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民间筝乐的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28.36 KB
- 文档页数:3
宋代古筝介绍
宋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之一,在宋代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
宋代古筝是指由七根弦线组成的筝,与其他乐器合奏时,古筝多担任伴奏的角色。
古筝的音色柔和动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被广泛用于民间音乐、宫廷乐曲以及文人雅集。
在宋代,古筝演奏技巧和曲目不断丰富和完善。
古筝演奏家开始注重速度和技巧,加入了许多花样和技巧性的演奏方式,如滑音、装饰音、颤音等。
同时,古筝曲目也越来越多元化,从传统的《流水》、《十面埋伏》、《阳关三叠》等曲子,到新作品的《清江引》、《钓鱼台》等,都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宋代古筝的发展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丰富多彩、表现力强的音乐特点,以及其演奏技巧和曲目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后世古筝演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宋朝的乐器演奏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享誉盛名的一个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而且在音乐艺术方面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的乐器演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它既承袭了唐代的传统,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宋朝乐器演奏的种类、特点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一、乐器种类宋朝时期,乐器的种类非常丰富多样。
主要包括弹、拨、管、吹、打五大类。
其中,弹类乐器包括琴、瑟等,拨类乐器有筝、箏等,管类乐器有笙、簫等,吹类乐器有笛、唢呐等,打类乐器有钟、鼓等。
这些乐器各具特色,被广泛应用于宫廷乐队、官方演奏、民间娱乐等场合。
二、乐器演奏的特点宋朝乐器演奏注重音乐的表现感和情感的表达。
与唐代相比,宋朝乐器演奏更加注重音乐的细腻和感染力。
在弦乐器的演奏中,演奏者常常通过不同的指法和音色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而在吹奏乐器中,演奏者通过嘴唇、舌头、气息等技巧,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音色和音响效果,使乐曲更富有个性和感染力。
三、乐器演奏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宋朝的乐器演奏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在宫廷和朝廷的重大仪式、典礼中,乐器演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增添庄重、神圣的氛围。
通过演奏乐器,能够展示朝廷的威仪和文化底蕴,彰显皇权的存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其次,乐器演奏在民间生活中也广泛存在。
宋朝的民间音乐文化非常繁荣,各种乐器常常被用于祭祀、婚礼、宴会等场合。
在这些场合中,乐器演奏不仅能够增加欢庆气氛,还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促进社会交流和团结。
同时,乐器演奏在个人修养和精神寄托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许多文人士大夫常常以自己会演奏乐器为荣,视音乐为一种精神享受和文化追求。
他们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考和理念,通过乐器演奏来陶冶情操、疏导压力,从而达到身心舒畅的效果。
总之,宋朝的乐器演奏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篇章,它丰富多样的乐器种类、独特的演奏特点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为后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技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积淀。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摘要:古筝,它源于秦而盛于唐,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在古筝演奏中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变化,形成多层次的表达音乐内涵的音乐线条,这些客观存在的音乐美震撼着听众的心弦。
关键词:古筝文化,发展,影响古筝也叫“秦筝”,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
它有着不同凡响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
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感染力强,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
