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节 汽化和液化
- 格式:ppt
- 大小:3.87 MB
- 文档页数:30
专题3.3汽化和液化知识点提炼知识点一: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是气化的逆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知识点二:沸腾1.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腾的过程中液体继续吸热,但吸收的热量用来不断地变成蒸汽,温度保持不变。
3.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大气压越高,沸点也高,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高压锅。
知识点三:蒸发1.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速和液体的种类。
液体种类相同时,温度越高、空气流速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2.蒸发致冷。
蒸发过程中吸热。
致使液体和它所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知识点四:液化的方式1.所有气体温度度降到一定程度都可以液化,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体积变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都可以使气体液化。
2.“白气”不是气体而是液体小水珠,是水蒸汽遇冷液化产生的。
重点难点解析1.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是本节重点(1)水在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
(2)温度与时间图像特点:有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表示水沸腾的状态。
可以从图像看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以及沸腾持续时间。
(3)能探究水的沸点,进而推断当地环境大气压大小。
(4)还能探究出其他问题。
比如: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从下向上固定实验器材的位置;烧杯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要会进行温度计的读数,在读数时,首先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根据图象,通过水质量的大小及初温的高低判断加热时间较长的原因。
2.知道蒸发与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难点对点例题解析知识点一:汽化和液化【例题1】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答案】B【解析】判断出属于液化的物态变化,要弄清液化的特点,液化是由物体气态变为液态的变化过程,可根据四个选项中所给物理现象的特点来进行判断。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物态变化: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学生能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的物理现象。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的物质状态变化及能量转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科学探究:经历汽化和液化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和数据记录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其过程。
•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的物理现象。
教学难点•理解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物质状态变化与能量转换的关系。
•分析不同条件下汽化和液化的速率及影响因素。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汽化和液化过程的动画、图片及实验演示视频)。
•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铁架台、温度计、水、酒精等)。
•学生实验手册(包含实验步骤、数据记录表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汽化和液化的实验过程。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汽化和液化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夏天地面洒水降温、冬天呼出的“白气”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设疑激趣:提问“为什么水会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而水蒸气又能凝结成水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新课教学1.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讲解定义:明确汽化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化是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生活实例: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烧水时水变成水蒸气、早晨草叶上的露珠等。
2.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实验演示:利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和上方空气的变化(水蒸气),同时感受加热过程中的热量传递。
《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汽化、液化的观点,掌握蒸发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沸腾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学习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汽化、液化和蒸发的影响因素,掌握相关知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总结知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酒精灯、酒精、小烧杯、滴管、量筒、温度计、铁架台等。
2. 视频和图片素材:有关汽化、液化现象的生活实例和实验录像。
3. 课件和板书设计:展示汽化、液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初中物理课程《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的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环节:通过平时生活实例引入汽化和液化观点,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例如,展示一瓶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冰镇饮料,引导学生观察饮料瓶外壁是否有水珠产生,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观点。
2. 实验环节:通过实验演示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观点。
可以选择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观察水的沸腾过程;或者用喷雾器将酒精喷洒在空中,观察酒精的蒸发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适时进行讲解。
3. 讲解环节:结合实验现象,对汽化和液化的观点、特点、影响因素等进行详细讲解。
可以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展示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4. 互动环节: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汽化和液化的认识。
可以设置一些与平时生活相关的题目,如“为什么夏天扇扇子会觉得凉爽”、“为什么冬天呼出的气体会有白雾”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适时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环节: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可以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6. 作业环节:安置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作业,如观察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撰写小论文等,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汽化和液化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与咱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教材内容切近生活实际使学生熟悉到物理就在咱们的身旁,本节知识包括沸腾、蒸发和液化三个部份,本节的重点是熟悉水沸腾的进程,熟悉蒸发制冷现象。
