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921.50 KB
- 文档页数:19
化疗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化疗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化疗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2006-11-26基础医学论文化疗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化疗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作者:郭丽平陈瑞目的探讨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
方法分析呼吸科192例肺癌患者化疗发生52例化疗性静脉炎的原因,总结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措施。
结果通过对化疗性静脉炎的观察分析及护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结论消除各种危险因素,做到早期预防,能降低其发生率;做到合理干预,能提高其疗效,为患者减轻痛苦。
化学治疗静脉炎原因分析防治措施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静脉输液化疗药物是主要治疗手段。
化疗药物反复应用与长期静脉穿刺给药易引起静脉炎及药物外渗,造成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为57.6%)[2]. 1 临床资料自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我科共收治联合化疗的肺癌患者192例,年龄18—86岁。
发生化疗性静脉炎52例,男18例,女34例。
其中2005年4月至2006年4月化疗患者共39例,发生静脉炎13例,发生率为33%,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化疗患者45例,发生静脉炎14例,发生率约为31%;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化疗患者61例,发生静脉炎15例,发生率约为25%;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化疗患者47例,发生静脉炎10例,发生率约为21%.可见发生率逐渐降低。
52例化疗性静脉炎中,Ⅰ度39例,Ⅱ度12例,Ⅲ度1例。
2 用药方法均采用静脉滴注的方法。
3 判断标准根据主观感受和肉眼定性评价。
Ⅰ度:局部皮肤出现轻微的红肿、疼痛、灼热症状,沿着静脉走向出现轻微的条索样红线。
Ⅱ度: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灼热症状,有水泡形成。
Ⅲ度:静脉变黑变硬、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
4 原因分析 4.1毒性影响临床上化疗大部分为静脉给药,而化疗药物为化学制剂或生物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的各个周期,影响蛋白质的合成,造成组织细胞尤其是代谢活跃的’皮肤基底细胞、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死亡。
对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与护理探索/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对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与护理探索近年来笔者对我院肿瘤化疗患者针对化疗性静脉炎进行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化疗前准备工作1.1科学教育和心理护理:心理负担重,在接受化疗的患者,在肿瘤治疗中的治疗怀疑,另一方面有不良反应的恐惧。
卫生保健工作者应在化疗可达到化疗效果的通知,可能会出现化疗副作用,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使患者认识,消除恐惧,积极配合治疗。
化疗性静脉炎的介绍应该告诉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症状和原因,事件应及时。
解释是种态度,语音语调自然,以免加重化疗病人的恐惧。
1.2评价化疗与血管条件:使用高刺激性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长春瑞滨,环磷酰胺)化疗应建议患者深静脉置管的管理,特别是在外周血管条件差,需要多周期化疗。
采用锁骨下静脉导管和PICC导管化疗的顺利完成化疗,无一例发生静脉炎。
不适合或不同意与深静脉导管的患者使用,除了日常的护理需要个性化的护理。
2、预防化疗性静脉炎2.1血管穿刺的合理选择:选择以上几乎没有穿刺史7d弹性好的手腕,粗直血管穿刺避免神经,关节,肌腱,韧带。
避免重复穿刺相同的网站,首先在近端远端交替左、右侧穿刺,静脉穿刺一般不受静脉穿刺的上腔静脉综合征可以使用,但应注意血栓形成的危险。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应避免患侧静脉。
2.2合理选择注:使用精细输液过滤器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可有效防止微粒进入人体。
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与护理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其中包括化疗性静脉炎(Chemotherapy-Induced Venous Injury,CIVI)。
CIVI是化疗后造成的血管损伤,会导致静脉炎、并发症和治疗延误,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和困扰。
本文将介绍CIVI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希望能为化疗患者提供一些帮助,尽量减轻其不适症状。
CIVI的原因和症状CIVI的主要原因是化疗药品对血管的直接损伤和毒性作用。
化疗药品在输入体内后,进入到血液循环中,然后通过静脉注射或异物插管途径输注到患者体内。