筝是一门易学的高雅艺术,民族特色浓郁,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的美好境界,陶冶身心。
筝,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流传久远,遍及全国各地,是纯粹的华夏民族传统乐器,筝的音色古朴,优美而多变,既能表达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
一、古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古筝文化流行于民间,是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乐器之一。
《战国策.齐策》中是这样描述的: “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
”在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是这样描述的:“...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
”由此可见古筝在民间的盛行。
古筝发展到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转调。
候瑾《筝赋》中记载:“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
”就是采用移动筝柱的方式来转调。
三弦筝,在隋唐代就已经开始十分的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就首次有十三弦筝的使用的记载。
在隋代古筝的演奏中也用了通过移柱来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
古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雅乐中。
古筝在宋代也较为流行,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就有描述古筝的片段:“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
古筝的演奏技巧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明代已用开始沿用十五弦筝。
根据明代《敦煌实录》中的记载:“所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宋朝的民间艺术与民俗传统一、民间艺术宋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之一。
在宋朝,民间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状况。
以下将从音乐、舞蹈和戏曲三个方面来介绍宋朝的民间艺术。
1. 音乐宋朝的音乐多样丰富,民间音乐在宋代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民间音乐在庙会、婚礼、葬礼、过年等各种场合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中,寺庙音乐、龙船乐队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表演形式。
寺庙音乐以其肃穆庄严的氛围和风格,吸引了大批信仰佛教的人们;而龙船乐队则以其热闹欢快的曲调和节奏,成为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舞蹈在宋朝,舞蹈也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舞蹈有很多种类,如扇子舞、蜻蜓舞、杯盘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各具特色,舞姿翩翩起舞,给人以欢快活跃的感觉。
此外,在农田劳动之余,农民们也会通过跳舞的方式来放松身心,增加娱乐性。
3. 戏曲戏曲在宋朝时期达到了非常高的发展水平,成为了当时社会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民间戏曲以其生动活泼、情节曲折的特点,深受百姓们的喜爱。
其中,主要的戏曲剧种有评剧、京剧、越剧等。
这些戏曲剧种在宋朝逐渐兴起,并流传至今。
它们不仅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画面,也成为提升人们审美情趣以及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二、民俗传统除了民间艺术,宋朝的民俗传统也是该时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从节日、婚嫁习俗和丧葬礼仪三个方面来介绍宋朝的民俗传统。
1. 节日宋朝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在宋代时期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庆祝方式和习俗,比如春节时串门、贴对联、放爆竹等;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在当今社会仍然得到继承与传承,成为了民众共同的文化记忆。
2. 婚嫁习俗宋朝的婚嫁习俗十分丰富多彩。
婚礼前,新娘和新郎分别接受一系列的仪式和准备工作。
而到了婚礼当天,婚宴、婚车、礼金等细节都有详细的规定。
此外,宋朝婚礼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仪式,如头罩、拜堂等,这些习俗展示了当时人们对于婚姻的重视与热闹喜庆的氛围。
【音乐百科】古筝的演变史筝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素有“仁智之器”的美称。
早在战国时期,筝就已经流行于北方多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此,人们又称“筝”为“古筝”。