●进程与方式1.通过探讨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培育学生观看能力和实验能力2.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育学生的观看及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讨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三.重点和难点培育学生观看实验能力、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觉象的观看、分析得出阻碍蒸发快慢的因素.四.教法学法教法:观观点、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讨法学法:观看讨论实验法练习五.预习提纲1.什么是汽化,液化,沸点?2.汽化的两种形式是和。
3.汽化要热量,液化要热量。
(填“吸收”或“放出”)六.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一想做做看看可否明白.二、进行新课看讲义3.3—1,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尽可能把塑料袋中空气排尽,然后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将塑料袋沉入80 ℃以上的热水中,看到什么转变?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什么转变?此刻依照观看和所提出问题讨论,得出结论.1.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2.沸腾[探讨]水的沸腾咱们天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水烧开,也确实是水沸腾,此刻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形,提出想了解什么?问题提出来,大伙儿先斗胆猜想,彼此讨论,制定方案,通过实验观看,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咱们此刻分两大组.一大组用冷水做,另一大组用热水做.认真观看,最后得出结论.并说出这两种方案的缺点.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必然程度,由于浮力,气泡离开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份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壮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那个地址边关于压强和浮力咱们以后要学到.此刻依照观看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依照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说明水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猛烈的汽化现象.依照撤掉酒精灯水不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进程中需要吸热.各类液体沸腾时都有确信的温度,那个温度叫做沸点(boiling point)依照记录数据,在图3.3—3中描点,画出水沸腾时温度转变图象.湿衣服不管是在温度高的夏天,仍是在温度低的秋季,都能变干,这说明什么?什么缘故晾晒衣服要把衣服展开并放在通风处?说明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而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3.蒸发(板书)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1)阻碍蒸发快慢的因素(板书):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2)液体在蒸发进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人躯体上有水,皮肤上的水分蒸发,水在蒸发进程中需要吸热,就要从人的皮肤吸收热量,使体温下降,因此感觉专门冷.天热时,由于狗没有汗腺,不能靠出汗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喘息,靠加速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液化是汽化的逆进程.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能够液化.这是液化的一种途径.在必然的温度下,紧缩体积也能够使气体液化.这是液化的第二种途径.这我们也不陌生.咱们家顶用的液化气罐,确实是在常温下用紧缩体积的方法使石油气变成液体后装入钢罐的.还有我国长城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的燃料,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装在火箭里的氢和氧都是以液体状态存在的.既然液化是汽化逆进程.那它是吸热仍是放热?能用例子说明吗?使气体液化有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紧缩体积[板书]液化进程要放热.[生乙]100 ℃水蒸气的烫伤比100 ℃开水烫伤更严峻.100 ℃水蒸气要液化就要放热如此烫伤更严峻.板书设计1.汽化和液化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2.沸腾沸腾——在必然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猛烈的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进程要吸热.3.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阻碍蒸发快慢的因素: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液体在蒸发进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七.巩固练习一、教材P63的练习一、二、3.二、《同步解析与测评》基础训练闯关。
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3.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
4.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5.通过观察实验知道液化过程放热。
【教学重点】1.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教学准备】蒸发皿、小瓶液化气、一茶杯冷水、一茶杯开水、毛玻璃2个、一瓶酒精、两只相同的温度计、棉球、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共分12组)、两块相同的铁片、水、酒精、滴管、小扇子。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引出汽化液化的概念。
(二)沸腾。
(三)通过探究实验知道水沸腾过程的特点和沸腾的条件以及沸点的概念。
(四)总结归纳出水沸腾的条件及规律。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先做小实验:用小瓶液化气喷蒸发皿里面的水瞬间结冰。
如何解释此现象?要想明白,要用本节内容解释。
引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兴趣。
演示。
1.在黑板用酒精棉球写下“液体”两个大字,过一会儿“液体”不见了。
水沸腾现象几乎每天可见,但水沸腾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让学生描述沸腾现象,探究水的沸腾。
提示: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缩短水沸腾前加热的时间,既能节约能源,又能减少污染,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呢?观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学生思考作答:蒸发了。
学生思考:酒精变少(没)了。
闻到了酒精的味道。
学生思考:液态的酒精变成了气态的酒精。
观察老师所做的实验现象,思考发生的原因并试着给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蒸发:在液体表面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五)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蒸发需要吸热。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汽化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经历汽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沸点。
了解汽化过程中的吸热现象。
能用汽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的第三节内容。
