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与展望
- 格式:doc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19
2024隧道施工技术工作总结2024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年份,隧道施工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和成就。
本文将对2024年隧道施工技术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技术进步与创新1. 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应用:2024年,隧道施工过程中智能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采用传感器、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实现了对隧道施工过程的全程监测和数据采集,实时分析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2. 新材料的应用:在2024年隧道施工中,新材料的应用也取得了突破。
如纳米材料、高强度钢材等,使得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变得更加先进和环保。
新材料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隧道的强度和耐久性,还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2024年机器人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机器人的应用,可以实现对隧道施工过程的自动化操作和控制,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机器人还可以执行一些危险和高风险的工作任务,减少人员的伤害和事故的发生。
二、安全管理与保障1. 安全监测技术的发展:2024年,隧道施工中的安全监测技术有了重大突破。
引入了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实现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隐患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测系统,有效降低了隧道工程的事故率和安全风险。
2. 应急救援技术的提升:2024年,隧道施工中应急救援技术得到了提升。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和突发事件,建立了快速响应和救援体系,实现了对事故现场的快速处置和人员的安全撤离。
应急救援技术的提升有效保障了隧道施工过程中人员的安全。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友好型施工技术的应用:2024年,隧道施工中环境友好型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采用降噪、减震、节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减少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环境友好型施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隧道施工和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
2. 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2024年注重节能减排成为了隧道施工的重要目标。
我国隧道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调查我国隧道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探讨隧道技术及其在建设上的应用。
一、我国隧道技术现状
从技术来看,我国现有隧道施工方法多样,主要有沉降式支护、掌子面式支护、新式支护造穴技术、水平节理技术等,其中,沉降式支护、掌子面式支护、新式支护造穴技术在软弱地质中尤其擅长,能有效地提高施工稳定性。
也有隧道施工机械化应用效果不错。
从设计上来看,隧道设计技术在我国也在不断发展,技术更加成熟。
现已有的设计软件如“隧道及支护设计软件”、“大型隧道设计软件”、“隧道设计软件”,等等可以满足对不同类型、地质条件的隧道设计需求。
同时,我国隧道设计也逐渐趋向实用性、安全性。
二、我国隧道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施工技术的发展
从施工技术来看,未来隧道施工技术将继续向更加复杂化的方向发展,有望实现大型机械化施工、棱角锐利的施工、节能减排施工等动态,更多的设备和新材料得以应用,比如增压灌注结构的技术、浆砌技术以及节能减排施工技术,等等,将大大提高隧道施工效率。
(2)设计技术的发展
从设计技术来看,今后将有更加准确、完善的设计方法和技术出现,力求实现全大地均衡性设计,用更省材料、更安全的技术设计出更加适应地质条件的隧道。
此外,新型设计软件也将在隧道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保证设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增强设计效率。
总之,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隧道技术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将会非常有趣,隧道施工及其在建筑上的应用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我国隧道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隧道技术现状
目前,我国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较为成熟,隧道施工技术在矿山、交通、水利等领域得到良好的应用,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室内施工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在先进技术方面,我国实行了钻孔放炮、二次放炮、联合放炮、连续放炮等放炮技术,将施工作业安全性和高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我国在施工设备和信息化、现代采矿技术等方面也发展迅速,并在岩土工程研究中有了显著成果,如钻孔机床、钻孔钻头、钻杆、支架、丝杆等技术和技术产品,可提高施工效率,并可为现代岩土工程建设提供有效技术保障。
二、我国隧道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在未来,我国隧道技术将继续发展,预计在以下几方面可以取得显著进步:
(1)高质量的施工
