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别称
- 格式:docx
- 大小:14.94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与五行五脏六腑中医认为,人生百病,皆因于风(木)、寒(水)、暑(君火),湿(土)、燥(金)、火(相火)六气,病的外部征候皆根于脏肺,六气祲入账肺而病,都可以用五行生克的原理来医病。
店铺在此整理了中医与五行五脏六腑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中医与五行五脏六腑简介人体内共有五脏六腑,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六腑则为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而五脏则是藏精气神。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五脏在阴阳上都属阴,主藏而不泻;而六腑为阳,主泻而不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一、概述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其理论体系包括五脏和六腑的概念。
这些脏腑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非常关键。
本文将深入探讨五脏和六腑的基本概念、功能以及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二、五脏的概念和功能五脏是指中医中认为的人体内的五个重要脏器,包括心、肝、脾、肺和肾。
它们分别对应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情绪等方面,下面将逐一介绍五脏的概念和功能。
1. 心心是人体的主宰之官,被称为“君主”。
它的主要功能是主管血脉循环和调控心血管系统的活动。
在中医理论中,心与情感紧密相关,过度的情感波动会对心脏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2. 肝肝脏被称为“将军”,在中医中对应着脏腑的决策机构。
它的主要功能是贮藏血液、调节气血运行和保证血液的正常供应。
肝也与情绪和情感有关,当情绪过于激动或压抑时,肝脏易受损。
3. 脾脾脏被视为人体的“后勤部”,其功能是主管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谢。
脾也与肌肉组织有关,对运动和体力的支持作用很大。
4. 肺肺脏主要负责呼吸和气体交换。
在中医理论中,肺也与皮肤、毛发有密切联系。
肺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皮肤的变化来判断。
肾被认为是人体的“根基”,在中医中,肾脏是生命的基础和本源。
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水液代谢、生殖和排泄等。
肾也与骨髓和脑髓密切相关,对生长发育和智力有重要影响。
三、六腑的概念和功能六腑是指中医认为的人体内的六个重要器官,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它们与消化、吸收、排泄等方面密切相关,下面将逐一介绍六腑的概念和功能。
1. 胆胆脏是胆汁的生成和排泄器官,它在消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胆也在情绪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过度愤怒或忧虑会对胆囊和胆汁的分泌产生不利影响。
2. 胃胃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食物的储存、分解和消化。
它也与情绪紧密联系,例如,饮食过度或过度思虑会导致胃功能紊乱。
3.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第二个关键部位,主要负责对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
中医的脏腑学说中医学有数千年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治疗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学习它对自己、对人们的预防保健与治疗十分有益。
[基本概念]:1.脏腑——指人体内脏器的总称..中医学根据其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特点划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1.1五脏(六脏)——指“心、(心包络),肝,脾,肺,肾”实体组织. 合称五脏(六脏)。
.其共同的生理功能:——:生化和贮藏精,气,血,津液(营养物质、能量之来源)1.2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种空腔器官, 合称六腑.其共同的生理功能:——: 受纳,腐熟,水谷和传化排泄不吸收之物(糟粕).1.3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合称奇恒之腑。
奇恒——,有异于寻常的意思.即形体似腑,;功能似脏.。
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六种特殊脏器.。
2.五志——指五种情志的变动.。
中国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认为:人的情志变动(思维能力)与五脏有关。
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统称五志.3.五脏所藏——指五种精神,思惟和意识与五脏相关系.: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4.五脏所主——即心主血脉, 肺主皮毛, 肝主筋, 脾主肉肾主骨.5.五脏化液——指五液分属五脏所化生,而注于相关孔窍,即汗为心液,涕为肺液,泪为肝液, 涎为脾液, 唾为肾液.6.五脏所恶——简称五恶 ,恶有憎厌的意思.即: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7.藏象------藏象一词,始见于,<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
