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说课
- 格式:ppt
- 大小:2.98 MB
- 文档页数:22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说课稿我说课的课题是中图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
一、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位于(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第二章第三节,是继第二节之后进一步讲解陆地环境。
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对“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与后面讲解“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有着广泛的联系,对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培养学生读图能力;2、通过观察、分析、类比等思维活动,把握褶皱与断层、背斜与向斜、地垒与地堑等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不同影响。
3、尝试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野外考察,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2、通过欣赏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地表形态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2、难点:背斜和向斜的判读;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二、说学情(一)心理特点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行为仍然以兴趣为引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图片、实验、多媒体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二)知识基础初中地理已经学习了海陆变迁和板块构造学说,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而且也很感兴趣,但学生仅从感性上认识到地形在变化,至于地壳变化原因、地质构造等抽象的理论知识一无所知,而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构造地貌的形成说课稿构造地貌是地表形态,它反映了各种地貌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岩石和矿物》的第二个内容——《地质构造与地貌》,它为地质科普知识课程,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向人们介绍有关地质构造的概念、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等。
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地质科普知识课程的重点之一,它将帮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地质科学知识的魅力,体验探索自然奥秘的乐趣。
本节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编排的。
这一节主要是讲解了我们生活的地球的构造运动,重点是讲解构造地貌的成因及地壳的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构造地貌可以反映当时形成地表形态的地质构造特征,所以说是基础,而地壳的运动是建立在板块运动基础上的,也是主线。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仅是构造地貌的形成原因,更是建立在地壳的不断运动的基础上。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构造地貌形成的原因,并且能够了解构造地貌的分类,同时初步掌握一些辨别地貌特征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地质构造规律的兴趣和欲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难点:判别构造地貌的分类四、教法学法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比较归纳总结、讨论法五、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二)板书(三)新课(四)巩固提升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师生对话问题:谁愿意来说一下你心目中地质构造的内容?生:…… 2、归纳总结对于这些内容,老师给你们提供一张课件,大家看一下,在教材上的那一页呢?并打开。
板书课题:地质构造(二)板书1、板书主要内容在课件的右下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下,这里有几种不同的地质构造,每种地质构造都有什么特点呢? 2、板书地质构造的特点(三)新课师生互动3、新授新课(( 1)学习新课) 1)老师这儿有两个比较简单的图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幻灯片,展示图片)同学们说一下他们的相似之处,不同之处是什么? 2)如果把这两个地区的地形放到一起,会是怎样的?。
2.2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形的影响。
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3. 通过欣赏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竹条[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板块运动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即海陆变迁、造山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而我们常看到的地形,更多的是受地质构造的影响。
图片展示,学生看图思考,教师引导和评析,引入课题.[新授]【板书】(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讲述】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那么地壳运动会留下哪些“痕迹”呢?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看到地层的倾斜、弯曲,它们大多是岩层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而形成的,这就是褶皱(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褶皱是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它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断层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它有地垒和地堑两种组合形态。
什么是断层,它通常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完成课本P39思考题。
【总结归纳】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概念: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1.褶皱背斜:向上隆起的褶皱向斜:向下凹陷的褶皱地表形态:一般情况背斜成岭,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易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反而成山岭(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
2断层地垒:两条断层间相对上升的部分地堑:两条断层间相对下降的部分(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拓展】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理解褶皱与断层的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2.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和认识自然界的美。
教学重点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 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列表比较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及书本、橡皮泥。
教学过程导入设计:视频导入我们看到大自然的山形态万千,有些山有巨大的陡崖,山体平地拔起格外险峻,有些山绵延千里,岭谷相间,还有的形状浑圆,风景秀丽……过渡: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不断变化,我们前面学习的板块运动塑造着宏观地形,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则是由地质构造影响形成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推进及课堂设计:大家把书打到38页,看一下什么是地质构造。
板书: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提问:地质构造的定义教师讲解:地质构造即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变位。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两种:褶皱和断层。
我们首先来学习褶皱。
板书:一、褶皱教师讲解并用书本演示: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岩层是一层一层沉积的,老的在下,新的在上。
在地壳运动活跃的时候,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其中一个弯曲叫褶曲,褶曲的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说课稿《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程序个四方面来说一下。