这个过程中,化疗药品对静脉壁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导致血管壁发生损伤。
CIVI的主要症状包括:•疼痛:CIVI患者常常会出现疼痛症状,与静脉炎类似,疼痛强度和部位有所不同。
•肿胀:CIVI造成的局部肿胀在输液所在部位显而易见,有时候会延伸至远端。
•红肿发热:CIVI造成的区域会有明显的红肿和温热,有时会有发热现象。
•坏死:CIVI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就可能引起血管周围炎,进而导致组织坏死,甚至出现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CIVI的防治措施为了预防CIVI的发生,需要做好以下几点措施:1. 注射方式CIVI的产生与注射方式有关。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方式。
对于血流量较大的静脉,推荐采用缓慢注射方式,减缓药品对血管的损伤,从而降低CIVI的风险。
2. 输液速度在输液时,必须控制输液速度。
CIVI的发生与输液速度有关,一般来说,对于有化疗副作用的患者,最好采用慢速输液,流速不超过60滴/分。
如果患者有心功能不全、容量负荷过多、免疫功能低下等病史,要细心观察和控制输液速度,并且及时调整。
3. 维持通畅为了减轻CIVI患者的不适,输液操作时要注意保持静脉通畅。
要仔细观察输液管路的情况,并及时更换输液针头和输液包。
避免输液前后静脉过度插管,以免造成静脉局部炎症。
4. 机架、腕外环、抬高手臂做好输液准备,包括安装机架、立好腕外环、抬高患者手臂,保持输液过程中的状态稳定,有利于减轻CIVI的情况。
化疗性静脉炎名词解释化疗性静脉炎是一种由抗癌药物引起的静脉壁炎症,又称化疗静脉炎或发烧性血管炎。
它是一种常见的耐药性问题,发病率为27%至90%,主要发病群体是接受抗癌药物治疗的患者。
化疗性静脉炎是最常见的静脉壁炎症,也是对抗癌药物治疗期间最常见的耐药性症状之一。
它主要是由抗癌药物,如细胞毒性药物、抗肿瘤抗生素或一些其他高剂量放疗药物而引起。
化疗性静脉炎的症状可能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头晕、乏力、浅表性的疼痛或刺痛,以及皮肤到达入射静脉的地方发红、发热以及出现肿胀等。
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好处就是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耐药性,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治疗手段可以分为两类:非药物治疗(如外创性治疗、气体治疗)和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其中,外创性治疗包括对入射静脉附近的熔融化疗、激光治疗和机械拆线等,而药物治疗的治疗方案则可能包括使用抗炎药和抗生素以减少炎症。
不管患者采用何种治疗方案,要有效治疗化疗性静脉炎,必须要注意防止抗癌药物对患者皮肤产生不良反应,以及减少药物在静脉壁毒性方面可能存在的危害。
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时,护理人员应及时监测患者的病情,注意抗癌药物的剂量和耐受性,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患者患病的风险。
除此之外,为了降低抗癌药物可能存在的毒性,在护理过程中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在治疗前应先进行临床诊断,以便准确判断病情;积极采用局部护理,如给予正确的压力、温度和营养支持;及时采取纠正流体过多或不足的措施;积极应用抗感染措施,避免发生感染;对患者进行规范保暖,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休息,改善血液循环;在给药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应及时监测抗癌药物的耐受性,在必要时应及时调整抗癌药物的给药方案和剂量。
总之,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接受抗癌药物治疗期间有发热性病变或化疗性静脉炎时,应正确诊断患者的病情,遵循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及时采取纠正抗癌药物耐受性和毒性的措施,尽可能减少抗癌药物治疗期间所可能带来的不良及耐药性作用,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化疗静脉炎的护理措施简介化疗静脉炎是指在化疗过程中,由于静脉内注射的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症反应。
它是一种常见的副作用,症状包括疼痛、红肿、硬结和灼热感等。
化疗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正确的护理措施对于预防和处理化疗静脉炎至关重要。
预防措施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选择静脉通路是预防化疗静脉炎的关键措施之一。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例如静脉状况、化疗药物的性质和剂量等,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
常用的静脉通路包括外周静脉通路和中心静脉通路。
对于一些刺激性较大的化疗药物,应优先考虑使用中心静脉通路。
规范操作步骤规范操作步骤是预防化疗静脉炎的重要措施。
护理人员应该接受专业的培训,并熟悉操作流程。
在给患者进行静脉注射化疗药物之前,护理人员应该严格遵守洗手、消毒和穿戴手套等操作规范,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化疗静脉炎的征兆,及时采取措施。
护理人员应观察患者的注射部位,注意有无红肿、疼痛和硬结等症状,同时还需要询问患者有无灼热感、发热和寒战等感觉。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处理措施停止静脉注射一旦发现化疗静脉炎的症状,应立即停止静脉注射,并停止使用该静脉通路。
对于使用的化疗药物,需要妥善保存并向医生报告。
停止静脉注射可以减少炎症的扩散,防止进一步损伤。
高位抬举患肢在处理化疗静脉炎时,可采用高位抬举患肢的方式,以减少局部血流,减轻症状。