.藏, 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现象.藏象,即指居于体内脏腑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8.藏象学说------古称藏象学说,现称脏腑学说. 是指通过观察,了解人体生理病理外在表现,来研究人体内在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基本内容]1.藏象的内容内容包括:一是阐述各个脏腑及相应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阐述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复杂关系.2.藏象学说的形成藏象学说形成条件主要可归纳三个方面:●古代解剖知识的积累,在组织形态学方面为脏腑的客观存在奠定了基础●古人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所获得的感性认织.如体表皮毛感受风寒,出现鼻寒流涕,咳嗽等症状,从而认识到皮毛和鼻,肺有关系.●反复的医疗实践的总结,从众多的病理现象推论出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如失血过多,常见心慌,心烦,面色苍白等,从而认识心主血,主藏神,其华在面的生理功能..3.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联系的整体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脏和腑是一个整体:阴阳归类,脏为阴,腑为阳,一阴一阳通过经络构成表理关系,如心与小肠相表理。
内脏之五脏六腑正确解说内脏是指在体腔内,借管道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的器官的总称。
平时大家口中说的五脏六腑就是指内脏器官。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人体的阴阳属性毫无疑问是细胞的阴阳属性发展演化出来的,这一阴阳的演化过程是不断的气分阴阳的过程,是阴阳二气相互间不断作用的过程,是生命之气不断积累的过程,是“气形”不断转化的过程,是生命在不同层次上的辩证发展过程。
明确了各种脏器均是从消化道“长”出来的情况后,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长”,即各个脏器“长”的过程符合不符合阴阳的规律,是如何按照阴阳的规律性长成现有的相互间位置关系的,这种关系又恰好使内脏整体上构成阴阳图结构。
从解剖位置上说,心血管系统、肝胆脾胰系统、呼吸系统分别从消化道的下、中、上三个部位起源发生的,或者说在时间上映射着原始消化管的下、中、上三个部位,是消化道在不同位置上的一气而分阴阳。
上、中、下所产生的结构不是独立无关的,它们在人体内脏整体的更高层次上构成内脏阴阳图的结构部分。
首先看消化与循环的关系。
原始的消化循环腔作为一气分阴阳,产生了两个系统即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
在功能特点上,循环系统中的血液一刻不停地流动,血液的流动性远远大于消化腔食物的运动,因而循环系统的运动特性强于消化管。
二者均是运动性脏器属阳,但阳气旺盛的程度有差异,故循环系统为阳中之阳,而消化系统为阳中之阴。
原始的消化循环腔的功能相当于一段微小的肠管,功能上对应着人的肠道位置,位置靠下。
阳在下则升,故随着生物体体型的扩大,消化系统的运动特性也要向上发展,循环系统产生后其运动特性要向上发展。
胃是肠的特化和发展,运动特性强于肠故位置在肠的上面。
在人的体位置关系上,背为阳而腹为阴,故循环系统解剖位置的主体应该在消化系统的背侧,归其阳位。
现实人的消化系统与循环系统的解剖关系符合阴阳的关系,消化道位于大血管的腹侧,大血管位于消化道的背侧。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五脏:肝、心、脾、肺、肾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形体:皮、肉、筋、骨、脉辨证论治1)病、症、证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
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
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
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举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子和邪正干系,归纳综合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成效,确定相宜的医治办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阳阴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峙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偏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
互用——阴阳相互促进消长均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均衡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偏向转化。
条件:“极”、“重”“甚”.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医治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举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
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XXX。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酷热向上的特点。
五脏六腑脏腑(或五脏六腑)是中医对内脏的总称。
根据《素问‧五脏别论篇》,“脏”指的是人体内的五脏,即:肝、心脏、脾、肺、肾,主要功能为化生和贮藏精气;以及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为受盛和传化水谷。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中医学论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五脏六腑图示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折叠编辑本段五脏介绍折叠五脏之心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上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心脏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中医基础知识之五脏六腑中医以五脏六腑为基础理论,认为人体内的五个脏器和六个腑器互相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健康,它们是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以下是五脏六腑的详细介绍。
