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经口染毒急性毒性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5
亚硝酸盐的急性毒性评价摘要:此次试验主要是研究亚硝酸钠的急性毒性评价,通过对健康小鼠的选择,有毒性资料可查得亚硝酸钠的急性经口染毒LD50值,依据霍恩氏法LD50计算的设计原则按照随机数分组的方法将动物分成4个染毒组,每组4只小白鼠。
一次灌胃给予受试物后,观察动物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分析中毒死亡的原因,必要时进行解剖,观察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采用霍恩氏法求出亚硝酸钠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并根据LD50值将亚硝酸钠进行急性毒性分级,从而外推到人,推测亚硝酸钠的毒性对人的影响。
关键词:小鼠、亚硝酸钠、急性毒性、LD50、霍恩氏法1.前言亚硝酸钠(NaNO2),是亚硝酸根离子与钠离子化和生成的无机盐。
亚硝酸钠易潮解,亚硝酸钠有咸味,又是被用来制造假食盐。
亚硝酸钠暴露于空气中会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钠。
若加热到320℃以上则分解,生成氧气、氧化氮和氧化纳。
接触有机物易燃烧爆炸。
由于其具有咸味且价钱便宜,常在非法食品制作时用作食盐的不合理替代品,因为亚硝酸钠有毒,含有工业盐的食品对人体危害很大,有致癌性。
亚硝酸钠是国家规定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
肉类制品加工中用作发色剂,可用于肉类罐头、肉类制品。
在肉制品中对抑制微生物的增殖有一定作用(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有特殊抑制作用),能提高腌肉的风味,而且亚硝酸钠还可作杀菌剂,抑制肉制品中微生物的生长。
亚硝酸钠虽然应用于多方面的工业用途途中,但在食品方面,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 食品级亚硝酸钠用作食品添加剂时,最大使用量为0.15g/kg,残留量:肉类罐头≤0.05g/kg,肉制品≤0.03g/kg,因为如果人体摄入过多的亚硝酸钠就会导致机体致癌和后代畸变,过多的使用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巨大。
因此,对亚硝酸钠的急性毒性评价的研究就非常有必要。
2.材料与方法2.1材料实验动物:选取健康成年小鼠(30g左右),试验前要对动物饲养观察2~3天,以适应饲养环境,并淘汰不健康或体重不符合要求的动物。
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Acute Oral Toxicity Test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动物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化妆品原料安全性毒理学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OECD Guidelines for Testing of Chemicals ( No. 401, Feb. 1987 )USEPA OPPTS Harmonized Test Guidelines (Series 870.1100, Aug. 1998 )3 试验目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是评估化妆品原料毒性特性的第一步,通过短时间经口染毒可提供对健康危害的信息。
试验结果可作为化妆品原料毒性分级和标签标识以及确定亚慢性毒性试验和其它毒理学试验剂量的依据。
4 定义4.1 急性经口毒性(Acute oral toxicity):一次或在24h内多次经口给予实验动物受试物后,动物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4.2 经口LD50(半数致死量,Medium lethal dose):经口一次给予受试物后,引起实验动物总体中半数死亡的毒物的统计学剂量。
以单位体重接受受试物的重量(mg/kg或g/kg)来表示。
5 试验的基本原则以管饲法经口给予各试验组动物不同剂量的受试物,每组用一个剂量,染毒剂量的选择可通过预试验确定。
染毒后观察动物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
试验期间死亡的动物要进行尸检,试验结束时仍存活的动物要处死并进行尸检。
本方法主要适用于啮齿类动物的研究,但也可用于非啮齿类动物的研究。
6 试验方法6.1 受试物受试物应溶解或悬浮于适宜的介质中,建议首选水,其次是植物油(如玉米油),或考虑使用其它介质(如羧甲基纤维素、明胶、淀粉等)。
对非水溶性介质,应了解其毒理特性,否则应在试验前先确定其毒性。
每次经口染毒液体的最大容量取决于实验动物的大小,对啮齿类动物所给液体容量一般为1mL/100g,水溶液可至2mL/100g。
通过调整受试物溶液浓度使各剂量组经口染毒的容量一致。
实验二经口急性毒性LD50测定实验二经口急性毒性LD50测定一、试验目的1. 熟悉急性毒性LD50测定的剂量设计2. 掌握小鼠灌胃技术3. 掌握改进寇氏法计算LD50的方法二、试验原理选择健康的实验动物,依据LD50计算的设计原则,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数个染毒组和一个阴性对照组。
