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概要
- 格式:doc
- 大小:5.66 MB
- 文档页数:8
新城规划方案第1篇新城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城市品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某地区决定开发一片新城区。
本规划方案旨在为新城区的建设提供科学、合理、可行的指导。
二、规划目标1. 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3.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规划原则1.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2.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3. 人本导向,注重民生。
4. 创新驱动,持续发展。
四、规划内容1. 空间布局规划(1)居住用地:合理配置住宅用地,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需求,构建多样化的居住环境。
(2)公共设施用地:按照城市功能需求,合理布局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设施用地。
(3)商业服务业用地:结合城市发展方向,规划商业、商务、休闲等用地,促进产业发展。
(4)工业用地: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5)绿地与开敞空间:加大生态绿地、公园等开敞空间的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2. 基础设施规划(1)交通设施: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内外联系。
(2)给排水设施:优化给排水系统,确保城市用水安全和污水达标排放。
(3)能源设施:合理布局电力、燃气等能源设施,保障城市能源供应。
(4)通信设施: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教育设施:完善教育设施布局,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
(2)医疗卫生设施: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3)文化设施: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4)体育设施: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市民身体素质。
4. 生态环境规划(1)生态保护:严格保护生态敏感区和生态红线,维护生态安全。
新城区开发建设实施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我的办公桌上,那一瞬间,关于新城区开发建设的想法就像潮水一样涌入我的脑海。
我拿起笔,让思绪在纸上自由流淌。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新城区的开发建设,不仅仅是土地的利用和建筑物的堆砌,更是一个区域发展的新起点。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区。
1.背景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功能的拓展对现有城区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缓解这一压力,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势在必行。
2.目标定位新城区将定位为集居住、商业、文化、教育、科研、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力求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二、规划布局1.功能分区新城区将分为居住区、商业区、文化教育区、科研创新区、休闲度假区等几个功能区域,每个区域都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2.交通规划交通是城市的血脉,新城区的交通规划要充分考虑各区域的连通性。
我们将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私家车为辅的交通体系,确保居民的出行便利。
三、基础设施建设1.供水供电新城区的供水供电设施将采用最先进的技术,确保24小时不间断供应,满足居民和企业的需求。
2.排污排水我们将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确保新城区的排水系统高效、环保。
四、产业发展1.产业结构新城区将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2.政策扶持政府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新城区,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五、生态环境建设1.绿化景观新城区的绿化景观设计将注重生态平衡,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
2.环保理念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将严格遵循环保理念,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六、社会事务管理1.社区服务新城区将设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提供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全方位服务。
2.公共安全我们将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确保新城区的居民生活安全、和谐。
七、实施步骤1.前期调研对现有资源进行详细调研,为后续开发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余杭临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余杭临平新城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
作为杭州的东大门,这座新兴城市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造一个宜居的城市,必须对其核心区进行合理规划和城市设计。
首先,余杭临平新城核心区的城市设计应该注重人性化。
城市的发展应该服务于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因此,城市规划应该注重步行和骑行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
同时,城市空间布局应注重居民的日常需求,包括住宅、商业、教育、医疗、娱乐等。
公共设施应该充足,并且易于到达,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其次,城市设计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
