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百年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10
大足石刻优良道德文化内涵及研究思路分析【摘要】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探讨大足石刻的历史背景和道德文化的体现,分析了其中所包含的优良道德文化,阐述了研究这些道德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结合研究方法和途径,探讨了如何深入挖掘大足石刻的优良道德文化内涵。
结论部分总结了对大足石刻优良道德文化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大足石刻的优良道德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大足石刻所蕴含的道德智慧,为传承和发扬优良道德文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足石刻、优良道德文化、历史背景、体现、重要性、借鉴、当代社会、意义、方法、途径、探究、结论、总结、展望、研究方向1. 引言1.1 大足石刻的历史背景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代,历经南宋、明、清各代的修复和增补,形成了规模宏大、题材丰富、工艺精湛的独特艺术风格。
大足石刻以其博大精深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匠人的敬业精神和艺术才华,也可以体会到古代人民的崇德向善之风。
大足石刻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这里曾是巴国的一部分,秦汉时期为巴国守将所治。
后来,大足成为了佛教的重要发展地区,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足石刻见证了巴蜀文化的繁荣与兴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对大足石刻的历史背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大足石刻的优良道德文化内涵。
.1.2 道德文化在大足石刻中的体现在大足石刻中,道德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大足石刻作为中国石刻艺术的代表,其雕刻内容多为佛教故事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佛教所倡导的慈悲、善良、忍耐等道德观念。
大足石刻调研报告大足石刻是位于中国重庆市大足县的一处国家5A级景区,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是中国石刻艺术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的驻足观赏。
本次调研报告将对大足石刻进行介绍,并对其文化内涵、保护现状和旅游开发进行分析。
大足石刻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雕刻工艺而著名于世。
据历史记载,大足石刻始创于公元650年,历经百年,至公元1128年完成。
整个石刻区占地约74,000平方米,分为北、南两部分,共有大约75个石窟、940多座佛像和10000余方雕刻,以佛教为主题。
这些佛像和雕刻有的高达31.5米,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使用了锤子和凿子等传统工具进行雕刻,精准度和细腻度都令人叹为观止。
大足石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石刻以佛教文化为主题,展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精髓。
通过对佛像和雕刻的观察,人们可以了解到唐代以来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等方面的历史变迁。
此外,大足石刻还反映了唐、宋、元等多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考古意义。
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的侵蚀,大足石刻也面临着一些保护与合理开发的问题。
首先,石刻的材质多为石灰石,脆弱易碎,容易受到风化和侵蚀。
其次,由于长期无人照料和维护,一些石窟和佛像已经出现了损坏和失踪的情况。
再次,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也需要探讨。
大足石刻作为一处世界遗产,其保护与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但过度的商业开发可能会对其历史文化的完整性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大足石刻的文化遗产价值,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大了对石刻的保护力度,对受损的佛像和雕刻进行了修复和维护。
其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文化保护,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标准,确保游客在欣赏石刻的同时也要尊重其历史与文化价值。
此外,相关机构还积极开展科研和教育活动,推动石刻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综上所述,大足石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驻足观赏。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以大足石刻为例【摘要】本文以大足石刻为例,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接着在详细阐述了大足石刻的历史、在文化遗产旅游中的地位,以及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和对策。