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实验组受试物后,观察动物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中毒死亡的特征以及可能的死亡原因。
根据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求出半数致死剂量(LD50),并根据LD50值将受试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三、材料和试剂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60只,雌雄各半2. 器材:灌胃针(小鼠适用)、注射器、吸管、容量瓶、烧杯、滴管、分析天平、台秤、外科手术剪、镊子3. 受试物:(敌百虫或克佰威)4. 染色剂:苦味酸酒精饱和溶液、0.5%品红溶液四、实验内容1. 实验动物称重、编号和随机分组2. 染毒剂量设计及试剂配制3. 小鼠灌胃染毒技术4. 毒性反应的观察及LD50计算五、试验方法(一)预实验1. 探索剂量范围先找出100%与0%的致死量(或阳性反应的剂量)为实验的上、下限剂量(Dmax和Dmin)。
据经验或文献定出一个估计量,取动物若干,每4只一组,按估计量给药,如出现4/4死亡时,下一组剂量降低,当出现3/4死亡时,则上一剂量为Dmax;如降低一档剂量出现的死亡率2/4或1/4时,应考虑到4/4死亡剂量组在正式实验时可能出现死亡率低于70%,为慎重起见可将4/4死亡剂量乘以1.4倍,作为Dmax。
以次类推,找出Dmin。
2. 剂量分组一般染毒组数(G)以5-8组为宜,组间剂量比值为r。
在确定组数后,按下列公式计算r。
1/(G-1)r = (Dmax/Dmin) 3. 受试物溶液的配制配制等比浓度的敌百虫溶液,并使每只动物在给药容量上相等(如0.5ml/20g)。
剂量按等比级数增减,相邻两剂量比值1:0.6,0.9,设5个剂量组。
什么是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其实就是一种毒性研究,当然对我们来讲对这种常识问题,很多人都不会去注重,因为毕竟不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人,但是对这些常识有一些基本的常识了解,其实对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带来一定的帮助功效,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什么是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是指一次或24小时每多次染毒的试验,是毒性研究的第一步。
要求采用啮齿类或非啮齿类两种动物。
通常为小鼠或大鼠采用经口、吸入或经皮染毒途径。
急性毒性试验主要测定半数致死量(浓度),观察急性中毒表现,经皮肤吸收能力以及对皮肤、粘膜和眼有无局部刺激作用等,以提供受试物质的急性毒性资料,确定毒作用方式、中毒反应,并为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及剂量分组提供参考。
试验概述及染毒方法概念和实验目的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
但须指出化合物使实验动物发生中毒效应的快慢和剧烈的程度,可因所接触的化合物的质与量不同而异。
有的化合物在实验动物接触致死剂量的几分钟之内,就可发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而有的化合物则在几天后才显现中毒症状和死亡,即迟发死亡。
此外,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的方式或途径不同,“一次”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凡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是指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所以“一次”含有时间因素。
以上就是关于急性毒性试验的内容介绍,希望通过这些介绍,每个人对这些常识,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虽然说很多时候在生活当中,我们运用不到,但是毕竟对这种常识有一定的了解,对自己身体的保护,也是比较有利的。
荟生源两种组方对小鼠经口急性毒性实验1. 引言1.1 引言内容引言内容:小鼠经口急性毒性实验是评估药物或化学物质对动物的毒性作用的常用方法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究荟生源两种组方在小鼠体内的毒性表现,为其安全合理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荟生源是一种常用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荟生源也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特别是在高剂量或长期使用的情况下。
对荟生源两种组方进行经口急性毒性实验,对于揭示其毒性特点、合理用药提供重要参考。
