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6
第1篇一、前言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双导师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本学期,我校在多个学科实施了双导师课堂,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将双导师课堂总结如下。
二、双导师课堂实施情况1. 双导师的选拔与搭配本学期,我校在各个学科中选拔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素养的教师担任导师,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合理搭配。
在搭配过程中,注重导师之间的教学风格、学科背景和教学理念等方面的互补。
2. 双导师合作机制双导师合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备课:导师们共同研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课堂互动:导师们在课堂上相互配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果。
(3)课后辅导:导师们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辅导,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4)教学研讨:导师们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三、双导师课堂取得的成效1. 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双导师课堂的实施,使得教师们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打造高效课堂。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传授,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双导师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课堂互动、课后辅导等环节,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3. 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双导师制度促使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在备课、课堂互动、课后辅导等方面,教师们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部分导师之间沟通不足,导致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
(2)部分学生对于双导师课堂的适应期较长,学习效果有待提高。
2. 改进措施(1)加强导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课堂效果。
(2)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提高学习效果。
(3)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双导师课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河海大学为例作者:王焱,董增川,刘平雷,周林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年第6期王焱,董增川,刘平雷,周林(河海大学研究生院,江苏南京210098)收稿日期:2015-05-05作者简介:王焱(1981—),女,江苏沭阳人,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讲师.董增川(1963—),男,山西芮城人,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刘平雷(1975—),男,江苏盐城人,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基地管理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周林(1981—),男,贵州贵阳人,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讲师.基金项目:2014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ZZ14_022 );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2014~2015)研究课题“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基本要求与实践能力评价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ZDn-09).摘要:“双导师制”是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种全新的培养方式,它打破了研究生以往只以专业学习为主、忽略实践活动的局面,更加强调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双结合,提升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分析了双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河海大学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完善双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双导师制;探索;实践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A我国自1990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培养力度不断加强,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这过程中,构建和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双导师制”的实行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提升了培养质量,又推动了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科研项目的合作,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一、“双导师制”的重要性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更好地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
法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邓淑娅1刘军岭"(1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上海200063;2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会计学院,上海201260)摘要:为加强卓越法律人才建设,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华东政法大学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律硕士双导师制,该制度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法律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社会效应。
本文分析双导师制运作过程中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双导师制法律硕士研究生双导生制建设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迫切需要,探索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华东政法大学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件的指引下“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创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和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法律硕士双导师制。
该制度实施以来,华东政法大学共为华东乃至全国政、司法和其他社会管理机构输送了数万名骨干法律人才,的社会)不的,法律硕士导师制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不足。
本文在概述华东政法大学实施法律硕士导师制动因和运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经、指、,找出应对,以法律硕士双导师制。
一、双导师制之于法律硕士培养的必要性分析(一)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时代需要。
着国日、国经济社会发展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分工断广化、深化,职业分化与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迫切需要大具有创新能力和实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的研究生培养经法适应社会新形势发展需要,社会亟须探索一种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既悉国际形势变化又扎根国国情掌握外语、法律、经济、等综合)作为一种尝试,我国各地高校积极探索的“双导师”制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双导师制下“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在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中,拥有丰富实务经验校外导师的直接介入和亲自指导不仅锻炼、提升法律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适应性、实践能力和竞争力,还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缩短们从校园到社会的时间和距离,甚至还为他们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提供重要契机)(二)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
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和实践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本文以某高校为例,介绍一种双导师实践教学案例,旨在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案例概述某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施了一种以“校内导师+企业导师”为模式的双导师实践教学体系。
该体系旨在通过校内导师的理论指导和企业导师的实践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双导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1. 导师选拔与培训(1)校内导师: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背景的教师担任,负责理论指导和项目规划。
(2)企业导师:由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工程师或管理者担任,负责实践指导和项目实施。
(3)导师培训:对选定的导师进行专业培训,使其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企业实践需求。
2. 实践教学项目设计(1)项目类型:根据学生兴趣和专业特点,设计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如科技项目、商业计划、社会实践等。
(2)项目实施:将学生分组,每组由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项目评价: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和改进。
3. 实践教学过程管理(1)项目启动:导师与学生共同制定项目计划,明确项目目标、进度和预期成果。
(2)项目实施:导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项目讨论、汇报和指导,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3)项目验收:项目完成后,导师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评估项目成果。
