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0.64 KB
- 文档页数: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课后教学反思1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
这些知识的教学基础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面积计算,计量长度、面积的单位,并且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了整体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开始,是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端,这是最简单的立体几何,却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就是这看似简单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却是很难的。
正因为对本单元教学难度的认识,我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收集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长方体、正文体纸盒。
去实验室借量筒、量杯等教具。
经过两个星期的忙碌,本单元的教学结束了,完成了预设的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的基本目标,回顾本单元的教学历程,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形体特征的认识要遵循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时,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归纳出特征,可以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生活用品形状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但是,我觉得这样做对面、棱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长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更是难以理解。
为此,我设计了用菜刀切萝卜帮助学生逐步认识面、棱的。
我先在萝卜上切一刀,把形成的面(近似长方形)让学生摸一摸,说说感觉,并且及时地把这个面抽象出来画到黑板上,指出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接着相交于刚才切成的面再切一刀,两面相交处又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指出这叫棱,棱在两面相交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反思7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反思7篇教学反思需要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快乐和兴趣,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家长和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形成教育大家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反思(精选篇1)目标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及训练重点理解底面积。
仪器教具投影仪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札记一、创设情境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投影显示)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三、巩固练习1.做第20页的“练一练”。
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补充:一段长方体方铜,长1.2米,横截面是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这段方铜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三的第9、10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五、课后练习做练习三的第11、12、13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反思(精选篇2)自学预设:自学内容自学P43内容指导方法自学P43思考:1、底面积是什么?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是怎么求的?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怎样?尝试练习试着完成P43的做一做的第2题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统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一:一、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在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的单位以后教学的。
教师通过切开一个长3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和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看看它们各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引入计量体积的方法。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用切开的方法来计量物体的体积的.教师采用了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摆长方体的实验,引导学生找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
教师考虑到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如,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切开,)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如,找到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从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
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
在教学时,教师给了学生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要摆几排,摆几层,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正是正确把握了本册教材的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
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拆拼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
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教学体积计算的时候,刚告诉学生要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有同学说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显然有些学生通过自学已经知道了计算公式,但当我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这些同学傻眼了,显然他们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这时引导学生用体积单位摆出的长方体,通过填写长、宽、高、正方体的个数和体积的个数,重而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以往的教学中是很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但在这节课中,我却通过孩子自己的研究和学习,既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两种图形的特征,又让孩子们在内心深处对于图形的特征扎下了根。
当然,这节课中也暴露出自己备课不够充分,不能准确地用数学化的语言来表述问题,教师的不专业,教师的语言的不规范性极大的影响了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备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容易发生歧义的语言表述,我们一定要做到一丝不能差,就如同语文中的背诵课一样,不能有一个错字,一个不同的词,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达到一种精益求精的地步,同时,也让孩子们在一种第一时间的学习中,有规范化的语言进行起点学习,第一节课真的很重要,这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知道,只有我们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观念,才会让孩子们的后续学习变得更有力度,更有学习力,以后的学习也才能更顺畅。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6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
这些学问的教学根底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面积计算,计量长度、面积的单位,并且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了整体的熟悉。
这局部学问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开头,是比拟深入讨论立体几何图形的开端,这是最简洁的立体几何,却是学生进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就是这看似简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却是很难的。
正由于对本单元教学难度的熟悉,我细心备好每一节课,收集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长方体、正文体纸盒。
去试验室借量筒、量杯等教具。
经过两个星期的劳碌,本单元的教学完毕了,完成了预设的教学内容,到达了教学的根本目标,回忆本单元的教学历程,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形体特征的熟悉要遵循详细到抽象的熟悉过程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时,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阅历。
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归纳出特征,可以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生活用品外形观看,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外形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但是,我觉得这样做对面、棱的熟悉还不够到位,对“长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更是难以理解。
为此,我设计了用菜刀切萝卜帮忙学生逐步熟悉面、棱的。
我先在萝卜上切一刀,把形成的面(近似长方形)让学生摸一摸,说说感觉,并且准时地把这个面抽象出来画到黑板上,指出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接着相交于刚刚切成的面再切一刀,两面相交处又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指出这叫棱,棱在两面相交处。
然后提出,要切成一个长方体该怎样切?这个问题一抛出,教室里可喧闹了,人人都想当我的教师。
我干脆让他们相互先说个够,然后指名学生教我切,边切边问,切完了让学生说说切成的长方体与你手中的长方体有没有一样的地方?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归纳出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反思1、《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关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充分的直观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拼摆、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教学设计从比较线段的.长短,平面图形的大小、立体图形的大小引入,让学生在与长度、面积等概念的比较中认识体积,便于帮助学生在概念系统中理解新概念新课分三个层次。
首先是通过观察实验,从实验情境中领悟物体占有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接着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实物的大小,体验到要确切知道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体积单位来计量。
并引导学生由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去作猜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比划、想象、比较;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
第三层次,通过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体积大小,深化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计量体积,就是看物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
最后,对全课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整体认知。
