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5水产饲料微生物添加剂研究的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8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研究新突破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活菌益生素Probiotic)—绿色无抗养殖的源头,活性乳酸菌发酵中药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是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哈尔滨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生产的高科技活菌微生制剂,是全国首创的一种安全、稳定且高效的动物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和免疫增强剂(本草倍利康、猪康肽、保禽肽、强肾增蛋肽),长期使用能够,增强动物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提高成活率,减少疾病发生和死亡淘汰率,减少抗生素使用,节约药费,并能显著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养殖环境,有效地保障畜禽产品的食用安全性,提高养殖效益。
彻底解决了传统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经过加工、保管、运输等环节,有益菌失去活性、质量不稳定、效果不确切的弊端。
凡是使用“本草倍利康”的客户,公司都免费提供乳酸菌发酵罐,等于把发酵车间搬到了养殖场,保证了中药发酵制剂的稳定性、活菌含量和有效性。
彻底颠覆了传统益生素在烘干、包装、储运、库存期间大量活菌死亡、活性降低、效果不确切的弊端。
实验证明传统益生素产品,干燥、包装后30天检测,乳酸菌活菌含量几乎为0,哈尔滨中科的中药发酵活菌制剂乳酸菌活菌含量低于10亿,比传统的益生素类产品有效性成倍提高,传统益生素1-2周见效,中科产品保证1天见效。
菌种组成:◆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acidophilu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
活性益生菌总数≥10x108cfu/克。
活性乳酸菌中药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功效:1、促进畜禽、幼雏健康发育,预防黄、白痢疾和腹泻等疾病,增强仔猪抵抗断奶应激能力,显著降低死亡率,促进弱僵仔猪恢复正常生长;禽大肠杆菌病、肠毒综合症、腺胃炎、肌胃炎、鸭浆膜炎、鸭肝等效果显著。
2、提高饲料效率,促进畜禽生长,增加蛋鸡产蛋率,增强蛋壳硬度,改善畜禽产品的品质;3、增强畜禽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减少抗生素用量,降低肉、蛋、奶等畜禽产品中的抗生素残留;4、改善抗生素治疗后的胃肠道菌群失衡问题,迅速恢复胃肠动力;5、减少排粪量,消除臭味,改善饲养环境,降低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6、活性乳酸菌发酵中药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中的活性益生菌群随着动物的排泄物排放至土壤中继续繁殖,改善土壤有益菌菌群,进一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动物粪便的再利用价值。
动物营养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营养微生态饲用添加剂是营养微生态理论在饲料工业中的直接应用,它们通过改变胃肠道微生态环境和微生物群的组成而发挥作用。
广义上讲,营养微生态饲用添加剂是指所有能够对动物胃肠道微生态内环境产生影响的营养型的饮料添加剂,狭义上指能够对动物胃肠道微生态内环境产生明显作用的几种典型的营养型饲料添加剂。
可以被改变的环境因素包括胃肠道PH值、气体、碳源(糖类)、氮源等,针对这些环境因素已经开发的微生态饲料添加剂有寡糖、酸化剂、芽孢杆菌、中草药等,另一类产品包括活菌制剂和微生物培养物,主要作用是改变胃肠道微生物群组成,使有益或无害微生物占据种群优势,通过竞争抑制病原或有害微生物的增殖,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一、动物营养微生态理论概述微生态理论认为,宿主和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其实质主要就是营养互作关系。
这种关系在动物胃肠道中的表现尤为明显。
一方面,微生物群在动物胃肠道中直接参与动物饲料的消化过程,微生物分泌的酶通过分解饲料中的非淀粉多糖等物质,释放出可被动物吸收的营养成分,并能合成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其菌体蛋白也可供动物消化利用。