余杭临平新城核心区的规划应该考虑到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绿色空间和公园应该得到合理规划和布局,以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保护生态平衡。
此外,城市设计应该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绿色建筑设计,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再次,余杭临平新城核心区的城市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公平和包容性。
城市应该为所有社会阶层的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和福利。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有相应的社会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
这样可以促进社会共享和融合。
此外,城市的规划应该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经验。
最后,城市设计应该注重区域整合和协调发展。
余杭临平新城核心区的规划应与周边地区的规划相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发展整体。
不同区域之间的交通互通应得到重视,以便居民可以方便快捷地前往其他区域。
在城市设计中,应考虑到交通枢纽和城市中心的位置,以便提供良好的交通和商业枢纽。
此外,城市设计应该注重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区域的发展。
综上所述,余杭临平新城核心区的城市设计应注重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和包容性以及区域整合和协调发展。
这样才能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当地政府和规划部门应积极推动合理规划和设计,并与居民保持紧密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努力打造一个宜居、和谐、繁荣的城市。
在安宁区启动新城建设。
将主要发展行政办公、金融、文化、教育、体育、商贸、居住、高新技术产业等,以带动城市西部各项事业的发展,缓解城关中心区的压力,使兰州市平衡发展。
山水丝路,活力新城——兰州新城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前言世纪更替,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兰州这片神奇的土地,形成了金城地理,人文,历史,景观的独特魅力。
在自然力以及不断增加的人力作用下,这种历史发展持续地发生着变化。
远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地方生息、繁衍,从事狩错和农牧业生产,先后创造了灿烂的马家窑和齐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曾经的古丝绸之路重镇,新亚欧大陆桥的枢纽。
1999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兰州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二十一世纪兰州城市发展的动力, 将更多的来自本身的凝聚力。
与现有城市中心区分处黄河两岸的世纪新城,将使兰州具备独特的气质,完备的功能,优美的环境。
它将和原有的城市中心并列,构成整体,为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城市空间体验,成为兰州的活力中心。
1.概述兰州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城市,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
位于东经102.30-104.30,北纬35.51-38之间,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气温10℃,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
兰州是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的中心。
闻名全国的“瓜果城”。
旅游资源丰富,是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
是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
铁路干线交汇处,重要的集装箱转运中心。
新扩建的兰州中川机场黄河兰州段航运正在开发之中,现已开通近40公里的市内旅游航道。
兰州市辖皋兰、榆中、永登三县和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五区,90个乡镇、40个街道办事处、804个行政村,总面积13085.6平方公里,全市人口314万。
XXXX新城核心区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一条篮宝石项链,串联几多半岛栖居三个城市功能核,谐唱一曲绿色新区蓝宝石项链:以生态,人文,宜居宜业为目标, XX新城核心区的设计充分考虑场地特性,将现有的滞洪水库分解成连续的雨洪管理系统,并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 成为城市景观的确基础设施,是新城区的蓝宝石项链,节约使用土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土地价值;绿道网络:以绿宝石项链为骨架,建立多条斜向绿道,并于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相结合,构成宜人的绿色交通和游憩网络,这是新城建设的生态与人文的基础结构,居住和办公及行政等功能的布局都将充分利用绿色网络的优越条件来布局, 并从中获得持续的生态和健康效益;地铁为核:新城布局以地铁站为中心,组织交通网络,充分发挥XX主城区的联系优势,形成紧凑与节约型城市结构;“三心一链”:城市功能布局充分考虑土地的混合使用,强调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和共生、排斥关系,体现在“三心一链”的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三心之间相对独立,又通过步行绿道建立相互联系,同时各自都有方便独立的对外联系,互不干扰。
会议、展览中心布局在核心区南部外围,更是考虑到大体量单一功能体对城市生活和交通的干扰弊端以及本身对外部交通的依赖性。
