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间接侵权制度的设置_毛克盾
- 格式:pdf
- 大小:71.17 KB
- 文档页数:2
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三论专利间接侵权是专利法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它需要在专利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为了更好地确定这个平衡点,我们应重新建构专利间接侵权制度,而不应固守传统民法中的“共同侵权”理论。
我国未来的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应规定间接侵权行为的成立需有直接侵权的存在为前提,不宜规定例外情形;应抛弃将擅自处分他人专利行为视为间接侵权典型情形之主流观点。
尽管公众有义务为发明创造者提供回报,但是必须公平对待和有效保护社会公众的权利和利益,决不允许对个人的报酬损害公众的利益。
间接侵权是专利法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这是因为一方面它需要给专利权人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出现专利权保护过度,以至于不适当地限制他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如何确定专利权保护的平衡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国在建立专利制度初期,因各方面经验相对欠缺,未规定专利间接侵权。
在2001 年第二次修订专利法时,国家知识产权局曾建议增加禁止专利间接侵权的条款, 但由于这次修法是为了达到TRIPS 协议之最低标准,而TRIPS 协议又没有规定专利间接侵权,因此国务院在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专利法》修改草案中删除了该建议条款。
虽然我国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但司法实践从1993 年至今已审理了多起专利间接侵权纠纷。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总结十几年专利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2001 年通过了《专利侵权判定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其中专门规定了专利间接侵权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尚未出台的《关于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也涉及到了专利间接侵权问题。
我国正在筹备第三次修改专利法,在此之际,确实很有必要研究我国对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应采取的对策。
鉴于篇幅关系,本文仅涉及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中三个基本问题,并以此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我国《专利法》应当规定间接侵权制度专利间接侵权制度起源于美国,它是为了弥补传统的专利侵权判定标准对专利权保护之不足而设置的。
浅议间接侵权
义瑛
【期刊名称】《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6)006
【摘要】间接侵权与直接侵权相对应.根据间接侵权方式的不同, 间接侵权表现为连续侵权型与帮助侵权型二类不同行为形态.侵权方式的间接性与侵权法律关系的双重性是其典型特征.在责任构成上, 因果关系的间接性尤为突出, 其责任承担也不应笼统地以连带责任而论, 应视具体实际而区分.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义瑛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政法系,湖南,邵阳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529
【相关文献】
1.间接侵权不"间接"——对我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若干立法建议 [J], 李佳俊
2.专利法需要怎样的"间接侵权"——专利间接侵权若干基本问题探讨 [J], 贾小龙
3.我国知识产权间接侵权制度的立法构造——兼论知识产权间接侵权与多数人侵权的差异 [J], 王国柱
4.专利法需要怎样的"间接侵权"?——专利间接侵权的若干基本问题探讨 [J], 贾小龙
5.试论著作权间接侵权规则的法定化——兼论著作权间接侵权规则的经济分析 [J], 谢惠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三论一、本文概述专利间接侵权制度是现代专利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对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及专利侵权行为的认定。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相关问题,包括其定义、历史背景、理论基础以及实际应用。
文章首先对专利间接侵权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与直接侵权的区别和联系。
接着,回顾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不同法域中的演变和差异。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包括其正当性、合理性以及与其他法律原则的关系。
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其适用条件、判定标准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论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理论基础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作为专利法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排他性以及对于创新成果的保护需求。