最后在展望了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趋势,总结了大足石刻文化遗产旅游的启示,并提出了研究结论和展望。
通过对大足石刻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可以为推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和提升旅游体验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大足石刻、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历史、地位、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发展对策、趋势、启示、结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传统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大足石刻,是中国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旅游成为旅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文化遗产旅游的兴起,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大足石刻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化遗产,虽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但也面临着文物保护、游客管理、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大足石刻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其发展现状、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相应对策势在必行。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足石刻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为其规划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文化遗产旅游是指游客为了感受历史和文化价值而前往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目的地旅行的一种旅游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文化遗产旅游逐渐成为人们选择旅行目的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大足石刻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研究大足石刻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旅游景区的品质和知名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大足石刻的介绍一、大足石刻的历史背景1. 起源大足石刻位于中国重庆市大足区,是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但其鼎盛时期是在晚唐、南宋和明代。
此处的石刻艺术作品以典型的唐代风格为主,展现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2. 艺术风格大足石刻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佛教艺术、道教艺术和儒教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综合艺术风格。
它以佛教题材为主,但在细节上兼容并蓄了其他宗教和哲学思想。
作品中的雕刻技法精湛,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感觉。
二、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1. 世界级艺术遗产大足石刻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于199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巅峰成就,对研究古代雕刻技法和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2. 雄浑壮丽的造型大足石刻的造型规模庞大,规模之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它的雕刻题材广泛,涵盖了佛教故事、历史传说、民俗传说等。
不论是大型雕像还是细节雕刻,都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湛技巧和雄浑壮丽的造型。
三、大足石刻的文化意义1. 宗教信仰的传播大足石刻作为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对佛教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雕刻佛像和佛经故事,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佛教教义,增加了人们对佛教宗教信仰的认同感。
2. 历史文化的传承大足石刻表达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为历史的见证,它记录并传承了唐朝、宋朝和明代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
通过对大足石刻的研究和欣赏,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大足石刻的保护与研究1. 文物保护大足石刻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修复。
