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臂丛镇痛在断指再植术后的镇痛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201.57 KB
- 文档页数:3
静脉自控镇痛用于断指再植术后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研究芬太尼复合咪唑安静脉自控镇痛对断指再植成活率的影响。
方法:选择60例断指再植术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的患者,以芬太尼1.0~1.2mg、咪唑安定10mg、昂丹司琼8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
术毕接pcia泵,持续背景输注速度为2 ml/h,自控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
结论: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静脉自控镇痛是一种比较好的镇痛方法,效果切实、可靠,适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芬太尼;咪唑安定;断指再植;静脉自控镇痛疼痛是断指再植术后引起血管痉挛的重要诱因之一,而血管痉挛所造成的血管危象直接关系到再植的成败。
本文旨在探讨和观察断指再植术后病人静脉行自控镇痛(pcia)对再植指血运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 60例为急诊断指再植术患者,男42例,女18例,年龄16~55岁,asaⅰ~ⅱ级,共81指,其中1指离断伤42例,2指离断伤15例,3指离断3例。
所有患者手术条件,环境条件基本相同。
室温控制在22℃~26℃。
所有手术麻醉均选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阻滞效果均为完善,且所有手术血管吻合技术基本相同,术后病室环境及室温均基本相同,局部均用60°烤灯照射,患肢均抬高30°。
1.2麻醉与镇痛方法病人入室后均开放静脉,监护仪进行多参数监测,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1.0%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15~20ml,麻醉效果均为ⅰ级。
手术时间2~10h,于病人手术结束前30分钟接入pcia泵,pcia配方:以芬太尼1.0~1.2mg,咪唑安定10mg、昂丹司琼8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 ,持续输注速度2ml/h,自控剂量是0.5ml,锁定时间15min。
1.3监测及评估指标疼痛评定采用口述描绘评分法(nrs)判断疗效。
共分四级:ⅰ级,无痛;ⅱ级,轻痛;ⅲ级,中等痛;ⅳ级,剧痛。
ⅰ~ⅱ级为有效,ⅲ~ⅳ级为无效。
臂丛腋鞘持续自控镇痛对断指再植成活率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经腋鞘连续臂丛阻滞自控镇痛(PCA)对断指再植成活率的影响。
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急诊离断伤行断指再植的手术病人40例。
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
A组行臂丛阻滞后经腋鞘内置管,术后行连续臂丛自控镇痛。
B组行臂丛阻滞,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
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别评估两组病人术后两天的镇痛效果及观察两组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
结果A租在术后6、10、14、24、48h时间段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A组术后再植指指腹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皮肤弹性及皮温,血氧饱和度明显优于B组,A组术后发生血管痉挛等现象少于B组,成活率也明显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连续臂丛阻滞自控镇痛效果明显优于静脉自控镇痛,并提高了再植的成活率。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腋鞘自控镇痛断指再植成活率【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203-02上肢断指再植手术时间比较长,而术后的疼痛刺激会使断指再植术后的成功率降低,因此完善术后镇痛是防止术后患指血管痉挛从而确保再植指成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1]因此,减轻术后疼痛,减少血管痉挛,增加断指再植术后成活率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院进行断指再植术多年,随机对40例病人进行经腋鞘臂丛自控镇痛并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急诊单纯切割离断伤病人40例,ASA分级均在Ⅰ~Ⅱ级,年龄18~60岁。
随机分成A组(腋鞘持续自控镇痛,n=20),B组(静脉自控镇痛,n=20)。
A组男性17例,女性3例;B组男性14例,女性6例。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ASA分级和手术时间、手指受伤程度与类别等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室后,开放静脉,连续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并行面罩吸氧。
自控臂丛镇痛在断指再植术后的镇痛作用【摘要】目的:观察使用左旋布比卡因行自控臂丛镇痛在断指再植术后应用的镇痛效果。
方法:选择断指再植手术46例,随机分成自控臂丛镇痛组(A组,n=24)和传统术后镇痛对照组(B组,n=22)。
A组先采用22 号套管针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留置导管,术中用于麻醉维持,术后连接电子镇痛泵,以4mL/h行持续镇痛,如果患者自觉疼痛定时15分钟可以追加一次,追加量为2mL /次。
B组按常规每天1~2次肌肉注射哌替啶60~80 mg止痛;两组分别于术后0、2、4、6、8、12、16、24、36、48、60、72 h进行镇静、镇痛效果记分。
结果:A 组镇痛效果佳(VAS<3),且明显好于B组(P<0.05)。
结论:使用左旋布比卡因行自控臂丛镇痛在断指再植术后应用的镇痛效果优于传统术后镇痛。
【关键词】左旋布比卡因;臂丛阻滞术后镇痛;断指再植上肢断指再植手术时间较长,而手术的疼痛会使再植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所以完善的手术后镇痛是防止术后患指血管痉挛从而确保再植指成活的关键因素之一[1]。
为探寻一种更适于临床工作、镇痛效果更完善且能够为再植指的成活创造有利条件的术后镇痛方法,我们于2004-2006年,选择46例上肢断指再植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B 两组,分别采用自控臂丛镇痛和传统术后镇痛法,对比观察其镇痛、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断指再植手术患者46例共78指,ASAⅠ~Ⅱ级。
随机分成自控臂丛镇痛组(A组,n=24)和对照组(B组,n=22)。
其中男41例,女5例;年龄15~45岁。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略)1.2 臂丛神经阻滞所有患者术前肌肉注射咪唑安定4mg,阿托品0.5mg。
病人入室后开放静脉,连续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
断指再植病人术后自控腋入法臂丛阻滞镇痛对血栓素和前列环素的影响断指再植术后局部血管痉挛致血液循环障碍是导致再植指坏死最重要的因素[1]。
血管痉挛的发生与疼痛刺激、精神紧张、环境因素等有关。
有研究表明臂丛阻滞对断肢再植术后血流有影响,然而其机理尚不明确。
本研究旨在观察断指再植术后病人自控腋入镇痛(PCAA)对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6-Keto-PGF1α)、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探讨PCAA对断指再植术后血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与分组选择上肢尺侧切割伤单指完全离断行断指再植术病人40例,ASAⅠ~Ⅱ级,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40.5岁。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手术人员完成,手术环境和手术条件基本相同,室温控制在20~25℃,手术时间为120~180h平均150.5分钟。
随机分为镇痛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0例。
麻醉方法所有病路均采用腋路法臂丛阻滞并留置套管针。
局麻用药为0.187%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40ml。
手术结束后A组病人留置套管针接自控镇痛泵(AutoMed-2300型电子镇痛泵,韩国)行术后自控镇痛﹙PCAA﹚。
镇痛药液配方为0.125%罗哌卡因+1.0mg芬太尼稀释到100ml,持续输注速率2ml/h,单次剂量2ml,锁定时间10min,B组病人手术结束后拔除套管针。
两组病人术中输液、术后其他治疗相同。
指标测定于术前(T1)、术后8h(T2)、24h(T3)和48h(T4)抽取病人患侧前臂静脉血,用放免方法检测6-Keto-PGF1α、TXB2浓度(放免试剂盒均购自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PLT由本院检验科测定。
术后记录两组病人再植指的血运状况,包括再植指张力(与正常皮肤相同或微高者为正常)和颜色(红润为正常)。
2 结果两组病人性别比、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T1比较,A组术后各时点6-Keto-PGF1α、TXB2浓度均升高(P<0.05),B组术后各时点TXB2浓度、PLT和TXB2/6-Keto-PGF1α升高,而6-Keto-PGF1α浓度降低(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