在专利法中,专利权人享有对其发明创造的独占使用权,这种权利不仅包括对专利产品的直接使用权,也包括对可能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的禁止权。
间接侵权,即指行为人虽未直接实施专利侵权行为,但其所提供的物品或方法,若被他人用于实施专利侵权行为,则行为人亦应承担侵权责任。
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在于,虽然间接侵权行为人并未直接实施专利侵权行为,但其行为却为直接侵权行为提供了条件或帮助,从而扩大了专利侵权行为的范围,损害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为了维护专利权的专有性和排他性,防止他人通过间接方式规避专利权,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应运而生。
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也体现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在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仅仅对直接侵权行为进行打击已经无法满足对创新成果全面保护的需求。
通过设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可以更加有效地遏制潜在的侵权行为,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
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在于维护专利权的专有性和排他性,防止他人通过间接方式规避专利权,并全面深入地保护创新成果,促进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
著作权间接侵权的体系探讨从我国著作权保护滞后的现状和著作权立法体系的不合理来看,我国有必要建立著作权间接侵权体系。
著作权客体可大致分为固定作品和网络作品。
这两类作品的间接侵权在不同情况下,根据侵权行为的危害性和权利救济的便利性,或定性为独立侵权,或定性为共同侵权,并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
标签:著作权间接侵权独立侵权共同侵权归责原则在英国版权法上,侵权工具提供者、公共娱乐场所的所有人、播放设备的所有人以及唱片或电影拷-贝的提供者均知晓或有理由知晓他人的“直接侵权”行为,但仍然通过向他人提供侵权工具、允许他人使用娱乐场所、提供播放设备或唱片、电影拷贝的行为实质性地帮助他人实施“直接侵权”,构成“间接侵权”。
美国版权法采取“间接侵权”规则法定化的方式来防止网络侵权行为,其中主要集中在“点对点传输(p2P)”和“网络服务提供商(IsP)”两个领域。
除立法外,还有很多判例,均认为P2P技术提供者构成“间接侵权责任”。
根据这—理论,如果明知一种行为构成侵权,仍然“引诱、促成或实质性帮助他人进行侵权行为”,应当作为“帮助侵权者”承担侵权责任;如果对于他人的侵权行为具有监督的权利和能力,同时又从他人的侵权行为中获得了直接经济利益,则应当对于他人的侵权行为承担“替代责任”。
我国对著作权保护的现状相比之下,我国对著作权的保护则欠缺完善。
学界一般认为《著作权法》只有第47条第6项规定了间接侵权行为,而《著作权法》第46条和第47条列出的侵权行为绝大多数是直接侵权行为,这些直接侵权行为都是对著作权人专有权利。
而《著作权法》第10条又具体列举了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法》“重直接,轻间接”的侵权体系是不合理的。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对象是作品,最高人民法院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将网络作品归到我国著作权法保护之列。
网络作品指以网络的无形空间为载体的作品。
论版权“间接侵权”及其规则的法定化一、本文概述随着知识产权法的发展,版权法作为保护创作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工具,在维护文化创新、鼓励创作以及推动知识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版权法的实践过程中,“间接侵权”这一概念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
间接侵权,指的是行为人虽未直接侵犯版权,但其行为却在客观上帮助、诱导或促进了他人对版权的直接侵犯。
这种侵权形式隐蔽且复杂,往往不易被察觉,但却对版权保护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版权“间接侵权”的内涵、特征及其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分析现有法律体系中对于间接侵权规则的规定与不足,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出完善我国版权间接侵权规则的法定化建议。
文章首先界定了间接侵权的定义和范围,明确了其与直接侵权的区别与联系。
接着,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间接侵权行为的多样性和危害性,指出了现有法律在应对间接侵权问题上的困境。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构建我国版权间接侵权规则体系的构想,包括明确间接侵权的认定标准、完善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强化侵权行为的预防与打击等方面。
文章展望了版权间接侵权规则法定化后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包括提高版权保护效率、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公众利益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完善我国版权间接侵权规则提供有益参考,为构建更加完善的版权保护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二、版权间接侵权的概念及特点版权间接侵权,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指的是行为人并未直接侵犯版权,而是通过提供工具、设备、服务等方式,诱导、帮助或者促成他人实施直接版权侵权行为的行为。