针对当前施工质量低下的问题,努力提高施工质量,尤其是在放炮技术方面更加注重技术水平和细节,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减少施工风险。
(2)节能施工
随着人类节约能源、绿色环保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节能施工成为现在施工技术发展的趋势,将有助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也有效
地节约了劳动力和资金。
(3)智能建设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建设也开始成为施工技术,采用新型检测仪器和节能施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有效降低施工成本。
(4)室外施工
室外施工是一种特殊的施工技术,用于地形复杂的地区,要求施工技工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更有效的完成施工任务,可以保证施工安全,降低施工风险。
总而言之,我国隧道技术在现代工程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未来,隧道技术发展将在技术发展、节能施工、智能建设以及室外施工等方面有着更进一步的发展,有助于现代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
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摘要:隧道及地下设施建设技术的发展,满足了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增加了交通线路,减轻了地面交通负担,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资源共享。
许多复杂隧道和地下工程的顺利建成,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发展。
本文主要总结了我国地下隧道工程的发展状况,分析了隧道技术和地下工程的发展历史,提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对促进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隧道;地下工程;发展;前景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实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地下隧道技术也在不断完善。
随着先进技术和电子设备的不断引进,我国地下隧道施工设备在世界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地下隧道工程规模不断扩大,种类繁多。
由于地形复杂,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对地下长距离交通,防洪,供电,供水和西气东输的要求,必须快速,高质量地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进一步发展隧道和地下工程,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保证隧道更加稳定的发展。
一、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现状1.地下工程城市地下建筑可以降低地面建筑的压力,扩大城市的可用空间;同时,它还具有美化城市,保护城市环境的功能,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受到广泛关注。
许多城市已将项目设计从单点建设转变为统一建设、单功能、多功能、独立运营。
此外,许多大城市增加了对城市土木工程的投资,以修建最大的综合地下工程。
2.隧道隧道类型很多,但实际开发和利用率最高的是高速公路隧道、引水隧道、铁路、城市轨道等。
它们一直是城市之间沟通的纽带。
隧道的修建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了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
(1)公路隧道公路隧道是促进城市间人口流动的另一种手段,也是短途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共有16000多条高速公路隧道,全长15240公里,是一条专用于汽车运输的高速公路隧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高速公路已成为我国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公路作为一条高质量的公路,其施工技术要求直线、细坡、宽人行道。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展望摘要: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实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
隧道和地下工程不断改进,引用先进的学习技术和电子设备。
如今,我国的隧道和地下工程设备早已在世界上占据上等位置。
隧道和地下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数量增长较快,我国地形多种多样,面对复杂的地形结构,工程的修建任务依然需要快速且高质量的完成,这样才能满足国家整体建设和各地区城市发展建设需求,大到远距离供水、水下交通、西气东输、供电、防洪等,小到解决城市交通运输,方便人们出行,缓解出行压力。
所以,必须要不断发展隧道和地下工程建设技术,使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升,这样才能保证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事业更加稳健的发展。
关键词:我国隧道;地下工程技术;发展和展望引言我国地域的特点决定了地形的复杂程度,交通道路的建设中,受地形的影响较多,因此,隧道工程的建设较为多样,在隧道施工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既能提高隧道施工的效率,缩短施工工期,又可以提高施工管理的质量。
由于隧道施工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地形特点有不同的施工管理方法,基于此,我们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在隧道施工管理中的使用,根据隧道施工管理的要求选择实用的信息技术,高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提高施工管理的水平,加强隧道施工的安全。
1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现状1.1隧道隧道的种类有很多,但实际开发和使用率最高的便是铁路、公路隧道、城市轨道以及引水隧洞等。
铁路及公路隧道可以打破各城市间地域的限制,拉近距离,早已成为各城市间沟通的纽带,隧道的产生带动着周边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