巩固练习对教科书练习七的第1题稍作引申,放在最后,要求学生记录下摆出的几种不同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它们的体积,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为下一课学习体积的计算做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关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充分的直观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拼摆、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教学设计从比较线段的长短,平面图形的大小、立体图形的大小引入,让学生在与长度、面积等概念的比较中认识体积,便于帮助学生在概念系统中理解新概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精选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
这些知识的教学基础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面积计算,计量长度、面积的单位,并且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了整体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开始,是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端,这是最简单的立体几何,却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就是这看似简单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却是很难的。
正因为对本单元教学难度的认识,我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收集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长方体、正文体纸盒。
去实验室借量筒、量杯等教具。
经过两个星期的忙碌,本单元的教学结束了,完成了预设的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的基本目标,回顾本单元的教学历程,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形体特征的认识要遵循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时,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归纳出特征,可以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生活用品形状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但是,我觉得这样做对面、棱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长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更是难以理解。
为此,我设计了用菜刀切萝卜帮助学生逐步认识面、棱的。
我先在萝卜上切一刀,把形成的面(近似长方形)让学生摸一摸,说说感觉,并且及时地把这个面抽象出来画到黑板上,指出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接着相交于刚才切成的面再切一刀,两面相交处又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指出这叫棱,棱在两面相交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优秀14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一、教师应�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发现总结出统一计算公式,并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我认为选择这样的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习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
实施者,而且应�二、学生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
但学生能不能进行探究式的、自主发现式的学习,并不那我们的教育基本上还是以接受学学生能不能解决那些连成人都会感到困惑的问题?当我们把问题“V=sh这个公式,在实际计算中哪些地方能应用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发现并不如我们所预料的:学生无法解决。
但是我相信学生确实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我们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能展现他们才能的时间和空间,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潜力就会如埋藏在地下的能量喷涌而出。
关键是要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
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当然,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不能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习?再说,今天给学生留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那么,在今后学生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和发展。
欲速则不达,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就是常常为了急于求成,造成留给学生要记忆的东西不少,学会思维的东西却不多这一大遗憾吗?三、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种不错的教学。
近日听到有人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
”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
这节课,我基本上没有讲,整堂课都体现了学生的参与。
要开发学生的潜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条件,但完全不必为学生准备充分的条件。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教学反思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教学反思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学反思(一)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知识中,我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算一算,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求长方体的体积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借助小组合作交流,经过归纳、推理,揭示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适当的引导可以使教学任务得以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操作解答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一些问题的存在,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稍差,遇到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时,没有认真审题、思考,也导致了很多的错误,把棱长和、表面积以及体积的问题混在了一起,不能正确区分、解答。
所以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的能力,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教学质量。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学反思(二)一、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实际应用,学生是在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单位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几何体来进行教学,如粉笔盒、课本和长方体的橡皮擦等实物,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准备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若干个,运用这些小正方体按小组分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摆成不同长宽高的长方体,再数出这些长方体各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摆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观察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条件的积与数出来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长方体的体积的的计算方法。
这时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中提问学生,你们找出的长方体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你们是怎样找出来的?在这提问中学生答对的教师要给予肯定,答错的也要给予鼓励,然后师生共同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出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abh。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6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篇1本单元的知识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包括容积和容积单位)。
重难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包括容积和容积单位)。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深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这是最简单的“空间与图形”,却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本单元的知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但是大量的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又能足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备课时我就我积极准备,上网查资料,借鉴并自制课件,到实验室借量筒、量杯、长方体、正方体模型以及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若干,找长方体、正方体实物。
每节课都要带实物进课堂。
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本单元的教学结束了,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的基本目标,回顾本单元的教学历程,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注重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能力形体特征的认识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长方体和正方体这单元中有许多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但是学生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所以在教学时注重实物演示,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这单元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让每个同学都准备好一个实物模型,课上让学生具体数一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个数,观察面和棱的特点,再集体总结。
新知识教学完毕后,又让学生利用课本后的附页1和附页2动手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并标出顶点、棱、面,让这些知识和具体的实物通过动手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映象。
在这个认识特征的过程中,如果只有直观,或者只有抽象都是不利于空间观念的培养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长方体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正方体的体积与它的棱长有关,掌握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自己去猜测、发现、验证、总结规律和算法,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轻松的,知识掌握是牢固的。
不足的是:
从同学们估计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体积这一环节中反映出我班学生的估算能力还有待提高,有部分同学的估算是在盲目的猜测,没有正确的方法作支撑,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刻意的引导或教给学生方法,注意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作用,使我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此外,本节课的学生的练习虽然有层次,但量不够,难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