本实验将采用动物实验方法,观察小鼠在不同剂量下的行为、生理指标等变化,从而全面评估荟生源两种组方的毒性作用。
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荟生源的安全有效使用。
2. 正文2.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实验旨在比较荟生源两种组方对小鼠经口急性毒性的影响,以探讨它们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毒性特点。
通过对小鼠进行急性毒性实验,我们希望能够了解荟生源两种组方对动物体内器官和生理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的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比较不同组方的毒性表现,可以评估其毒副作用的差异和优劣势,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建议。
本研究旨在为荟生源两种组方的毒性评价提供实验数据支持,为其安全有效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中药荟生源的临床应用和推广。
2.2 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本研究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对荟生源两种组方进行经口急性毒性实验。
我们随机选取同一品系、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健康小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分别接受两种荟生源组方的不同剂量,而对照组则接受生理盐水。
实验过程中记录小鼠的行为活动、体重变化、食物摄入量等指标。
观察实验组小鼠在给药后的死亡情况,计算出LD50值。
实验结束后,对小鼠进行解剖检查,观察内脏器官的情况。
实验中严格遵守动物实验伦理规范,保障小鼠的福利和权益。
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严格按照实验计划进行,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通过这些实验方法,我们能够全面评估荟生源两种组方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经口急性毒性试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实验室动物毒性试验,它通常用于评价新化合物、生物制品等物质的毒性,以及评估安全使用剂量的潜在结果。
这篇文章将介绍经口急性毒性试验的背景、方法、注意事项和限制。
背景方法经口急性毒性试验通常使用小鼠、大鼠、兔子或其他哺乳动物,动物必须年龄相似、体重相当且健康状态良好。
实验中使用不同剂量的测试物质来确定它们在动物体内的毒性。
通常,实验中使用的剂量量较低,但有时也会使用较高的剂量以便观察更加严重的毒性反应。
其实验流程如下:1.选取合适且健康的实验动物,检查其体内和体外健康状况;2.确定实验剂量,并将物质以食物、水、灌胃管等方式交予动物口服;3.观察动物的外观、行为和症状,记录观察结果;4.在一定时间后继续观察动物,在必要时应用适当的护理;5.按照实验协议的规则处理动物,以确保其安全。
注意事项在进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剂量:需要选择适当的实验剂量,以确保所测试的物质不会对动物造成过度毒性反应,且可以解释毒性的分级。
2.采取恰当的动物保护措施:对于实验过程可能造成疼痛或不适的情况,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例如提供充足的饮水、合适的饲料和温度环境。
3.保证实验数据质量:为了确保实验数据质量,需要在实验过程中跟踪记录、分析数据,并确定实验的有效性以及物质毒性分级的准确性。
限制虽然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是一种有效的毒性评估方法,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只能评估物质对动物的急性毒性反应,而对于慢性毒性、免疫毒性或生殖毒性等长期影响,它并不能提供完整的信息。
此外,每种动物特征不同,对物质的敏感程度也会不同,因此难以将实验结果适用于不同品种的动物和不同的物质评估。
因此,除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外,还需要完善其他的毒性评估方法以更准确地评估药物、化学物质和其他物质的毒性。
五种农药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绪论随着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农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农林作物的病虫防治中,农药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本世纪60-70年代,人们大量使用农药,几乎使粮食产量增长一倍,但随着农药长期的、大量的、不合理的使用,导致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并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
