班内交流确定难点1、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
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论证方法,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把握论证逻辑。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战争与和平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种论证方法进行阐述。
四、案例分析1.分析文章中“王好战,请以战喻”的寓意。
2.学生举例说明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论证逻辑和语言特点。
2.学生跟随讲解,做好笔记。
三、课堂练习2.学生相互交流,互相批改,提出修改意见。
2.拓展话题:战争与和平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表现。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知识?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战争与和平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三、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事件,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2.学生举例说明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拓展话题:战争与和平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知识?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三、口头表达训练1.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表达方式。
四、课后作业2.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文章,互相学习、交流。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性,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1无为县严桥中学钱之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2.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3.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难点1.把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2.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学方法:1讨论法2点拨法3。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要点:1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2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2.朗读课文3.理解重点词句4.分析讽刺效果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导入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了解孟子及其思想请学生根据预习先谈谈,教师再归纳。
1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幼年丧父,靠母亲抚育成人。
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
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
他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
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
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张的继承者、发扬者,也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大师和代表人物。
世人尊称为“亚圣”。
在中国,“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请学生谈谈“孟母三迁”的故事。
2关于《孟子》《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精选《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教案内容:目标学生:高中生教学目标:- 了解王好战这一历史人物及其故事;- 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王好战的相关故事;- 投影仪或黑板;- 学生习题。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1. 通过投影仪或黑板,放映或书写“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
2. 提问:“你们有了解过这个典故吗?”“有没有人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讲解历史背景(10分钟):1. 简要介绍王好战这一历史人物,他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
2. 叙述王好战在战争中的经历和壮举,例如他保卫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等等。
展开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例如勇于战斗、坚强不屈、不畏艰难等等。
2. 提出一系列问题,例如:“你们是否认同这一典故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3. 给予肯定和批判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
拓展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关于王好战的短剧。
2. 每个小组表演他们自己的小剧场,可以选择展示王好战的故事或是王好战这一典故的含义。
3. 其他小组观看并进行评价,包括演技、理解和创意等。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2.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3. 提问:“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家庭作业:1. 学习笔记:整理自己在课堂上记的重点内容;2. 文章撰写:写一篇关于“王好战,请以战喻”典故的个人理解和观点。
教学反思:这节课旨在通过学习历史故事和典故,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引入、讲解、讨论、活动等多种形式,学生既能了解历史人物王好战的故事,又能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
相较于传统的讲解形式,本课采用互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观点。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军事方面的兴趣。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难点:对历史和军事知识的理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向学生介绍《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发学生对战争和军事方面的思考。
1.4.2 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意义和影响。
1.4.3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历史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战略和战术。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战争的问题。
1.4.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战争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4.5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战争的重要性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第二章:战争的定义和类型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定义和不同类型。
培养学生对战争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战争的定义和类型。
难点:对战争问题的深入思考。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对战争的定义是什么?引发学生对战争问题的思考。
2.4.2 讲解:讲解战争的定义和不同类型。
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基本概念。
2.4.3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历史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战争类型。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战争问题。
2.4.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不同类型的战争及其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4.5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战争类型的特点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第三章:战争的原因和动机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原因和动机。
培养学生对战争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
3.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战争的原因和动机。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选取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中的“战国纵横家”部分,旨在通过对王好战思想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王好战思想的渊源。
2.掌握《强法》《自立》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要点,理解王好战的立场和观点。
3.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比较的能力,探究王好战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好战思想的渊源和背景,把握其与周、汉思想的关系。
2.理解《强法》一文的主旨和要点,以及其中关于法律的观点。
3.理解《自立》一文的主旨和要点,以及其中关于人的自由和价值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1.通过对《先秦诸子选读》中“战国纵横家”部分的介绍,呈现战国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2.通过《历史上的今天:公元前475年,少年已不再是太子》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产生的影响。
第二课时:《强法》的分析和比较1.让学生先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强法》一文,并让他们在读完一遍之后,思考以下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王好战提出的法律观点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仁”、“礼”有何评价?2.分组讨论并汇报答案,班级共同归纳答案,形成对王好战思想的初步理解。
3.对王好战的法律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究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自立》的分析和比较1.让学生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的《自立》一文,并提出以下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人的自由和价值的观点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仁”、“礼”有何评价?2.分组讨论并汇报答案,班级共同归纳答案,形成对王好战思想的深入理解。