另一方面,微生物群也消耗动物胃肠道的营养物质来满足其种群增殖的需要,并降低某些饲料成分的营养价值。
反刍动物的瘤胃、马属动物的后肠都是这种营养的典型表现。
猪和禽等单胃动物,其肠道微生物群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其营养过程,其中最为明确的是维生素合成和消耗、氮的代谢、脂肪代谢和多糖、粗纤维的分解代谢等。
1.维生素合成和消耗大量研究表明,猪、禽类肠道微生物群均可以合成维生至少K、B族维生素、β-胡萝卜素。
Coates和Fuller(1968)的试验结果证明,采食完全不含B族维素素的日粮时,普通鸡和无菌鸡盲肠中均检出B族维生素,并且普通鸡盲肠中含量远高于无菌鸡。
无菌鸡和正常鸡的生长比较试验也证明,日粮中缺乏核黄素、维生素B6、叶酸、烟酸时,一些缺乏症状可因肠道微生物合成的维生素而缓解(MeNab、1973和1974)。
微生物添加剂在草鱼鱼种池塘培育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摘要】池塘培育鱼种对比试验表明,在草鱼饲料及养殖水体中添加微生物添加剂-益生菌团,能够提高鱼种成活率,降低发病率,降低饵料系数,增产增效比较明显。
【关键词】微生物添加剂;草鱼;研究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池塘条件2011年,选择驿城区水屯镇石庄渔场的两口相邻且条件相等的池塘作为试验和对照池,面积均为5亩,共10亩,池埂为混凝土结构,池底为半淤化壤土,池深为2米,可保持水位1.7米。
试验池和对照池各配置3千瓦叶轮式增氧机1台和自动投饵机一台。
1.1.2鱼种为本场培育的草、鲢、鳙鱼水花,经过25天培育体长达到3厘米以上的夏花鱼种。
1.1.3饲料饲料由河南通威饲料有限公司提供,主要原料为秘鲁鱼粉、豆粕、菜粕、次粉、草粉、草鱼种预混料等。
对照组投喂基础料,粗蛋白含量为30%,在基础料中添加2‰的益生菌团作为试验料。
根据鱼种大小加工成粒径适口的颗粒。
1.2方法1.2.1鱼种投放试验池和对照池放养数量一样且规格一致的鱼种,均按草鱼夏花30000尾(平均尾重约2克,总重60公斤)放养,放养时间为6月10日。
试验池,对照池各放养鲢鱼夏花10000尾鳙鱼夏花2000尾。
鱼种用浓度0.5%的食盐溶液消毒。
放养情况详见表1。
1.2.2饲料投喂鱼种投放以后,人工喂养7天进行驯化,驯化成功以后用投饵机投喂,日投喂4次。
对照组投喂基础料,试验池投喂试验料。
1.2.3水质调控与鱼病防治①科学使用增氧机,保证池水容氧充足;②适当注入新水进行水质调节,7-8月高温月份,每7-10天注水一次,每次20厘米左右,保持池水深度1.5米以上;③试验池每隔15天使用微生物添加剂—益生菌团全池泼洒,用量为每亩水深1米200-300克。
2.结果与效益分析2.1益生菌团对鱼种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该实验从6月10日-10月20日,历时123天。
产量及成活率见表2。
试验池收获鱼种4407kg,对照池收获鱼种3589kg。
水产饲料添加剂研究概况摘要:本文就营养性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两大类型饲料添加剂在水产中的应用及相关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饲料添加剂(feed additive)是指为了某种特殊需要而添加于饲料内的某种或某些微量物质。
其主要作用是:补充配合饲料中营养成分的不足,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饲料口味,提高适口性,促进动物正常发育和加速生长,改进产品质,防治动物疾病,改善饲料的加工性能,减少饲料贮藏和加工运输过程中营养成分的损失。
根据添加的目的和作用机制,把饲料添加剂分为两大类:营养性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
营养性添加剂是对饲料主体成分的补充,保证动物生长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以满足其生长的需要,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
非营养性添加剂是在饲料主体物质之外,添加一些它没有的物质,从而可帮助消化吸收,促进生长发育,保持饲料质量,改善饲料结构等,包括生长促进剂、促消化剂、益生菌制剂、诱食剂、粘合剂、抗氧化剂等。
营养性添加剂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1.1 氨基酸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本质上是对氨基酸的需求,鱼类饲料中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比例大约是40:60。
氨基酸添加剂能平衡日粮氨基酸结构,降低蛋白质用量,在促进矿物质的吸收利用的同时促进鱼类的摄食,即为诱食效应。