(1)铁路隧道,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已有一万四千多座隧道投入使用,长达15000多km。
我国建设最长的隧道长达34.54km,在2014年已开始使用。
(2)在公路隧道方面,促进城市间人口流动的另一种方式,也用于短距离的城市运输,与铁路隧道具有互补性。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与展望洪开荣“2014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八届年会”在杭州召开以来,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近两年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各领域的隧道总数与总长度快速增长;➢重难点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技术上取得许多突破。
1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1.1主要领域隧道建设进展1.1.1铁路隧道截至2015年底,全国在建铁路隧道3784座,总长8692km;规划隧道4384座,总长9345km;运营隧道13411座,总长13038km。
2015年新增开通运营铁路隧道1316座,总长2160km,其中,10km以上隧道18座,总长245km。
相比2013年,新增铁路运营隧道2337座(总长4099km)。
表1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设计鉴定中心统计的全国铁路隧道情况汇总。
1.1.2公路隧道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大陆运营公路隧道14006座,总长12684km;近两年新增运营公路隧道2647座(3079 km)。
1.1.3地铁隧道截至2015年底,我国大陆已有22个城市开通地铁,拥有97条运营线路,总里程2934 km;在建126条线路,总里程达3000多km。
截至目前,大陆已有43个城市获批修建地铁,规划总里程达12000km。
1.1.4水工隧洞根据“国家172项引水工程建设计划”,近年来新建水工隧洞数量持续增加,兰州市水源地引水隧洞(31.570km)、北疆供水工程喀双隧洞(283.270km)、东北引松供水隧洞等水工隧洞相继开工建设。
1.2 重难点工程1.2.1青藏铁路关角隧道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全长32.645 km,是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也是国内已运营的最长铁路隧道。
工程于2007年11月6日全面开工,采用钻爆法施工,2014年4月15日全线贯通,2014年12月25日正式通车。
通过断裂带大变形控制技术、岩溶裂隙水综合处理技术、斜井中隔板分割风道施工通风技术、钻爆法斜井皮带机出碴技术、特长隧道运营通风技术、特长隧道防灾救援疏散与通风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克服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技术难题,在特长隧道的修建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发布时间:2023-02-01T07:14:38.637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18期作者:杜成[导读] 本文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几点浅见。
杜成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摘要: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难度大,风险性强,对应用技术的要求非常高。
近年来,我国在隧道和地下工程技术层面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现了多种高新应用技术,相关领域要持续的进行技术研发创新,进一步的推动隧道和地下工程行业的发展。
本文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隧道工程;地下工程;应用技术;发展与展望1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现状1.1隧道工程隧道属于交通设施的一种,是指埋藏放置在地层内的工程建筑设施,虽然属于地下建筑,但也存在完全位于地表以上的隧道。
隧道的主体结构包括洞身和洞门,人隧道的附属设施有敖汉了避车洞、消防设备、应急通讯和防排水设备等等,长度相对长的隧道还配置照明和通风设备。
隧道的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按照功能用途分类有铁路隧道、人行隧道、运河隧道、海底隧道、排水隧道、电缆隧道等;按照隧道所在位置分为了山岭隧道、城市隧道、水滴隧道;按照建筑材料分为石质隧道和土质隧道。
1.2地下工程地下工程称作地下土木工程,顾名思义是指深入地下开展的建筑设施,主要是目的是开发和利用号地下的空间和资源。
重点组成包括地下房屋、地下建筑物、公路隧道、水下隧道、地下铁道、地下共同沟、地下过街通道等等。
与隧道相关的地下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密闭性,因为位处地下需要咋结构支撑上具备较强的稳定性,而且还需要具备抗灾防护功能,同时由于地下施工相对困难重重所以相应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耗费较多,同时需要做好干燥通风以及安置防灾防火的设施。
当前我国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类别的隧道以及定下工程建设都得到了飞速发展,无论是在总数量、总长度等方面获得了喜人的成绩,公路、地铁、铁路等每年的增速高达上千千米,隧道的增速也是能够达到每年以千计数。
我国隧道发展历程和展望一、引言隧道是交通运输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简述我国隧道发展历程和展望,分析隧道建设的现状和挑战,并展望未来隧道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隧道发展历程1.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隧道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此时的隧道主要用于水利、矿山和煤矿等行业。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兴建大型隧道,如沪宁铁路隧道、京珠高速公路隧道等,标志着我国隧道建设规模的扩大。
2. 近年发展成果•2000年以后,我国隧道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大量隧道的建设为交通运输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