相关保护措施包括建立文物保护区、定期检测和修复石刻、加强对游客的监管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石刻的完整性和原始面貌。
2. 学术研究大足石刻的研究是对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重要贡献。
学者们通过对石刻的图像、题材和技法的研究,揭示了石刻背后的艺术和文化内涵。
介绍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作文大足石刻,位于中国重庆市大足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中国石刻艺术的瑰宝。
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神奇的地方吧!我们来看看大足石刻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里的石刻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初唐时期。
那时候,这里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后来因为一位名叫赵州和尚的僧人在此宣讲佛法而逐渐繁荣起来。
赵州和尚为了纪念他的师傅玄奘法师,便在这里开凿了第一块石刻。
从此以后,大足石刻便成为了佛教文化的圣地。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大足石刻的艺术特点。
这里的石刻艺术以佛教题材为主,但也包括了许多其他的内容,如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
这些石刻作品形态各异、风格独特,既有庄严肃穆之气,又有生动活泼之感。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千手观音像了,这座高达17米的巨大石刻像是世界上最大的千手观音像之一,让人惊叹不已。
除了石刻艺术之外,大足石刻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点值得一游。
比如说宝顶山、南山、北山等等。
这些山上都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塔楼,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宏。
在这里漫步,仿佛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淀。
我想说一说大足石刻对我的影响。
每次来到大足石刻,我都会感到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和感动。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尊佛像都是智慧的象征。
在这里,我可以放下繁琐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静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大足石刻能够吸引那么多游客前来参观的原因之一吧!大足石刻是一个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
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还能够给人带来心灵上的触动和启迪。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重庆旅游的话,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美丽的地方哦!。
大足石刻的评价和鉴赏艺术对于生活就像是催化剂,总能给平淡的生活增添几分情趣,几分色彩。
大自然创造的艺术总是能让人瞠目结舌,但人类的妙思巧手却有着它独特的韵味和含义。
对于大足石刻我有着太多的情愫,爱着它那厚重的文化和那份少有的宁静,让人虔诚使人痴迷。
一、大足石刻的介绍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北1.5公里的北山。
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
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
大足石刻因地处中国内陆山区,过去交通不便,幸免了历史战争的浩劫和人为破坏,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游价值,尤其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圣殿堂。
大足石刻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重庆唯一两个五A级景区之一,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
二、大足石刻的评价(一)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走向衰落。
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向后延续了400余年。
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筑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
2016年4期总第811期一、引言当下21世纪就中国而言,其社会公民的文化程度早已远远高于前几个世纪人们的文化水平。
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使得中国旅游业近年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9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发展的时候,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却没有赶上其经济的发展脚步,因此像自然风景之类的可以被广泛大众接受体验的一类型的旅游景区变得炙手可热。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应当把握局势,让其发挥最大的文化价值,成为世界遗产文化旅游的宠儿。
