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的调养与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5.17 MB
- 文档页数:7
小儿厌食症【关键词】中医食疗;小儿;厌食症【中图分类号】r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19-01【概述】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对正餐食欲减低,或食量减少,或进食时间长,或有择食的习惯。
这与小儿的饮食习惯不良有关,有些小儿平时喜欢吃零食,特别是糖类食品,或是进餐前吃东西,如饮料等,都可影响正餐的食欲。
现在有人认为与微量元素,特别是锌的缺乏有关。
【病因病机】(1)脾胃虚弱:可因饮食不节,或多食生冷制品,损伤脾胃,脾不健运而出现厌食。
(2)胃津不足:发热或腹泻后,伤津耗气,胃津不足,不能消谷而出现厌食。
【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胃纳差,食后腹胀,或便溏、泄泻、泻下水谷不化,伴消瘦、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面色淡黄,或畏寒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质淡胖,苔薄白,脉弱。
(2)胃津不足:胃纳差,进食少,喜饮水或嗜酸食物,消瘦,大便秘结或2—3天一次,干结难行,舌质偏红,脉细数。
【食疗处方】(1)脾胃虚弱a.山药芡实苡米粥:山药30克,芡实15克,苡米30克,小米或大米250-300克。
将以上几味共煮粥,芡实和米熟烂后,温服,可在一日内服完,可常服。
适用于小儿厌食,胃纳差,消瘦,伴有便溏、泄泻,下谷不化等症。
b.淮山内金粥:淮山药15-20克,鸡内金9克,小米或大米150克。
将山药、内金研为细末,与米共煮粥。
米熟烂后,加适量的白糖调味食用。
适用于小儿厌食,偏食,进食少伴见食后腹胀,泄泻等。
c.粟米淮山糊:粟米与淮山药等量。
将粟米与淮山药炒黄,共研成细末,加适量冷水,慢火煎煮成糊状,加白糖即成,可常食。
适用于小儿厌食或肠胃病、发热后胃纳不佳的调养。
(2)胃津不足a.番茄汁:番茄数个。
取番茄(又名西红柿)数个洗净,用开水泡过,剥皮去籽,用洁净纱布挤汁液。
每次饮服50-100毫升,日服2-3次,不放糖为宜。
b.梨粥:鸭梨3只,粳米50克。
取鸭梨洗净,连皮切碎,去心。
加适量清水,文火煎30分钟,捞去梨块,再加入淘净的粳米,煮成稀粥,一天内分2-3次食完。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
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
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小儿为多见。
城市儿童发病率较农村为高。
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较好。
但病情迁延不愈,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而转化为疳证。
本病多见于中医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之中。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下降,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降低所致;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及各种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所致。
1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引起。
其病位在脾胃。
盖胃司受,脾主运化。
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
诚如《灵枢·脉度》所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若喂养不当、他病伤脾、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1.1喂养失当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之一。
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
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婴幼儿未按期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过于溺爱,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冷食;或饥饱无度;或滥服滋补之品,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
