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健康 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存在于环境中,对人类和动物体内的激素产生影响,干扰机体正常内分泌物质的合成与代谢、激活或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又称第一环境)次生环境和: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又称第二环境)。
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环境基因组计划:采用先进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细胞水平、蛋白质水平及基因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揭示某些环境相关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多种环境因素的致病机制及人群易感性或耐受性的差异,丰富环境卫生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推动环境卫生学的发展。
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受到严重损害之前,在不同水平(分子、细胞、个体等)上因受环境污染物影响而异常化的信号指标。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及其存在的生态综合体。
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2.简述环境卫生学研究的对象。
答:自然环境:天然存在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生活环境: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3.简述环境因素的属性分类。
答: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社会心理因素。
(1)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2)化学因素(3)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环境中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生物性变应原。
(4)社会心理因素:又称社会文化环境。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护理学导论》课程作业(必做)姓名:学号:年级:学习中心:—————————————————————————————第一章护理学的发展和基本概念一、问答题1.南丁格尔对护理学的贡献有哪些?答:(1)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训练学校,为护理教育奠定了基础。
(2)在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信念基础上创立了第一个护理哲学(3)写了大量著作,其中《护理札记》、<医院札记》最著名。
2.为什么说护理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答:护理学的知识为人类社会服务,也是满足人类需要的艺术,运用沟通技术了解护理对象的心理活动,用爱心关心病人、呵护病人,选择适当护理手段满足个人、家庭、社区健康的需要,为人类的健康发扬奉献精神并对人类健康负有社会责任。
3.护理发展的3个阶段演变过程及其特点?答:第一阶段: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1860年至20世纪40年代)。
是护理学发展的重要年代。
在此年代,医护工作开始分工,护理职业初步形成,现代护理学的基本内容开始形成。
第二阶段:以患者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
新的医学模式引发了医学科学的根本变革,人们开始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提示医学的属性。
从个体和群体角度研究疾病的发生与各种社会因素的关系。
从自然到社会各个层面研究疾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医护关系和护士的角色功能都在发生变化,护患关系开始出现明显改善。
第三阶段: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
护理工作从附属于医疗的技术职业转变为较为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事业。
护理服务范围扩展到疾病的全过程,护理服务对象不仅包括患者,还包括需要获得健康知识的所有人群。
护理工作场所从医院向家庭、社区及所有有人的地方,根据不同的人制度不同的护理工作任务。
护理学科也成为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性科学。
4.什么是护理学?你对护理的价值过程是怎么认识的?答: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包括医学、心理学、伦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形成护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应用于个人、家庭、社区的医疗护理和健康保健服务。
环境与健康教案教案标题:环境与健康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认识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2. 掌握保护环境和促进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
教学内容:1.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a. 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
b. 健康对环境的影响:健康生活习惯、环保行为等。
2. 环境保护知识a. 节约能源:合理使用电力、水资源等。
b. 减少污染:垃圾分类、废物回收等。
c. 保护自然环境: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3. 健康生活习惯a. 饮食健康: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
b. 锻炼身体: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体态等。
c. 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清洁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环境与健康的思考。
2. 知识讲解:介绍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讲解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和健康对环境的影响。
3. 环境保护知识学习:分组讨论,学生自主搜索和整理相关知识,然后进行展示和分享。
4. 健康生活习惯培养: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并分享一周的健康生活计划,包括饮食、运动和个人卫生等方面。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环境和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6.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庭中的环境保护和健康习惯,并写一篇小结。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展示和分享的评价。
2. 学生设计的健康生活计划的评价。
3. 学生完成的作业的评价。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环境污染情况。
2. 网络或图书馆中的相关资料。
3. 小组活动和讨论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反思:1. 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
2. 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他们能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自然环境》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爱环境的认识。
2.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包括气候、地形、植被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地调查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自然环境的观点和意义。
2.气候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3.地形的分类和特点。
4.植被的分类和分布。
5.动物的适应环境和生存方式。
三、教学重点:1.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珍爱方法。
2.气候、地形、植被的基本知识。
3.实地调查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难点:1.气候、地形、植被之间的互相干系。
2.动植物如何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
五、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环境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自然环境的奇异的地方。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和奇奥,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
2.进修:教师讲解自然环境的观点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地形、植被等基本知识。
3.实地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让他们亲自感受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特点。
4.讨论:学生就所学内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5.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珍爱方法。
七、教学评判:1.教室表现: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表现情况。
