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无怨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3
君子成人之美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1),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2)。
” (《论语·颜渊第十二》)
【注释】
(1)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美德、好事。
(2)反是:是,此。
反是,与此相反。
【翻译】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美德、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罪恶、坏事。
小人则与此相反。
”
【评析】
君子能吃苦耐劳,心胸坦荡,常为别人着想,常与世无争,慈善于人,希望别人变好,无怨无恨。
小人好安逸享乐,心胸狭小,常为自己着想,常计较长短,自私自利,妒嫉别人比自己好,常感不平不公。
君子善待他人,乐善好施,故常成人之美;小人妒嫉别人,争争斗斗,故常成人之恶。
【延展】
1、君子修己利人,应该是很受欢迎的,成为君子的这种想法和愿望,应该是普遍流行、理所当然的才对,很多人应该都会想成为君子,这才是正常现象,为什么现代社会不是这样的呢?(现代社会:要当好人都很难,压力很大,容易受妒嫉排挤。
)。
夫天下之事,莫大于宽容。
盖宽容者,心之广大,容万物而不损其真,纳百川而愈见其深。
是以古之圣贤,莫不以此自勉,而世之仁人,亦以是为宝。
夫宽容,非仅谓宽以待人,亦宽以待己。
人能宽容,则心无挂碍,意无滞碍,而行无阻碍。
是以君子之行,必先修身,而后齐家,再而治国,终而平天下。
修身者,修其心也。
心既宽矣,则万事莫不随之而宽。
昔孔子游于太山,见大木,其根如石,问其所以然,曰:“此木之所以生也,以其根深固也。
吾闻之,木无根,则槁;水无源,则竭;人无志,则废。
是以君子务在修身,以立其志,志立则事成,事成则天下平。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以宽存心,以敬存心。
仁者爱人,礼者敬人,宽者容人,敬者自敬。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容人者,人恒容之;自敬者,人恒敬之。
是故君子无怨,天下无难。
”夫宽容之道,在乎心之广大,不拘小节,不泥于一隅。
是以孔子闻过则喜,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孟子亦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几善之,而几于不善。
”是以君子不以小恶而忘大善,不以小怨而忘大德。
古有齐桓公,以五鹿之石,感召诸侯,遂成霸业。
齐桓公之所以能成霸业者,以其宽容也。
五鹿之石,虽小,而能感召诸侯,使天下归心,岂非宽容之力乎?今之人,往往以小恶而相轻,以小怨而相仇,以至于国家不宁,社会不安。
是以吾辈宜学古人之宽容,以宽恕为怀,以和气待人,以慈爱为心,则天下何忧不治,国家何忧不兴?夫宽容,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之快。
宽容者,恒久之道,持久之德。
是以君子之行,必先修身,而后齐家,再而治国,终而平天下。
修身者,修其心也。
心既宽矣,则万事莫不随之而宽。
夫宽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大海纳百川,容纳万物;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是以君子之行,必以宽容为怀,以仁爱为心,以礼义为行,以智慧为导,以诚信为本,以廉洁为志,以和气为用,以慈爱为怀,以宽容为德,以和平为贵。
盖宽容者,心之广大,容万物而不损其真,纳百川而愈见其深。
四书中《中庸》的十个经典名句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言行违背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符合中庸,是因为君子能在变动不居中做得适度;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二、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译文:崇尚中庸的人,不偏袒任何一边,不会超过或少于本来的度,只是按照平常的道理行事而已。
三、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译文:一个人做到忠恕,那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如果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四、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译文:端正自身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
对上不怨恨苍天,对下不责怪他人。
所以君子安分守己,等待命运的安排,而小人却专做冒险的事情,想侥幸获得非分的好处。
五、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箭没有射中靶心,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用心不正。
六、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译文: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然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然从低处起步。
七、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译文: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爱,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敢。
八、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译文:真实无妄是天生万物的道理,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
九、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译文: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符合于中,不用思虑就有所得,从从容容就会符合中庸之道,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圣人,努力求得真诚的人,就是选择善道而执着坚守的人。