二、大足石刻发展现状大足石刻其规模庞大,雕刻技术高超,内容形式广泛,具有民族化、生活化等鲜明特色。
大足石刻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目前大足的旅游业虽然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但是与拥有同质量级的世界文化遗产景区来说,大足石刻只能说是在望其项背。
1999年大足石刻共有五处石窟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游客大多选择宝顶山石刻其次是北山,其他的三座山去的人兼职寥寥可数甚至无人问津。
在旅游黄金周时期大足石刻的游客接待量会大幅度提高,但是其旅游收入的提高却没有那么显著,在大足旅游局公布的近几年景区游客的接待量来看,虽然人数在不断增长,但其旅游经济发展却还是在一个缓慢的阶段,门票收入成为主要的旅游经济收入。
三、世界遗产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简介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足石刻开凿于公元650年,共有74处5万多尊石刻雕像,主要是表现唐末宋初时代的摩崖造像。
大足石刻以宝顶山、北山、石门山、石篆山、南山为代表。
石窟是以佛教故事、道教天神以及儒家相关人物为主要雕刻内容。
是首个把儒家、佛教、道教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石窟艺术。
四、大足石刻发的展优势1.大足石刻的雕刻艺术资源大足石刻雕刻艺术精美绝伦,其宝顶山的千手观音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而还体现出了他们的伟大创造力。
先人们巧妙的利用地形,真真切切在石壁上开凿出了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
华严三圣在雕刻时运用力学和透视学的原理,巧妙的雕刻出大足石刻的瑰宝之作。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大足石刻艺术考察报告篇一:川渝艺术考察报告川渝艺术考察报告学生姓名卫世奇系别艺术系专业班级环境艺术设计01班指导老师祝磊期盼了已久的的艺术考察终于在兴奋与欢乐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次艺术考察,我们去了美丽的成都和重庆,主要游览了成都宽窄巷子、都江堰、重庆大足石刻等。
神奇、富饶、美丽的川渝。
“川”是四川省的简称,“渝”为重庆市的简称。
由于两地同处四川盆地区,且文化生活风俗上极为相似,四川和重庆合称巴蜀。
我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古城的建筑风格及合理的布置,艺术设计风格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等。
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XX年6月,为期三年的宽窄巷子改造工程全面竣工。
修葺一新的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
老成都的闲适新成都的时尚都在巷子里宽巷子的“窄”是逍遥人生的印记,窄巷子的“宽”是安逸生活的回忆;逍遥安逸,行云流水,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是成都人的精髓,是仙源故乡人居环境的神韵;短短的宽窄巷子承载着少城太多的历史信息与历史印记,令人遥想,慨然不已……耳边回响着省历史学会会长、省中华文化学会副会长谭继和先生极富感情的演讲辞令,本报记者于昨日来到“千年少城”的核心地,采访了参与宽窄巷子规划设计定位的相关负责人王华银,提前揭秘即将开街的宽窄巷子。
宽巷子:老成都的“闲生活”窄巷子:老成都的“慢生活”考察第一站——成都宽窄巷子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井巷子:成都人的“新生活”考察第二站——都江堰位置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青城麓的岷江干流上,濒临都江堰市区,距成都39公里,是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
大足石刻百年研究综述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6日来源:不详作者:陈灼257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内容提要: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大足石刻之研究,上溯清乾嘉时期之张澍,至1945年县人陈习删与大足石刻考察团将大足石刻研究推入科考领域;以后至1984年,大足石刻研究向多学科扩展;1985年后,大足石刻研究、宣传开拓领域向纵深发展,获得丰硕成果。
本文对大足石刻百年研究梳理了一个线条,对主要成果进行了排叙综述。
作者,陈灼,1950年生,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绪言大足石刻位于中国西南的重庆大足县境内,计有七十五处摩岩造像五万余躯。
大足石刻造像始于建县(公元758年)前的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历唐、五代,至两宋达到极盛,明清两代仅有少许造像,现有75处石刻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北山摩岩造像(含南山、石篆山)、宝顶山摩岩造像(含石门山)二区五处最为集中,规模最大,且多为唐宋石刻,是中国石窟建设史上最后的一座大型雕塑群;以其技艺之精美,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多样,代表了中国晚期石窟艺术发展水平,故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12月1日,又由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具备宗教造像三种类型,一为佛教类型,二为道教类型,三为儒释道三教类型。
