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装
- 格式:docx
- 大小:73.93 KB
- 文档页数:9
女人穿中山装的介绍词
中山装中的女性服装在民国风行一时,它代表着新思想,代表着三民主义等等的新潮的政治理念。
中山装女性服装一般是蓝色的上衣,配上黑色的裙子。
宋庆龄便是中山装女性服饰的代表人物,穿出高雅的气质,其有独特的女性魅力,加上当时的中山服女性服饰代表着政治的潮流,凸显其思想开放、包容,也彰显我国走向更加开放的道路去发展。
中山装的女性服饰曾在民国时期作为校服,相信许多人现在还在吐槽自己的校服多么的丑,其实校服也有其迷人的时候,就在民国时期。
女生校服的形式都是与中山装的女性服饰差不多,上衣偏中式,裙子偏西式,上衣是斜襟领子立起来,袖子七分长,裙子是高腰的,裙子是百褶裙,裙子的长度与膝盖齐平,民国的女学生梳着双马尾,穿着小皮鞋。
著名的才女林徽因也是如此穿,多么优雅,既秀出东方的优雅,又看出西方的特色。
在代买家或者卖家还会在中山装的女性服饰上稍微做一点小修改,彰显自己的个性,比如把腰身收窄,将上衣的长度改短一些,袖子的尾部改为喇叭袖;或者将裙子的下摆改为圆弧形,在裙子上面刺绣点小图案;有的女性会把裙子的长度根据自己的需要加长或者缩短。
中山装的常规保养方法
中山装饰模型的常规保养方法包括:
1、定期更换模型的有机瓷釉。
若因家庭忘记或发生损坏而导致老化、变色等情况,应及时更换有机瓷釉,以维护模型的整体外观美观
及物理性能表现。
2、定期更换模型的热处理覆膜材料。
当模型使用时间一段时间后,随着热处理覆膜材料因阳光照射和空气污染等原因而逐渐老化,因此,应及时更换热处理覆膜材料,以维护模型的色泽和光泽表现。
3、定期检查模型的密封性能。
当模型使用时间一段时间后,随着
水分,空气,风和污染等因素侵蚀,会对模型的密封结构造成干扰,
因此应定期检查模型的密封性能,及时检查补充,以避免空气和水渗
漏及其他损坏。
4、定期更换模型的表面防护层。
为了有效保护模型的表面颜色,
应定期清洁模型表面的灰尘和污垢,及时更换模垢的表面防护层,以
维护模型的表面外观和美观。
5、注意模型的温度和湿度环境。
模型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温度
或湿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会对模型的外观和使用寿命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应注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以维护模型的外观和使用寿命。
6、定期检查模型的电力线路和灯具状态。
由于模型一般使用电力
线路来供电,因此应定期检查电路状态,以及模型上的灯具状态,以
确保模型能正常使用,并避免发生电器意外。
7、定期检查模型组装状态。
由于模型通常都有一定的组装结构,
因此,应定期检查模型的组装状态,以确保模型能正常使用,并避免
发生意外。
以上是我们关于中山装模型常规保养方法的建议,希望能给大家
带来帮助!。
中山装的文化性中山装是一种服装,却不是一种普通的服装。
近100年前,辛亥革命**了帝制,让中国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让中国千千万万男人和女人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事情,有一件是与男人相关的“剪辫子”,因此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从头开始”的;另有一件是与女人相关的“放裹脚”,因此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从脚开始”的。
不管是从头开始,还是从脚开始,一说到辛亥革命,人们一般都会提到这两件事情。
但是,对于中山装,人们却多数不会与辛亥革命挂起钩来。
其实,设计、制作和推广中山装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件大事情,我们可以叫它为“制国服”。
“剪辫子”、“放裹脚”,再加上“制国服”,我们就可以把辛亥革命称为“全身的革命”了。
“剪辫子”和“放裹脚”固然是中国男人与女人的人性大解放,但在我看来,“制国服”却是意义更丰富、更深刻的一件事情。
再具体一点,这个感受可以延伸为中山装所蕴涵的“四个性”——一是政治性。
中山装体现了一种新旧政治社会体制的变革更替,这已经是最大的政治;中山装的许多重要部位,都有着丰富的政治内涵,它物化了三民主义、国之四维、五权分立。
后来将中山装定为民国的法定国服,其政治意义就更为突出了。
二是革命性。
中山装的诞生,是与辛亥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剪辫易服”的氛围下,中山装成为革命者的一个独特象征,穿着中山装成为拥护革命、与清朝封建主义决裂的一种标志。
三是开放性。
中山装作为服装虽然是一种革命性的设计,但也继承了中国服装的一些传统元素。
当然,它最大的特点还是开放性。
首先,它颠覆了清朝时期的“长袍马褂”,吸取了西欧猎装和日本服装的元素,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和学生装风格,又参照了西服平整、挺括、有衣兜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开明开放精神。
四是实用性。
相对于长袍马褂,尤其是清朝的官服,中山装既显得经济,更方便行动。
四个袋子并加上有纽扣的软袋的设计,既美观大方,又实用安全。
中山装起源特点英语作文英文回答:The Zhongshan suit (Mandarin Chinese: 中山装; pinyin:Zhōngshān zhuāng) is a Chinese tunic suit that was popular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and is still worn today as a formal or semi-formal attire. It is named after Sun Yat-sen, the founding fathe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o often wore this type of suit.The Zhongshan sui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simple and utilitarian design. It typically consists of a long, loose-fitting tunic with a stand-up collar and four pockets, two on the chest and two on the waist. The tunic is usually buttoned up to the neck, and the sleeves are long and loose. The suit is typically made of cotton or linen, and it is often dyed in dark colors such as black, blue, or gray.The Zhongshan suit was originally designed as apractical and comfortable garment for Chinese people. Itwas well-suited for the hot and humid climate of China, and it allowed for freedom of movement. The suit also became a symbol of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revolution, and it was often worn by members of the Kuomintang, the Nationalist Party of China.Today, the Zhongshan suit is still worn as a formal or semi-formal attire in China. It is often worn by government officials, business leaders, and other dignitaries. Thesuit is also popular among Chinese people who live overseas, and it is often worn at weddings, funerals, and otherspecial occasions.The Zhongshan suit is a unique and iconic garment tha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history. It is a symbol of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revolution, and it isstill worn today as a symbo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radition.