五脏:1.心心主血脉,主宰人的神明意识和生命力,同时心还掌管着人的胸腔、喉咙和舌头。
中医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为情绪问题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2.肝肝主筋、主管血液排毒和血液运行,同时还调节人的情绪状态。
肝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人体内分解和代谢毒素的重要器官,因此肝脏病会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
3.脾脾主治运化,又称“后天之本”、“脾胃之源”,掌管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与消化相关的疾病和体重问题常常和脾有关。
4.肺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中心,主管人体的呼吸和气血,也是抗外界病原体的重要防线。
肺疾病会导致呼吸系统的问题,如支气管炎和肺炎。
5.肾肾为明确功能,主要负责人体的水液代谢、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是人体中的主要滤器。
肾为人体储存精气,代表着人体的生殖力。
肾疾病会影响肾脏功能和生殖能力。
六腑:1.胆胆为肝的器官之一,主管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是人体用于消化和吸收脂肪的重要物质。
胆结石和胆囊炎是胆的疾病最为常见的问题。
2.胃胃为脾的器官之一,主要负责储存、消化和分解食物,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中心。
胃疾病如胃病、胃痛以及病态反酸问题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小肠小肠负责消化和吸收人体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同时也发挥着保护身体的作用。
小肠炎、小肠绞痛和痢疾等疾病都与小肠有很大的关系。
4.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分,帮助人体排泄废物。
大肠疾病主要考虑以后期肠癌的发生为多,而早期检查能有效减少因大肠癌带来的危害。
5.膀胱膀胱是肾脏与泌尿道之间的储水器官,主要负责存储尿液,当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膀胱会将尿排出人体。
膀胱疾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
总的来说,五脏六腑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人体内部的重要部位,也是人体内环境的主要维护者,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和协同起作用是维护人体健康和平衡的重要保证。
中医、中西医资格考试五脏六腑的别称必考点
(关注:百通世纪获取更多)
【中医中西医】医考必考点:五脏六腑别称
五脏六腑的别称是中医类考试中的重点,今天不如就随小编一举把这个考点攻破!我们把医师考试大纲细则中涉及到的所有的五脏六腑别称都摘出来,供大家参考。
心
心为君主之官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
肺
肺为娇脏,又名华盖
肺者气之本
肺为气之主
肺为水之上源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脾
脾为后天之本
脾胃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脾
脾为后天之本
脾胃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肝
肝者将军之官
肝藏血而为血海
肝为刚脏
肾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腰者,肾之府
肾为气之根
胆
胆有中精之府,清净之府,
中清之府之称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胃
胃为太仓
胃为水谷之海
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小肠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主液。
大肠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主津
膀胱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膀胱为津液之府
三焦
三焦者,中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三焦为孤府
脑
脑为元神之府
脑为髓之海
更多历年考试真题请点击百通世纪医师资格进入>>医师资格考前押题密卷+视频+真题免费送
本次资料包含的临床执业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助理医师、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西医助理医师、乡村助理等……。
中医五脏养生实用汇总表(肝、心、脾、肺、肾)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肝《黄帝内经》: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
与肝相关:颜色(青)、味道(酸)、音韵(嘘)、情志(大怒伤肝)常见症状: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胁胀痛、肝病、血压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
食疗养生:菊花、薄荷、芹菜、乌梅、醋、山楂、木瓜等经络养生:敲胆经、摩两胁、双手托天。
敲胆经方法:如图每天在大腿外侧的四个穴位点,用力敲打,每敲打四下算一次,每天敲左右大腿各五十次,也就是左右各两百下。
这四个点实际上是胆经上的四个穴位: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
由于大腿肌肉和脂肪都很厚,因此必需用力,而且以每秒大约两下的节奏敲,才能有效刺激穴位。
敲胆经的最佳时间敲胆经的时间安排其实没有那么严格,只要不是在饭后等特殊时间点就可以的。
但是,最好不要在深夜(23点至1点之间进行),23点至1点是气血进入胆经的时候。
一般在早上的7点到11点之间敲比较好。
早上的9点多到11点,也是胆经最活跃的时候。
注意事项:1、饭后不能敲胆经因为饭后大量的血液都去消化去了,敲胆经的话,胆经就会和胃部抢血(敲打的部位血液流量会变大),胃部缺血消化就不良,是得不偿失的。
2、女性经期不能敲胆经有的女性本来血就很少,但由于肝脏热,所以月经问题没有暴露。