研究发现,草食性鱼类对谷氨酸较为敏感,而肉食性鱼类对丙氨酸和脯氨酸较敏感,谷氨酸主要存在维管束植物中,蛤和鱿鱼中丙氨酸和脯氨酸含量较丰富。
另外,L 型氨基酸对鱼类和甲壳类诱食性较强,复合型氨基酸比单一氨基酸诱食效果好。
氨基酸添加剂还能够提高鱼类的免疫力,这种通过强化营养增强免疫力的方式在提倡健康生态养殖的今天意义更为深远。
1.2 维生素维生素是水产动物正常代谢和生理机能所必需的一大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据报道,水产动物必需维生素包括11 种水溶性维生素和4 种脂溶性维生素。
由于许多维生素的不稳定性,在生产维生素添加剂时,要进行酯化、包被等预处理以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提高鱼类对维生素的吸收利用率。
水产饲料微生物添加剂研究的进展水产养殖动物所需的各种营养主要来自饲料,因此饲料与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抗病能力等密切相关。
在水产养殖人工配合饲料配方趋于相似的情况下,添加剂便成了研究和开发的重点。
我国水产饲料微生物添加剂的研究起步较晚,80年代以来,微生物作为水产育苗饵料或饲料添加剂,在防治疾病和促生长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在水产饲料微生物添加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性进展,已成功地开发出包括增强免疫力、抗弧菌、防疾病、促生长、改善微生态等方面的微生物添加剂。
1 光合细菌添加剂光合细菌是一种水生微生物,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海洋和土壤之中。
其菌体营养丰富,含粗蛋白65%左右,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叶酸、生物素、类胡萝卜素和辅酶Q等。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一是可以作为仔鱼、糠虾、贝类等的开口饵料。
光合细菌菌体大小约为小球藻的二十分之一,但营养价值比小球藻高,且易于消化吸收,因此对于刚孵化后还不能主动捕食的仔鱼是最适宜的饵料。
饲料英才网的专家说,其饵料价值在于:刚孵化不久的仔鱼、幼虾在消化系统各器官尚未完全分化时,光合细菌可通过鳃吸入仔鱼体内,使仔鱼在卵黄囊尚未被完全吸收的同时,即可从外界摄取饵料,以弥补内源性营养的不足,从而大大提高仔鱼的成活率。
据研究,泥鳅孵化后,在自然环境中到会捕食轮虫时为止,成活率仅为1%。
这期间若以光合细菌作为饵料,其成活率则可达到60%以上。
王绪峨等将光合细菌应用在扇贝人工育苗中,结果表明光合细菌具有促进幼体发育和提高出池稚贝数量的作用,其中海湾扇贝增产12%,栉孔扇贝增产35%。
同时光合细菌还可作为培养轮虫、蚤状蚤、丰年虫等小型甲壳动物的发生饵料,饲料英才网的专家说,其效果优于小球藻等活体饵料。
二是可作为水产饲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鱼、虾、蟹、蛙类的养殖生产中。
据俞吉安等的研究,以光合细菌作为饲料添加剂,添加量为2%时,投喂草鱼、鳙鱼和鲢鱼夏花苗成活率可提高5%-28%,亩产可提高15%-30%,饵料系数下降20-23%,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作者等以光合细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喂养对虾,结果对虾成活率、增重率、饵料效率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
此外,光合细菌还有改善虾塘水质、优化养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2 饲料酵母添加剂饲料酵母是一种来源广、价格低、氨基酸比较齐全的单细胞蛋白,且富含动物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烟酸、叶酸、B族维生素和胆碱等。
目前已有多种品牌的高蛋白活性饲料酵母产品投放市场。
饲料酵母的作用一是可以作为培养轮虫的发生饵料;二是可以作饲料添加剂。
仲维仁等在以虾饵料中用饲料酵母替代部分鱼粉,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的条件下用饲料酵母替代部分鱼粉养虾,对虾的成活率和产量的有所提高,饵料系数也有所减低,不少科技人员还以饲料酵母替代部分鱼料进行饲料养鱼苗和大水面养鱼,结果均取得不同程度的增产增收效果。
这说明添加酵母后,配合饲料的营养成分更趋合理。
鱼虾的发病率通常也比较低,这与酵母本身有增强免疫功能、能促进动物体代谢、产生抗生化合物和抑制饵料中其它微生物的生长有关。
3 “868”微生物鱼用饲料添加剂“868”是福建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分离培养的一种微生物(细菌)的发酵产物。