中文回答:中山装,又称中山服,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一种服装。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山装)实物图片中山装为服装的一种,是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装。
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名。
老舍《四世同堂》二五:“他极大胆的穿上了一套中山装!” 王西彦《夜宴》三:“今天大概是由于出席宴会,他郑重其事地穿起一套黑哔叽中山装。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由于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称中山装为“毛装”。
在1960和19 70年代,亿万中国人民大多穿中山装。
中山装上衣兜里插支钢笔,代表有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装和时装开始流行,中山装逐步被人抛弃。
形成发展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陆军制服改成便装。
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
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发展成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
关于中山装的来历还有其他一些说法。
如有的说是1912年在广州问世的,有的说是由日本铁路制服改制的。
这里提到的黄隆生是一位越南的华侨,开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孙中山到越南筹组兴中会,一次到黄的店购物。
黄得知这个顾客就是孙中山时。
当即要求加入兴中会,为革命出力。
中山装就这样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人民群众也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欢迎。
于是中山装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成为了中国男装一款标志性的服装,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见到由它演变而来的时尚服饰。
中山装的由来在清朝(1644年~1911年),中国男子都是按照满族的式样梳理头发,穿衣戴帽,一直延续到20世纪之初。
虽然中国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传统服装仍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服装仍沿用着传统的长袍、马褂、瓜皮帽等式样。
中山装孙文身着中山装中山装是以孙文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
很多著名人物如蒋中正、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穿着中山装。
由于中国著名政治人物毛泽东经常穿着中山装示人,所以西方人称呼中山装为“毛装”(Mao Suit),但中国却从未有如此称呼;日本人称呼中山装为“人民服”。
这种服装及其衍生的变化服装,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
今天中国和朝鲜的领导人在一些重要场合也会穿中山装。
目录特色形成发展中山装成形中山装的由来名字起源款式评价思想和含义中山装由来的另一说法造型特征设计理念制作工艺做工色彩材质时代标签中山装归来之路中国风吹动中山装俘虏时尚的中山装其他相关专业生产创新关于杨洁主要作品特色形成发展中山装成形中山装的由来名字起源款式评价思想和含义中山装由来的另一说法造型特征设计理念制作工艺做工色彩材质时代标签中山装归来之路中国风吹动中山装俘虏时尚的中山装其他相关专业生产创新关于杨洁主要作品展开编辑本段特色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综合孙中山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
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胡锦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身着中山装面向世人、面向世界!编辑本段形成发展中山装成形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陆军制服改成便装。
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
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发展成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
关于中山装的来历还有其他一些说法。
如有的说是1912年在广州问世的,有的说是由日本铁路制服改制的。
这里提到的黄隆生是一位越南的华侨,开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孙中山到越南筹组兴中会,一次到黄的店购物。
黄得知这个顾客就是孙中山时。
当即要求加入兴中会,为革命出力。
中山装就这样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人民群众也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欢迎。
于是中山装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成为了中国男装一款标志性的服装,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见到由它演变而来的时尚服饰。
中山装的由来在清朝(1644年~1911年),中国男子都是按照满族的式样梳理头发,穿衣戴帽,一直延续到20世纪之初。
虽然中国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传统服装仍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服装仍沿用着传统的长袍、马褂、瓜皮帽等式样。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之后不久,传统服式开始受到外国服式的一些影响,出现了一些改变,但基本式样仍保持着原有的状态,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变革,它象征着清王朝的彻底崩溃和一个时代的终结。
辛亥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的剧变,而且也促使服装的变革更为迅速而明显。
