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隧道及地下工程开发的世纪081104
- 格式:ppt
- 大小:51.37 MB
- 文档页数:242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与展望洪开荣“2014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八届年会”在杭州召开以来,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近两年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各领域的隧道总数与总长度快速增长;➢重难点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技术上取得许多突破。
1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1.1主要领域隧道建设进展1.1.1铁路隧道截至2015年底,全国在建铁路隧道3784座,总长8692km;规划隧道4384座,总长9345km;运营隧道13411座,总长13038km。
2015年新增开通运营铁路隧道1316座,总长2160km,其中,10km以上隧道18座,总长245km。
相比2013年,新增铁路运营隧道2337座(总长4099km)。
表1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设计鉴定中心统计的全国铁路隧道情况汇总。
1.1.2公路隧道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大陆运营公路隧道14006座,总长12684km;近两年新增运营公路隧道2647座(3079 km)。
1.1.3地铁隧道截至2015年底,我国大陆已有22个城市开通地铁,拥有97条运营线路,总里程2934 km;在建126条线路,总里程达3000多km。
截至目前,大陆已有43个城市获批修建地铁,规划总里程达12000km。
1.1.4水工隧洞根据“国家172项引水工程建设计划”,近年来新建水工隧洞数量持续增加,兰州市水源地引水隧洞(31.570km)、北疆供水工程喀双隧洞(283.270km)、东北引松供水隧洞等水工隧洞相继开工建设。
1.2 重难点工程1.2.1青藏铁路关角隧道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全长32.645 km,是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也是国内已运营的最长铁路隧道。
工程于2007年11月6日全面开工,采用钻爆法施工,2014年4月15日全线贯通,2014年12月25日正式通车。
通过断裂带大变形控制技术、岩溶裂隙水综合处理技术、斜井中隔板分割风道施工通风技术、钻爆法斜井皮带机出碴技术、特长隧道运营通风技术、特长隧道防灾救援疏散与通风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克服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技术难题,在特长隧道的修建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地下工程的现状及进展前景王宝石 058 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而21世纪应该是地下洞室开发利用的世纪。
何谓地下洞室?即在沿途体内,为各类目的经人工形成的地下建筑物成为地下工程,其中经人公布凿形成的地下空间称为地下洞室,包括各类地下厂房及隧道等。
在那个地址我不想过量的谈论关于地下工程的专业问题,那我要说什么呢?进展地下工程迫在眉睫及美好前景!进展地下工程迫在眉睫在现今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并存的时期,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确实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
二十一世纪是地下空间的进展世纪,专门是随着城市的快速进展,资源的过渡开发,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能源紧张、交通拥堵和水资源欠缺等严峻问题,因这人们不能不向地下要生存空间,以减缓土地资源紧张而带来的压力。
面临着、、和的四大挑战,这决非是危言耸听、杞人忧天。
它如晨钟暮鼓,警告人们必需从此刻开始认真研究计谋“可持续进展”被作为国策提出来了,摆在每一个学科、每一个产业的眼前,土木工程界也应顺潮流而检讨自己。
大量的拔地而起,天天都看到大片良田被所取代,而且无法再生,居住、、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
把地面活土多留点给农业和环境,使地下空间成为人类在地球上平安舒适的第二个空间,是土木建筑工作者的紧迫课题。
国际上已提出把“廿一世纪作为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年代”,提出要利用地下空间,把国土扩大数倍。
中国也开始重视地下空间利用的立法工作,各地域已开始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计划。
但由于技术立法不够,在这方面出了很多问题,花费了许多不该花的工程费。
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致命的瓶颈,人们在拥堵中等待、愤怒、失望,也开始因为期望速度而寻觅方向。
当一个名字叫地铁的尤物能够让交通苦恼消却、速度诱惑知足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爱上了她,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地铁建设之旅。
地铁的另类空间激发着人们的国际化多数会想象力和商业想象力,地铁天文数字般的投资令城市人痛并欢乐着,地铁承载着所有都市人内心的柔软和抒情,令那些对城市失望的人可能从头爱上城市。
二十一世纪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年代( 2007-03-23)历史赋予了各省、市人防办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职能,如何将一个城市在不扩大用地,不摊大饼的情况下,将一个城市变成两个城市,将人们的第二空间——地下空间开发出来,是历史的责任,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办法。
根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大量资料,结合我国城市现有的实际情况,就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战略的实施,提出以下意见。
一、树立开发第二空间的新理念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随着人口的增多,土地的减少,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每天看到的是沃土被钢筋混凝土所取代,节约土地,少占粮田的呼声并未被人们,规划者,领导所认识。
目前,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开发、建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