2.作业表现: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实地调查报告:学生的实地调查报告质量和深度。
八、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自然环境的图片和视频。
2.教材:选用相关的教材和教学资料。
3.实地考察地点:选择适合的实地考察地点,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环境的魅力。
九、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是否切近学生生活,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能否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评判是否客观公正,能否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环境卫生学――第二章环境与健康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1.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人类主要生活于地球表层。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可划分为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动植物活动的生态系统(又称为生物圈)。
2.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无机盐类、氨基酸等)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都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之中。
由于长期进化过程而逐渐地建立起了相互协调和相互补偿的关系,使得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这称为生态平衡。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维系生物种群间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纽带和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即在生态环境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锁链关系。
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
而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又彼此交错构成食物网。
食物链对环境中物质的转移和累积有重要影响。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的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中的浓度。
即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这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如果与环境中的浓度相比,这种生物放大作用可达千倍、万倍,从而损害人类的健康。
世界上已经确认的环境公害病:水俣病、痛痛病都与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有关。
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全球气候变暖大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能够吸收由地球发射的波长较长的辐射,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这相同于人工温室作用,故称“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全球气候变暖将对热相关死亡人数产生重大影响。
热浪冲击可能会导致心脏、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对老人、儿童及病人,可导致热胁迫死亡率急剧上升;许多虫媒疾病属于温度敏感型,全球气候变暖将使虫媒疾病流行范围扩大;其他经水、食物传播的疾病也可能出现地区分布的扩展和传播时间延长;此外,气候变暖可导致全球平均降水量增加,冰雪覆盖大陆地面积缩小。
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规定范文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是一个关乎员工的身心健康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议题。
为了确保员工在工作中的安全与健康,同时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下面是一个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规定的范本,以供参考。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及其所属分支机构或子公司的所有员工。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保障员工的身体、心理健康,同时减少工作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第四条:本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的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明确相关职责和组织架构。
第五条:本公司应当制定详细的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制度和程序,定期进行培训和审核,并建立相应的记录和报告制度。
第二章:职业安全与健康第六条:本公司应当根据工作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详细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工作场所的安全设施、作业规程、防护措施等。
第七条:本公司应当定期组织职业卫生监测,确保工作环境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第八条:本公司应当根据员工的工作特点和身体状况,制定适宜的职业健康检查制度,并确保员工按时参加检查。
第九条:本公司应当建立职业安全与健康事故应急救援机制,保证及时有效地处理职业安全与健康事故,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第三章:环境保护第十条:本公司应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符合相关环境法律法规要求。
第十一条:本公司应当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制定详细的环境保护措施,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清洁生产、废物排放控制等工作。
第十二条:本公司应当建立环境事故应急预案,规定应急响应流程,并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
第四章:监督与惩罚第十三条:本公司应当建立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监督机构,负责监督和检查相关工作的贯彻执行情况。
第十四条:对于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本公司将按照公司内部规定进行相关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降职甚至终止劳动合同。
《环境与健康》作业设计方案一、引言环境与健康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人类健康与环境密不可分。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不仅能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目标1.了解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认识环境对健康的影响;2.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思考。
三、作业内容1.搜集相关文献,了解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包括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等;2.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同学们对环境与健康的认识和态度;3.分析调查结果,提出改善环境与健康的建议;4.展开小组讨论,探讨环境与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5.撰写作业报告,总结调查结果和讨论成果。
四、作业步骤1.分组:学生自行组成小组,每组3-5人;2.搜集资料:每组成员负责搜集关于环境与健康的文献资料;3.设计问卷:每组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包括环境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态度及行为等方面;4.调查实施:每组成员负责向同学们发放问卷并进行调查;5.数据分析:每组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6.小组讨论:每组就调查结果展开讨论,提出改善环境与健康的建议;7.撰写报告: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报告,包括调查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内容;8.展示交流:每组向全班展示调查结果和讨论成果。
五、评分标准1.调查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2.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度;3.讨论结果的合理性和创新性;4.作业报告的完整性和逻辑性;5.小组展示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总结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调查和讨论,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从中获得收获,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健康素养,为创建美好的环境和健康的生活做出贡献。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核心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认知和感知水平。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学习:学生需仔细阅读《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课程资料,了解植被的类型、分布及与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 案例分析:选择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亚马逊雨林或戈壁沙漠),分析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及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气候数据、土壤类型、植被种类等,并绘制简要的地理示意图。