目录一、规划依据 (3)二、区位分析 (3)三、现状分析 (4)四、总体构思 (5)五、方案特色 (5)六、规划结构及功能分区 (8)七、交通系统规划 (10)八、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11)九、建筑形态设计 (15)十、地下空间规划 (16)十一、竖向规划 (17)十二、分期建设 (17)十三、地块划分 (17)十四、经济技术指标 (17)十五、投资估算 (18)一、规划依据1.XX市XX新城核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方案的征集书及有关答疑文件2.《XX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3.《XX新城规划(2005---2020)》部分内容4.国家及地方规范、法规5.现场踏勘、访谈获得的资料二、区位分析2.1 XX概况XX,地处XX南郊平原,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目录一、现状概况...................................................................................................................................... - 2 -(一)地理区位........................................................................................................................... - 2 - (二)现状分析........................................................................................................................... - 2 - 二、规划设计依据,指导思想和控制体系..................................................................................... - 2 -(一)规划设计依据 .................................................................................................................. - 2 - (二)规划指导思想 .................................................................................................................. - 2 - (三)新城建设的基本原则 ...................................................................................................... - 3 - (四)规划控制体系 .................................................................................................................. - 3 - 三、用地布局控制.............................................................................................................................. - 3 -(一)用地功能组织和地块划分 .............................................................................................. - 3 - (二)地块性质........................................................................................................................... - 4 - (三)用地性质兼容性控制 ...................................................................................................... - 4 - 四、地块使用强度控制 ..................................................................................................................... - 4 -(一)控制原则........................................................................................................................... - 4 - (二)控制内容........................................................................................................................... - 5 - (三)控制指标........................................................................................................................... - 5 - 五、道路竖向控制.............................................................................................................................. - 5 -(一)道路网布置 ...................................................................................................................... - 5 - (三)道路工程技术指标要求 .................................................................................................. - 7 - (四)道路交通设施布置 .......................................................................................................... - 7 - 六、地块配建设施控制 ..................................................................................................................... - 7 -(一)配建要求........................................................................................................................... - 7 - (二)配建设施........................................................................................................................... - 7 - 七、地块建设要求控制...................................................................................................................... - 8 -(一)建筑后退红线控制........................................................................................................... - 8 - (二)后退边界控制................................................................................................................... - 8 - (三)出入口方位及数量控制................................................................................................... - 8 - 八、景观风貌引导控制...................................................................................................................... - 8 -(一)本区风貌景观定位........................................................................................................... - 8 -九、指标变更控制.............................................................................................................................. - 9 -十、给水排水规划.............................................................................................................................. - 9 -(一)给水规划........................................................................................................................... - 9 - (二)排水规划......................................................................................................................... - 10 - 十一、电力电信规划........................................................................................................................ - 10 - (一)电力规划......................................................................................................................... - 10 - (二)邮政、电信、移动通信、广播电视 ............................................................................ - 11 - 十二、实施规划的措施与建议........................................................................................................ - 11 - 十三、附则........................................................................................................................................ - 11 -一、现状概况(一)地理区位吉凤经济开发区即为现在的新城区,以乾州组团为中心,沿吉凤大道和发展大道向外延伸,吉凤经济开发区周边由小寨群山、大寨群山等山体围合,其内有万榕江、湾溪河等河流穿城而过。
新城区开发建设实施方案新城区开发建设实施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设施建设:新城区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道路、桥梁、给排水系统、电力系统等。
要建设现代化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的交通承载能力。
同时,要建设完善的供水、供电、供气和污水处理系统,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 住宅区规划与建设:新城区要合理规划住宅区,注重环境友好和居民生活质量。
要划定不同功能区域,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公园绿地等,确保不同功能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同时,要推动高品质的住宅建设,提高住房的品质和居住环境,提供多样化的住宅供应。
3. 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新城区要积极引进优质的企业和产业,以带动经济的发展。
要制定全面的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
同时,要注重创新创业环境的建设,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人才和资本的投入。
4. 文化教育和社区建设:新城区要注重文化教育和社区建设。
要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活动。
同时,要建设学校、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等,为居民提供教育和社区服务。
要注重社区的规划和管理,营造和谐、安全的社区环境。
5.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新城区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同时,要推动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高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要鼓励居民参与环保和生态建设,提高环境意识和生态素质。
以上是新城区开发建设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实施细节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制定和调整。
成都市青羊区新城区城市设计项目概况青羊区为成都市六城区之一,位于成都市中西部,是成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核心。
青羊新城区位于青羊区西部的苏坡、文家乡范围内,铁路西环线以西、成飞空军基地以东、武侯区以北、清水河以南,总用地面积约10.6km2。
本城市设计根据项目定位和功能要求,结合区域资源条件、土地现状特征等,在用地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城市设计,提出满足城市规划条件的设计方案。
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区行政办公大楼和体育公园为主的中心区和光华大道与成飞大道沿线地区。