十、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
七彩课堂论语十二章引言《论语》是一部古代中国经典的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论语》中的第十二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哲学。
第一节:孔子与樊迟的对话本章的开篇,记载了孔子与樊迟的对话。
孔子问樊迟:“‘君子不器’,意思是什么?”樊迟回答道:“君子不能像容器一样,只有一种形状。
”孔子听后说:“善哉!无怨无尤!”这段对话表明了孔子对于君子品质的理解,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灵活多变的特征。
第二节:孔子对于学习的思考接着,第二节中记载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思考。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带来的喜悦,同时也提到了与朋友交流和待人接物的道德准则。
第三节:孔子论述君子的品格第三节中,孔子论述了君子的品格。
他说:“君子不器。
” 这句话意味着君子不应该只有一种刻板的形象,而应该具备广泛的能力和素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德行和才能,既要有道德的修养,又要有实际的能力。
第四节:孔子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考接着,第四节中,孔子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考进行了诠释。
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蓬,其何以行之哉?”这段话中提到了“信”字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若无信仰,就无法正常地行事。
第五节:孔子对于君子的行为规范第五节中,孔子对于君子的行为规范进行了阐述。
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意味着君子在执政时应该以德为准绳,如同北辰一样恒定不变,才能得到民众的共同认可。
第六节:孔子对于父母的敬重在第六节中,孔子表达了对于父母的敬重之情。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这句话强调了子女对于父母的敬重和孝顺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家中尊敬父母,在外部对兄长或有资格的人有所尊敬。
第七节:孔子对于友谊的看法最后,第七节中,孔子对于友谊的看法进行了表述。
论语中形容君子的句子1、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信近于义,就有益,敏,难道能行得通吗,行乎哉:为人谋而不忠乎。
孔子说,友多闻: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8、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9、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0、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12、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3、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15、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1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9、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20、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21、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
2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4、孔子曰,诚实守信,崇德也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小车无軏。
2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6、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8、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1、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古代做官做人名言1.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举贤不避亲,奖罚不贵人。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怨,朋友信。
6.君子不器,欲速则不达。
7.君子贫而无怨难,富而不骄傲。
8.身正不怕暗影斜。
9.君子能自反,小人只知责人。
10.君子以和为贵。
11.君子学贵不辍,道德为常。
12.非礼勿视,非义勿听,非礼勿言,非义勿言。
13.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无力。
1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5.前车可鉴,后车可驾。
16.士为知己者死。
17.非攻己才者,其亦有愚智焉。
18.人不耻于一败,但耻于失败不伏。
19.不惧艰难险阻,追求真理和正义。
20.君子不患无位,而患失之。
21.官职高升自有规律,唯追求真才实学才能上升得更快。
22.立身以廉,官运自无忧。
2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24.任人唯贤,权为民所用。
25.官员应尽职尽责,勤政为民,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26.官当多为民计,少损人利。
27.用政策之善,百姓生活良。
28.君子以宽容待人,不以权力欺压弱者。
29.官员不宜贪污,应有廉洁的操守。