“筝”的演变史春秋战国时期:五弦筑身西周末期,流行于秦地民间的是竹制五弦筑身的筝。
最初的筝,与琴、筑、瑟等乐器区别甚微,统为琴系列,并有筝源于筑之说。
△随县曾侯乙墓五弦筑三国时期:木制瑟身筝起源于筑,而后来的发展却深受瑟的影响。
三国时期,古筝已完成了由竹制筑身转为木质瑟身的过程,由于共鸣箱加长增大,张有12弦,所奏之曲已非常悦耳动听,有着极强的表现力。
晋朝傅玄《筝赋·序》:“今观其器,上园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拟十二月。
设之则四象存,鼓之则五音发。
体合法度,节究哀乐,斯乃仁智之器也。
”△马王堆一号墓乐舞俑南北朝时期:传入朝鲜十二弦筝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到了朝鲜,当时的伽倻国音乐家以十二弦筝为基础,加上本民族的特征而制出了十二弦伽倻琴。
自此以后,伽倻琴世代相传至今,一直都是深受朝鲜民族喜爱的弹弦乐器。
唐宋时期:空前繁荣在唐代的300多年里,古筝得到空前的繁荣,古筝弦数增至13弦,12弦和13弦筝长期并存,分别用于雅乐和俗乐。
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原本没有资格登上大雅之堂的13弦筝逐渐取代了12弦筝,成为主流形制。
△仿唐十三弦筝东传日本十三弦筝在唐朝时流传到日本,并发展成为日本主要的民族乐器。
日本称筝为Koto(勾托),明治时期,西洋音乐传入日本后,筝曲出现了新的创作模式,最杰出的要数盲人音乐家宫城道雄。
在日本东大寺正仓院内,至今还珍藏着奈良时代(公元710~794)传入的唐制十三弦筝的残片。
元明清时期的缓慢发展元代民间出现了14弦筝,到了明代,出现了15弦筝。
清代的筝,继承历代艺术形式,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和说唱音乐中。
1949年以前,筝的发展处于缓慢状态。
当代的华丽蜕变20世纪中叶,随着古筝音乐的发展与乐器改革的齐头并进,一度发展迟缓的古筝获得新生,成为了当今最受人们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
古筝事业的发展历程
古筝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乐器,经历了漫长而磨难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古筝事业的主要发展阶段:
1. 初创阶段(约公元前600年-公元3世纪):古筝的雏形可
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称为“扬琴”。
这个阶段的古筝还比较简单,只有少数几根弦,并没有成为主流乐器。
2. 汉代至隋唐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7世纪):在这个阶段,古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较为完善的乐器,并得到了广泛使用。
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弹奏古筝,并将其作为表达情感和修身养性的工具。
3.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10世纪-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古筝经历了一系列的改良和发展。
唐代的五弦古筝逐渐演变为七弦古筝,形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变得更加优美精致。
明清两代的古筝家曲派也逐渐形成,琴艺达到了较高水平。
4. 近代发展(20世纪初至今):自20世纪以来,古筝在中国
逐渐恢复了它的地位,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不仅在中国,古筝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头角,成为世界乐器之一。
在这个时期,古筝的创新和跨界发展也日益增多,受到更多年轻人的青睐。
总的来说,古筝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展现了与
时俱进的发展态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事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大,为世人所喜爱和尊重。
宋朝的音乐乐器与演奏技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繁盛时期。
宋代的音乐乐器丰富多样,演奏技艺精湛,为当时的音乐艺术增添了无限魅力。
一、乐器概述1. 管弦乐器在宋代,管弦乐器的种类非常丰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有笙、筝、琵琶、鼓、鍾磬等。
笙是一种竹制的吹孔乐器,琴弦多达十呢,音色清澈而悠扬;筝是一种横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琵琶则因为其独特的音质而倍受宠爱。
鼓和鍾磬则常用于宴会、庆典等场合,能够营造出庄重而喜庆的氛围。
2. 弦乐器在宋代,除了琵琶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弦乐器。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二胡和板胡。
二胡是一种弓弦乐器,因其悠扬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在宋代广受喜爱。
板胡则是一种带有板状共鸣箱的胡琴,独特的共鸣箱能够增强音色的延音效果,使音乐更加动人。
3. 打击乐器在宋朝,打击乐器的种类相对较少,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的打击乐器有鼓和钹。