该发酵产物含有丰富的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元素等。
1993至1994年,他们分别以“868”为液体占饲料量20%、粉剂占饲料量0.28%作为添加剂养殖非洲鲫鱼、淡水白鲳均获增产,增幅为15%-30%;应用于鳗鲡养殖,饵料效率提高了 2.1%-4.1%,经济效益明显。
而且“868”所含的丰富多糖,不仅能有效调节饵料的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的比例,而且能促进鱼体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
同时饵料添加“868”后,养殖鳗鲡等的体色更好,肉质也有所提高。
4 微生物生态制剂添加剂微生物态制剂能够调节微生态平衡,增进养殖生物的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从而起到间接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作用。
桂远明等(1994)从正常鲤鱼肠道中分离出节杆菌和干酪乳酸杆菌,将它们制成微生物生态制剂。
用添加了这种生态制剂的饲料投喂链鱼,不仅提高了生长速率,而且增强了抗病力。
其白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巨噬细胞吞噬率,E玫瑰花环形成率均高于对照组。
受到攻击后试验组的成活率、特异性抗体效价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王经邦等(1991)应用不同来源的正常肠道菌制成微生物生态制剂,以此作为饲料添加剂进行仔鳗肠道微生物生态的重建试验,结果受试仔鳗的嗜食性均有明显提高。
微生物生态制剂在对虾育苗与养殖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吴垠等(1994)从对虾消化道中分离筛选出三株微生物菌株,将它们分别制成生态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结果能显著提高中国对虾出池仔虾的成活率,并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邹向阳等(1995)成功地将双歧杆菌生态制剂应用于中国对虾育苗,从无节幼体到商品虾苗的成活率提高了55%-60%,而且对虾幼体的生长发育速度、增重、抗病力均有明显提高。
5 益生素添加剂“益生素”(Probiotic)这一术语最先由Lilley和Stillwell于1965年所提出。
它是由乳酸杆菌、枯草杆菌、链球菌和酵母菌等组成的活菌培养物的总称。
由于乳酸杆菌类在饲料中具有不稳定性,而枯草杆菌等芽孢杆菌比多数产酸菌要稳定得多,因此近些年来芽孢杆菌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饲料添加剂,益生素的作用机理是随同饲料进入养殖生物消化道的活菌通过繁殖,抑制了肠道内有害菌群(沙门氏菌、粪大肠杆菌等)的繁殖,促进有益菌群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的生长繁殖,改善肠道微生物区系,并可产生消化酶、合成B族维生素等,因此可以促进营养吸收、加速生长、提高抗病力。
欧、美、日等国家80年代中期开始将益生素应用于禽畜饲料中。
我国90年代初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张淑华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对虾饲料中添加0.1%的益生素,可使对虾成活率提高5.0%-6.2%,个体重量增加4.6%-6.4%,单产提高8.8%-12.5%。
与益生素相似的还有日本比嘉照夫教授1983年开发的EM (Effective Microorganisms)制剂。
EM是由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发酵型丝状菌等多种微生物组成的菌群。
作为饲料添加剂,它可以调节禽畜肠道微生物的平衡,从而起到促进生长,提高产品品质的作用。
我国自1991年引进EM技术以来,在畜牧为的应用中效果比较好。
黄永春等以EM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于长毛对虾养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后他们又将EM应用于建鲤的饲养,结果表明添加EM可以提高建鲤的鱼肉质量。
6 免疫用微生物添加剂1989年以来,我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天津、广东等主要淡水鱼产区,暴发了一种新的鱼类传染病。
该病来势凶猛,流行范围广,死亡率高,严重危害鲫、鲢和团头鲂等主要淡水养殖鱼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9家研究所承担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暴发性鱼病防治技术研究”。