中山装就是在这一变革中诞生的。
名字起源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类品种。
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这是辛亥革命后流行起来的服装,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
它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穿着简便、舒适、挺括,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也有资料称,中山装原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的。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陆军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军制服。
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
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纽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
由于孙中山先生在海内外声望很高,这种服式便不胫而起,迅速流传全国。
款式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中5粒明纽扣,后背整块无缝。
袖口可开叉钉扣,也可开假叉钉装饰扣,或不开叉不用扣。
明口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两个小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1.5~2厘米)。
裤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
很显然,中山装的形成在西装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国传统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稳重大方。
中山装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
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是中山装的创始人。
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
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
这样一来,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
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
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
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也很适用携带随身必需品。
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台山人,原在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
1902年12月,孙中山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
黄隆生获悉面前顾客即为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先生,大为倾倒。
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
1923年黄隆生随孙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
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时,曾请他帮同规划和负责缝制,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
评价当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多是进口的(当时这些东西多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
” 中山装由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思想和含义作为中国新的民族服装。
孙中山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中山装由来的另一说法中山装是孙中山设计而成的,目的是为现代中国人提供轻便的工作兼社交服。
孙中山本身只说明推广中山装的原因,但没有讲清楚其主要灵感何来?以下简介中山装起源的三种说法。
有关中山装的创作灵感,最常听到的说法是来自南洋华侨的企领服。
它指出孙中山在1902年起越南筹建兴中会分会,委托河内一来自广东的裁缝黄隆生生产第一套中山装。
孙中山采当时南洋华侨流行的企领代替西装的硬领,又将企领服的三袋改为四个,可放笔记、纸笔及工具等东西以方便学习或工作。
此外,也有人指出中山装的主要参考来自中国。
源出中国说再分广东便服说及宁波服便服说。
两者均认为孙中山从中国地方便服为基础,加入西装的硬领及多袋等特色而成。
有考证指出1916年孙中山托宁波(荣昌祥)裁缝王才运裁出第一套中山装。
中山装《中华文化习俗辞典》折衷南洋华侨说及中国说如下:“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於衞生,便於动作,易於经济,壮於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南洋华侨说及中国说都似乎有意不提日本的影响。
老实说什么南洋企领服、广东便服、宁波便服、甚至西装都不太像中山装,彼此的关系应该不会太密切。
最像中山装的是日本校服及陆军士官服。
孙中山及革命党在日活动时间不短(曾留日者众)。
据说孙中山委托日本华侨张方诚设计了中山装的草图,然后返上海后,于1916年命王才运依图生产。
亦有一说是1919年孙中山将自己穿过的日本陆军服拿去上海的亨利服装店改为便服,成为中山装的起源。
编辑本段造型特征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中山装行。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
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
后片不破缝。
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中山装是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
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形制: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
后片不破缝。
编辑本段设计理念中山装的最初款式:上衣为立领、前门襟、9粒明扣,4个压爿口袋,背面有后过肩、暗褶式背缝和半腰带。
1922年中山装改为立翻领、7粒扣,下口袋为老虎袋。
后又改成现在的款式:上衣为立翻领,有风纪扣;衣身三开片,前门襟,5粒明扣;4个贴袋,各有袋盖及1粒明扣,上为平贴袋,下为老虎袋,左右对称;左上袋盖靠右线迹处留有约3cm的插笔口。
高档中山装,在袖口部位有3粒饰扣。
与中山装配套的裤,一般采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裤。
关于“中山装”,《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说:“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