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与超我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
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
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本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本我是生长进化的产物,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自我是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较高级精神活动的领域。
那么超我就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的运载工具。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1、行成意象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
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产生这些意象是无意识的,是自动产生的,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一个人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后会不由自主的闭上,这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本我自我超我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本我本我(英文:id)是在无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
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主条目:自我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
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
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超我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
本我、自我和超我作者:燕园博思心理咨询/整理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本我(英文:id)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
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
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
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
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
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同父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
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部分的自己想做某件事,另一部分的自己想做另外一件事。
弗洛伊德因此创立了人格的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一、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比如: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去拿,无论这个东西属于谁。
2.然而现实生活中,想要的东西并不会全部得到,因此本我会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婴儿肚子饿了,周围没有食物,本我就会开始想象食物,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
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大部分的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
事实上,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本我。
二、自我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1.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2.现实中,由于本我的冲动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因此会对自我构成威胁。
自我的任务是将本我的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3.自我不仅仅控制本我的冲动,还会以考虑后果的方式,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以减轻本我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紧张感。
比如:小的时候,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
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4.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中自由活动。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本我),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
三、超我儿童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1.超我代表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本我,自我,超我的例子
本我、自我、超我是精神分析学派中的概念,分别指人类内心深处的三个不同层次。
本我:本我是人类心智结构中最早形成的部分。
它存在于无意识中,代表着人类内心中的原始冲动和欲望,是人类生物进化的产物。
本我中的欲望和冲动通常忽视了社会和伦理规范,以满足个人需要为主。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会感觉到饿,想要吃东西来满足他的需求。
这种欲望来源于本我。
自我:自我是心智结构中的中间层,它代表着人类的现实感知。
自我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使人类能够适应社会规范和现实生活。
自我可以对本我的欲望和冲动进行调节,使其符合社会和人类道德标准。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会思考吃东西是否适合当前的时间和地点,最终决定是否满足这个需求。
这种思考过程来源于自我。
超我:超我是心智结构中最后形成的部分,它代表着人类内心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超我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和家庭教育逐渐形成的。
超我中包含了一系列的规范和价值观念,用于调节人类行为以符合社会伦理标准。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会思考是否应该等待合适的时机,或者是否应该寻求更健康的饮食方式,以符合道德和健康标准。
这种思考过程来源于超我。
总之,本我、自我、超我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三个不同层次,代表着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只有当这三个层次协调一致,并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相符,个体才能获得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三个不同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了个体天生具备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它是一个野蛮而原始的存在。
自我则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它作为调解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的中介者。
超我则是人内化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通常来自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心灵结构共同构成了个体心理活动的核心。
本我是人的本性和欲望的源泉,它包括了个体的自我保护和满足的本能需求。
本我驱使着个体寻找快乐和满足,而不计较其他因素。
它不受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只追求个体的欲望和冲动。
自我是个体意识的一部分,它是个体与外界互动的桥梁。
自我起到了调解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的作用。
自我需要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满足本我的需求并符合超我的道德准则。
自我是个体目标和理性的代表,它在冲突中寻找折衷和达成平衡。
超我是人内化道德准则和规范的部分,它反映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
超我是个体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来源,它通过内化社会和文化的规范来约束本我的冲动和自我的行为。
超我通过监督和惩罚来维持个体的道德和行为。
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核心问题。
个体需要在满足本我的欲望和冲动的同时,符合超我的道德和规范。
这种冲突和平衡的过程在个体成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对心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和冲突,帮助我们理解个体行为的根源和背后的驱动力。
这一理论提供了认识自我的框架,帮助个体解决内在冲突和达到内心的平衡。
然而,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这一理论过于简化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另外,弗洛伊德的理论也受到了道德观念和文化背景的限制,不能适应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个体心理。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心理发展和行为的动力。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概念,代表着人类心理中的三个不同层面。
自我是指人类自己的主观意识,本我是人的本能欲望,超我是人类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这三个层面遵循着不同的原则,下面是具体的说明:
1. 自我遵循的原则:自我是人类的认知层面,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自我会根据现实的需要和现实的限制,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自我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不会过度关注自我感觉和情绪,而是注重实际的现实情况。
2. 本我遵循的原则:本我是人的本能欲望层面,它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本我的目标是满足自己的本能需求,追求快乐和舒适。
本我忽略现实的限制,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欲望。
3. 超我遵循的原则:超我是人类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层面,它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超我会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来要求自己和行为。
超我是一个理性的存在,它不会过度关注自我感觉和情绪,而是注重道德和价值观的实现。
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是:自我会遵循现实原则和本我遵循的快乐原则,来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同时,超我也会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来监督和要求自己和行为。
这样,人类的心理才能保持健康和平衡。
一、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性格测试-----认识自己
2、JOHARY视窗
3、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a.本我是人所具有的动物性的原始本能、欲望和冲动,是人的生物性的禀赋,简单地说,
就是人的七情六欲。
b.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或是随着生理成熟而必定会出现的。
佛洛伊德认为最重要的本能
是一生都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c.本我没有结构,没有价值观,没有道德感,它不分好坏,不讲善恶,它唯一的目的,
就是要使本能的欲望、冲动立刻得到满足。
d.本我在满足自身冲动的活动中,不能考虑到现实情况是否允许它这样做
e.本我是人格发展的基础,是人格能量的来源,即心理能量的源泉
c.d.这两条,被佛洛伊德称做本我的工作原则:快乐原则,或唯乐原则,即
它不考虑善恶,也不考虑现实
2.自我 ego
a.自我是在本我的挫折和失败中发展起来的
单纯的本我,仅仅依靠快乐原则工作,并不能总是成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而且它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
婴儿饿了,要吃奶,这是本能冲动,按照快乐原则,他立刻寻找吃奶,但不一定成功,于是他碰到什么都吸吮,吸手指,但是这样做并不能消除饥饿。
由于单纯的本我不能保证人适应环境,人格中的第二个系统,自我,发展出来了。
b.自我是为本我服务的,它在环境中寻找满足本我的途径,即寻找满足冲动欲望的途径,
它的目的是保护本我,满足本我
c.自我的主要功能,是考虑现实,它代表着人的理智系统,包括:感知觉,判断,推理,
思维,在心理健康、顺应良好的人身上,它是人格的执行者。
换句话说,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或成人,它的人格中自我这一部分应当发展的比较好
d.自我的工作原则是:现实原则
f.自我属于意识部分
3.超我 super ego
a.超我是人格系统中最后发展起来的部分
b.超我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自我理想:什么是好的,善的,理想的道德规范,应当受鼓励和奖赏的
良知:什么是坏的,恶的,不道德的行为,应当受到谴责和惩罚
c.超我与本我对立,也与自我对立
本我───→(唯乐原则)立刻满足冲动
自我───→(现实原则)延迟满足冲动
超我───→××追求道德完美
d.超我代表了被社会认同的良好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e.超我也要吸引本我中的心理能量,它充当人格内部的道德审判官,需要去防御、压
制本我和自我中任何不道德的冲动。
在人格系统中,如果超我过度强大,它耗费的心理能量越多,反而会使人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发展有用的自我,这样的人会变得行为拘谨,生活呆板,思想僵化,个性被禁锢压抑,生活象是戴着沉重的桎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