血气上升后,肝热下降了,月经推迟是正常的。
当血达到正常水平,月经也就恢复了。
所以,月经来时可以少敲或不敲。
二、心《黄帝内经》:心为君主之官,司神明,主血脉,开窍于舌。
与心相关:颜色(赤)、味道(苦)、音韵(呵)、情志(大喜伤心)。
常见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食疗养生:莲心、苦瓜、红枣、红椒、赤豆、樱桃、桂圆等经络养生:拍打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拍打心包经:在饭后半小时左右,适当地刺激心包经,可以增加心脏供血,有效地保护心脏。
五脏(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简介】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
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
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
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
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互相影响】五脏虽然在生理功能上各有所司,但它们的活动不是孤立的,通过经络的联系,五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病理变化上也相互影响。
【五脏与其它五行相对应分别是】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华:爪面唇毛发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八、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官:目舌口鼻耳【五脏与六腑】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与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表里(腑为表,脏为里)。
中医中脏腑表里的联系如下:1.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2.肺与大肠: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博医中医养生知识——五脏之间的关系中医认为人体健康的核心是人体的五脏,五脏的正常运行和相互关系决定了人体的健康,因此五脏的养生是人体养生基础和核心。
五脏是人体内肝、心、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虽然在生理功能上各有所司,但它们的活动不是孤立的,通过经络的联系,五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五脏之间既有相互滋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而它们在病理变化上也相互影响。
因为五脏之间的联系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相近,而五脏本身的生理功能,又与五行之间能够关联,因此中医以木、火、土、金、水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来阐述它们之间的关联。
但是请大家注意,五脏之间的关系只是与五行之间的关系相近,而并不是相同的。
比如心与肾之间,一主火一主水,在五行关系中,那是水火不容,不是水灭火,就是火烤干水。
可是到了五脏之间可就不是如此了,五脏之间的生克其实意义更加接近“胜制”,也就是胜利和制约意思。
因为五脏之间毕竟血肉相连,它们是为同一个整体服务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不可能如五行之间的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中医上将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描述为五种,分别为:1.相生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这种关系即为滋生,就是你好我也好,你强我也强,你富我也富。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与调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西医学相比,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五脏的认识及其调理方法。
一、五脏的认识中医将五脏分别为:心、肝、脾、肺、肾。
每个脏腑在中医理论中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1. 心:被称为“君主”,主管血脉、心理活动和意识。
中医认为,心脏主管血液循环,血液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运行于全身各处,以供给氧气和养分。
心脏与情绪也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心脏不仅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2. 肝:被称为“将军”,主管血液的储藏和调节。
肝脏不仅负责解毒,还能合成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胆汁,对于调节血流量和储存血液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肝脏还能影响情绪和情感的稳定,中医认为肝脏与情绪的失衡有关。
3. 脾:被称为“大将军”,主管消化、吸收和运输。
脾脏主要参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负责将食物转化为养分,然后分发给全身各个器官。
脾脏的运输功能也与血液有关,中医认为脾脏控制血液的运输功能。
4. 肺:被称为“将军的智囊”,主管呼吸和气血运行。
肺脏负责吸入氧气,并将氧气传递给血液,然后运送到全身各部位。
肺脏还参与调节和控制气血的循环,与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有关。
5. 肾:被称为“将军的根本”,主管生命活动和生殖。
肾脏负责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分平衡,同时也参与人体的生殖和生长发育过程。
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的根本,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二、五脏的调理中医注重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来达到治疗和维持健康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调理方法。