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查明了这种暴发性鱼病为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并且首次成功地研制出预防该病的菌苗。
同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鱼用菌苗的发酵罐大批量制备技术和质量检验标准。
该菌苗使用方法简便,既可作为饲料添加剂,拌入饲料投喂,也可通过浸泡和注射的途径,实现免疫接种。
从1993年起,这种菌苗在浙江、江苏等地区在面积试验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还避免了使用药物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药害。
7 抗弧菌的微生物添加剂弧菌是引起对虾败血病、黑鳃病等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病魇菌。
细菌性疾病给对虾人工育苗、对虾养殖业造成了很大危害。
以往在治疗细菌性疾病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普遍。
“八五”期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6家研究所联合攻关,开展对虾细菌性疾病防治技术研究。
结果在国内首次研究成功用于生态防病的抗菌单胞菌饵料体系。
该饵料体系主要由除菌的等鞭金藻与优选的抗弧菌气单胞菌株混合培养物构成,强化了单胞藻饵料的抗弧菌效果,弧菌在该饵料体系中,2-3d即完全消失。
该成果为对虾育苗中防病治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8 工程菌添加剂工程蓖是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的微生物的总称。
它是水产饲料的新一代微生物添加剂。
8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陆续开始进行构建鱼类生长激素工程菌的研究工作。
1991年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在国际上率先克隆了三种海洋鱼类的生长激素基因,并成功地构建了鲈鱼生长激素基因胞内及胞外高效表达的酵母工程菌。
将该工程菌及其分泌的鲈鱼生长激素作为饲料添加剂来喂养鱼苗,结果比好照组增重35%以上。
目前我国人工养殖的海水名优鱼类其生长周期大多在1a以上,有的长达2-3a。
如以添加了鱼类生长激素基因工程菌的饲料进行喂养,就能加快生长速度,使养殖周期大为缩短,1a和0.5a就可以达到商品鱼的规定,这无疑将对我国的鱼类养殖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该项成果已通过鉴定,鱼类生长激素工程菌正在进行中试。
一旦进入大规模生产,并在鱼类养殖中推广应用,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将根据需要构建在多种不同功能的工程菌。
例如鱼、虾的病毒性疾病是当前困扰养殖界的一大难题。
海洋生物中存在一些抗病毒的肽类和多糖,但往往因资源有限,提取过程繁杂,难以实施。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取抗病毒多肽的基因或产生多糖的酶基因等构建该产品的抗病毒工程菌,然后通过工厂生产就能得到大量的产品。
以抗病毒工程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可望成为解决鱼虾病毒性疾病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之外,微生物还可以充当载体饵料生物,“运载”某些特定的物质或药物等。
例如,日本的今田教授以酵母菌作为载体饵料生物,成功地开发出油脂酵母。
这种酵母能将鱼虾原本不易吸收的油脂类物质在“体内加工”成鱼虾易于吸收的油脂。
以这种载体油脂酵母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促进鱼虾的生长。
总之,微生物世界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许多有益微生物种群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开发、利用。
目前虽然已有一些饲料微生物添加剂产品投放市场,但就总体而言,微生物添加剂的研究还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
水产饲料微生物添加剂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生理活性,而且安全、无毒、无污染。
它们在养殖生产中的初步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