这种行为虽未直接触碰版权作品本身,但其对版权保护的影响不容忽视。
间接性:版权间接侵权的核心特点在于其“间接性”。
侵权人并未直接复制、发行、表演、展示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而是通过某种方式间接促使他人进行直接侵权行为。
辅助性:间接侵权人提供的通常是与直接侵权行为相关的辅助性工具或服务,如复制设备的提供、侵权软件的制作与传播等。
Legal Syst em A nd Soci et y ——圈墨豳圈臣鍪竺堡!型旦f叁箜!查垒盒浅析我国的专利间接侵权黄皓翔摘要专利法的发展在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丈通过对专利权间接侵权进行分析和对比国内外的立法状况,提出了完善专利间接侵杈制度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专利间接侵权立法比较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一、专利侵权(一)专利侵权行为的具体形态1.未经专利权人的许可实施专利的行为。
这类专利侵权行为的构成应当满足两个条件:即未经权利人许可,同时必须投入生产实现经济价值为目的。
2.假冒专利人的专利行为。
这类专利侵权行为是指侵害专利权人的专利标识权。
3.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以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
4.除法律明确规定之外,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还存在两种侵权行为:过失形成的专利假冒,专利侵权人行为人本意仅仅是冒充专利,即随意变造了某些专利和专利申请好,结果却与某位专利所有人获得的专利的专利号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侵权行为人在主观上没有假冒改专利的故意,但其行为结果仍然构成了假冒他人专利。
另一侵权行为更为普遍即为反向假冒,是指侵权行为人将合法取得的他人专利产品,使用各种手段除去他人专利换上自己的专利号再次销售的情形,这种行为显然不够成“假冒他人专禾旷,但事实上却侵害了合法专利权人的标记权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对他人专利的排斥,在司法实践中也认定这是一种侵权行为,侵权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二、专利的直接侵权理论到间接侵权理论在专利法的推行过程中,专利侵权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中直接侵权问题是我们一般关注的问题,但是随着专利的不断发展也会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专利的间接侵权”进一步纳入到讨论的范畴。
目前理论界对于专利的间接侵权概念的认定也存在许多争议。
从现有的关于专利间接侵权概念的界定中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一为脱离直接侵权而独立存在“诱导、怂恿、教唆”等行为的间接侵权行为说:二为该间接侵权行为是以直接侵权存在为基础的侵权行为。
间接侵权制度探讨作者简介:杨源哲(1986-),男,湖南邵阳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
国外的间接侵权制度与我国的共同侵权制度并不完全重合,但不宜贸然移植。
如将一个制度从它的法律体系或文化背景中剥离出并移植进我国,很可能会打破我国自身法律体系的和谐。
标签:间接侵权;直接侵权;知识产权1间接侵权概述一般认为,间接侵权是指没有实施受知识产权“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但故意引诱他人实施“直接侵权”,或在明知或应知他人即將或正在实施“直接侵权”时为其提供实质性帮助,以及在特定情况下为“直接侵权”准备和扩大其侵权后果的行为。
间接侵权有以下特征:(1)间接侵权行为不受“专有权利”的控制。
构成间接侵权的行为原本不受知识产权权利人享有的专有权利的控制,是出于此类行为的可责备性和适当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的原因而被界定为侵权。
(2)间接侵权行为以主观过错为要件。
在英美版权法理论中,一般认为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是间接侵权的成立要件之一。
(3)间接侵权行为具有独立性,是一种独立的法律行为,一般认为可以脱离直接侵权行为而独立存在。
如间接侵权可能发生在直接侵权之前,是直接侵权行为的预备行为。
2我国有关间接侵权的现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间接侵权的纠纷通常是以民法中的共同侵权理论作为审判依据。
但也学者指出共同侵权与间接侵权并不完全等同,应移植国外的间接侵权制度。
第一,共同侵权理论要求行为人之间具有相互的意思联络,而间接侵权则不以此为必要。
第二,根据共同侵权原理,间接侵权行为不具有独立性,一般以直接侵权行为的发生为前提。
但是,在英美的间接侵权制度中,间接侵权可以脱离直接侵权行为独立存在。
第三,共同侵权属于必要共同诉讼,就算原告只起诉众多侵权人中的一部分,审判机关在诉讼时也应依职权追加其他侵权人为共同被告。
然而在间接侵权诉讼中,原告可以只起诉一部分侵权人而不追加其他侵权人,如原告只起诉间接侵权人时直接侵权人不一定参加诉讼。
我国专利间接侵权立法模式之反思一一以评析法释[2016] 1号第21条为中心张其鉴内容提要:法释[2016] 1号第21条为专利间接侵权确立的立法模式以美国法为蓝本,采取了辅 助侵权与诱导侵权并列的二元立法,同时分别依据侵权责任法上的帮助侵权、教唆侵权进行规制,这 一做法违背了专利法和侵权法的各自特性,值得反思。
间接侵权立法应借鉴日本的做法,采辅助侵权 一元立法,将诱导侵权交由民法共同侵权规则处理。