30.做官要顾全大局,与人为善,做到仁政。
31.当官要守正直,不能为私利而违法乱纪。
32.官员应聘贤纳士,重用有才之人。
33.当官要学会忍耐,不患得患失。
34.为政务实,真心为民,不做虚伪之事。
35.明治家强而能使人也强,任官必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6.平日作官,要善于倾听民声,虚心纳谏。
37.君子宁可失人,不可得罪己。
38.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9.官员应带头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为百姓做榜样。
40.官员应精通礼法,懂得与人相处之道。
41.以德立身,以心为官。
42.为官清正廉洁,责任为民不辱使命。
43.做官要谨慎行事,严于律己。
44.官品虽高,腰缠千贯,却要志存良知。
45.忠于国家、民族和人民,才能真正做到善为人师。
46.做人要讲究道德品行,做官更要以身作则。
怨字的文言文意思
怨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1. 怨憎:指怨恨、憎恶。
例如:《论语·卫灵公》:“君子无怨,小人长怨。
”
2. 怨望:指怨恨、失望。
例如:《孟子·滕文公下》:“民有怨望,则君子不食其禄。
”
3. 怨艾:指怨恨、悔恨。
例如:《史记·滑稽列传》:“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不如死。
今日所以来者,欲以报仇耳。
既已不行,乃怨艾自己。
”
4. 怨声:指怨恨的声音。
例如:《红楼梦》第五七回:“〔黛玉〕当下众人都替她担心,见了她这样,也都不过意,听见她哭,也都有了怨声。
”
5. 怨结:指怨恨郁结于心。
例如:《红楼梦》第一○八回:“独有黛玉心中,左思右想,一时怨去怨来,忽然伤感,大有死去活来之意,竟似有一日之间,一哭而哭出终身之悲。
”
以上是怨字在文言文中的多种含义,每个含义都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
《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斯言也,君子之所以博学也。
盖前言往行,皆古人之所以为君子者也。
多识前言往行,则能效法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以君子博学,必求其道,不徒博其名也。
夫学之道,始于问,终于行。
问者,所以求道也;行者,所以证道也。
君子之学,不问不明,不行不立。
故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之谓也。
君子博学,必先正心。
心不正,则学无根,行无准。
心正则能虚心以受教,虚心则能广闻博见。
是以君子之学,不厌其多,不厌其博。
多而不杂,博而不乱,斯为学之至矣。
《礼记》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此言君子之学,必以仁为本。
仁者,爱人也。
爱人者,必先自爱。
自爱者,必求其所以自爱之道。
故君子之学,始于自爱,终于爱人。
君子博学,必以礼为矩。
礼者,所以正身也。
身正则心正,心正则意正,意正则言正,言正则行正。
行正则无过,无过则无怨,无怨则和,和则乐,乐则寿。
是以君子之学,必以礼为始,以寿为终。
《论语》载孔子之言曰:“君子不器。
”此言君子之学,不拘一格。
器者,物也。
物有限,学无穷。
君子之学,如海之深,如山之高,如天地之广,如日月之明。
故君子之学,不专为器,而专为道。
君子博学,必以时为序。
时者,天时也。
天时者,日月星辰之运行,四时五行之变化也。
君子之学,必顺天时,因时制宜。
春则播种,夏则耘苗,秋则收获,冬则蓄藏。
时不可失,失时则事倍功半。
君子博学,必以实践为功。
学而不行,则为虚学。
行而不学,则为愚行。
学行相资,相得益彰。
故君子之学,必求其实,不求其名。
名者,末也;实者,本也。
本固末茂,斯为学之成也。
总之,君子博学,博而不杂,博而能约,博而能精。
不溺于物,不滞于时,不泥于古,不拘于今。
求道于万物之中,见性于无为之境。
此乃君子博学之真谛,亦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利于利这句话的意思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曾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利于利”这句话,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也指导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
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利于利”,指的是“君子以义为行动的准则,小人以利益作为行动准则”。
孔子用这句话把道德行为与利益行为划分开。
他认为,人们应该做正义的事情,要把利益放在道德之后。
首先,从道德义理上来讲,孔子认为君子义务而小人利索,君子应当无怨无悔,永不改变,以义为行动准则。
义曰“是则义道,非则义违”,即“正义的行为就是道德,不正义的行为就是违背道德”。
孔子认为,一个人若要成为君子,就要做正义的事情,不能只空谈,而要以行动来践行,以义为行动准则。
义是一种无私的信仰,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仰,而不是为自己取得利益而改变。
其次,从利益义理上来讲,孔子认为小人利索,小人利益至上,以利为行动准则,任何一个做出的决定都是一种有可能取得利益的机会,只要能取得利益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获得,并且从不计较正义。
小人行事以利为行动准则,只会在自己能够取得利益的时候行动,在没有利益可以取得的时候,不会考虑正义的问题。
即使有时有可能因为听从义而得到利益,但他们也不会在乎,因为他们只考虑如何抓住利益机会,而不考虑正义问题。
最后,从道德与利益上来看,孔子认为道德义务应优于利益,道德义务不应被利益所蒙蔽。
一个人只有在选择更有利的行为同时,也将道德义务融入其中,才能称得上是君子。
孔子认为,只有当既考虑利益又考虑道德义务的时候,才能真正地成为君子,并且以正义的行动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总的来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利于利”这句话,指出了人们在抉择行动准则方面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和利益原则。
以义为行动准则的君子虽然可能在利益方面吃亏,但一定会收获满满的道德回报。
而以利为行动准则的小人,虽然可能会在利益方面受益,但一定会因拜金和贪婪而受到道德审判。