3.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就所选地区的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展开讨论,并记录下小组内的观点和疑问。
4. 实践操作:学生需实地观察校园或周边地区的植被状况,记录植被种类、生长状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联,尝试分析校园植被的分布特点及其对校园微环境的影响。
5. 作业报告:学生需将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及实践观察的结果汇总成一份完整的作业报告,报告中应包括所选地区的植被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详细分析,以及校园植被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所学知识对实际地理现象进行分析。
2. 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部分,学生需保证所收集和记录的数据真实可靠,分析过程合理,结论准确。
3. 小组讨论应积极参与,记录下小组内每位成员的观点和疑问,并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在报告中有所体现。
4. 作业报告应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简练,图表清晰,且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及作业报告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包括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及报告的完成质量等方面。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指出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地球环境保育作业1. 地球环境保育的重要性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家园,而地球环境的破坏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地球环境保育变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和气候变化等几个方面详细探讨地球环境保育的重要性。
1.1 自然环境地球上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森林、土壤、水和空气等。
这些资源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然而,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利用,地球的自然环境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森林遭到砍伐、土壤遭受污染、水资源变得稀缺、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都在不断加剧。
地球环境保育的重要性就在于维护自然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生态平衡地球上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而微妙的生态平衡。
每一个物种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其中某一物种遭到破坏,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物种的存在和繁衍。
例如,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还能调节气候、保持水源等。
保护森林就是保护生态平衡,维护地球的健康和稳定。
1.3 气候变化地球的气候变化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人类活动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的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引发了许多严重的后果,例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这些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威胁,更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因此,地球环境保育就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2. 地球环境保育的措施为了保护地球环境,减缓气候变化并维护生态平衡,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措施:2.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各国通过限制工业排放、推广清洁能源、提升能源效率等方式,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此外,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也是减少个人排放量的重要途径。
2.2 促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地球环境保育的核心理念之一。
这意味着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权益。
第二章自然环境与健康作业
(一)判断正误
0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同影响所致的环境称为原生环境。
(错误)0生态系统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所共同构成的功能系统。
(正确)
0指进入环境并能够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或因素成为环境污染物。
(正确)
0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多为急性中毒。
(错误)
0环境污染具有多样性、广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正确)
0一氧化硫可以与水混合而成酸雨。
(错误)
0PM2.5与PM10相比颗粒直径小,富含的有毒、有害物质不如PM10对环境的污染的影响大。
(错误)0持续性蓄积危害多是由于毒物本身在体内的蓄积或毒物对机体的微小损害逐次累积所致。
(正确)0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危害,据统计,化学因素的致癌比例达90%。
(正确)
0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多与个体敏感度有关,与污染物浓度及作用时间无关。
(错误)(二)单选题
1.下列关于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B)人类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
2、下列哪项属于典型的次生环境(D )。
D. 城市
3、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类型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A)。
污染来源
4、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包括(D)。
以上都是
5、常见致癌化学物质不包括(B)。
硝酸盐
6、目前最主要的环境污染来源于B)。
工业污染
7、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中,生产性污染是指(A)。
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
8、下列哪项是物理性污染(B)。
B.噪音
9、1952年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造成1万多人死亡,污染物为 C)烟尘和二氧化硫
10、环境污染对人体危害比较多见的是(B )。
慢性中毒
1某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逐渐转移而是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逐级增高的作用是(生物富集作用)
1机体与环境的统一是(人和环境保持着复杂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1大气中常见的致癌物是(石棉尘,苯并芘)
1生物间物质和能量的传递主要通过(食物链)
1当期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三废污染)
1生态平衡是指(外界环境中生物之间,生物环境之间的动态)
1环境中的主要致癌因素是(化学有害因素)
1当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下列因素中最主要的是(环境因素)
1构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
1机体对少量环境污染物作用的反应是(正常调节)
1生物间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的形式为(食物链)
1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噪声)
1环境中无机汞通过什么途径成为甲基汞(生物转化作用)
(三)多项选择
1、环境的构成因素包括(ABC )。
D.社会因素
2、公害是指受哪些污染导致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以致影响人的生活和健康(ABC )。
D.电离辐射
3、环境污染物的来源(ABD )。
C.生物性污染
4、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特殊毒性作用包括(ABCD)。
5、常见的污染气体(ABCD )。
6、生物圈包括哪些(ABCD )。
7减少城市噪声污染的措施(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