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五脏的影响,因此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五脏的健康非常重要。
比如,心脏喜欢苦味,适当食用一些苦味食物有助于心脏的健康。
肝脏喜欢酸味,应适当增加一些酸味食物。
脾脏喜欢甜味,肺脏喜欢辛味,肾脏喜欢咸味。
此外,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的差异,中医还会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
中医五脏,心,肺,脾,肝,肾温馨提示:本站发布的中医五脏,心,肺,脾,肝,肾仅供参考,若按摩、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专业医师。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一、心(附:心包络)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一)心的解剖形态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
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二)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中医说五脏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
其中,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它们如同人体的五大支柱,支撑着生命的运转。
心,被称为“君主之官”,位居人体最高,主血脉、主神志。
心藏神,心主血脉,心脉畅通,则血脉流畅,精神充沛。
心主神志,心神安宁,则精神愉悦,思维敏捷。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肝,名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藏血。
肝藏魂,肝主疏泄,肝气畅达,则情志舒畅,气血调和。
肝藏血,肝血充足,则筋骨强健,血脉通畅。
古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脾,被誉为“仓廪之官”,主运化、统血。
脾藏意,脾主运化,脾脏健运,则水谷精微得以化生,气血充足。
脾统血,脾脏固摄,则血液循行有序,不致外溢。
正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说:“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主气、司呼吸。
肺藏魄,肺主气,肺气充足,则呼吸均匀,气息顺畅。
肺司呼吸,肺脏调匀,则皮肤润泽,毛发荣养。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肾,誉为“作强之官”,主水、藏精。
肾藏志,肾主水,肾脏健康,则水液代谢正常,体液平衡。
肾藏精,肾精充足,则筋骨强健,生殖旺盛。
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五脏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心肝相生,心火可以温暖肝木,肝木可以疏泄心火;脾肺相生,脾土可以生肺金,肺金可以生肾水;肝肾相生,肝木可以生肾水,肾水可以生肝木;心肾相交,心火可以下交肾水,肾水可以上济心火。
然而,五脏亦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心火过旺,可以克制肝木,导致肝气郁结;肝木过旺,可以克制脾土,导致脾虚湿盛;脾土过旺,可以克制肺金,导致肺气郁闭;肺金过旺,可以克制肾水,导致肾水不足。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往往注重调理五脏,使它们恢复平衡状态。
如疏肝解郁、健脾益气、滋阴降火、补肾壮腰等,都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五脏六腑及其相关关系(配八卦五行图)“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器血量的功能。
脾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运输全身的功能。
肺“管呼吸,主气”,肾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能。
小肠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后分别清浊。
胆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
胃受纳食物,再经脾将营养输出,以供养全身。
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之物,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膀胱主要是贮藏和排泄尿液。
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人的五脏六腑也体现了五行法的对立统一的规律。
具体地说,属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耳朵,骨)生于木行的肝和胆(眼睛,肌肉);肝和胆生于火行的心脏和小肠(舌,脉);心脏和小肠生于土行的脾脏和胃(口,肉);脾脏和胃生于金行的肺和大肠(皮毛,鼻);肺和大肠生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耳,骨)。
相反,属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克于火行的心脏和小肠(舌,脉);心脏和小肠克于金行的肺和大肠(皮毛,鼻);肺和大肠克于木行的肝和胆(眼睛,肌肉);肝和胆克于土行的脾脏和胃(口,肉);脾脏和胃克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
人体是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运行的一个整体。
如果其中某一个部位(或器官)薄弱或者是衰退,那么这个整体会发生疾病或者是消失。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人体各部位的别称
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会用到大量的词语或成语,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总结积累约定俗成的,还有一部分来自佛教的:如“天女散花”、“继承衣钵”等等。