因此,“君子喻于义,小人利于利”,正是鼓励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做正义的事情,一边坚持正义,一边取得利益的良好导向,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肯定。
162023年 9月 总期数926交际乐园孔子说:“君子劳而不怨。
”一个人若能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尽心做事且毫无怨言,他将得到周围人的爱戴与敬重。
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在《封神榜》中饰演的姜子牙堪称经典。
当年拍戏时他已经60多岁,一直跟着剧组四处奔波,跋山涉水。
去新疆巴里坤草原拍摄时,他和大家一起住在由马厩改造的宿舍里。
那时还没有盒饭,大家都吃大锅饭。
吃饭时,大风把沙尘吹进饭菜里,有的年轻演员怨气满腹,可蓝天野从来不抱怨。
拍摄时,长时间在太阳底下走位、试戏,很多年轻人经不起暴晒,工作懈怠,怨天尤人,而穿着长袍的蓝天野却总是不厌其烦、一丝不苟地按照导演的要求一遍遍来。
慢慢地被他潜移默化,小辈们都觉得蓝天野这样的老戏骨没有一点架子,从不倚老卖老,无论多辛苦都毫无怨言。
随之,深深的感动与敬意自年轻人心中油然而生,他们也不再有怨气和怨言了。
《封神榜》中姬发的扮演者、上海著名电影演员张晓林曾感佩道:“在我们小辈眼里,蓝老是我们的偶像,他在人品、艺德和艺术作品的含金量上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剧组有这样一位老师,我们深感受益匪浅,感谢他在拍摄中的言传身教。
”劳而无怨的人往往是一个能吃苦耐劳、忍耐一切,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人。
这样的“忍者”,面对任何艰难困苦,都能随遇而安。
融入集体,乐在其中,自然会去除躁气和怨气,涵养静气和大气,散发积极向上的情绪,赢得人们的欢迎和敬重。
蓝天野与大家同甘共苦,不搞特殊,一心为戏,其姿态、其境界、其美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刚当兵的时候,每天的任务就是收拾菜地、擦飞机,同伴中有人感到委屈、有怨气,而阎肃总想起柯仲平写的诗:“埋头、埋头,天不怨,人不尤。
”他把“我被动地来”变成“我主动地想在这儿待”,一下子心就顺了。
后来,阎肃凭借优秀表现被调到西南青年文工团。
开始他是当演员、合唱队员,有人使唤他:“嗨,搭把手,拉个大幕!”阎肃回道:“好嘞!这有何难?”有人安排他:“那小伙儿,今儿催场的病了,你给催吧!”阎肃回道:“马上!这有何难?”有人呼叫他:“那谁,台口的灯缺油啦,你给添点儿!”阎肃回道:“得嘞,这有何难?”时间长了,大伙儿都爱跟阎肃亲近,因为他总是有求必应,非常热情,且毫无怨气。
君子无怨
鲍鹏山
2013-05-22 06:23:00 来源:《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2日 12 版)
《论语》中四处五次提及伯夷、叔齐这对古今第一兄弟,并且还都是由孔子对他们做肯定的评价。
有意思的是,有两则都是讲他们有无“怨”的问题,一则是回答子贡之问:这二位推掉国君之位,最后却不得好死,他们怨恨吗?孔子的回答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孔子答得直接,所以后世对此的理解亦毫无异议。
还有一则是《论语·公冶长》,也是讲伯夷、叔齐,也是讲“怨”之与否,但是因为语义和语法上的曲折,理解上就有了不同: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很多人都把“怨是用希”增字译成“(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就少了”。
这样翻译当然可以,从古代汉语语言习惯上讲,也讲得通。
但直接译为“怨恨因此就少了”其实更好——钱穆先生就是这样理解的。
内心没有怨恨,没有对别人的不满,这是清洁自己的内心。
而能保持内心的清洁与平静,不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吗?
现在人们讲健康,有一个理念是“排毒”,排出身体的毒固然很重要,其实,排出心理上、精神上的毒,更重要,而“无怨”,则是心理精神健康清洁的重要标志。
所以,孔子虽然“恶不仁者”,还宣告仁者“能恶人”(《里仁》),但他还是要我们“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劳而不怨。
”(《里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要我们“克、伐、怨、欲”都要戒除。
(《宪问》)
这不是让我们放过他人,是让我们放过自己,为我们自己好。
康德说,生气是用别人的缺点来惩罚自己——把对别人缺点的怨恨聚集在自己的精神中,使之成为毒素,不仅不仁,还不智。
但是,让我们生气怨恨的,真是别人的缺点吗?
或者说,我们真的具有怨恨他人的道德优势吗?
《论语·里仁》,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
一切依照着利的目的来行事,心里便会生出种种怨恨——
原来,我们怨恨别人时,并不是因为我们对别人的道德期望落空,而是因为我们对别人的利益诉求落空!别人之所以招致我们的怨恨,并非是他们不能满足道德要求,而是不能满足我们的利益要求!当我们怨恨别人、指责别人时,我们并不那么高尚!
怨恨常来自于受阻的利益,却伪装成来自不得伸张的道德。
为什么我们要把自己的怨恨情绪打扮得高尚起来?
为什么我们要为心中的怨恨伪造一个道德的出身?
因为,不把自己打扮成道德一方,就无埋怨他人的资本。
这是自欺欺人,却往往是不自觉的,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当怨恨在意识的水面上冉冉升起的时候,它已经被打扮成“道德”了。
所以,怨恨会导致道德的后果,但是,它的起因主要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所以,我们无需讨伐人人都会有的对他人、对世界的“怨恨”,而必须思考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既无道德也不健康的负面情绪。
好在,夫子在《论语》里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夫子说:“茍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假如存心于仁,便没有厌恶他人的情绪了。
即便他人有道德缺陷,对他的厌恶,也是立足于希望他变好,还是从爱出发。
夫子还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卫灵公》)——要求自己严,期望别人宽,哪里还会有什么怨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