城市设计原则·服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
·尊重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地域特色景观。
·营造以人为本的交通体系。
·配置完善的服务设施;可操作性。
工作主要内容1.项目的策划与研究(1)青羊区城市建设研究(2)城区空间拓展战略(3)城市建设的水文化(4)新城区重要建设项目2.控制性规划内容(1)规划结构以上一层次规划为指导,在对土地使用现状、土地权属、批租资料等的调查基础上,综合分析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成因,研究经济区位及土地价值变化对本区发展建设带来的各种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确定了“一轴、两带、五大片区”的用地布局结构。
一轴:是指沿着成飞大道贯穿用地南北的生态绿轴,这条轴线依托成飞大道,由南自北联系了区行政中心、体育公园、文化中心、城市门户、展览中心、成飞基地,又是青羊新区主要通道和景观轴线。
两带:是指沿成温快速路和光华大道的发展带,其中沿着光华大道是新城区中心所在,是城区的公共服务中心和特色景观带,而沿着成温快速路则是城区的对外交通中心和物流商业发展带。
五大片区:“行政文化中心区”:主要位于光华大道两侧,规划拟将青羊区的行政中心迁至此处,也包括区一级的文化体育设施和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用地,总面积约2.2km2。
“北部综合发展区”:位于用地北部临近清水河,现状已有一些工厂、生活区和特殊用地,城市建设有一定基础,规划准备作为居住区为主的综合区域,计划安排居住人口3.5万人。
第一章总则第1条定西市新城区分区是定西市总体规划四大片区之一,新城区河东片区是新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河东片区的开发建设对于定西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完善有重要的作用。
第2条为了拉大定西城市骨架、缓解现有城市中心的压力,在定西市总体规划中,将城市中心北移、形成双心结构。
其中,河西的行政中心规划设计方案业已确定,现正处于实施阶段;为了配合行政中心功能,打造城市中心区和城市出入口形象,特开展对河东、高速路出入口地段的城市设计工作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
第3条规划依据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3.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和技术要求3.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3.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95)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7 《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3.8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3.9《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3.10《定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3.11《兰州都市圈规划》3.12《定西市城镇体系规划》3.1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3.14《定西市城市总体规划》3.15《甘肃省城乡规划制定管制办法》(甘建规【2010】19号)第4条规划原则与目标4.1 建立合理的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使城市建设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4.2 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一体化发展。
4.3 建立完善的居住社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整合、改善、提高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
4.4 建立完善的交通体系,形成高效、便捷的对外和对内交通网络。
4.5 营造高品质的空间环境,整体提升片区的城市空间形象。
4.6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需要,有效整合政府调控与市场投资的关系。
从零开始规划设计新城区在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领域中,打造一个全新的城区是一项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激动的任务。
从一片空地开始,构想、规划、建设一个新的城市区域,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涉及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初始阶段:构想与愿景在规划新城区之初,最重要的是明确一个清晰的愿景。
这个愿景应该包括对城市发展方向、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环境友好性等方面的设想。
通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可以确定这个新城区在未来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为后续的规划工作奠定基础。
土地规划与利用一块空地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土地的合理利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合理的土地利用还需要考虑到公共设施、交通布局、绿地保护等方面,以确保城市功能的完善和便利性。
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当规划设计新城区时,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
通过引入绿色建筑设计、节能减排措施、城市绿化等手段,可以降低城市对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这不仅有利于居民的生活质量,也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
社区建设与文化融合一个成功的新城区规划需要注重社区建设和文化融合。
通过打造多样化的社区空间,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互动机会,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新城区的规划设计中,应该注重传承和创新,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风貌。