它们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一方面它们可以直接进入生物体内引起急性、慢性中毒和畸变,同时还通过径流、排污、挥发等途径进入土壤、大气和水体,引起各种生态环境下生物的死亡,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影响人类的食品安全。
目前,因农药使用与管理失控而引发的一系列水域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已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业内学者的广泛重视。
当前,随着有机氯农药的禁用,菊酯类和有机磷类等成为我国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农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指明,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物或者几种物质混合物及其制剂。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及其衍生物和杂质的总称。
动植物在生长期间、食品在加工和流通中均可受到农药的污染,导致食品中农药残留。
相关报道表明,农药利用率一般为10%,约90%的残留在环境中,过多地使用农药,大量未被利用的农药经过降雨、农田渗滤和水田排水等进入水体,同时,还有大量散失的农药挥发到空气中,最后汇入水域,沉降积淀在土壤中,通过农作物吸收和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行累积,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目前中国一些食品,如茶叶、大米、肉、蛋等食品中农药残留量常超过规定标准,过多的残留量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危害。
为此,论述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及其毒理机制和防治措施,以期对防治食品中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在哺乳类实验动物中,由于小鼠个体小,饲养管理方便,生产繁殖快,质量控制严格,价廉可以大量供应,又有大量的具有各种不同特点的近交品系,突变品系,封闭群及杂交一代动物,小鼠实验研究资料丰富参考对比性强;更重要一点乃是全世界科研工作者均用国际公认的品系和标准的条件进行试验,其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重复性高,自然会得到国际认可。
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等(1)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是一种对化学物质进行毒性评价的方法。
它是毒性测试的基础,也是化学品安全评价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从试验原理、方法、结果解释等方面详细介绍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
一、试验原理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毒性试验方法,它的原理是将待测化学物质按照一定剂量直接灌入小鼠口腔,通过观察动物死亡率、体重、行为等来评估待测物质的毒性。
一般来说,这种试验方法具有可重复性高、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
二、试验方法1. 制备试验物质:按照试验计划,制备待测化学物质,并确定试验剂量。
2. 动物实验:选用符合规范要求的小鼠,将待测物质按剂量直接灌入小鼠口腔,观察小鼠的体重、行为等。
3. 处理数据:将实验数据录入计算机,计算LD50值,评估待测物质的毒性等级。
三、试验结果解释完成试验后,需要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主要包括LD50值和毒性等级,其中,LD50值是介于试验剂量和死亡率之间的浓度,在一定时间内能导致50%的动物死亡。
根据LD50值的大小,可以将待测物质分为五类,分别是:1. 第一类:LD50值大于5000mg/kg,属于低毒性。
2. 第二类: LD50值在500-5000mg/kg,属于中毒性。
3. 第三类: LD50值在50-500mg/kg,属于高毒性。
4. 第四类: LD50值在5-50mg/kg,属于极高毒性。
5. 第五类: LD50值小于5mg/kg,属于剧毒性。
对于口服急性毒性试验来说,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等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并不能全面反映化学物质在长期使用中的慢性毒性或致癌性等潜在危害。
因此,在进行毒性测试时,需要结合其他试验方法和临床实验来综合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