除此以外,有一部分来自我们自身,被称其为人体各部的别称:
头脑称为首领,眉目称为线索,
须眉称为大丈夫,面首称为奸夫;
心腹称为亲信,胃口称为食量;
心肠称为本性,心肝称为宝贝;
口齿称为口才,手面称为场面;
手足称为兄弟,骨肉称为亲人;
背心称为马甲,心血称为精力;
手腕称为手段,体面称为漂亮;
股肱称为得力助手。
医考必考要点:五脏六腑别称
五脏六腑的别称是中医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点,每年必考1-3题。
小编特将医师考试大纲细则中涉及到的所有的五脏六腑别称都摘出来,总结如下,希望大家认真背一背,这几分就拿到手了。
心
心为君主之官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
心为火脏
肺
肺为娇脏,又名华盖
肺者气之本
肺为气之主
肺为水之上源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脾
脾为后天之本
脾胃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肝
肝者将军之官
肝藏血而为血海
肝为刚脏
肾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腰者,肾之府
肾为气之根
胆
胆有中精之府,清净之府,中清之府之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胃
胃为太仓
胃为水谷之海
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小肠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主液。
大肠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主津
膀胱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膀胱为津液之府
三焦
三焦者,中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三焦为孤府
脑
脑为元神之府
脑为髓之海。
中脏腑名词解释中脏腑,又称五脏六腑、五藏六府,是中医学把人体内的重要器官组织联系起来,定义出来的一种生理系统和机能单元,即人体的要脏器官系统。
中脏腑名词解释,它主要包括心、肺、脾、肝、肾五藏,以及大肠、小肠、胃、胆囊共六府。
以下就来介绍它们的组成和功能。
心藏:乃是位于胸腔内的一种组织,比大脑还要重要,它是调节生理机能和调节脏络气血的重要中枢。
心藏的功能是统领、调节、控制人体内部组织的机能,调节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全身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可促进全身活动。
肺藏:肺藏位于胸腔内,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完成呼吸,同时还可以吸收肺泡囊中的液体分子,排出体内的废气,保持人体内细胞在恒定水平上的新陈代谢;它还起到了给心肺供氧、祛除体内毒素、保护心脏功能的作用。
脾藏:脾藏位于腹腔内,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人体的水湿,维护体内的气血活动、营养以及免疫力,改善营养状况,为体内的新陈代谢提供物质支持;同时它还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保护体内的水蒸气系统。
肝藏:肝藏位于腹腔内,是人体一个重要的排毒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血液中的常量,如蛋白质、质量、糖类、酶、激素,促进血液中毒素、废物、病毒和细菌的排出,还可以维持肝脏正常的排毒功能和清除有害物质,从而维护人体内环境的健康。
肾藏:肾藏位于腹腔内,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调节血液的中性粒子,调节血液压力,同时它还可以帮助分解蛋白质、脂肪、糖类和激素;它还能控制体内的酸碱平衡,维持体内的稳态,并有助于补充营养物质。
大肠府:大肠府位于腹腔内,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素、消化有机物质,以及过滤和排出废物;它还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营养强化,对人体的疾病预防、营养补充和免疫活性有重要的作用。
小肠府:小肠府位于腹腔内,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消化有机物质,同时促进有机物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吸收,促进液体和气体的交换;它还能参与免疫和解毒功能,促进肠道液体、营养物质的循环,保护体内组织,并有利于体内病毒、细菌等有害物质的清除。
必考要点:五脏六腑经络别称
心
心为君主之官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
心为火脏
血府
主主血脉,前提心血充沛脉道通利,心血充盈
阳中之阳
肺
肺为娇脏,又名华盖
肺者气之本
肺为气之主
肺为水之上源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阳中之阴
脾
脾为后天之本
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阴中之至阴
肝
肝者将军之官
肝藏血而为血海
肝为刚脏
阴中之阳
肾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腰者,肾之府
肾为气之根
阴中之阴
胆
胆有中精之府,清净之府,
中清之府之称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胃
胃为太仓
胃为水谷之海
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小肠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主液。
大肠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主津
膀胱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膀胱为津液之府
三焦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三焦为孤府
脑
脑为元神之府
脑为髓之海
督脉
阳脉之海
任脉
阴脉之海
冲脉
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
头
诸阳之会
带脉
约束纵行诸经
肝魂怒风轮黑睛
心神喜血轮两眦
脾意思肉轮胞睑
肺魄忧气轮白睛
肾志恐水轮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