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探伤核评片(NDI)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08
英国Sonatest探伤仪、超声波测厚仪、无损检测介绍英国Sonatest成立于1958年,是第三大超声波检测设备制造商,其坚固耐用的便携式产品质量在世界各地得到认可。
无损检测行业开创性的超声波技术。
无论是传统、相控阵还是FMC-TFM超声波技术,Sonatest都是为许多行业提供无损检测解决方案的重要合作伙伴,包括运输、航空航天、发电、制造、无损检测服务以及石油和天然气等。
产品被世界领xian的公司使用,如波音、空客、壳牌、Eon、英国国营铁路公司,旨在为用户提供一种强大的工具,该工具易于使用,能够承受无损检测的恶劣环境。
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 Testing,简称NDT)是一个总称,用于描述许多行业中广泛使用的分析技术,以评估材料或组件的财产,而不会损坏其或损害其财产。
还有其他术语用于描述这项技术,包括无损检测(NDE)和无损检测(NDI)。
由于被测物品不会受到伤害,无损检测作为一种产品评估和研究技术受到高度重视,通常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
无损检测广泛应用于建筑、航空航天、国防、石油天然气、发电和医疗领域。
1)超声波检测(UT):Sonatest全面的便携式超声波探伤仪为最终用户提供了无损探伤领域无与lun比的灵活性和性能。
参考型号:Masterscan D-70、Masterscan 700m、Sitescan D-50、Sitescan 500s2)相控阵探伤仪:Sonatest全面的便携式相控阵探伤仪为最终用户提供了无损探伤领域无yu伦比的灵活性和性能。
3)测厚仪:当只能从材料的一侧(例如管道或储罐)接近时,超声波测厚仪对于无损厚度测量特别有用。
厚度测量可以在大多数常见的工程材料上进行,如金属、塑料和玻璃。
无损测厚:超声波测厚仪的工作原理与声纳类似,只是频率和速度要高得多。
发射器向材料中发送一个短的超声波脉冲。
脉冲从材料的相对表面反射为回波,返回接收器。
厚度计分析脉冲返回所需的时间长度,以便计算并显示厚度。
RQ-1⽆损检测基础知识⽆损检测基础知识⼀、常⽤⽆损检测⽅法的基本原理1.概述⽆损检测的定义:⽆损检测是指在不损坏试件的前提下,以物理或化学⽅法为⼿段,借助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器材,对试件的内部及表⾯的结构,性质,状态进⾏检查和测试的⽅法。
常⽤的⽆损检测⽅法有射线检测(简称RT)、超声检测(简称UT)、磁粉检测(简称MT)、渗透检测(简称PT)。
这四种⽅法是承压类特种设备制造质量检验和在⽤检验最常⽤的⽆损检测⽅法。
其中RT和UT主要⽤于探测试件内部缺陷,MT和PT主要⽤于探测试件表⾯缺陷。
其他⽤于承压类特种设备的⽆损检测⽅法有涡流检测(ECT)、声发射检测(AE)、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TOFD)、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DR)等1.1 ⽆损检测⽬的及应⽤特点(1)⽆损检测⽬的①保证产品质量②保障使⽤安全③改进制造⼯艺④降低⽣产成本(2)⽆损检测应⽤特点①⽆损检测要与破坏性检测相配合②正确选⽤实施⽆损检测的时机③选⽤最适当的⽆损检测⽅法④综合应⽤各种⽆损检测⽅法1.2 ⽆损检测技术的发展阶段第⼀阶段称为⽆损探伤(NDI)。
其主要作⽤就是在不损伤材料和设备产品的前提下,检出内、外部缺陷,以满⾜设备⼯程设计的强度要求,这是⽆损检测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以质量控制为中⼼。
第⼆阶段称为⽆损检测(NDT)。
对于⼯业发达国家来说,该阶段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其任务不仅是检测设备产品的内外部缺陷,⽽且测定材料和焊缝的组织结构,如晶粒度、⽯墨形态、⾦相组织、硬度和残余应⼒⽔平;同时还测定各种过⼯艺参数诸如温度、压⼒、粘度和密度等。
这时的⽆损检测技术表现为系统性质量控制概念,远⽐第⼀阶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第三阶段称为⽆损评价(NDE)。
由于设计⽔平的不断提⾼,断裂⼒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和推⼴,以及极限设计寿命思想的进步和实⽤化,因此要求⽆损检测技术不仅能检出危险缺陷,⽽且要对缺陷进⾏定性,并测定其⾃⾝⾼度(通常指壁厚⽅向的尺⼨),以便采⽤断裂⼒学对带缺陷设备的安全性和使⽤寿命进⾏评价。