•我国在铁路、公路、城市地铁等领域的隧道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世界级的隧道工程相继建成,如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和青藏铁路隧道等。
三、我国隧道建设的现状和挑战1. 现状•我国在隧道建设方面已取得重大成就,隧道数量和品质不断提升。
•隧道在我国交通运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隧道技术和设备不断创新,提高了建设效率和施工质量。
2. 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需求不断增加,对隧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部分地区地质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给隧道建设带来了困难和风险。
•隧道养护和管理成本高,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一个重要挑战。
四、未来隧道建设的展望1. 技术创新•未来隧道建设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包括隧道掘进技术、材料技术等方面的突破。
•隧道建设将借助智能化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2. 可持续发展•未来隧道建设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用低碳、环保的建设方法和材料。
•隧道建设将更加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减少生态破坏。
3. 跨世纪大工程•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未来将有更多的大型隧道工程启动,如海底隧道和跨越大江大河的隧道等。
•跨世纪大工程将对我国隧道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克服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多重挑战。
我国隧道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第一部分我国隧道技术现状隧道被称为“物质与精神的桥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交通组成部分。
隧道的建设要求设计、技术、施工和安全技术推进要相辅相成,目前,我国隧道技术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我国隧道设计技术发展稳步推进,设计水平持续提高。
隧道设计是隧道的核心内容,是影响隧道施工的关键因素,经过实践反复的改进,我国的隧道设计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在隧道设计元素的选择、结构设计及现浇施工方式乃至施工风险管理等方面都拥有了丰富的经验。
其次,我国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稳步改进,先进施工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施工技术的发展和改进是推进隧道建设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隧道施工技术发展的迅速,如掘进机自动化驾驶、岩爆和静荷施工、新型钢管支护等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隧道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给隧道建设带来了新的变化。
再者,我国隧道安全技术发展迅速,安全性能大幅度提升。
隧道安全技术是决定隧道安全使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隧道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安全性能也大幅度提高,如开辟隧道、可靠性评价、梁柱桥梁结构等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为隧道的安全操作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我国隧道技术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设计、施工和安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隧道建设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第二部分我国隧道技术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隧道技术的发展也将进一步加快。
展望未来,我国隧道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下:首先,未来我国隧道设计将朝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隧道的设计是隧道的根本,是决定隧道安全性能和技术发展的关键,在未来,我国隧道设计将会朝着更高的水平发展,以满足更复杂、非结构化、新技术的要求,加强隧道设计的创新,设计合理、结构合理、绿色环保。
其次,未来我国施工技术将会得到更多的利用。
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施工方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施工技术将越来越高效,施工效率更高,施工质量更高,以满足更加严格的工程要求。
我国轨道交通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的发展与展望摘要:近年来我国在轨道交通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和进步,但还存在不足之处,在轨道交通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建设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机遇和挑战并存。
因此,本文总结近年来我国在轨道交通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重难点领域取得的成绩和技术进步,并基于其发展方向,找出我国轨道交通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今后应重点研究并解决的问题,推动我国轨道交通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隧道;地下工程;盾构;施工机械1我国轨道交通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近年来的发展1.1轨道交通隧道建设进展情况到2019年底,全国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预计将达到41座,新增运营线路约1070公里,届时全国运营线路总长度将超过6800公里,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截至2019年6月30日,我国共有37座城市开通轨道交通线路197条,运营里程6126.82公里。