总之,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毒性测试方法,但也需要在更大的层面上同时考虑其他因素,才能更全面地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
二、急性毒性评价
应当重视病理组织学检查。
凡中毒死亡动物应及时解剖做病理学检查,检查器官有无充血、出血、水肿或其它改变,并对有变化的脏器作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存活动物于观察期结束后应做病理学检查。
外来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用于对急性毒性进行评价。
但各种分级标准还没有完全统一。
我国目前除参考使用国际上几种分级标准外,又提出了相应的暂行标准。
不论我国或国际上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均还存在不少缺点,因为它们主要是根据经验确定,客观性还不足。
表4-3工业毒物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表4-4化合物经口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表4-5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分级(WHO)
兔经皮对人可能致死的估计量
总量
g/kg(g/60kg)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了一个五级标准(表4-5)。
总之,从表4-3到表4-5可见各种分级标准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点,但都有不完善的地方。
《食品毒理学》课程实习论文(设计)题目: TBHQ的急性毒性评价姓名: 邵杰学院: 食品药品学院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班级: 102班学号: 2302100217 指导教师: 丁志刚2012 年12 月12 日安徽科技学院教务处制TBHQ的急性毒性评价食品质量与安全102班:邵杰学号:2302100217指导老师:丁志刚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TBHQ的急性毒性评价,通过选择健康的小白鼠,根据体重按随机分组的方法,依据LD50计算的设计原则将动物分成数个染毒组。
一次或24h内多次灌胃给予受试物后,了解动物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中毒死亡的特征以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观察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采用霍恩氏法求出TBHQ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并根据LD50值将TBHQ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关键词:TBHQ、急性毒性、LD50、霍恩氏法1.前言TBHQ化学名:特丁基对苯二酚,又名叔丁基对苯二酚、叔丁基氢醌,:沸点295℃,熔点126.5~128.5℃。
TBHQ几乎不溶于水(约为1g/100ml),但溶于乙醇、乙酸、乙酯、异丙醇、乙醚及植物油、猪油等。
对大多数油脂均有防腐败作用,尤其是植物油。
遇铁、铜不变色,但如有碱存在可转为粉红色。
TBHQ是国家规定允许添加的食用抗氧化剂,跟BHT、BHA相比,TBHQ拥有更安全的无毒性能,因为添加量少。
抗氧化性能优越,比BHT、BHA、PG(没食子酸丙脂)和维生素E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在配置过程中适当的添加食品级植酸效果更优;可有效抑制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气短杆菌等细菌以及黑曲菌、杂色曲霉、黄曲霉等微生物生长。
TBHQ与其他抗氧剂相比的缺点是它使用的行业比较窄,都是食品方面的,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1(04.007)规定:TBHQ可用于食用油脂、油炸食品、干鱼制品、饼干、方便面、速煮米、干果罐头、腌制肉制品中作抗氧化剂。
小鼠经口的急性毒性评价食品质量与安全:张志颖指导教师:丁志刚摘要:通过霍恩法对啮齿类动物小白鼠做急性毒性实验,以氯化镁溶液为外源化学物,了解氯化镁溶液对机体是否产生毒效应。
确定外源化学物的致死剂量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定外源化学物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关键词:小白鼠氯化镁溶液霍恩法急性毒性评价1前言氯化镁常温下为白色结晶,易吸湿,100℃时失去2分子结晶水,在110℃开始失去部分盐酸而分解,强热转为氧氯化物,其PH约为<7,有刺激性,氯化镁是有毒的,其次氯化镁是低毒的。
氯化镁本身的毒性来自其本身凝血的作用,例如卤水点豆腐,就是使蛋白质凝固。
假如一定剂量的氯化镁进入血液,血液凝固,人必死无疑。
所以说氯化镁对于温血动物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杀伤力。