鼓是一种具有节奏感的乐器,能够产生强烈的冲击力,给音乐增添节奏感;钹则是一种由金属制成的片状乐器,演奏时通过相互敲击来发声,产生独特的金属音色。
二、演奏技艺1. 管乐演奏技艺在宋朝,管乐演奏技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演奏者需要通过吹奏发声,并掌握吹气的力度与节奏感。
同时,还需要用指法控制音高和音色,使得音乐表现更加准确与丰富。
此外,演奏者还需要注意与其他乐器的协调与合奏,使乐曲旋律更加和谐。
2. 弦乐演奏技艺弦乐演奏技艺在宋朝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演奏者需要熟练掌握左手指法,能够准确地按弦演奏各种和弦与音阶。
同时,右手的拨弦与扫弦技巧也需要得到磨练,使乐曲的音色更加柔美与丰富。
3. 打击乐演奏技艺打击乐演奏技艺要求演奏者有较强的节奏感和动感。
演奏者需要通过正确的手法与力度来击打乐器,以产生适当的音响效果。
同时,还需要注意与其他乐器的配合与协调,使得乐曲整体呈现出流畅而强烈的感觉。
三、音乐演奏的影响1. 社会影响正是因为宋代音乐乐器与演奏技艺的发展,音乐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筝的起源研究报告古筝的起源研究报告引言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古筝的起源进行研究,探讨古筝的历史渊源、演化过程以及对于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
古筝的起源古筝据信起源于中国古代,在古代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已发现了古筝最早的手工制作痕迹。
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古筝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和使用。
根据专家的研究,古筝最早出现在中国战国时期,那个时候的古筝并不完善,只有数根弦,并没有演奏技巧的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在唐代开始得到广泛的发展和推广。
古筝的演化过程唐代古筝在唐代,古筝演奏技巧逐渐完善,形态也逐渐定型。
当时的古筝有13根弦,结构相对简单。
古筝的演奏方式主要是用指尖敲击和弹拨弦音,辅以使用右手的指甲或筝锤。
宋代古筝宋代的古筝在唐代古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它采用了更多的弦数,增加了琴体的宽度,从而扩大了音域。
在宋代,古筝演奏技巧更加复杂,使用了更多的演奏技巧和表情。
古筝逐渐成为宫廷音乐的代表乐器。
元代古筝到了元代,古筝的形态再度发生了变化。
元代古筝增加了更多的弦数,使得音域更加丰富,音色更加纯净。
在元代,古筝的演奏技巧也进一步提高,演奏形式更加多样化。
古筝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意义古筝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传承历史文化古筝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乐器,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通过古筝的演奏和传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供审美享受古筝的音色优美动人,具有独特的韵味。
演奏古筝可以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和力量。
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古筝作为中国乐器中的代表之一,与其他乐器的合奏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古筝的演奏中,有时沉稳庄重,有时婉转动人,展现出中国音乐的独特之美。
结论通过对古筝起源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古筝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演化过程。
古筝不仅是中国乐器的代表,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宋代民间筝乐的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民阶级的壮大,宋代民间俗乐得到了繁荣发展。
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筝的形制、演奏技法等与前朝相比有了较大的突破,瓦兹、勾栏等场所踊跃出了一批优秀的民间筝人,文人骚客更是借筝抒发内
心的诸多情感。
宋代筝乐不仅丰富了古人的生活,还推动了筝乐的传承,为后人
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宋代;筝乐;文人
宋代时期大都市的出现使得国家经济繁荣昌盛,并且推动了娱乐业空前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不仅仅局限于对物质生活的满足,对自身的精神享受也
极为重视。
宋代音乐从宫廷的燕乐寺庙的雅乐下移到了民间,音乐不再是位高权
重者的专享,市民音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筝在当时也受到了各个阶层的喜爱,
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有爱筝之人。
一、宋代筝的形制特点
(1)筝的弦数
宋绍圣间进士陈旸编撰的《乐书》中提到“今教坊无十二弦,本朝用十三弦筝。
”在许多文人的诗词中也提到了筝的弦数,如晏几道的《菩萨蛮》有一句写道“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唐朝大多用的是十二弦的筝,而在宋朝盛行用十三
弦的筝进行演奏。
(2)筝的命名方式