一.课程标准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内容:地表形态的变化,重心应放在“变化”而非地表形态本身。
要认识变化必须考虑其力量来源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通过内力作用理解区域大地构造,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结合实例分析体现了课标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面对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应列举典型的地形地貌加以分析,从中学会地形成因分析的方法。
二.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课时内容。
它既承接第一课时关于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内容,又与第三课时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对比。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类型。
2.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形态。
3.了解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教学重难点(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四.教学程序【导入新课】【导入新课】人走过会留下足迹,同样的道理,地壳运动也会留下它的痕迹。
那么地壳运动会留下哪些痕迹呢?今天学习: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褶皱》说课稿一、说课程标准本节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行为条件是实例,行为动词是解释,行为结果是独立分析其影响。
重点以实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区域认知。
二、说教材教材内容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是将课标和学生发展联系起来的桥梁。
本节课出自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上节课学习了内力作用,下节课将学习外力作用,褶皱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褶皱属于地形的知识体系,初中只要求认识几种地形,现在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识别,还要明白形成过程,是对初中知识的升华。
三、说学情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一新生,根据皮亚杰的认知水平理论和实际教学中的研究,学生们的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理性思维趋于成熟,高中生有意识的记忆能力,想象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加明确,但是缺乏对地理学科的整体认知,难以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与链接。
这就要求本节课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能扬长避短,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
四、说教学目标基于课标、教材和学情分析的解读,我设置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①说出褶皱的形成过程和背斜、向斜这两种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
②说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褶皱的成因和原理示意图,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学习,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由于教学目标具有导教、导学、导评的功能,所以本节课的所有教学活动都会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
五、说教学重难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既包含着教学的重点内容,也包含着教学难点内容,教师需要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策略来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褶皱的类型、形态特征及形成的地表形态教学难点从内外力综合作用角度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2.2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态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关于地形要素的重要内容。
对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选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质景观以及“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有着广泛的联系,起着很强的基础知识的作用。
(二).说教材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用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②.了解简单的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③.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力;图文转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②.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把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形成作为本节重点之一;②.重点之二即为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从很大的尺度来介绍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生直接感知比较困难,须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高中一年级的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块运动机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会有一些困难。
地质构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于这种地貌不同于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态,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作为一个难点。
二、说学情心理特点: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行为仍然以兴趣为引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音象、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2.2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褶皱&断层(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明确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概念及类型。
2、让学生掌握背斜与向斜的判断及产生地形倒置的原理。
3、让学生了解地垒及地堑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地貌特征。
二、难点:掌握判断背斜、向斜的方法及明确产生地形倒置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启发式讲授(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45分钟(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褶皱与断层。
首先,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
看了《山路十八弯》视频,老师要问大家了,山路为什么十八弯?水路为什么九连环?这种地表形态又是怎样形成的?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板书)【学生作答】略【老师讲解】我们来看这两幅图,左图岩层发生的断裂错位,我们只能看到“半边山”了。
右图岩层发生了弯曲。
这种地表形态都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这种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断裂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其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而按照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我们又把地质构造分为两类,一个是褶皱,一个是断层。
这就是地质构造的分类。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视频观察岩层的特征?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呢?诶,岩层发生弯曲是属于褶皱地貌,同学们学习完褶皱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学生作答】略【老师讲解】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当岩层受到来自水平方向的强大挤压力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什么是背斜、向斜呢?【学生作答】略【老师讲解】嗯,一般来说背斜形成山脉,向斜形成山谷,但是大家看上面这幅图片,图的右侧是一个山谷,它是背斜还是向斜呢?仔细观察地层的方向,地层向上倾斜,我们是可以用虚线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