目前,共有44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国家批复,规划线路里程超过1万公里,在建线路里程约7000公里[1-2]。
1.2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缓解城市中心密度、人车立体分流、扩充基础设施容量、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最为有效的途径。
地下空间是城市的战略性空间资源,是新型国土资源。
2重难点工程近年来,我国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长沙轨道交通3号线、等一大批重难点工程相继贯通,同时南京轨道交通5号线、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和西安地下综合管廊隧道也在如期建设中。
2.1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穿越的地层复杂多样,包含高瓦斯地层、富水砂卵石地层以及有砂卵石、泥岩、透镜体夹砂层等复合地层。
此外,在穿越锦江、人工湖等水域过程中,随时还可能出现隧道与河流形成水流通道引发的透水事故等。
18号线盾构区间全线共投入18台盾构机,在整个掘进过程中,最高峰时全线18台“巨无霸”盾构机同时作业。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在近年来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
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近两年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状况,包括技术进步、工程规模、应用领域等方面的显著成就,同时展望未来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梳理和案例的分析,本文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决策者、研究者和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共同推动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近两年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概况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特别是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如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项目中,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建设成为了关键的一环。
技术层面,我国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大型盾构机、全断面掘进机、TBM等先进设备的引进和应用,使得隧道开挖效率大幅提升,同时保证了施工质量和安全。
在结构设计、防水防火、节能减排等方面,也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和创新。
在规模上,近两年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建设规模持续扩大。
例如,多个城市的地铁线路不断延伸,高速铁路网络中的长大隧道不断增多,一些重要的越江、越海隧道工程也相继开工建设。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的交通能力,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地质条件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施工安全压力大等问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总体而言,近两年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在技术创新、规模扩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技术创新与进步近年来,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技术创新与进步可谓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隧 道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戴文亭 白宝玉(吉林工业大学交通学院,长春130025) 摘 要 本文概述了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介绍了大型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及新技术采用情况,最后提出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隧道 地下工程 现状 前景 问题1 我国遂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现状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交通、水利水电、市政等基础设施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来,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在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上也有了很大提高。
1.1 交通隧道交通隧道主要包括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及城市地铁工程,铁路隧道目前在数量、长度、设计及施工技术上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截至1997年,在我国的铁路线上已建成并正式交付运营的隧道大约5200座,总长度2457.89km,平均占铁路网总长度的4.7‰。
目前我国已建成铁路中隧道占线路长度在30%以上的就有襄渝线34.3%,成昆线31.6%,在建铁路中隧道占线路长度比例最大的达到50. 42%(西康线)。
目前已建成的最长隧道是西康线的秦岭单线隧道,长18.4km,其它较长的还有衡广铁路复线上的大瑶山双线隧道,长14.295km,于1987年建成。
南昆线上的米花岭隧道,长9.383km。
地铁工程目前仅有京、津、沪、穗四市约80km 正在运营,而在建工程则很多,目前除上述四城市仍在继续扩建地铁外,南京、重庆、青岛、沈阳、深圳、成都等约20个大中城市进行了地铁和轻轨交通系统规划,部分项目正在全面施工。