从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更新观念,是搞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前提,当前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统一思想。
(一)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城市功能环境的重要内容。
树立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城市空间资源,是城市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观念,是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改善人民生活、生存环境的重要举措。
(二)必须把人防建设纳入地下空间的开发之中,平战结合,综合利用是人防建设的根本方针。
以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促进人防工程的建设,实现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通过全方位、低抗力、多功能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与平时城市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下工程设施。
对重点地下工程要按人防标准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地下工程本身的防护作用,实现战时就近就地掩蔽。
适应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全面提高城市的整体防护能力。
(三)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目前从国内城市开发地下空间的实践看,除政府人防主管部门开发城市地下空间享有优惠政策积极性较高外,其他单位或部门表现为单纯任务观点较多。
必须通过典型工程制定相关鼓励优惠政策,如减免部分税收等,通过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吸引社会各方面和国内外的资金投入地下空间的开发,并使投入资金取得应有的效益。
地下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摘要:地下工程现状与优越性,地下工程未来的发展前景关键词:地下铁道,铁路和公路隧道,生态环境优越性,城市地下快速路,隧道,发展前景 19 世纪是桥的世纪,20 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而 21 世纪应该是地下洞室开发利用的世纪。
在当今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并存的时代,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
二十一世纪是地下空间的发展世纪,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资源的过渡开发,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能源紧张、交通拥挤和水资源短缺等严重问题,因此人们不得不向地下要生存空间,以缓解土地资源紧张而带来的压力。
面临着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四大挑战,这决非是危言耸听、杞人忧天。
它如晨钟暮鼓,告诫人们必须从现在开始认真研究对策“可持续发展”被作为国策提出来了,摆在每个学科、每个产业的面前,土木工程界也应顺潮流而检讨自己。
大量的土建工程拔地而起,每天都看到大片良田被钢筋混凝土所取代,并且无法再生,居住、交通、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把地面活土多留点给农业和环境,使地下空间成为人类在地球上安全舒适的第二个空间,是土木建筑工作者的紧迫课题。
国际上已提出把“廿一世纪作为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年代”,日本提出要利用地下空间,把国土扩大数倍。
中国也开始重视地下空间利用的立法工作,各地区已开始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规划。
但由于技术立法不够,在这方面出了不少问题,花费了许多不该花的工程费。
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致命的瓶颈,人们在拥堵中等待、愤怒、绝望,也开始因为渴望速度而寻找方向。
当一个名字叫地铁的尤物可以让交通烦恼消却、速度诱惑满足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爱上了她,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地铁建设之旅。
地铁的另类空间激发着人们的国际化大都会想象力和商业想象力,地铁天文数字般的投资令城市人痛并快乐着,地铁承载着所有都市人内心的柔软和抒情,令那些对城市失望的人可能重新爱上城市。
1.地下工程发展现状1.1 地下铁道随着城市在不断的发展,并随之扩大的趋势,市内的地面运输功能已经无法满足市内交通的需求量,而修建地下铁道则是改变这一现象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地下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摘要:地下工程现状与优越性,地下工程未来的发展前景关键词:地下铁道,铁路和公路隧道,生态环境优越性,城市地下快速路,隧道,发展前景 19 世纪是桥的世纪,20 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而 21 世纪应该是地下洞室开发利用的世纪。
在当今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并存的时代,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
二十一世纪是地下空间的发展世纪,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资源的过渡开发,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能源紧张、交通拥挤和水资源短缺等严重问题,因此人们不得不向地下要生存空间,以缓解土地资源紧张而带来的压力。
面临着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四大挑战,这决非是危言耸听、杞人忧天。
它如晨钟暮鼓,告诫人们必须从现在开始认真研究对策“可持续发展”被作为国策提出来了,摆在每个学科、每个产业的面前,土木工程界也应顺潮流而检讨自己。
大量的土建工程拔地而起,每天都看到大片良田被钢筋混凝土所取代,并且无法再生,居住、交通、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把地面活土多留点给农业和环境,使地下空间成为人类在地球上安全舒适的第二个空间,是土木建筑工作者的紧迫课题。
