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汽化和液化——汽化
- 格式:ppt
- 大小:4.02 MB
- 文档页数:36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第3节汽化和液化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一、汽化: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2.特点:吸热;3.分类:蒸发、沸腾;4.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1)蒸发影响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2)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5.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2)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3)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6.常见汽化现象:衣服晾干;【例题1】以下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A.初春,冰雪消融 B.盛夏,荷叶上的露珠C.深秋,大雾消散 D.严冬,窗上的“冰花”【答案】C【解析】解:A、冰雪消融,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B、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故B不符合题意;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雾气消散是液态小水滴遇热汽化成水蒸气,故C符合题意;D、“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变式1】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如图所示。
下列描述的几种现象中,通过汽化形成的是( )A.植物上的“露珠消失” B.春天来了“冰雪消融”C.严寒天气“泼水成冰” D.冬天树木上的“雾凇”【答案】A【解析】解:A.植物上的露珠消失,是因为露珠吸热汽化变成了水蒸气。
故A正确。
B.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吸热熔化变为液态的水。
故B错误。
C.泼水成冰是液态的水凝固变成了冰。
故C错误。
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故D错误。
故选:A。
【例题2】湿毛巾晾晒后会变干,这是因为湿毛巾上的水发生了( )A.液化 B.升华 C.沸腾 D.蒸发【答案】D【解析】解:湿毛巾不久后会变干,这个过程中,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蒸发)现象。
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汽化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经历汽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沸点。
了解汽化过程中的吸热现象。
能用汽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的第三节内容。
本课时主要内容包括汽化的定义、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汽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能准确地表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发展理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烈,充满求知欲,对动手实验有良好的兴趣,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物理现象充满了好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但他们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基本步骤的掌握有所欠缺,要求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经过前面对温度、熔化和凝固的学习,对物态变化这一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4.知道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5.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和温度特点。
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难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1)挂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干了,水去哪里了?(2)在地面上用水写的字一会儿没了,水去哪里了?(3)我们给一壶水加热,壶和水的总重量为什么一直在减小?(4)播放视频,杯中水上有一些汽油,现在利用快放的形式来看杯中汽油的变化,大家会看到汽油明显在减少,汽油去哪里了?教师总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沸腾,一种是蒸发。
学生观看图片和视频,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1)变成水蒸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