我国公路隧道在80年代前,因公路等级较低,同时限于设计、施工及短期投资大等多种原因,很少设计长大隧道,且数量(总长度)上也不多,但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实现截弯、降坡、提速、提高运营安全及实现长期运营收益提高等,相继修建了一批长大公路隧道,如辽宁的八盘岭双线公路隧道(长1600m),吉林的小盘岭公路隧道(长600多米)等,但近七、八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和设计、施工总体水平的提高,公路隧道工程在总量、单体长度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隧道单体长度记录不断被刷新。
隧道工程施工发展趋势一、隧道工程施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日益拥堵,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亟待加强。
隧道工程作为一种地下交通设施,在城市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过去的地铁隧道、公路隧道到如今的水利工程和矿山工程,隧道工程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施工难度和工期逐渐增加。
隧道工程施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隧道工程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研究新型的机械设备、工程材料和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2. 绿色环保。
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噪音、尘土和废水,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未来隧道工程施工需要加强环保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智能化施工。
隧道工程施工中使用了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和自动化系统,提高了施工的精度和效率,减少了人为错误和事故的发生。
4. 经济可持续发展。
隧道工程施工需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平衡施工成本和工程质量,推动隧道工程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二、隧道工程施工的技术创新隧道工程施工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机械设备、施工材料和工程工艺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隧道工程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
1. 机械设备的创新。
隧道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机械设备越来越多样化和智能化,如隧道掘进机、液压爆破机等,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2. 施工材料的创新。
隧道工程施工所使用的材料也在不断创新,如高强度混凝土、聚合物材料等,提高了隧道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3. 工程工艺的创新。
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工程工艺也在不断创新,如注浆加固、喷射混凝土等,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技术创新的推动,进一步提升了隧道工程施工的水平和品质,为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领域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三、隧道工程施工的管理和环保隧道工程施工的管理和环保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从施工前期规划、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和施工后期的环境保护等方面加以考虑。
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中铁武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隧道;地下工程;发展现状;展望一、导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基础设施建设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复杂的国际局势和我国周边态势,为解决人口流动与就业点相对集中给交通、环境等带来的压力,满足国家环境和局势变化需求,修建各种各样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如城市地铁、公路隧道、铁路隧道、水下隧道、市政管道、地下能源洞库等)成为必然趋势,这给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建设带来了机遇。
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土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具有环保和节能优势,特别是在改变我国水资源条件及油气能源储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样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面对机遇和挑战,分析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现状,总结近年来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对推动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二、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的必要性及概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基础建设在国民经济的结构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城市化,为从根本上缓解并解决人口的增长给城市交通、环境等带来的压力,修建各种各样的地下隧道、地下商城及其他形式的地下构建物趋势的增长是必然的。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离开了地下设施,城市是无法正常运转的。