国际上已提出把“廿一世纪作为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年代”,日本提出要利用地下空间,把国土扩大数倍。
中国也开始重视地下空间利用的立法工作,各地区已开始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规划。
但由于技术立法不够,在这方面出了不少问题,花费了许多不该花的工程费。
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致命的瓶颈,人们在拥堵中等待、愤怒、绝望,也开始因为渴望速度而寻找方向。
当一个名字叫地铁的尤物可以让交通烦恼消却、速度诱惑满足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爱上了她,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地铁建设之旅。
地铁的另类空间激发着人们的国际化大都会想象力和商业想象力,地铁天文数字般的投资令城市人痛并快乐着,地铁承载着所有都市人内心的柔软和抒情,令那些对城市失望的人可能重新爱上城市。
1.地下工程发展现状1.1 地下铁道随着城市在不断的发展,并随之扩大的趋势,市内的地面运输功能已经无法满足市内交通的需求量,而修建地下铁道则是改变这一现象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与展望洪开荣“2014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八届年会”在杭州召开以来,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近两年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各领域的隧道总数与总长度快速增长;➢重难点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技术上取得许多突破。
1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1.1主要领域隧道建设进展1.1.1铁路隧道截至2015年底,全国在建铁路隧道3784座,总长8692km;规划隧道4384座,总长9345km;运营隧道13411座,总长13038km。
2015年新增开通运营铁路隧道1316座,总长2160km,其中,10km以上隧道18座,总长245km。
相比2013年,新增铁路运营隧道2337座(总长4099km)。
表1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设计鉴定中心统计的全国铁路隧道情况汇总。
1.1.2公路隧道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大陆运营公路隧道14006座,总长12684km;近两年新增运营公路隧道2647座(3079 km)。
1.1.3地铁隧道截至2015年底,我国大陆已有22个城市开通地铁,拥有97条运营线路,总里程2934 km;在建126条线路,总里程达3000多km。
截至目前,大陆已有43个城市获批修建地铁,规划总里程达12000km。
1.1.4水工隧洞根据“国家172项引水工程建设计划”,近年来新建水工隧洞数量持续增加,兰州市水源地引水隧洞(31.570km)、北疆供水工程喀双隧洞(283.270km)、东北引松供水隧洞等水工隧洞相继开工建设。
1.2 重难点工程1.2.1青藏铁路关角隧道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全长32.645 km,是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也是国内已运营的最长铁路隧道。
工程于2007年11月6日全面开工,采用钻爆法施工,2014年4月15日全线贯通,2014年12月25日正式通车。
2 /19通过断裂带大变形控制技术、岩溶裂隙水综合处理技术、斜井中隔板分割风道施工通风技术、钻爆法斜井皮带机出碴技术、特长隧道运营通风技术、特长隧道防灾救援疏散与通风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克服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技术难题,在特长隧道的修建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国轨道交通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的发展与展望摘要:近年来我国在轨道交通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和进步,但还存在不足之处,在轨道交通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建设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机遇和挑战并存。
因此,本文总结近年来我国在轨道交通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重难点领域取得的成绩和技术进步,并基于其发展方向,找出我国轨道交通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今后应重点研究并解决的问题,推动我国轨道交通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隧道;地下工程;盾构;施工机械1我国轨道交通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近年来的发展1.1轨道交通隧道建设进展情况到2019年底,全国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预计将达到41座,新增运营线路约1070公里,届时全国运营线路总长度将超过6800公里,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截至2019年6月30日,我国共有37座城市开通轨道交通线路197条,运营里程6126.82公里。
目前,共有44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国家批复,规划线路里程超过1万公里,在建线路里程约7000公里[1-2]。
1.2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缓解城市中心密度、人车立体分流、扩充基础设施容量、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最为有效的途径。
地下空间是城市的战略性空间资源,是新型国土资源。
2重难点工程近年来,我国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长沙轨道交通3号线、等一大批重难点工程相继贯通,同时南京轨道交通5号线、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和西安地下综合管廊隧道也在如期建设中。
2.1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穿越的地层复杂多样,包含高瓦斯地层、富水砂卵石地层以及有砂卵石、泥岩、透镜体夹砂层等复合地层。
此外,在穿越锦江、人工湖等水域过程中,随时还可能出现隧道与河流形成水流通道引发的透水事故等。
18号线盾构区间全线共投入18台盾构机,在整个掘进过程中,最高峰时全线18台“巨无霸”盾构机同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