在唐朝时期,筝的雕刻工艺、装饰纹路等方面的技术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准,
在命名上更是丰富多样。
宋朝基本沿用了唐朝时期的命名方式。
有的根据筝的弦
数命名,称十三弦筝。
有的根据筝的装饰纹路来命名,如“玉筝”、“银筝”。
还有
根据情感命名的如“哀筝”等等。
还有很多命名的方式,如演奏技法、制作材料等,且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这些命名方式。
通过命名方式的种类可以看出在唐宋时期,人们的制琴造诣不断的提升,演奏技法也日益丰富。
(3)琴架的出现
宋代筝的一重大突破则是琴架的出现,虽没有具体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
但是在宋温县王村散乐图中可以看到一副放琴的琴架。
由于音乐的下移,筝的演
奏场所不再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和典雅幽静的府宅,而是民间用于娱乐的瓦子、勾
栏等。
宋代民间人口具有流动性,民间艺人在各地的瓦子勾栏等场所演出。
原先
弹筝者在宫廷演奏时,均将筝放于地下或放于低矮的桌子上坐弹,又或者是将琴
头置于腿部琴尾置于地面弹奏,这种演奏方式不适用于民间娱乐场所。
民间的演
奏活动丰富且场所不一,故演奏者需带乐器奔波于各个场所。
琴本属于我国较大
型乐器,连同矮桌子携带会使行动更不便携,坐于粗糙场所演奏略显不雅且对筝
造成较大的损耗,所以琴架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的趋势,有利于弹筝者的携带和
演奏。
琴架在北宋时期开始兴盛,直至今日,古筝在演奏时仍用琴架安置固定。
二、民间筝人的商业化与传承性
(1)民间筝人的商业化
由于宋代音乐的世俗化,音乐不再是宫廷的那些华丽的大型雅乐套曲,而是
更贴近民间生活的戏曲。
民间俗乐具有丰富的戏剧性,故事情节错综复杂且处处
带有滑稽的色彩,使得市民整日聚集在娱乐场所。
市民音乐不仅可以满足许多人
的精神需求,也让很多人以音乐艺术作为职业而谋生,所以宋代的民间音乐呈现
出了商业化的性质。
民间艺人若想得到一份可观的收入就必须迎合大众的审美口味,不断的对演奏技巧加强提高,并且对音乐进行不断的探索创新。
而筝在民间
也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在民间的器乐合奏中和器乐独奏都能看得到它的影子。
一
批优秀的民间筝人在瓦子、勾栏中涌现出来。
筝多半用于杂剧、南戏和说唱音乐
的伴奏乐器。
民间娱乐音乐的竞争激烈使得民间筝人对筝的造诣不断加强,造诣
高者方可在勾栏、青楼等场所提升名气,从而增加自己的收入。
(2)民间筝人对传承的推动
在许多宋代文人的咏筝词中不仅描写了筝的形制,还描写了当时演奏筝的民
间艺人。
从他们的诗词中可以了解到民间弹筝的艺人大多以女性为主,且部分为
筝妓。
筝的商业性和传承性是相互作用的,筝人为了谋生需提升个人的演奏水平,而民间俗乐的激烈竞争使筝人需不断强化演奏技法和对音乐的创新。
且民间艺人
常被邀请到宫廷内进行表演,与此同时,民间艺人的演奏水平有所提高。
故民间
的筝人对筝乐的传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三、文人宋词中的筝乐艺术
(1)从文人词中参详演奏技法
古代的历史文献中记载筝乐的不多,对于筝的演奏技法的文献史料更是少之
又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诗词作品的记载从侧面了解到宋代时期的演奏技艺。
宋代有的文人不仅抚弄古琴,对古筝也颇为喜爱,甚至在家中摆放筝来装饰点缀。
在宋词中提到了许多演奏技法如:促、按、揉、滑、移、拨、抚等等。
例如陆游
的《真珠帘》写道:“想闲窗深院,调弦促柱”,其中用“促”字描写筝的转调;贺
铸的《倚香金重》“双按秦弦呈素指,宝雁参差飞不起”中看出当时的筝的技法已
经出现了左手双按技法,且用此技法形容个人内心蕴含的情感;通过对文人的诗
词了解可以看出宋代民间筝乐的演奏技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筝的旋律也
更加优美动听。
(2)文人借筝乐抒发情感
筝是古代俗乐之一,它秉承着雅俗共赏的性质。
在宋代,文人描写筝相关的
词有将近200首之多。
有文人借助筝乐抒发自己的高尚情操,有文人用筝乐表达
自己的郁郁不得志,也有文人用筝乐表达自己的报国忠心,也有文人用筝乐夫妻
姻缘情爱等。
文人中当属诗人苏轼对筝乐甚有了解,推崇古琴的同时,也不失对
筝的喜爱。
如晏几道的《蝶恋花》写道:“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主人公缓弦产生上下滑音发出哀音,思绪愁苦使筝柱都移破了,晏几道是借助筝
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中只要谈及和筝有
关的都与哀字有关。
如《蝶恋花》中“何物能令公怒喜。
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
恰似哀筝弦下齿”。
他借助筝的音乐来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用哀筝来寄托他抑郁苦闷的心情。
结语:
宋代朝廷政策的开放,使筝乐在宋代民间得到了活跃的发展。
筝在形制、演
奏技法、表演形式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对筝的传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给后人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宋朝的筝乐更是在历史的篇章中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2011年
[2]刘心韵.论宋代音乐文化在民间的繁荣发展.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
[3]周云剑.《宋代筝乐研究综述》.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