本文源自:中国无损检测论坛
在国外,无损检测一词相对应的英文词,除了该词的前半部分——即non-destructive 的写法大多相同外,其后半部分的写法就各异了。
如日本习惯写作inspection,欧洲不少国家过去曾写作flaw detection、现在则统一使用testing,美国除了也使用testing 外,似乎更喜欢写作examination 和evaluation。
这些词与前半部分结合后,形成的缩略语则分别是NDI、NDT 和NDE,翻译成中文就出现了无损探伤、无损检查(非破坏检查)、无损检验、无损检测、无损评价等不同术语形式和写法。
实际上,这些不同的英文及其相应的中文术语,它们具有的意义相同,都是同义词。
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无损检测技术委员会(ISO/TC 135)制定并发布了一项新的国际标准(ISO/TS 18173:2005),旨在将这些不同形式和写法的术语统一起来,明确它们是有一个相同定义的术语、都是同义词,即都等同于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 testing)。
而不同的写法,仅仅是由于语言习惯不同而已。
本文摘自: 中国无损检测论坛() 详细出处请参考:/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84&extra=page%3D14。
五大探伤方法概述五大常规探伤方法是指射线探伤法、超声波探伤法、磁粉探伤法、涡流探伤法和渗透探伤法。
射线探伤方法射线探伤是利用射线的穿透性和直线性来探伤的方法。
这些射线虽然不会像可见光那样凭肉眼就能直接察知,但它可使照相底片感光,也可用特殊的接收器来接收。
常用于探伤的射线有x光和同位素发出的γ射线,分别称为x光探伤和γ射线探伤。
当这些射线穿过(照射)物质时,该物质的密度越大,射线强度减弱得越多,即射线能穿透过该物质的强度就越小。
此时,若用照相底片接收,则底片的感光量就小;若用仪器来接收,获得的信号就弱。
因此,用射线来照射待探伤的零部件时,若其内部有气孔、夹渣等缺陷,射线穿过有缺陷的路径比没有缺陷的路径所透过的物质密度要小得多,其强度就减弱得少些,即透过的强度就大些,若用底片接收,则感光量就大些,就可以从底片上反映出缺陷垂直于射线方向的平面投影;若用其它接收器也同样可以用仪表来反映缺陷垂直于射线方向的平面投影和射线的透过量。
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射线探伤是不易发现裂纹的,或者说,射线探伤对裂纹是不敏感的。
因此,射线探伤对气孔、夹渣、未焊透等体积型缺陷最敏感。
即射线探伤适宜用于体积型缺陷探伤,而不适宜面积型缺陷探伤。
超声波探伤方法人们的耳朵能直接接收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是20Hz到20kHz,即音(声)频。
频率低于20 Hz的称为次声波,高于20 kHz的称为超声波。
工业上常用数兆赫兹超声波来探伤。
超声波频率高,则传播的直线性强,又易于在固体中传播,并且遇到两种不同介质形成的界面时易于反射,这样就可以用它来探伤。
通常用超声波探头与待探工件表面良好的接触,探头则可有效地向工件发射超声波,并能接收(缺陷)界面反射来的超声波,同时转换成电信号,再传输给仪器进行处理。
根据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常称声速)和传播的时间,就可知道缺陷的位置。
当缺陷越大,反射面则越大,其反射的能量也就越大,故可根据反射能量的大小来查知各缺陷(当量)的大小。
无损检测RT 评片一次性规定(定稿)为了规范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的考核工作,提高射线检测结果的实际考核质量,特制定了本规定,以使实际考核按程序化进行。
基本要求:1.评片考核时间为60分钟(包括报告时间)。
2.底片评定数量为每袋10张,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评。
3.射线检测结果的评定和质量分级遵循NB/T .2—2015标准执行。
4.评定内容包括焊接方法、焊接型式、施焊位置、底片质量(黑度、象质指数、伪缺陷情况)、缺陷定性、缺陷定量、缺陷定位、缺陷定级等。
底片有效评定范围的确定:1.底片左上角标注了底片编号、材质及母材的厚度,底片编号为1~10号,要求与底片评定表中的序号相对应。
评片时,要求底片左上角的标签正面放在观片灯窗口的左上角。
2.底片评定范围的确定:对整张底片上焊缝影像及焊缝两侧母材和热影响区均应评定;有丁字焊缝的,纵环焊缝均应评定。