规划设计新城区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并与时俱进地思考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和精心实施,我们可以打造出一个符合人们期待、兼顾生态环境、具有活力和韵味的新城区。
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建设美好的城市未来!未来城市规划和设计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关怀,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新区,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目标。
新城区城市建设基本情况新城区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北依大青山,辖区面积7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约55平方公里,农区约645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
按照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市建设“十年巨变”目标和“一核双圈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新城区紧紧围绕“城建靓区”发展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城区。
目前基本形成了建成区,成吉思汗特色景观区和东河新区3个约30平方公里的城市发展格局,现代化城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一、建设区该区块是新城区辖区内的旧城区,针对该区块,我区以拆迁改造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其承载功能和服务功能,打造更加宜居的现代化城区。
1.目前,拆迁改造的建设项目有42个,其中在建项目34个,拟建项目8个,总占地面积3672亩,总规划建筑面积876平方米,总投资近324亿元。
2. 在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方面,按照“新、亮、美、净、绿、畅”的标准,重点对该区块120条小街小巷,350个旧生活小区,核心区周边100余栋有碍市容观瞻的建筑物和20余处边角死角地块进行了维修整治、“穿衣带帽”和拆除改造,投入资金近20亿元。
二、成吉思汗特色景观区该区块是以成吉思汗大街为中轴线规划建设的一个新区,2002年启动。
该区块集中展现蒙元文化元素,是集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商业、居住等多功能的现代化城区。
目前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自治区体育馆和呼和浩特市体育场为中心的体育运动休闲区:以成吉思汗广场为中心的商贸金融服务区;以成吉思汗公园为中心的旅游休闲观光区。
该区块内先后引进建设项目83个,总占地1.6万亩,总规划建筑面积190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776亿元,现有33个项目竣工,35个项目在建,15个项目准备开工建设。
三、东河新区东河新区是我区正在规划建设的又一个新的区块,现正在进行东客站及周边市政配套设施建设。
目前清华大学规划院正在进一步完善该区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目标是将其打造成自治区重点交通枢纽和高档商业、金融、居住综合区。
会泽县新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及启动区规划汇报稿2018.04基础调研2018.01.18多部门访谈对接,明晰项目诉求,通过会议初步了解项目概况,深入场地开展调研,包括现场踏勘,资料收集等深度研析2018.01-2018.02基于搬迁安置为前提的新城发展深度研究,多次与总规所沟通,对接方案,整理思路。
初次汇报2018.02.13设计与管理,管理与实施,实施与设计,多维协调反馈形成阶段方案呈报2.13日部门阶段审议。
方案深化2018.02-2018.03落实2.13会议意见,满足先期安置需求深化设计。
形成宏观对标,中观导控,微观实施的完整方案。
1 增强城市文化品位,强调新城区文化特色,且与古城有所区别2 研究产业支撑,包括对旅游、温泉产业的拓展3 城市空间有待调整,包括:道路、功能布局、风貌特色等4 安置区一期选址建设打造现代化功能齐备,基础设施齐全,产城融合较好,致富带动效应突出的新型城市综合体——会泽新城扩大视角,从整体层面对会泽文化进行分析,选择最能代表会泽新城区的文化属性,塑造新城区文化形象。
城市文化塑造城市产业探究12依据自身条件和上位规划确定发展主题,根据主题遴选发展路径,确定产业功能板块。
城市空间优化3对初次方案城市空间及用地功能上进行调整,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城市功能。
安置区建设4对总体安置情况统筹把握,统计各组团安置情况,指导进一步安置区建设。
城市边缘区到城市会客厅的转变安置区修规5对一期安置情况进行具体规划,并对二期建设进行建议双轴定骨架一湖链两河廊轴织城网一带串三区确立迎宾主轴:以礼路、经五街双轴定骨架经五街(百米大街)交通+景观+展示宽度:60米控制距离:100米北接经三街,南连通宝路,全程3.8km以礼路交通+景观宽度:60米东接主城区,西至温泉小镇,规划范围内长度3.2km至主城区至温泉小镇以礼河以礼湖以礼河通礼河城市商业休闲带旅游生态景观带构建山水格局:以礼湖、以礼河、通礼河一湖链两河塑造宜人生活:5条街轴、3条景廊廊轴织城网经五街经三街以礼路经一街纬三路3.2km(范围内)3.8km4.3km2.4km1.6km以礼河旅游度假板块现代服务业板块休闲农业板块实现城市提升:一条文化轴带,三大功能板块一带串三区城市设计总图一期安置范围项目落点1234567810111213141415182091916212222242526222717291.游客接待中心2.精品度假酒店3.温泉疗养馆4.以礼湖广场5.精品购物街6.滨河休闲7.滨水美食街8.健身广场9.滨水绿道10.精品商住11.新城疗养院12.民俗文化手工艺馆13.新城文化中心14.会泽商业mall15.会泽商业休闲广场16.社区活动中心17.通礼河滨水公园18.滨水商业街19.商务快捷酒店20.Soho办公21.九年一贯制学校22.商业服务中心23.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4.派出所25.完全中学26.污水处理厂27.高线公园28.规划小学29.鱼洞河滨水公园30.云轨城市公园31.古驿文化公园22223128283028241城市文化塑造1.1 文化塑造主题1.2 文化塑造理念1.3 以礼河文化轴带会泽古城鱼洞河会泽水城红军扩军旧址红色文化彝族文化铜商文化以礼河铜商文化、红色文化、彝族文化——会泽县城及周边以礼河文化以礼河文化——会泽新城区围绕以礼河为主体,展现新城自身文化以礼河文化轴带彝族文化古迹及活动一条河诠释会泽的过去、现在、未来以礼河文化轴带过去现在未来人依赖水人利用水人与水共生道路修筑一年后以礼河洪水上涨,东川府知府崔乃镛捐资于以礼河修筑堤坝,使驿道畅通无阻,农田保障。