诚如《素问·痹论》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2他病伤脾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
若罹患他病,误用攻伐,峻加消导;或过用苦寒之品损脾伤阳;或过食香燥、辛辣之品而耗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致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1.3先天不足是部分患儿厌食的原因。
患儿胎禀怯弱,元气不足,脾胃薄弱,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
若加之后天失于及时调理,则脾胃益虚,食欲难以增进。
小儿厌食症中医治疗方剂小儿厌食症,又称小儿食欲不振,是指小儿长期食欲减退或缺乏,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多由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治疗时需根据患儿的具体体质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剂:1. 健脾开胃方: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的小儿。
-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陈皮6克- 神曲10克- 麦芽10克- 山楂10克2. 消食化积方:适用于食积内停,腹胀腹痛的小儿。
- 神曲10克- 麦芽10克- 山楂10克- 莱菔子10克- 鸡内金6克- 谷芽10克- 木香6克- 枳实6克3. 温中健脾方:适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喜按,四肢不温的小儿。
- 干姜6克- 附子3克(需先煎1小时)- 白术10克- 党参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陈皮6克4. 疏肝理气方:适用于肝气郁结,情绪不畅,影响食欲的小儿。
- 柴胡6克- 白芍10克- 枳壳6克- 川芎6克- 郁金10克- 香附10克- 神曲10克- 麦芽10克5. 养阴清热方:适用于阴虚内热,口干舌燥,夜寐不安的小儿。
- 知母10克- 玉竹10克- 麦冬10克- 地骨皮10克- 丹皮6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神曲10克6. 益气养血方:适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乏力的小儿。
- 当归10克- 黄芪15克- 熟地黄10克- 白芍10克- 川芎6克- 阿胶10克(烊化)- 甘草6克- 神曲10克在使用以上方剂时,应根据小儿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由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同时,家长应配合调整小儿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溺爱或强迫进食,以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
小柴胡汤治疗小儿厌食的经验标签:小柴胡汤;小儿厌食;临床经验小儿厌食症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因患儿饮食不节,家长的溺爱等因素导致儿童食欲不振,不想饮食,日久伴见形瘦,发稀枯黄,烦躁易怒,大便干燥等症。
该病严重影响婴幼儿童的生长、发育。
现笔者结合临床经验,运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32例小儿厌食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32例患儿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最小的6个月,最大14岁,平均年龄7岁零4个月,病程短者1周,最长者1年余。
2 治疗方式基础方:以《伤寒论》小柴胡汤为主:即太子参10g、柴胡6g、黄芩5g、大枣5g、甘草3g。
加减变化:伴腹胀,便干结者,加枳实5g、陈皮5g;食滞不化者,加神曲10g、麦芽10g、鸡金5g;烦躁易怒、易哭者,加郁金5g、柴胡10g;小便少黄、夜卧不安者,加灯芯1~2g,茯苓10g。
用法:上药取300ml,应取150ml,每日1剂,采用少量多次喂服,一般6~8次为宜。
5剂为以疗程。
3 治疗结果根据1995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30例。