缺陷的定性、定量、定位及定级:1.缺陷定性:按六种缺陷定性: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夹渣、气孔、夹钨。
底片上发现的以上各种缺陷均应用汉字注明。
2.缺陷定量:底片上缺陷应确定其数量和尺寸,当存在一种以上的缺陷时应分别标出。
当在一张底片上存在多处性质相同的危险性缺陷时(如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和条状夹渣),要分别标出其数量及尺寸,并按最严重的进行评级。
裂纹、未熔合、未焊透按长度定量;条形缺陷按长度定量;圆形缺陷按点数定量;圆形缺陷尺寸大于1/2T时,在备注栏注明。
圆形缺陷的黑度不作为这次评级的依据。
3.缺陷定位:将最严重缺陷在评片记录上准确标记,其他缺陷大致标记。
4.缺陷评级:按最严重缺陷进行评级。
圆形缺陷评定区内同时存在圆形缺陷和条形缺陷时,应进行综合评级,并在备注栏注明。
评定级别用罗马字母Ⅰ、Ⅱ、Ⅲ、Ⅳ表示。
5.对于管子对接焊缝,如果确定缺陷为未焊透,只按长度评级,不考虑深度。
如果确定为内凹,在备注中注明,不影响评级。
前言船舶制造业自20世纪初开始研究焊接应用技术,并于1920年以英国船厂首次采用焊接技术建造远洋船为标志,焊接技术逐渐在船厂得到推广应用,并迅速取代铆接技术。
由于焊接过程中各种参数的影响,焊缝中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裂纹、气孔、央渣、未熔合和未焊透等缺陷。
为了保证焊接构件的产品质量,必须对其中的焊缝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评价,尤其是在船舶压力管道、分段大接缝、外板及水密与强力接点等部位进行质量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众所周知,船舶结构件发生焊接裂纹对结构强度和航行安全危害极大,特别是一些隐性裂纹不易发现,一旦船舶出厂,这些隐性裂纹后患无穷。
因此,船舶在建造焊接过程中产生的裂纹一经发现,就必须立即查明原因并采取果断的措施彻底根除。
焊接质量的检验方法,一般分无损检验和破坏检验两大类,采用何种方法,主要根据产品的技术要求和有关规范的规定。
无损探伤分渗透检验、磁粉探伤、超声波探伤和射线照相探伤。
破坏检验方法是用机械方法在焊接接头(或焊缝)上截取一部分金属,加工成规定的形状和尺寸,然后在专门的设备和仪器上进行破坏试验。
依据试验结果,可以了解焊接接头性能及内部缺陷情况,判断焊接工艺正确与否。
经检验,船体结构焊缝超过质量允许限值时,应首先查明产生缺陷的原因,确定缺陷在工件上的部位。
在确认允许修补时,再按规定对焊缝进行修补。
一、船舶焊接缺陷及无损探伤技术简介1、船舶焊接中的常见缺陷分析船舶焊接是保证船舶密性和强度的关键,是保证船舶质量的关键,是保证船舶安全航行和作业的重要条件。
如果焊接存在着缺陷,就有可能造成结构断裂、渗漏,甚至引起船舶沉没。
因此,在船舶建造中焊接质量是重点验收工作之一,规范也明确规定,焊缝必须进行外观检查,外板对接焊缝必须进行内部检查。
船体焊缝内部检查,可采用射线探伤与超声探伤等办法。
射线探伤能直接判断船体焊缝中存在的缺陷的种类、大小、部位及分布情况,直观可靠,重复性好,容易保存,当前船厂普遍采用X射线探伤来进行船体焊缝的内部质量检查。
房屋建筑工程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分析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发政策的持续推行,人民生活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房屋建设工程的工程量也在逐年加大。
在房屋建筑工程的中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是决定整个工程建设成本的重要因素。
而对于工程结束后的质量检测工作也越来越得到施工单位和住户人群的重视。
本文就无损检测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建筑钢材料;无损检测技术;方法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屋建设工程的工程项目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于建筑项目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由于房屋建筑项目的质量问题是影响着整个工程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现阶段大多数的施工单位在房屋建设项目的工程施工中都主要采取建筑钢结构来进行施工。