护士应嘱咐患者将患肢抬高,尽量避免活动和增大静脉压力,以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
使用冷敷物冷敷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和红肿等症状。
护士可以使用冰袋等冷敷物,在患处冷敷15-20分钟,每天多次重复。
冷敷有助于收缩血管,减轻炎症反应。
使用局部药物在医生指导下,护士可使用局部药物来处理化疗静脉炎。
如抗生素软膏、糖皮质激素软膏等。
局部药物可以消炎、镇痛,并加速伤口愈合。
红肿疼痛患肢活动红肿疼痛患肢活动有助于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
4.4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长度对C V P 的影响若导管插入过深,插入心房或心室,则CV P 偏低;插入过浅,则C V P 偏高。
锁骨下深静脉置管,一般选择长管>12.7cm ,置管深度7~8cm [5];另外,长期置管,输注高营养液或封管不正确导致导管阻塞、附壁血栓形成,可致CV P 值偏高,应注意每日肝素冲管并正确封管。
5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5.1静脉血栓导管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长且长期漂浮在血管中会对血流产生一定的影响,易形成涡流而产生微血栓。
应持续或间断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
确定有静脉血栓形成者应拔管溶栓。
5.2血胸或气胸 有报道发生气胸并发症为0%~4.7%[6]。
首先应熟练掌握深静脉穿刺的解剖位置、正确的进针角度和方法,穿刺针与胸壁角度太大易伤及肺部。
一旦出现血胸、气胸可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抽气或紧急手术。
5.3导管误入动脉穿刺太深易刺入锁骨下动脉。
穿刺点远离静脉最外侧走向,且不让针尖太向后与胸廓成太大夹角,可避免误穿锁骨下动脉[7]。
5.4感染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每日更换测压管,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穿刺点应每天常规消毒,并更换无菌敷料,如果敷料被浸润或污染应立即更换。
患者病情稳定后,中心静脉导管应尽早撤除,以免发生感染。
一旦出现感染应拔管,并剪下导管近心端2~3c m 行细菌培养[8],并选择合适抗生素治疗。
我科82例患者行床边简易中心静脉压测定,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病例,方法简单易行,并指导临床输液,取得较良好的疗效。
护理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不能孤立地观察C V P 的变化,必须结合血压、脉搏、尿量、临床征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为确保监测CV P 值的准确性并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除应避免影响C V P 值的因素[9]。
在护理上还应注意以下几点:5.4.1做好管道管理保证中心静脉导管通畅,是监测C V P 值准确的关键。
应每6h 用肝素钠盐水冲洗管道1次,避免管道堵塞。
测压时注意检查各管道是否受压、扭曲,管道内有无气泡,各管道接头是否松动、漏液。
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化疗后静脉炎的原因(1)化学因素:主要是药物因素,如药物的酸碱度、药物的浓度、渗透压、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
(2)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液体输液量、温度、速度、时间、针头对血管的刺激。
(3)血管因素:主要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淋巴循环状况以及患者的营养等全身状况。
若为特异性体质,输入丝裂霉素、顺铂等化疗药物后表现出局部过敏反应。
【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1)选择一条合适的静脉。
根据药物选择血管:发泡性、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不宜选手、足背小血管,最佳的血管选择是深静脉(CVC、PICC)置管。
必须使用外周静脉时的顺序是:前臂→手背→手腕→肘关节。
长期化疗的患者,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
除上腔静脉综合征者,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输液。
(2)用一次性头皮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
(3)用一次性注射器冲入8~10ml生理盐水,检查注射部位有无红肿、疼痛、回血情况,确认静脉回血通畅。
(4)确认静脉通畅后,才可接上稀释好的抗癌药物,药物使用的前10~15分钟要特别认真观察。
(5)如果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先注入非发泡性药物;如两种均为发泡性,先注入量少的一种,两次给药之间应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冲洗管道。
(6)缓慢注射,阻力要小,每注射1~2ml应检查有无回血。
(7)有任何阻塞的迹象均需立即停止输液并检查原因。
(8)如发现或疑似外渗,应立即另选注射部位,避免使用同一静脉远端。
原注射部位必须按外渗处理。
(9)拔针时应迅速,用无菌棉球压迫穿刺部位3 ~5 分钟, 同时抬高穿刺的肢体,以避免血液返流,防止针眼局部瘀斑,有利于以后再穿刺。
(10)选择适宜的输注装置,强刺激性药物要使用专用精密过滤器的输液器,其滤膜孔径为3μm,对药物微粒滤出率90%,明显减少静脉炎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1)化疗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做好心理疏导。
2.化学性静脉炎的处理(1)抬高患侧手臂,以利于血液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