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说课
- 格式:doc
- 大小:202.00 KB
- 文档页数:6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一中高一化学认识有机物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认识了个别有机物的初步概念及其在消费、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本章的核心内容是与消费、生活严密联络的重要的有机物的典型的性质和对有机化学的初步认识。
教材根据有机化学对国民经济开展和人们生活程度进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中的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开展的观点,以消费、生活和身边的事物为切入点,将个别物质的研讨与消费、生活联络起来逐一展开。
本节对有机物的认识,先以甲烷为例认识有机物的一般的性质,又从甲烷的构造特点拓展到乙烷、丙烷、丁烷及其异构现象,即从构造的多样性初步种类繁多的有机物。
这样的知识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进步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构造的开展。
二、目的分析:〔一〕教学目的:根据根据新课改精神、新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目的:1、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2、通过观察、实验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理解取代反响的概念。
3、在理解甲烷构造的根底上,理解有机物的构造特点。
4、理解同分异构的概念,会写碳原子数4以内的烷烃的构造式和构造简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的:1、通过对自己熟悉的种类不同的有机物的分析,学会怎样从中归纳、总结有机化合物性质的一般规律。
2、通过甲烷等构造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才能和空间想象才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探究未知知识的兴趣,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甲烷的性质难点:有机化合物构造的多样性〔三〕学情学法分析:本节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虽然已经经过初中和高中近一年的学习,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根底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才能及搜集处理信息的才能,但对于本节中取代反响、同分异构体等抽象概念的形成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本节教学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加深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消除学生对概念性知识学习的乏味感,同时进步学生的分析、联想、类比、迁移的才能。
《有机物的常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有机物的常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有机物的常识》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元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基础知识之后,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这部分内容不仅为后续学习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机物的概念、常见的有机物及其性质和用途。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有机物的特点和分类,了解甲烷、乙醇、乙酸等常见有机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化学在改善人类生活、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贡献。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但对于有机物的认识还比较有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了许多有机物,但对其本质和性质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有趣的实验和直观的多媒体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有机物的正确认识。
此外,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有机物的概念,能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
(2)知道常见有机物甲烷、乙醇、乙酸的化学式、性质和用途。
(3)掌握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有机物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有机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有机物的概念和常见有机物的性质。
《有机化学基础》一等奖说课稿《《有机化学基础》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有机化学基础》一等奖说课稿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叫程志平,来自浙江省台州中学,我说课的主题是《酚的性质和应用》,选自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我将从思考、实践、反思三方面完成说课。
一、我的思考环绕着本课题,我从以下5个方面作了分析与思考1.教学价值①学科知识的建构价值《有机化学基础》介绍了常见几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酚》作为重要的一类有机物,它的出现可以完善有机物知识体系,丰富学生对有机物的认识。
②学科方法的发展价值酚继醇之后出现,同官能团性质却有较大差异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有机物性质不仅取决于孤立基团的性质,还要考虑相互影响,丰富发展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内涵,为以后复杂有机物性质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指导,这是酚教学的最大价值。
③学科认知的情感价值酚可以造福人类,酚的不当使用也会污染环境,如何解决?关键还是靠化学本身,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化学的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酚》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生长出的新的知识。
2.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已学芳香烃和醇,掌握了苯环和羟基的性质。
能力基础:学生已了解有机物学习的重要思想,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潜在困难: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比较片面,大部分同学对于基团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不清楚;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比较薄弱。
基于对教材内容和价值的理解,结合《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了解酚的结构特点;掌握苯酚的性质,并能准确书写相应方程式;了解苯酚的常见用途;知道酚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事实。
②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结构预测性质,用实验探究性质的过程,认识苯酚的性质;通过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了解苯酚的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应用对比分析、类比迁移、归纳总结等方法,形成基团间相互影响的观念。
《认识有机化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有机化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认识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的开篇内容。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为后续深入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奠定基础。
本章节主要包括有机化学的发展、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等内容。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如甲烷、乙烯、乙醇、乙酸等,对有机化合物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于有机化学的系统知识和研究方法还比较陌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表示方法较为复杂,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和书写容易混淆等。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逐步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认识有机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能够根据官能团对常见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
(3)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能够书写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和电子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和结构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有机化合物结构模型的搭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感受有机化学的魅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烷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烷烃》。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烷烃》是高中化学有机化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烃类化合物的基础。
在教材中,烷烃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也为后续学习烯烃、炔烃等其他烃类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烷烃的定义、通式、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烷烃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建立起有机化学的思维方式,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对有机化合物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烷烃的系统知识,学生还比较陌生。
此外,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往往会觉得概念抽象、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来帮助他们掌握。