晚清以前,大足石刻基本不见有研究。
千余年来,仅知见有大足石刻首录入宋《图经》,但其书今已不存。
南宋王象之著《舆地纪胜》,记有大足的《韦君靖碑》、《吴季子墓碑》、《高祖大风歌碑》、《古文孝经碑》、《画维摩诘碑》,并记载了:宝峰山(按即今宝顶山)在大足县东三十里,有龛岩,道者赵智凤修行之所。
其后明万历年间曹学佺所著《蜀中名胜记》记有大足石刻,但多录自《舆地纪胜》和旧《志》。
一、1818年――1955年大足石刻之研究,可说自张澍开始。
张澍号介侯,中国甘肃武威人,清乾嘉时代有名的学者,著有《养素堂文集》和《蜀典》,主编了《大足嘉庆志》。
大足石刻百年研究综述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6日来源:不详作者:陈灼257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内容提要: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大足石刻之研究,上溯清乾嘉时期之张澍,至1945年县人陈习删与大足石刻考察团将大足石刻研究推入科考领域;以后至1984年,大足石刻研究向多学科扩展;1985年后,大足石刻研究、宣传开拓领域向纵深发展,获得丰硕成果。
本文对大足石刻百年研究梳理了一个线条,对主要成果进行了排叙综述。
作者,陈灼,1950年生,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绪言大足石刻位于中国西南的重庆大足县境内,计有七十五处摩岩造像五万余躯。
大足石刻造像始于建县(公元758年)前的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历唐、五代,至两宋达到极盛,明清两代仅有少许造像,现有75处石刻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北山摩岩造像(含南山、石篆山)、宝顶山摩岩造像(含石门山)二区五处最为集中,规模最大,且多为唐宋石刻,是中国石窟建设史上最后的一座大型雕塑群;以其技艺之精美,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多样,代表了中国晚期石窟艺术发展水平,故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12月1日,又由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具备宗教造像三种类型,一为佛教类型,二为道教类型,三为儒释道三教类型。
晚清以前,大足石刻基本不见有研究。
千余年来,仅知见有大足石刻首录入宋《图经》,但其书今已不存。
南宋王象之著《舆地纪胜》,记有大足的《韦君靖碑》、《吴季子墓碑》、《高祖大风歌碑》、《古文孝经碑》、《画维摩诘碑》,并记载了:宝峰山(按即今宝顶山)在大足县东三十里,有龛岩,道者赵智凤修行之所。
其后明万历年间曹学佺所著《蜀中名胜记》记有大足石刻,但多录自《舆地纪胜》和旧《志》。
一、1818年――1955年大足石刻之研究,可说自张澍开始。
张澍号介侯,中国甘肃武威人,清乾嘉时代有名的学者,著有《养素堂文集》和《蜀典》,主编了《大足嘉庆志》。
他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秋任大足知县不过半年,多次登临南山、两次畅游宝顶,写下了《游佛湾记》、《前、后游宝顶记》等十篇文章以及诗文四十余首。
张澍在文章中,就大足石刻的历史源流,碑记历史事件、人物等进行了考证,在诗文中保存了一些今人难得的史料。
但张澍的研究主要还是凭着直观和学识,就事论事。
其后,清道光年间,大足人李型典撰有游石篆山、石门山、妙高山等游记、其内容、价值不过张澍。
张、李的诗文,都分别纂入了大足《嘉庆志》和《光绪志》。
道光以后,《续金石苑》、《金石苑》、《语石》著录有大足石刻一些碑记。
大足石刻虽然图文并茂,且有文献可征,但交通闭塞,清末、民国又迭遭兵燹,至其长期沉睡青山翠岭不闻于世。
直到1945年(民国34年)大足人陈习删主编的《民国重修大足县志》在重庆北碚付印时,中国学典馆馆长杨家骆在县志卷一《山脉》中见记述摩岩石刻造像、碑碣、题记甚多,查诸史籍又不载,引起了重视;继与大足联系应邀组织有当代史学家马衡,顾颉刚,何遂,傅振伦等计十五人参加的考察团赴大足,先后留足八日,对北山,宝顶山等处石刻进行了科学考察。
考察期间,分工严密,计有:鉴定年代和龛窟命名,编定窟号,丈量尺寸,登记碑像,搜集碑记文字材料和拍摄影片,照片,绘制部位图和摩绘像饰,椎拓图文和考论其价值。
事后又各撰写文章,在国内各报刊上发表;并在重庆举办展览,发表演讲。
这些内容,辑为《大足石刻图征初编》,作为《民国重修大足县志》的首卷。
当时在国内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有:杨家骆《大足石刻考察记略》(三篇)[1];傅振伦《大足南北山石刻之体范》[2];马衡《宋范祖禹书〈古文孝经〉校释》[3];朱锦江《从中国造像史观研究大足石刻》[4](讲演稿);吴显齐《介绍大足石刻及其文化评价》[5],《大足石刻印象记》[6];陈习删《大足石刻概论》[7]。
他们论断:大足石刻多为唐宋雕刻。
“从中国雕刻历史之延续上观之,其价值堪称无匹”。
在中国雕刻艺术上“盖能尽力吸收外来艺术之优点,复能依据固有精神,而形成更优越之新艺术”;“以为堪与云岗,龙门鼎足立,而为中国佛教石刻之三大区域”;“实与敦煌相伯仲”。
在中国造像史上“可算是硕果仅存”。
其后,非考察团[10]等等,分别对大足石刻作了介绍,述评。
本来1945年的考察研究工作,还拟深入拓展下去,考察团成员还拟定了如《大足石刻摩绘选辑》,《大足石刻目录》,《大足石刻碑记选录》等十多个研究题目,因八年抗日战争胜利,人员星散,研究计划停滞未完。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拨巨款建设石刻保护设施;任酷爱家乡石刻的陈习删为大足石刻保管所副主任。
1953年大足县政府明文公布保护北山,宝顶等十多处石刻。
其后,石刻保管所更名为大足县文物保管所,会同四川省文管会派员对全县文物进行调查,并对北山,宝顶山等13处石刻区造像进行登记、编号、椎拓碑刻和题记,为以后大足石刻研究铺奠了基础。
1952年时,张圣奘发表了《大足安岳的石窟艺术》[11]指出:“宝顶山的造像,在大佛湾分十七段,(小佛湾一段),为宝顶造像的中心区域。