建筑钢材料具有安全性高,经济效益性好等特点,而采取建筑钢结构施工完成的房屋建筑项目的质量检测,也日益得到施工单位和房屋入住人群的重视。
对于以钢结构为主的房屋工程项目的检测方法一般包括破坏性检测技术、模拟试验技术及无损检测技术。
其中对于采用钢结构建设的房屋建筑项目大多采用无损检测技术来进行质量检测。
以下对无损检测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检测方法进行介绍。
1 无损检测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所谓的无损检测技术指的是在对被检测事物的结构、使用性和完整性不造成损坏的情况下通过设备器材以化学原理及物理原理的方式对被检测事物的各个方面进行检测的技术。
无损检测技术不仅能够对被检测事物的缺陷进行发掘,更能够对所发现缺陷的位置、性质、当量及状态进行具体的发现和分析。
无损检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一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主要包括:检测开始的无损探伤阶段(ndi)、检测过程中的无损检测阶段(ndt)、检测后期的无损评估阶段(nde)三个阶段。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应用的无损检测技术,以检测缺陷所产生的时机为标准可以分为如图一所示的以下类型:以下对无损检测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检测方法进行论述。
1.磁粉检测法。
被检测事物上的磁力线产生均匀分布的情况是由于铁磁性的材料受到了磁化所形成的。
建筑钢结构无损检测技术探讨摘要:如今,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钢结构作为上世纪新被引入我国的生产工艺,其在工业相关行业中逐步显示其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钢结构制品还是钢结构建筑,都具有产品性能优越、造型美观、实用性强等一系列突出的优势特征,故得到日趋广泛的应用。
同时,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工作也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目前,无损检测即是建筑钢结构检测中的主控项目之一。
本文即针对建筑钢结构中无损检测技术的相关内容作出阐述。
关键词:建筑钢结构;无损检测技术;探讨一、概述钢结构,顾名思义,是以钢材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加工而成的结构类型,是当今建筑领域十分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
钢结构的建筑类型,以其钢材质所特有的轻便、高强度、抗变形等特征,得到建筑行业的普遍认可,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各项建筑项目中。
钢结构建筑在一个国家的使用率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拥有越多的钢结构设施,则说明该国家经济、科技水平相对越高。
而在我国,随着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鸟巢”这一钢结构建筑的建成,钢结构建筑更是成为了为人们所十分追捧的建筑类型之一。
常见的钢结构检测技术共有三种,依次为模拟实验技术、破坏性实验技术及无损检测技术。
模拟检测实验技术即通过对钢结构产品的仿真模拟进行检测的过程。
即检测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模拟手段,制造出与实际钢结构及其相似的实验模型,同时,另模拟出实验模型所处的现实环境及可能遭受的压力等破坏。
以该方式对实验模型进行检测,通过对模型性能的测定确定被测钢结构建筑的性能好坏。
模拟实验是一类可信度较高的实验方法,由于所模拟的实验模型及实验环境真实、直观,故检测结果争议性小。
但是,由于模拟实验检测周期长,检测技术难度较高,故该检测技术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缺陷。
破坏性实验技术与无损检测技术二者是相互对应的两种检测技术方式。
其中,破坏性实验,即需要通过对待测钢结构工件进行一定破坏以测定其性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