在此基础上,重新构造辅助侵权的成立要件时,除需要符合主观故意条件外,在物品要件上必须摒弃现行的“专门用于”或专用品标准,引入“第三 域物品”概念,强化技术判定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专利间接侵权辅助侵权诱导侵权立法模式构成要件Abstract:The provision of article21 of[2016] No.l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makes preparation for the legislative model of indirect patent mfringement,which inadvisably learns from American law regardles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ent law and tort law.The legislation of indirect patent infringement should have only one type of contributory mfringement,and tiie type of actively induce infringement should be stipulated by the provision of civil joint tort.Besides the subjective aspect of i nfringement constitution,in the objective aspect,the form of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should adopt the concqjtion of intermediate neutral-use article and strengthen the technical judgment,abandoning the standard of n on-staple article.Key Words:patent indirect infringement;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actively induce infringement; legislative form;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引言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 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 干问题的解释(二)》(法释[2016] 1号),其中第21条专门对专利间接侵权进行了规定,由此结束了司法审判中长期缺少适用规定的困境。
2011・06(中)
浅论中国间接侵权制度的设置
毛克盾
摘要间接侵权制度可以作为一种学术理论出现,便于解释现有的新问题,但是作为扎根于美国的特殊法律制度,及我国国情的差异,不能成为一项独立的制度。
在实践中,共同侵权制度可以较好地囊括间接侵权的相关内容,应当在现有基础上,从知识产权的基本原则出发,秉承合理原则,以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为导向,吸取对专利的间接侵权制度中有益部分对共同侵权制度进行优化或者制定相应司法解释来实行特殊处理。
然而,我国现阶段在知识产权制度下专门设立间接侵权制度还不成熟,而应坚持知识产权的基本原则,从社会利益出发,妥善解决相关的诉讼问题。
关键词间接侵权制度中国国情知识产权
作者简介:毛克盾,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6-039-02
我国现行《专利法》没有单独规定对专利的间接侵权问题,但
司法实践从1993年至今已成功审理了多起涉及对专利的间接侵
权纠纷。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2001年通过的《侵犯专利权判
定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专门规定了对专利的间接侵权。
今
天,随着时代的进步,对法律修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国理论界
和实务界亦开始对我国是否有必要规定对专利的间接侵权以及
如何规定展开深入研究。
然而,研究多集中在对发达国家成熟立
法经验和立法案例的介绍上面,而对我国侵犯专利权立法的基本
框架和侵犯专利权法律适用现状的考察不够。
“当技术带来新的
问题时,容易导致一种违背体系化的做法:动辄揭竿而起、另立山
头、炮制概念,完全割断与旧的体系的联系。
有时候,新理论完全
可以在旧理论的框架内得到解决,所谓的理论危机是虚假的危
机,所谓的理论革命也是盲目的革命,反倒加剧了知识产权法的
非体系化。
……不是否认理论革新,而是主张体系化思维之下的
理论革新,首先分辨是否面临真正的理论危机,即使真正的危机
来临,新说的创立也必须利用原有的体系资源。
抛弃体系化思维
的无根无本的新说,实际上是一种逃避。
”
2011・06
(中)识支配的机制。
综合来看,本研究结论与其类似。
病残犯组所使用的防御机制压抑较突出,虽能暂时性的适应环境,但使用过多后,不良情绪的积聚转变为潜意识,通过投射、幻想、躯体化、解除、回避、隔离等这些低级防御机制来应对。
由于在押犯人在狱内的特殊地位,他们更多地采用被动攻击,反向表现行为模式来释放心理冲突,因此反作用形成、假性利他表现明显。
D4评分有显著差异,可能与研究对象多具严重罪行,未能完全消除顾虑,倾向于应用假性利他,反作用形成防御机制,和掩饰性较强有关。
四个机制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总之,病残犯组在身体病残及生理年龄较成熟主要因素的影响下,其使用的防御机制仍以成熟型为主,中间型次之,不成熟最少,符合心理防御机制发展规律。
但与一般普通罪犯相比,成熟型、中间型防御机制及相关因子应用明显偏多,提示病残防御机制仍以自我欺骗式防御、逃避式防御为主。
其防御机制应用仍然较为被动,原始,受到潜意识支配,主动积极性防御缺乏。
该群体应付挫折和应激的方式和能力在年龄因素及监禁特殊环境因素影响下偏向理性克制,但也容易聚积消极心理能量,激化心理冲突,损害人际支持,在不进行主动攻击缓解心理冲突的基础上,易形成心理内耗,对于服刑改造缺乏积极动力。
影响防御机制的因素很多,除个体的身心成熟程度影响防御机制的成熟度外,病残犯群体的年龄、文化程度、服刑时间、犯罪类型、病残程度对其心理防御机制的具体运用影响还未具体分析,后续研究将进一步探讨。
注释:
李琛.论知识产权的体系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上接第39页)◆法律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