此外,尚有小宝顶,龙头山,龙潭,毗卢寺等处,共构成大足宝顶石窟系统”。
但张未明辩属什么系统。
陈明达发表了《略述西南区的古建筑及其研究方向》[12],提出了独一无二的论断,说“宝顶寺,全部是明代的作品”。
到1955年,已任省文史馆研究员的陈习删写成《大足石刻志略》[13],约十七万言,将大足石刻分系统进行了研究。
全书分绪略,别略,论略三章、将大足石刻自宋以来之著录,专论加以排叙、指出:大足石刻自石刻考察团始分区,后经调查共为十八区。
《志略》中惟取其中存像百尊以上者即北山、宝顶、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妙高山、半边庙(即舒成岩)七区,分二十七段,征之佛教典籍进行了考析,著录,并综合前代诸家之文,逐一辩证。
最后在论略中对大足石刻的历史、宗教、艺术价值逐一论述;对镌造大足石刻的工匠进行了考证;对研究大足石刻之崇古、崇外及易被忽略之“雕刻绘画历史发展事件和唐宋给事蜀人最多最精事件”两件史实做了研讨。
是第一部较为详细研究大足石刻内容的著作。
从而,结束了自张澍以来大足石刻的前期研究。
大足石刻前期研究有三个特点:第一,大足石刻研究,进入了科考领域。
如分区,鉴定年代,编号,绘图,摄影。
第二,确定了大足石刻的地位,堪与云岗、龙门鼎足立。
第三,大足石刻在国内报刊上首次出现,引起了学术界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打破了长期湮没无闻的局面。
大足石刻的前期研究,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前期研究还停留于介绍大足石刻内容和资料整理方面,从理论上探讨大足石刻的文章不多。
二、1956年──1984年从1956年起,大足石刻研究向多学科扩展并向纵深发展。
1961年国务院公布北山、宝顶山摩岩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南山、石门山、多宝塔、石篆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将南山、多宝塔、石篆山并入北山保护范围;石门山并入宝顶山保护范围)。
大足县又陆续公布了石刻保护单位共计七十五处,并划有保护范围,定有专人管护,竖有保护标志,记有档案。
陈习删《大足石刻志略》油印八十多册,分送省以上的文化、研究机关和一些有名的专家学者。
这些有力的措施,大大促进了大足石刻的研究。
1956年底,中国美协组织了以大足石刻为重点的四川古代雕刻考察团,其成员温庭宽发表了《论大足宝顶石刻的一些特点》[14]、《大足佛教摩崖造像的艺术价值及其现况》[15],指出:大足石刻成功地运用了精炼的雕刻艺术语言,产生了令人信服的艺术力量,富有人民性。
孙善宽、林家长发表了《大足等地古代雕刻给我们的启发》[16],提出了宋代雕刻在中国雕刻史上不是衰落而是有所创新、发展;大足石刻显示了强烈的人民性,对当代雕刻创作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此后,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敦煌研究所所长常书鸿,文艺理论家王朝闻,石窟艺术家李巳生来足考察,或拍照片,或翻塑雕像,或发表文章。
1962年初春,北大考古系教授阎文儒一行六人来县,历时月余,对南山、北山、宝顶山、石门山等处石刻进行登记、测量、拍照,并对石刻内容进行了辩识、考证,有些是1945年考察团未做到的。
尤其是1962年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四川美院雕塑系教授李巳生撰文的大八开《大足石刻》画册,为第一本最大较完整的大足石刻图集。
1956年中国美协古代雕刻考察团组织的专家来县考察,为建国后团体考察大足石刻之始。
前苏联的克宁杜霍夫、日本的粟原益男、日野开三郎等发表有关大足石刻的文章,为建国后外国人研究大足石刻的开端。
1956年至1984年底,据《大足石刻文献目录索引》,大足石刻之专著,图册达18种,书刊载文129篇,报纸载文99篇。
1982年成立了大足石刻研究学会,收到论文20多篇。
杨家骆指导陈清香著有《大足唐宋佛教崖雕研究》[17]一书,大足县文管所编印了多本《大足石刻》简介,大足石刻研究学会创办了《大足石刻研究通讯》,大足人还组办了《石刻之乡》,还在《大足县志通讯》上开辟了“石刻之页”专栏。
1980年大足石刻试行开放到1984年正式开放,中外名人,游客络绎不绝,年达60余万人。
瞩目、研究大足石刻的人日渐增多,且大足石刻研究学会的成立,为促进大足石刻研究的深入开展无疑将产生极大的作用。
从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内容来看,介绍性的文章和从艺术角度来研究大足石刻的文章仍占多数,但有的文章从多方面学科向纵深发展。
邓之金、陈明光《試述大足石刻的成因》[18],从社会活动重心转移,蜀中无大战,统治者崇佛,密教兴起而论其促成之外因。
刘长久《大足佛教石窟艺术审美片论》[19]、叶毓山《佛像人化》[20],从审美的角度将大足石刻的“世俗化”、“人性化”、“民族化”研究向纵深发展,认为“其中蕴藏极为丰富的智慧和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精神”。
李永翘、谢洪恩《从大足石窟看宗教艺术的二重性》[21],以辩证对立统一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
陈习删《宝顶雕像年代问题》[22]、东登(陈明光、邓之金)《再谈宝顶山摩崖造像的年代问题》[23]从实物方面一论再论宝顶石刻年代,认为全为南宋时赵智凤所创。
胡昭曦《宝顶石刻浅论》[24]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赵智凤修建宝顶的年代,认为不全为其所造。
而李正心《也谈宝顶山摩崖造像的年代问题》[25]另出“五证”认为创立于初唐。
龙晦《大足佛教石刻〈父母恩重经变像〉跋》[26]与敦煌变文联系起来探究。
王家祐《柳本尊与密教》[27]探讨密教传法系统与宝顶密宗造像之关系。
澄静《宝顶石刻》[28]从宗教角度来说明其内容。
胡文和《大足宝顶“九龙浴太子图”及其表现艺术》[29]深究了印度佛经中的“龙”在中国的变化。
张划《大足历史若干问题探疑》(一)、(二)、(三)[30],草莱(陈明光)《大足石刻拾遗》(之一)、(之二)[31],洪惠镇《四川大足宝顶摩崖造像的若干问题》[32]分别探讨了大足石刻中历史、内容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