就一般规模的城市而言,其供水供气、排污通讯以及供热都是不可或缺的地下设施,而对于那些人口过50万甚至过百万的大型城市,则地下购物商店,地下文化设施(博物馆等)、地下住宅、地下办公室、地下停车场、地下行人通道、储藏室及废物处置地等集生活、储存、运输及废物处置的地下设施更是极为重要的减轻人口压力的方法。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与展望洪开荣“2014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八届年会”在杭州召开以来,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近两年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各领域的隧道总数与总长度快速增长;➢重难点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技术上取得许多突破。
1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1.1主要领域隧道建设进展1.1.1铁路隧道截至2015年底,全国在建铁路隧道3784座,总长8692km;规划隧道4384座,总长9345km;运营隧道13411座,总长13038km。
2015年新增开通运营铁路隧道1316座,总长2160km,其中,10km以上隧道18座,总长245km。
相比2013年,新增铁路运营隧道2337座(总长4099km)。
表1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设计鉴定中心统计的全国铁路隧道情况汇总。
1.1.2公路隧道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大陆运营公路隧道14006座,总长12684km;近两年新增运营公路隧道2647座(3079 km)。
1.1.3地铁隧道截至2015年底,我国大陆已有22个城市开通地铁,拥有97条运营线路,总里程2934 km;在建126条线路,总里程达3000多km。
截至目前,大陆已有43个城市获批修建地铁,规划总里程达12000km。
1.1.4水工隧洞根据“国家172项引水工程建设计划”,近年来新建水工隧洞数量持续增加,兰州市水源地引水隧洞(31.570km)、北疆供水工程喀双隧洞(283.270km)、东北引松供水隧洞等水工隧洞相继开工建设。
1.2 重难点工程1.2.1青藏铁路关角隧道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全长32.645 km,是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也是国内已运营的最长铁路隧道。
工程于2007年11月6日全面开工,采用钻爆法施工,2014年4月15日全线贯通,2014年12月25日正式通车。
通过断裂带大变形控制技术、岩溶裂隙水综合处理技术、斜井中隔板分割风道施工通风技术、钻爆法斜井皮带机出碴技术、特长隧道运营通风技术、特长隧道防灾救援疏散与通风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克服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技术难题,在特长隧道的修建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1.2.2兰新高铁祁连山隧道祁连山隧道长9490m,隧道轨面海拔高程3607.4m,为双线铁路隧道。
隧道长距离穿越碎屑流地层,碎屑流是一种罕见的地质现象,俗称地下泥石流(图见下页),施工极为困难,风险极高。
祁连山隧道于2014年12月26日建成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速铁路隧道,被誉为“世界高铁第一隧”。
1.2.3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长19.1 km,为双洞单线分离式特长隧道。
隧道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经过包括区域性大断层在内的11条断裂带,高地应力软岩地段占全隧长度的84.5%,最大地应力27.16MPa,处于高地应力区域,被称为“全国铁路高风险隧道之最”。
隧道围岩不仅变形大,且变形快,流变性强,极易坍塌,被国内外专家称为“中国之最,世界罕见”,为全线唯一动态设计、动态施工的隧道项目,于2016年7月18日贯通。
1.2.4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全长5.664 km,最大水深44 m,由33节沉管对接而成,包括28节直线段沉管和5节曲线段沉管。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是我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被誉为交通工程中的“珠穆朗玛峰”。
预计到2017年上半年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将实现全线贯通。
管节制作布置▲ 管节沉放1.2.5超长引水隧洞引松供水隧洞(69.855 km )、引汉济渭输水隧洞(98.3 km)等输水隧洞,采用TBM与钻爆法联合施工。
目前,各工程均处于建设阶段。
1.2.6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全长4.6km(江中段长约2.59 km),是世界上首条公铁合建的水下盾构法隧道。
采用2台直径为15.76 m的泥水盾构施工,盾构于2016年4月始发。
1.2.7八达岭地下车站京张高铁八达岭隧道全长12.01 km,八达岭地下车站最大埋深102 m,地下建筑面积3.6万 m2,是世界最大、埋深最深的高铁地下车站。
车站两端渡线段单洞开挖跨度32.7 m,是国内单拱跨度最大的暗挖铁路隧道。
工程于2016年4月开工建设。
1.2.8地下储能洞库烟台地下水封LPG洞库总库容为100万m³,是目前世界上库容最大的储气洞库,也是第1座由我国自主设计的储气洞库,于2014年建成。
目前在建的地下储能工程还有惠州地下水封油库、湛江地下水封油库(库容各500万m³)等。
1.2.9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珠海横琴综合管廊工程总投资20亿元,全长33.4 km,沿环岛北路、港澳大道、横琴大道等地形成“日”字形环状管廊系统,是我国已建成的里程最长、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善的地下综合管廊。
▲ 横琴新区综合管廊规划图1.3 技术进步1.3.1特长山岭隧道建设技术基于青藏铁路西格二线关角隧道建设,成功解决了高海拔低气压地区特长隧道独头掘进、大倾角长斜井施工、长距离大水量反坡连续排水、斜井皮带机出碴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关角隧道的贯通标志着我国实现了长大隧道施工技术由20 km级向30 km级的突破,给“截弯取直”选线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1.3.2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针对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软岩大变形问题,采用全国独有的“小导洞应力释放+三层支护+长锚索+单层衬砌”的兰渝铁路“木寨岭模式”推进隧道建设,有效地控制了极高地应力软弱围岩条件下的隧道大变形问题。
隧道支护和衬砌混凝土厚度达1.5 m,岭脊段混凝土厚度达到2.1 m。