制作豆腐时,氯化镁可以作为很好的混凝剂。
它常与硫酸镁一起凝固豆奶,由于其营养价值,氯化镁还是婴儿配方奶粉的组成部分。
2材料与方法2.1 材料试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16只,雌雄各半,体重在18~25g之间。
2.2仪器与试剂试验器材:注射器、刻度吸管、容量瓶、小烧杯、滴管、灌胃针、电子天平、镊子、动物体重秤、手套。
试验试剂:受试物(氯化镁)、3%~5%的苦味酸溶液、0.5%的品红溶液。
2.3实验方法2.3.1健康动物选择2.3.2性别辨认2.3.3小鼠称重、编号和随机分组根据霍恩法将小鼠分为4个小组,每组4只。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随机数18 43 38 62 82 16 48 35 67 05 72 12 25 83 43 41除4余数 2 3 2 2 2 0 0 3 3 1 0 0 1 3 1 1所在组别二三二二二四四三三一四四一三一一2.3.4剂量设置(1000mg/kg、2150mg/kg、4640mg/kg、10000mg/kg)组号一二三四染毒剂量1000mg/kg 2150mg/kg 4640mg/kg 10000mg/kg27.75mg 57.587mg 122.96mg 280mg每组小鼠染毒毫克数2.3.5氯化镁溶液的配制(1)氯化镁的量取(称量法)准确称取12.6575g的氯化镁固体,加蒸馏水溶解后,倒入25ml容量瓶,混匀,再加蒸馏水定容至刻度。
小鼠经口的急性毒性评价食品质量与安全:张志颖指导教师:丁志刚摘要:通过霍恩法对啮齿类动物小白鼠做急性毒性实验,以氯化镁溶液为外源化学物,了解氯化镁溶液对机体是否产生毒效应。
确定外源化学物的致死剂量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定外源化学物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关键词:小白鼠氯化镁溶液霍恩法急性毒性评价1前言氯化镁常温下为白色结晶,易吸湿,100℃时失去2分子结晶水,在110℃开始失去部分盐酸而分解,强热转为氧氯化物,其PH约为<7,有刺激性,氯化镁是有毒的,其次氯化镁是低毒的。
氯化镁本身的毒性来自其本身凝血的作用,例如卤水点豆腐,就是使蛋白质凝固。
假如一定剂量的氯化镁进入血液,血液凝固,人必死无疑。
所以说氯化镁对于温血动物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杀伤力。
制作豆腐时,氯化镁可以作为很好的混凝剂。
它常与硫酸镁一起凝固豆奶,由于其营养价值,氯化镁还是婴儿配方奶粉的组成部分。
2材料与方法2.1 材料试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16只,雌雄各半,体重在18~25g之间。
2.2仪器与试剂试验器材:注射器、刻度吸管、容量瓶、小烧杯、滴管、灌胃针、电子天平、镊子、动物体重秤、手套。
试验试剂:受试物(氯化镁)、3%~5%的苦味酸溶液、0.5%的品红溶液。
2.3实验方法2.3.1健康动物选择2.3.2性别辨认2.3.3小鼠称重、编号和随机分组根据霍恩法将小鼠分为4个小组,每组4只。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随机数18 43 38 62 82 16 48 35 67 05 72 12 25 83 43 41除4余数 2 3 2 2 2 0 0 3 3 1 0 0 1 3 1 1所在组别二三二二二四四三三一四四一三一一2.3.4剂量设置(1000mg/kg、2150mg/kg、4640mg/kg、10000mg/kg)组号一二三四染毒剂量1000mg/kg 2150mg/kg 4640mg/kg 10000mg/kg27.75mg 57.587mg 122.96mg 280mg每组小鼠染毒毫克数2.3.5氯化镁溶液的配制(1)氯化镁的量取(称量法)准确称取12.6575g的氯化镁固体,加蒸馏水溶解后,倒入25ml容量瓶,混匀,再加蒸馏水定容至刻度。
亚硝酸盐的急性毒性评价
摘要:此次试验主要是研究亚硝酸钠的急性毒性评价,通过对健康小鼠的选择,有毒性资料可查得亚硝酸钠的急性经口染毒LD50值,依据霍恩氏法LD50计算的设计原则按照随机数分组的方法将动物分成4个染毒组,每组4只小白鼠。
一次灌胃给予受试物后,观察动物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分析中毒死亡的原因,必要时进行解剖,观察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采用霍恩氏法求出亚硝酸钠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并根据LD50值将亚硝酸钠进行急性毒性分级,从而外推到人,推测亚硝酸钠的毒性对人的影响。
关键词:小鼠、亚硝酸钠、急性毒性、LD50、霍恩氏法
1.前言
亚硝酸钠(NaNO2),是亚硝酸根离子与钠离子化和生成的无机盐。
亚硝酸钠易潮解,
亚硝酸钠有咸味,又是被用来制造假食盐。
亚硝酸钠暴露于空气中会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钠。
若加热到320℃以上则分解,生成氧气、氧化氮和氧化纳。
接触有机物易燃烧爆炸。
由于其具有咸味且价钱便宜,常在非法食品制作时用作食盐的不合理替代品,因为亚硝酸钠有毒,含有工业盐的食品对人体危害很大,有致癌性。