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2例,未愈:食欲未见改善无。
4 典型病例马××,男,6岁,2007年5月17日诊见患儿不思饮食4月余,伴烦躁易怒,夜卧不安,头发稀黄,大便干燥如羊粪,舌尖红,脉细数,诊为中医胆郁化火之厌食症,拟小柴胡汤加郁金5g、鸡金5g、神曲10g、麦芽10g、陈皮5g、茯苓10g、灯芯2g,2剂,每日一剂。
5月21日再诊、患儿已思饮食,食欲稍增,夜已能安卧,大便成形,舌尖红,脉细数,沿用上方2剂治疗后患儿的饮食已恢复正常。
5 讨论小儿厌食症,临床上多从脾胃失调,脾胃虚弱治疗,但笔者从临床上观察到,患儿除了饮食不振,更多表现有,烦躁、易怒、易哭等情志变化。
即肝胆气郁之症,正如《育婴家秘》中指出:“儿之初生日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说明儿童生长发育如少阳春生之气、易疏、易长、易郁,少阳郁则五脏六腑皆郁。
欢泡饭)。
喜欢酸甜的饮料奶品,形体偏瘦,手足心热,大便容易干结,部分患儿平素喜吃较多辛辣燥热食物,舌红比较干,缺乏津液,舌苔少或者花剥。
*解析:知饥则脾能运,不纳则胃不受。
其病在胃,“胃喜润恶燥”,内液干涸,索水于外耳。
胃主受纳,必先通降,而通降之力必本于本脏腑的阴阳协调,阴主降而阳主升,胃之阴津不足,阴虚则内热,热则气升散,热气蒸腾于胃之上口,胃气升多降少,纳谷就会减少,此即“邪热不消谷”也。
《临证指南医案》华轴云曰:“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宜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甘凉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
”
用方:常克老师常用养阴增食汤(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天花粉,白扁豆,黄精,绞股蓝,芦荟)
*常用中成药:【健儿消食口服液】
可自行做【乌梅木瓜汤】乌梅10g,木瓜15g,加少许冰糖。
熬汁适量服用。
苏树蓉老师临床治疗胃阴虚厌食最喜此药对,药食同源,温和有效。
*食疗方面:忌食辛辣干燥食物。
宜食用:滋养胃阴,开胃助食的食物。
常见的补阴食物有:蔬菜(燕麦,番茄,红白萝卜,木耳,银耳,芝麻,山药,白菜,黄瓜,竹荪),水果(梨,桑葚,椰子,柠檬,李子,梅子,甘蔗,葡萄,酸角,酸枣,冬枣)以及燕窝,鸭,鸭蛋,猪皮,猪肚。
【酸萝卜老鸭汤】酸萝卜老鸭汤中,加入10-15g玉竹,北沙参,鲜山药50g。
既不影响口感,更增滋养胃阴之功。
以及【冰糖拌番茄】【冰糖葫芦】【马蹄糕】等健康小食也是适合脾胃阴虚小儿。
二、脾胃气虚
*症状特征:无饥饿感,不想吃饭,口中没味道,喜欢吃味道重的,面色比较没光泽发白,舌色淡脉无力。
*解析:常克老师认为,脾开窍于口,古之脾瘅,为过食肥甘,脾气上溢,则见口甘。
而脾胃气虚,则脾气上承不足,口必淡而无味,于外唯辛香大气之品方能稍醒脾运,所以需要健运脾气,气足气和则脾窍通,欲纳而能化。
*用方:常老师常用君神方(太子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京半夏,白扁豆,淮山药,生谷芽,高良姜)
常用中成药有【江中健胃消食片】【山楂麦曲颗粒】
*食疗方面:适量多食用具有健脾益气消食开胃效果的食物:猪肚,鸡胗,榨菜,萝卜,山药,高粱米,莲藕,土豆,猴头菇,香菇,平菇,冬枣。
脾胃气虚患儿,可适量食用味道稍微辛香开胃的川式烧菜,即以豆瓣,葱姜蒜,香菜,花椒,八角,酱油为主要调料的红烧牛肉,鸡肉,排骨等菜。
【鸡内金散】鸡内金数个,烘焙干,打粉,放入适量白糖,用温开水每次服用1g。
【健脾化食饮】炒麦芽15g,炒谷芽15g,焦山楂10g,红糖10g。
熬汁服用适量。
以及【冰糖葫芦】【桂花糯米藕】【蜂蜜蒸山药】也是适合脾胃气虚极好的小食。
三、湿困脾胃
*症状特征:不觉饿,不欲食,味道重的以及饮料汤汁都不能帮助进食,甚至连零食糖果全都不贪吃,或有腹胀,渴不多饮。
舌苔腻、满,多白或微黄,脉濡或弦。
*解析:湿邪困阻中焦,脾土如泥,难以运化如常,气机为之阻滞,脾不运而胃不纳,唯有化湿醒脾,分利水道,以复其运。
*用方:三仁汤加黄芩,藿香。
*常用中成药:【霍香正气丸/液】【平胃丸】
*食疗方面: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不宜任何滋补,忌味重多油腻多肉的食物。
宜食用利湿消食的食物。
如冬瓜,赤小豆,鲤鱼,鲫鱼,薏苡仁,豌豆,金针菇,玉米,豆芽,芹菜。
【赤小豆薏仁粥】【冬瓜萝卜豆芽汤】等菜肴。
四、肝脾不和
*症状特征:厌食日久,不思饮食或食则饱胀,时常打饱嗝,神情常郁,睡眠不佳,舌淡,脉左弦右弱。
*解析:久病之人,少有肝气不舒者,常厌食的小儿多受父母说教,批评,或年幼学业繁重等等,造成精神压力过大,肝气郁结,肝脾不和,互相纷扰,日甚一日,难以自愈。
*用方:益脾平肝汤(太子参,白术,茯苓,钩藤,刺蒺藜,糯米草)合升降散或逍遥散加楂曲。
*常用中成药:【小儿七星茶】
食疗方面同脾胃气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