新城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概要新城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概要2、新城功能定位(1)兰州新城是兰州城市总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将与目前的城市中心共同组成未来“大兰州”的城市核心,与共同构成“一河两城”的城市结构,形成“一带双珠”的城市格局;(2)新城建设需要弥补城市现代化所必须的公共职能——如商贸流通、国际会展、科技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如剧院乐厅)、体育中心、金融中心、高档办公与酒店、商业性行政办公设施等;(3)新城将成为兰州市新的行政中心;(4)新城将作为未来兰州城市的标志性区域,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居住、工作和游憩环境,并树立兰州新的城市形象。
改综合结构分析间景观序列分析3、区位分析新城的核心区为“三滩”地区(迎门滩、马滩、崔家大滩),现状用地充足,土地资源较丰富,为优化道路沿线功能提供了充足的用地条件,也为城市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条件。
新城地区区位优势明显,道路交通便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次新城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规划范围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世纪大道规划设计范围北起植物园,南至北滨河路,东西至世纪大道红线两侧各100-200米范围内用地,规划设计用地面积约1顷。
(2)、新城行政办公中心(08号街坊)规划设计范围为《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08号地块及周边相关地块,规划面积约为100公顷。
(3)、北滨河路规划设计范围为位于兰州新城的东西两立交桥间的黄河沿岸滩地及道路控制绿线以外100米范围的空间区域,规划面积公顷。
河路平面及景观界面分析(4)、520号规划路规划设计范围为520号规划路最外控制线两侧各100米范围的地段,设计区用地约80公顷。
随着这三条大道的建设和府驻地的西迁,将向全社会表明兰州市政府建设兰州新城的决心和信心,加速启动兰州新城建设,促进第二市中心的形成。
通几条重点路段的开发建设,将带动新城开发的全面展开,并有效带动周边安宁、七里河、西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旧城改造,疏关中心区人口,缓解城关区建设压力,优化和完善城市结构,塑造新世纪兰州城市新形象,毫无疑问,三条大道是开户兰州城世纪发展之门的金钥匙。
新城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概要
新城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概要
河路平面及景观界面分析
(4)、520号规划路
规划设计范围为520号规划路最外控制线两侧各100米范围的地段,设计区用地约80公顷。
随着这三条大道的建设和府驻地的西迁,将向全社会表明兰州市政府建设兰州新城的决心和信心,加速启动兰州新城建设,促进第二市中心的形成。
通几条重点路段的开发建设,将带动新城开发的全面展开,并有效带动周边安宁、七里河、西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旧城改造,疏关中心区人口,缓解城关区建设压力,优化和完善城市结构,塑造新世纪兰州城市新形象,毫无疑问,三条大道是开户兰州城世纪发展之门的金钥匙。
二、规划概要
1、规划结构
本设计确定规划范围的规划结构为“一心、二轴、三线、一环、六区段”。
“一心”:行政中心与市民广场。
是区域的地理位置中心,城市开敞空间网络的中心,新区景观中心和灵魂。
“二轴”纪大道和518#路互相垂直的景观和发展主轴,以行政中心为基点向四面衍伸,使新区的空间发展结构更为丰富和全面。
(1)世纪大道主轴线:步行尺度为主的主体景观轴线,南北几乎贯通了整个新区,北接大青山,南连黄河,将成为兰新时期的地标,与行政中心一起,担负着塑造城市崭新形象的使命。
(2)518号规划路次轴线:链接新区东部教育区和西部农业种植区,以景观绿化与商业界面为主。
是世纪大道主轴线的充。
“三线”:以514#路、520#路、滨河路为三条城市发展引导轴线和景观轴线。
北滨河路:是连接兰州市各组团的主要干道里黄河风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以生态湿地公园为主结合桥头广场形成游憩性生态廊道。
520号规划路:连接新区中心迎、崔家大滩和马滩的三个部分,是进入新区的门户,通行能力突出,主要为商务界面街道,强调交通干道的景观意向。
安宁西路兰州旧城区有着直接的联系,为新区目前开发最多的区域,新区的开发必然由此开始向滨河方向延伸,我们在开发顺序上将其为初期商业开发的重点,以此带动整个新区的商业繁荣。
同时它是将来连接各个组团的城市发展轴线之一。
一环:调整12地土地平衡,由原来单纯的文化娱乐性质用地调整为商务、零售与文化娱乐混合,以此将左右两个商业区连成一片,形成界面连环形步行尺度商业街,整合得到更为集约化的结构模式促进土地利用的效率达到最高,达到商业繁荣。
并使群集效应向核内渗透六区段”:根据功能定位,将三条路及08号街坊划分为六个不同的区段,分别是:
Ⅰ区——商务办公区
Ⅱ区——行政中心区
Ⅲ区——商业服务区
Ⅳ区——文化娱乐区
Ⅴ区——文化商贸服务区
Ⅵ区——教育科研区
2、功能布局
Ⅰ区——商务办公区
本区段是世纪大道的514#路以北部分,规划沿世纪大道为新城商务办公区,考虑政府西迁后及沙井驿铁路编组站建设需要大量的办公建筑。
纪广场鸟瞰
Ⅱ区——行政中心区
本区段是世纪大道及新城的核心区,新城行政中心,新城世纪广场。
该地段规划布局为:纵轴序列、背负青山、面向川坪、南纳环水,东映青龙、西迎黄河、共生共兴。
518#路以南规划量宏伟的新城行政中心,横跨轴线作为广场和世纪大道的对景,行政中心中部是政府大会堂,其形式为雄伟壮丽的“世纪之门”政中心以此门为中心左右对称。
街坊北半部分中部规划为世纪广场,一半圆形水系环绕的新城中央公园分列广场两边,在东西0#规划路转弯处规划城市规划展览馆和会展中心,与行政中心共同围合广场,并形成520#路的对景,提升广场的文化品位。
区——商业服务区围绕行政中心外围,利用规划522#路设计步行商业街Ⅳ区——文化娱乐区本区段是世纪大道520#规划路以分,为文化娱乐区。
主要功能为完善新城区的文化功能。
创造与世纪广场相呼应的开敞空间,作为世纪广场景观高潮的延续和。
Ⅴ区——文化商贸服务区本区段是520#规划路为文化服务区。
在银滩桥头规划兰州文化艺术中心,以兰州大剧院为中心,围
四座主题文化场馆,由敦煌歌舞剧团、陇剧团、秦腔、交响乐团等文艺团体作为日常排练办公所用,以弘扬兰州文化艺术,以成银滩桥头的标志景观。
府大楼
3、在此段结合广电大厦设置黄河明珠塔,形成俯瞰眺望新城的制高点。
Ⅵ区——教育科研区创造富有明确地域文化特色的黄河沿岸空间序列,通过对银滩湿地公园和部分景观节点的重点设计造生态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湿地系统。
四、基础设施
根据《新城分区规划》、《兰州市近期建设规划》,兰州新城至2010年规划人口规模为33万人,建设用地控制规模为.77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为102.32平方米/人。
兰州新城基础设施条件优越,给水、雨水、污水、供电、燃气、供热相关规划,完全可满足33万人及规划用地内的基础设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