亚硝酸钠是国家规定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
肉类制品加工中用作发色剂,可用于肉类罐头、肉类制品。
在肉制品中对抑制微生物的增殖有一定作用(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有特殊抑制作用),能提高腌肉的风味,而且亚硝酸钠还可作杀菌剂,抑制肉制品中微生物的生长。
亚硝酸钠虽然应用于多方面的工业用途途中,但在食品方面,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 食品级亚硝酸钠用作食品添加剂时,最大使用量为0.15g/kg,残留量:肉类罐头≤0.05g/kg,肉制品≤0.03g/kg,因为如果人体摄入过多的亚硝酸钠就会导致机体致癌和后代畸变,过多的使用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巨大。
因此,对亚硝酸钠的急性毒性评价的研究就非常有必要。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成年小鼠(30g左右),试验前要对动物饲养观察2~3天,以适应饲养环境,并淘汰不健康或体重不符合要求的动物。
2.2仪器与试剂
2.2.1器材:
注射器,灌胃针,普通天平,电子天平,吸管,吸球,容量瓶,玻璃棒,烧杯,试剂瓶;
2.2.2试剂:
亚硝酸钠,蒸馏水。
2.3实验方法
2.3.1实验动物与分组:
选健康成年小鼠(30g左右),同性别实验动物个体间体重相差不得超过平均体重的10%,且此次试验所用的小鼠均为雄性小鼠,所得出的结论只能代表单一性别的实验情况。
试验前动物要在试验环境中至少适应2~3d时间,以适应饲养环境,并淘汰不健康或体重不符合要求的动物本次试验取体重28.0~34.0的小鼠,试验时,将小鼠称体重、编号、按随机分组原则,按随机分组表将实验动物分成4组,每组4只。
16只小鼠的完全随机分配表如下
2.3.2剂量选择:
经过预试或查资料得到LD50 的大致范围,经查资料得口服-小鼠LD50为:200mg/kg;
各剂量组的间距可根据LD50计算方法要求按等比级数或等差级数安排。
本实验用霍恩氏发法计算LD50,各组间计量递增公比为10^(2),,由于温度越低亚硝酸钠的毒性越大,且实验室的温度较低,因此将LD50为:200 mg/kg设为第三剂量组,则染毒剂量组剂量分别为46.4mg/kg、100mg/kg、215mg/kg、464mg/kg。
2.3.3受试化学物配制与稀释
1、亚硝酸钠溶液以蒸馏水为溶剂配制成溶液
2、受试物的配制(等容量稀释):根据计算结果精确量取需要的受试物的量,稀释成需要的浓度。
配制步骤:
又每组实验动物都为四只,且计算其灌胃量由平均体重计算出来的,即每只小鼠所灌胃的体积是一样的,都为0.2ml,所以均用100ml容量瓶配置的四个不同浓度的亚硝酸钠溶液,根据上面表格数据得每组称取亚硝酸钠的克数为0.7273、1.5413、3.3567、7.2210,分别溶于100ml水中即可(若因溶解度限制可更据实验情况调整溶剂体积,但浓度不变)。
2.3.4灌胃:
1、灌胃实验试验前实验动物应禁食(一般6~8小时),不限制饮水。
然后对各组动物用经口灌胃法一次染毒或24h多次染毒。
一次灌胃液体积为小鼠0.2~1ml,染毒后继续禁食1~2h,本实验灌胃液体积统一为0.2ml(以蒸馏水作为溶剂)。
2、灌胃方法
小鼠灌胃法: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小鼠头部两耳后皮肤,无名指或小指将尾部紧压在手上,使小鼠腹部向上,尽量使其体位垂直,注意使动物的上消化道固定成一直线。
右手持连着灌胃针的注射器,将灌胃针由动物口腔侧插入,避牙齿,沿咽后壁缓缓滑入食管。
若遇阻力,可轻轻上下滑动探索,一旦感觉阻力消失,即深入至胃部,随后将受试物溶液注入。
如遇动物挣扎,应停止进针或将针拔出,千万不能强行插入,以免穿破食管,甚至误入气管,导致动物立即死亡。
一般进针深度小鼠2.5~4cm。
2.4检测/检测指标
3.结果分析
3.1实验结果
第一组:染毒剂量为46.4mg/kg,1号和2号小鼠死亡,其它两只正常;第二组:染毒剂量为100mg/kg,没有小鼠死亡,四只均正常;第三组:染毒剂量为215mg/kg,四只小鼠在前期出现萎靡症状,行动迟缓,但最后都正常,未出现死亡;第四组:染毒剂量为
464mg/kg,四只小鼠全部死亡。
即四组的死亡数为2、0、0、4,但是在霍恩表上查不到对应的LD50值。
3.2结果分析
第一剂量组也是最低剂量组的小鼠01号和06号死亡,经后来解剖发现,它们的胃出现肿胀,其中06号小鼠在后期有吐血现象,故其死亡原因可能是在灌胃过程中是由于由同一个人操作,因为操作不当导致小鼠的食管破裂或者伤害了胃组织。
而两只小鼠体重均出现过度下降,而本身耐受性较差以及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低,最终01号和06号小鼠死亡。
第二小组也是次低剂量组所有小鼠表现正常,在饲喂后期并未出现任何有异常的情况。
第三小组也是半数致死剂量组都表现正常并未出现死亡可能是因为这四只小鼠对外源合化物不敏感,有较强的耐受性,对外界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第三组小鼠在后期观察中发现进食量比其他小鼠都多且体重下降不明显,说明这组小鼠的抵抗力稍强。
第四组四只全部死亡是因为染毒剂量远远大于小鼠的半数致死量。
由于第一组和第三组死亡情况不正常,导致在霍恩表上查不到相应的LD50值,其原因可能是在操作上的误差、试剂在配置过程中的误差和对小鼠选择的偏差等,最终导致实验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