不过,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烷烃的定义、通式和结构特点。
(2)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3)能够书写简单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烷烃结构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有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烷烃的结构特点和通式。
(2)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1)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2)烷烃取代反应的机理。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烷烃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使学生对烷烃有初步的认识。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说课【摘要】通过认识有机反应的类型,使学生能判断并书写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会利用“结构决定性质”的方法预测有机物的主要性质,并能对有机化学反应的理论进行解释。
【关键词】说课有机反应重要类型【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92-02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有机化学反应,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并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分析具备何种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与何种试剂能发生何种反应,生成何种产物。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判断给定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的类型,也能书写给定反应物和反应类型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有机化学反应主要类型的学习,体会有机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有机化学的发展,增强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
(二)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方法是在学习了必修二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有机知识之后,对有机化学反应类型进行整合提升,并且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更深的理解这些反应类型,为后面烃的衍生物性质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方法平台。
学生值此平台可以形成预测具有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能力,使学生对有机化合物性质和反应知识学习的难度大大降低。
为后面有机合成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分两课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
2.学会利用“结构决定性质”的方法预测有机物的主要性质。
3.有机化学反应的理论解释。
二、说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要在“导”字上下功夫。
即创设情境→探究讨论→归纳小结→反馈纠正,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反馈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表达、分析、交流等多种能力。
高中化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高中化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1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活动力求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科学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理念,充分的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考虑,设立学习任务和设计学习活动。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选择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
烃作为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物学习方法。
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学,再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
难点:建立甲烷的立体结构模型,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二、学情分析1、知能储备知道甲烷是一种化石燃料,能从组成上认识燃烧产物;不能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储备了物质结构和化学键知识,具备了学习甲烷的理论基础。
2、学习方式喜欢从熟悉的事物入手学习新知,对图片、实物等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
3、认知方式缺乏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建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
以甲烷的结构为例,认识有机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模型制作、实验探究、观察、交流讨论等手段,结合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和形成有机化学的学习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能源危机及可燃冰开发情况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
四、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并与实验探究、多媒体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和谐的.课堂。
《炔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炔烃”。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炔烃”是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烷烃和烯烃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通过对炔烃的结构、性质、命名和用途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为后续学习芳香烃、卤代烃等打下基础。
本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的承上启下:炔烃的知识既是对烷烃和烯烃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又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炔烃结构和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3、体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介绍炔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烷烃和烯烃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
但是,对于炔烃这种相对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学生可能在理解其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能力方面,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炔烃的定义、通式和常见炔烃的结构。
(2)理解炔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化学方程式书写。
(3)掌握炔烃的命名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炔烃结构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炔烃的化学性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有机化学的奇妙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炔烃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2)炔烃的命名方法。
2、教学难点(1)炔烃的结构对其化学性质的影响。
【一流课程申报(线下)】《有机化学》课程说课尊敬的评委专家你们好。
我是有机化学课程的负责人。
在此我跟大家说说我们的课程建设情况。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介绍,课程概述、建设思路、建设举措、成效与应用和主要创新点。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机化合物,如图所示的几个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可见有机化物与生命以及我们人类的关系密切。
不仅如此,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现代IT行业和航天航空、航海等技术都离不开有机化物,可以说有机化物是物质世界最丰富多彩的部分。
因此,有机化学课程也就成为化学学科及相关学科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有机化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有机化物的结构性质与合成转化。
运用其基本原理,可以设计合成结构性质和功能各异的有机化合物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愿望的需求。
因为有机化合物结构复杂、性质各异,因此对于很多初学者而言,这门课并不容易学好。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认为,理论功底扎实、创新意识与能力强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养。
而传统有机化学基础课的教学体系重知识内容堆砌,轻理论高度梳理,不利于学生的扎实理论功底的培养。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有了课程建设的第一个重要的思路,即尝试从理论高度上重新梳理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建立全新的有机化学教学体系。
传统的有机化学基础教学中的第二个问题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如何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内化学习;重知识灌输,轻创新能力培养。
为此,我们确立了第二个重要的思路,更新教学理念,全方位进行教学改革。
有了明确的建设思路,我们就开始了全面的课程建设。
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的举措。
首先就是建立了全新的有机化学教学体系。
基于对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研究,我们提出了以结构性质关系为核心,以反应类型为主线的全新有机化学教学体系,系统性和理论性得以提高,有助于学生把握有机化学精髓。
同时,内容精炼了,基础内容的学习耗时减少了,有助于开展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