本课时主要内容包括汽化的定义、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汽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能准确地表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发展理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烈,充满求知欲,对动手实验有良好的兴趣,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物理现象充满了好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但他们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基本步骤的掌握有所欠缺,要求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经过前面对温度、熔化和凝固的学习,对物态变化这一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4.知道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5.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和温度特点。
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难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1)挂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干了,水去哪里了?(2)在地面上用水写的字一会儿没了,水去哪里了?(3)我们给一壶水加热,壶和水的总重量为什么一直在减小?(4)播放视频,杯中水上有一些汽油,现在利用快放的形式来看杯中汽油的变化,大家会看到汽油明显在减少,汽油去哪里了?教师总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沸腾,一种是蒸发。
学生观看图片和视频,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1)变成水蒸气了。
《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时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注意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方法和要求2、蒸发和沸腾的对比3、液化方式有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4、蒸发可以制冷难点:1、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过程2、蒸发制冷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向学生们展示水沸腾时、晾衣服等三幅图片师:这三幅图片所描述场景的共同点是什么?生:一段时间后水都边干,消失了师:水之所以会消失是因为水由液态变为了气态的水蒸气,我们将这种物态变化称为“汽化”,注意汽化的汽是有三点水的,而气体的气是没有三点水的。
新课讲授:一、汽化师:在物理学中将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师:我们回头再来看看这三幅图,虽然它们都是汽化现象,但他们汽化的过程中又有所不同,同学们思考下有什么不同?生:晾衣服和拖完地后水干得慢,而烧开水时水干得快。
(少数)师:晾衣服和拖完地后水是缓慢的发生汽化,我们将这种形式的汽化称为蒸发;而烧开水时水干是剧烈的发生汽化,我们将这种形式称为沸腾。
也就是说汽化有两种形式:沸腾和蒸发。
二、沸腾师:我们先来学习汽化的第一种形式:沸腾。
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沸腾的定义。
教师通过展示水沸腾时的图片讲解水沸腾时气泡产生的原因。
1.沸腾:同时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的剧烈汽化现象【探究活动】:液体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师:同学们有没有烧过开水?怎样才能把水烧开?生:烧过,烧开水时需要对水进行加热。
师:那水在沸腾时温度会怎么变化?请同学们提出猜想生:猜想一:因为烧开水要加热,所以水沸腾时温度逐渐升高(大多数)猜想二:结合前一节所学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可能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极少数)师;那就让我们通过实验去验证吧!播放:探究液体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观察,可以在实验前提出几个问题和要求①(从90 ℃开始计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②注意观察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产生的部位以及运动过程中大小的变化③水沸腾前后声音的变化④水沸腾后移开酒精灯一段时间,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数据。
汽化和液化知识点一、汽化和液化1现象原因洒在地上的水,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在手背上涂些酒精,过一会酒精不见了酒精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水烧开了以后,有大量气泡产生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探究归纳:上述物质都是从液态变成了气态。
像上述现象,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物质的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洒在地上的水过一段时间不见了,属于蒸发;壶里的水烧开了,属于沸腾。
2现象原因北方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变得模糊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的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清晨,路边的小草上结有露珠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的小水珠像上述现象,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汽化和液化是互逆的两个过程。
知识点二、沸腾1、沸腾的概念: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2、实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水烧“开”了,实际上是水沸腾了,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温水,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直到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为止。
实验器材:温度计、水、烧杯、中心有孔的硬纸板、酒精灯、火柴、石棉网、铁架台、停表。
实验过程:①用酒精灯外焰给水加热,在烧杯上盖上硬纸板防止热量散失,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①当水温接近90①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沸腾前烧杯内气泡的变化情况。
①继续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再记录三次,并观察水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情况。
实验记录:①将温度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时间/min012345678温度/①909294969899999999①实验结论:从实验现象和图像可知,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达到某一温度时,水开始沸腾,此后,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水温保持不变。
交流论证:①水沸腾前烧杯内壁在杯底附近附着好多气泡,是因为此处温度较高,水汽化形成气泡。
3.3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生活中汽化、液化的现象:洒在地上的水过段时间就会变干、露珠的形成……
二、汽化的两种形式——沸腾和蒸发
1.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
1)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规律
Ⅰ.实验现象:
①温度计示数
..产生;
.....先上升后保持不变;②沸腾前后都有气泡
2)沸腾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ⅰ.液体温度达到沸点;ⅱ.不断吸热。
3)沸点:不同的液体在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还与大气压有关。
2.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蒸发具有制冷作用。
三、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1. 生活中液化的现象:
A.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B.夏天打开冰箱时的“白气”、雾的形成、露水的形成、夏天冰镇饮料“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2. 液化的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如:液化石油气
四、汽化吸热,液化放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