木寨岭隧道的贯通标志着我国在极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方面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1.3.3高瓦斯隧道建设技术针对以渝黔铁路天坪隧道(瓦斯压力达3.75 MPa,瓦斯含量达14 m³/t)等为代表的高瓦斯隧道建设难题,通过采用瓦斯网格抽放防突、强化通风、瓦斯智能化监测等关键技术,成功实现了高瓦斯隧道无轨运输施工。
天坪隧道全长13.978 km,于2016年7月16日贯通,是渝黔铁路全线最长的高风险隧道。
1.3.4岩爆隧道建设技术在乌兹别克斯坦安琶铁路甘姆奇克隧道施工中研究并成功应用了岩爆预测预报技术、岩爆段应力释放及防护技术、机械化配套安全快速施工技术,克服了3 000余次中等、强烈岩爆,并最终于2016年2月25日实现全隧安全顺利贯通,在国际上彰显了“中国技术、中国速度”。
1.3.5大断面矩形顶管及矩形盾构设计与应用通过郑州下穿中州大道、天津黑牛城道地下通道等工程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矩形大断面顶管隧道的设计、制造、施工一体化技术,同时在宁波地铁采用类矩形盾构施工已取得成功。
1.3.6机械化施工水平不断提高在贵广高铁三都隧道、沪昆高铁雪峰山隧道群、怀邵衡铁路南雪峰山隧道等施工中,逐步探索、研究、应用、推广出由液压凿岩台车、喷射机械手、全液压自行式仰拱栈桥和无骨架衬砌台车等组成的机械化配套作业生产线,实现了隧道全工序机械化作业。
2各领域对隧道及地下工程的重大需求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海绵城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轨道交通、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区等战略规划,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技术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2.1 西部交通建设对隧道的需求2016—2030年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加速发展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得到快速发展,在铁路、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必将出现大量的特长、深埋隧道。
如成兰铁路,隧道的比例高达70%以上。
2.2调水工程对隧道的需求目前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已经通水,但正在建设的北疆供水工程、东北供水工程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还有大量的特长隧洞,如雅砻江引水隧洞长131 km、通天河引水隧洞长289 km,这些隧洞无论规模或技术难度都是空前的。
2.3跨江越海交通工程对隧道的需求随着国家发展战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以及铁路网、公路网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水下隧道,如在建的汕头苏埃通道、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以及拟建的琼州海峡、渤海海峡及台湾海峡通道等。
2.4战略能源储备对地下工程的需求据有关分析研究,到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达50%。
建设大型地下储油、储气洞库成为必然,未来将会在沿海地区建设大量地下储能洞库。
2.5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需求截至目前,全国有43座城市已批复轨道交通线路,总投资2.4万亿元,规划建设线路总长度4 705 km,超过已运营线路总里程。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城市人口规模的上升,轨道交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且随着路网的完善,大量的上跨下穿区间隧道将会成为必然。
2.6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发展需求国家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国办发[2015]61号文中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
因此,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目前69座城市规划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已达 1 000 km。
2.7城市排水、排污和海绵城市对深隧建设的需求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改善水生态,国办发[2015]75号文中提出:要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因此,将会出现大量用于排、蓄水的城市深埋隧洞。
3需重点研究的问题3.1超长隧道技术研究超长大深埋隧道宜采用不设或少设斜竖井,以TBM法为主的“TBM+钻爆法”修建模式。
高黎贡山隧道、新疆引水工程(独头掘进距离超过20 km)等,都面临着长距离独头掘进的难题。
3.2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我国在建和规划的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非常多,尽管在大变形控制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如兰渝铁路、成兰铁路等大变形隧道,但是在大变形预测及极严重大变形控制方面还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3.3高水压、大断面水下隧道建设技术研究高水压是在建的苏埃通道、佛莞城际新狮子洋隧道,及拟建的渤海海峡通道、琼州海峡通道、台湾海峡通道等大断面水下隧道工程所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1 MPa以上水压条件下的盾构刀具更换、长距离掘进等关键技术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3.4高地温、高地热隧道建设技术针对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深孔钻探实测最高温度为40.6 ℃,路肩最高温度为36.7 ℃)及类似工程建设的需求,需尽快开展高地温、高地热条件下隧道施工及防护技术研究。
3.5高地震烈度与构造活跃带的隧道建设技术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高地震烈度或构造活跃带地区隧道安全问题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