可以说,突破传统编排的新体系是本课程建设的一大亮点。
《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是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内容。
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也为后续有机合成、有机分析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中,本节课通过介绍常见的分离和提纯方法,如蒸馏、萃取、重结晶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和有机物的性质,对分离和提纯的概念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有机物分离与提纯的具体方法和操作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设计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有机物分离与提纯的常用方法和原理,如蒸馏、萃取、重结晶等。
(2)掌握蒸馏、萃取、重结晶等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3)能够根据有机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离与提纯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在有机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蒸馏、萃取、重结晶等有机物分离与提纯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要点。
(2)根据有机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离与提纯方法。
2、教学难点(1)蒸馏、萃取、重结晶等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细节。
(2)如何引导学生根据有机物的性质灵活选择分离与提纯方法。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有机物分离与提纯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
化学说课稿模板5篇化学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四,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为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为化学平衡及化学平衡移动的学习奠定基础,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一理科学生,经过高一上学期以及前一段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必修二中初步学习了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接触面积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对本节内容奠定了一定基础,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以致用,根据上述情况,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运用碰撞理论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测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通过小组讨论用碰撞理论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 通过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制定的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根据:其他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均可归结为活化分子的浓度的影响教学难点:用碰撞理论解释解释影响因素根据:这是将碰撞理论用于现象解释,对于学生来说将知识形成整体络是个难点。
《有机化学》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是采矿系教师刘海霞。
我为大家说《有机化学》这门课,以下我分别从八个方面对这门课进行阐述:一、课程设置;二、教学团队;三、课程目标;四、课程内容;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六、教学过程;七、教材;八、课程建设目标。
一、课程设置
《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它的先修课是无机化学,这门课要为学生学习煤化学专业基础课和化工工艺学、煤化工工艺学等专业课,以及从事化工生产和管理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有机化学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这个团队有4个人组成,其中3人具有硕士学位,一人具有学士学位。
教师结构合理,团队年轻有活力。
三、课程目标
素质目标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的”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化学反应的整体轮廓,一定的分析与推理能力,为学习有关后继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性质、反应的基本规律、重要的有机反应和有机化学研究方法。
理解本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烯烃顺反异构命名中的次序规则;
σ键、П键的成键特点及特性,不对称烯烃的加成规律等。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
1.有机化学课程重点:有机化学概述、有机化合物、立体异构三大模块。
2.难点:
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机理
烯烃顺反异构体的Z/E命名法、共轭二烯烃的双烯合成
芳香烃定位规律的理论解释等
3.解决难点的办法:
教学中要根据有机化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利用课件,利用实验讨论交流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多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由认知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模块组成。
考核方式:考试成绩= [ 理论考试(50%)+实践考试(30%)+平时表现(20%)] 实践考核方式:实践考试 = 预习报告(20%)+实践操作(40%)+ 实验报告(40%)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教学方法
1.通过实验引入有机化学理论。
2.课堂引导与课外辅导相结合。
3.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
4.理论教学与实验室开放相结合。
5.综合考核。
(二)教学手段
1.自制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资源。
3.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化学理论和化学实践相结合,就必须始终开展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教师应改变以往重教而轻学,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智力因素而轻非智力因素,重课堂讲授而轻实验教学。
我采取“读读、讲讲、做做、练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读读”——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讲讲”——就是指教师以启发、诱导、提问、释疑等方式进行讲课,使学生尽快明白和掌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做做”——就是做实验。
通过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培养
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练练”——就是通过多种练习,如课前5分钟练习,课中的边讲边练,课后的作业练习等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八个字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进行的。
具体如何做我就举一个例子说明:在讲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时,先提出“什么是卤代烃?”“它的官能团是什么?”带着问题学生们开始阅读课本,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后。
又进一步提出“卤代烃如何分类?”搞清楚后,继而又提出:“你能命名卤代烃吗?”学生一直带着问题读课本,并一直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等学生解决完问题后,教师对这一块进行的小结,并强调命名中注意的几点:(1)选主链;(2)编号;(3)写全称。
最后进行课堂练习。
在讲到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时,我从结构入手进行分析,
由于卤素的电负性较大,碳卤键是极性较大的化学键,因此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在不同试剂作用下,碳卤键断裂,生成一系列的化合物。
另外,由于受卤原子吸电子诱导效应的影响,卤代烷β位碳氢键的极性增大,即β-H 的酸性增强,在强碱性试剂作用下,易脱去β-H 和卤原子,发生消除反应。
这样一开始学生就明白了它的化学性质。
当讲到难点消除反应时
RCH 2CH 2
═CH 2 + NaBr + H 2O
RX + H 2
不同结构的卤代烷的消除反应速度如下:
• 3ºR-X > 2ºR-X > 1ºR-X
R CH CH 3X
当不对称卤代烷在发生消除反应时,可得到两种产物。
如:
RCH=CHCH 3RCH 2CHXCH 3 +NaOH
RCH 2CH=CH 2(主要产物)
(次要产物)
为什么?这就引起学生的思考。
有一经验规律——扎依采夫规律:卤代烃消除卤化氢时,主要是从含氢较少的β-碳原子上消除氢原子形成烯烃,也就是说,生成双键碳原子上连接较多烃基的烯烃。
性质讲完后进行这一内容的小结:卤代烃与碱作用所发生的取代和消除反应,是两个同时发生相互竞争的反应。
水溶液有利于取代,醇溶液有利于消除;伯卤代烷有利于取代,叔卤代烷有利于消除。
七、教材
我校采用的是由陈淑芬、汤长青主编的新世纪高职高专化工类课程规划教材。
2009年出版,其目标定位于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教参:刘军 张文雯 申玉双主编《有机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高职高专化工类课程规划教材 李莉主编《有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9年出版
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有机化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出版。
八、课程教学目标
◆ 转化教学观念,全面深入地开展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的改革,强化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增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 在教学中培养与锻炼队伍,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 进一步完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及解答。
◆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使学生能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层,提高实际能力。
我从以上八个方面对本课程进行了说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有机化学》说课稿
刘海霞
矿业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