3.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对“自立”和“强法”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王好战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1.组织学生进行王好战思想的小结,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孟子以寓言、比喻说理的妙处。
2、初步理解孟子宣扬的“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
3、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成长着、收获着。
与同学相识让我们收获友情和感动,与孟子结缘让我们收获知识和智慧。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孟子的《王好战,请以战喻》的第二课时,学习孟子不仅对社会、人生有着独到的洞察,而且善于用生动、诱人的形式,把思想表达出来。
首先来看标题,前面我们学过孟子的《王何必曰利》、《民为贵》、《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几章,这些标题都涵盖了每一章的主要内容,“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个标题是涵盖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吗?对,它主要体现了孟子散文善用寓言、比喻来说理的特色。
基于这个了解,这节课我们主要完成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幻灯片展示)。
二、新知学习1.本章共有四则材料,第一则材料《寡人之于国也》在必修3中已经学过,请一位同学背诵来回顾一下。
这则材料中有两个比喻:一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政治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虐民暴政。
二是以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比喻统治者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推卸责任。
这都是在启发梁惠王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反思自己,消除暴政,施行仁政。
(板书:寓言、比喻说理形象地表达主旨)2•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则材料,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这则材料。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推荐五篇)第一篇: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动的语言?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六、分析简答: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一、课文悟读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
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
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
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
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
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
对答中的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3. 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
2.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的内容,分析课文的主题和观点。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2.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王好战,请以战喻》为例,讲解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作者和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的内容,分析课文的主题和观点。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1. 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分享彼此的看法。
3. 强调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护和平。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话题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其他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文章,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2. 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与战争与和平相关的影视作品,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3. 参观相关展览:组织学生参观与战争与和平相关的展览,丰富他们的历史文化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思考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孟子》选读之《王好战,请以战喻(四则)》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相关的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3、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难点】掌握并积累相关的的文言知识,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和仁政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1、讨论法2、点拨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导入由上节课《寡人之于国也》引入。
二、讲析《齐人有一妻一妾》1、朗读(1)学生齐读,正音。
瞷(jiàn)墦(fán)讪(shàn)施(yí)从良人语人(yù)(2)学生各自朗读(3)学生齐读2、疏通文意(1)学生自译(2)小组合作(3)老师点拨3、文言知识积累(1)通假字: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通“早” “施”通“迤”(2)古今异义词:其良人出古意为丈夫所仰望而终身也古意为依靠(3)词类活用:则尽富贵也形容词做名词,富贵的人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羞(4)文言句式: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判断句而相泣于中庭介词结构后置句而良人未之知也宾语前置句4、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1)分析文中“齐人”的形象。
明确:齐人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人格沦丧、大言不惭、恬不知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乞丐形象。
(2)分析文中“妻妾”的形象。
明确:明大理,知荣辱的形象。
(3)“齐人”形象的现实意义。
明确: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而不择手段的“齐人”们的丑陋嘴脸。
(4)孟子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的手法。
(对比)对比一: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
通过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
对比二:妻妾与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教学难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法设计:
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一.回顾已经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学大师,他发展了孔子“仁”的主张,提出了“仁政”说,我们刚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的仁政思想。
但对这位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大儒,《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黄药师却颇有微词,请看他写的这首诗(投影展示):
齐乞何能有妾妻,
邻家安可日攘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
何事纷纷说魏齐?
他对孟子所举事例提出了质疑,那么孟子所举事例是否果如黄药师所言不合情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来看看黄药师的批评是否有道理。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句中加粗词。
(1)其良人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2)必餍酒肉而后反:满足、饱食。
(3)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窥视,暗中看。
(4)卒之东郭墦间:坟墓。
(5)与其妾讪其良人:讥讽。
(6)施施从外来:喜悦自得的样子。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
(2)蚤起:“蚤”通“早”。
(3)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
3.从文中找出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再举三个以上相同的例子。
(1)文中宾语前置句:良人未之知也。
(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夫晋,何厌之有
三、指名翻译课文,教师纠正翻译错误。
四、研讨课文内容。
1.文章虽短,但情节引人入胜。
请学生概括情节纲要,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展示。
2.分析齐人形象。
学生先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归纳:
孟子以齐人的形象来讽刺那些无耻的钻营富贵利达的人们,即一般官僚。
乞墦的行径就是一幕官场现形记。
3.辩“齐乞何能有妾妻?”
学生先按个人的理解谈看法,教师最后总结:
这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故事,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未必合理。
如果从理上分析,这个问题是荒谬的。
但从突出主题和情节安排看,妻妾二人的互讪互助,表达效果要比一个女人自怨自艾更突出。
五、小结全文。
孟子用辛辣的讽刺手法,揭开了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人们的虚伪面纱,暴露了他们“厚厚脂粉”后面的丑恶嘴脸,显示了他们龌龊的灵魂。
让我们明白了人不能为名利而忘廉耻,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价值观。
六、布置作业。
将本课课文改写成剧本。
附:板书设计
齐人有一妻一妾
情节纲要:
一、齐人对妻子的夸口
二、妻子的怀疑与妻妾商议
三、妻子的追踪和真相的披露
四、妻妾的羞愧和哭骂
五、“良人”无耻得意的丑相
第三课时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正音、正句:卒然(cù)沛然(pèi)嗜杀(shì)枯槁(gǎo)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
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
(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
增强了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十一.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