四、案例实施效果1.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双导师实践教学,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 项目成果丰硕:学生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部分项目已成功转化,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价值。
3. 导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参与实践教学,导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双导师制”在培养高师学生实践能力中的作用与研究摘要:建立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是国家教育部对师范院校提出的新要求,为落实新要求,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标准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前提,构建了“双导师制”在高师数学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的新模式,给出了具体操作策略,为其他学科实行“双导师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型。
关键词:双导师制高师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国务院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要求,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希望培养出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由于高师院校担负着培养教师的重担,因此探索高师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心理学中,实践能力的研究集中于实践智力,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对实践智力的研究最为深入,他认为“实践智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是个体在实践生活中获取潜隐知识和背景信息、定义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它可以较好地预测个体未来的工作表现”。
为此,我们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高师数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把“双导师制”的应用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近十年内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而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为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决定在全国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意见》从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课程管理和质量评估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等十个方面对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特别是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方面:“各地、各师范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激励高水平教师承担教育类课程教学任务。
基金课题: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STEAM理念的‘新艺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GA263);2022年广西艺术学院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基于跨学科联动建构的视角”(项目编号:2022XWK05)。
“新艺科”双创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以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为例文/黄露 薛豪培养“新艺科”双创人才,不仅是全面构筑深度交叉、学以致用的“新艺科”中的关键一环,也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独立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新艺科”双创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存在课程内容与培养要求不符、培养目标模糊与成长机制不健全、校企协同育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自教育部提出“四新建设”以来,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构建了“一轴四维”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为例,对“新艺科”双创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展开研究,以期促进新艺科的建设。
在我国加快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新艺科”担负着培养新时代艺术类双创人才的重任。
创新创业教育是构筑“新艺科”的一个重要载体。
然而,面对艺术学科专业性较强、学科壁垒难以打破的改革难点,培养“新艺科”双创人才面临着课程内容与学生双创能力培养要求不匹配、培养目标模糊、成长机制不健全、实践平台与校企协同育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本文在分析艺术生双创能力培养难点,以及“新艺科”双创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为例,详细介绍了“一轴四维”双创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成效。
一、高校艺术生双创能力培养难点一方面,艺术学科具有专业性强、学科壁垒难以打破的特点。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学生往往仅注重对某一门类艺术的深入学习,较少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学科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创新创业通常需要学生进行跨学科合作,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合以产出创意与发明。
这一过程对参与者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提出了较高要求。
“双导师”队伍建设应用于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制度和培养模式基于封闭状态下的“理论性”模式培养,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进入企业无法快速的进入角色,与相应领域的社会与企业的技术需求严重脱节。
本文结合本校油气井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提出一种校企“双导师”队伍建设方案。
通过两年实践,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均有了大幅度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theory”training model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closed condition lacks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resulting in the graduates can not get into character of enterprise, and seriously separate with the demand of society and enterprise. combined with training mechanism of graduate majored in oil and gas well engineering major,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rogram of “double-tutor” teachers team. through two years of practice, the graduates’ theory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bilit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has received the good effect.关键词:双导师;油气井工程;培养模式;队伍建设key words: double-tutor;oil and gas well engineering;training model;team 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271-020 引言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处于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创新水平的重要体现和保障。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只与学术导师打交道,学习的重心更多地放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仅仅依靠学术导师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引入校内双导师制成为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内双导师制下,不仅有学术导师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学习,还有实践导师辅导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力培养。
这种双导师制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中取得平衡,使其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与实践导师的互动、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在校内双导师制下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对双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践案例分析、应用效果评估以及改进与完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双导师制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意义、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为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背景下,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向现代化、国际化和应用化方向发展。
1.3 研究意义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双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改革创新R EFORMATION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下“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惠州市技师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文/黄 炜摘 要: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人才培养方向的不同。
职业教育更注重技能的培养、更强调岗位的针对性。
本文结合职业教育这一特点,在全国大力推行一体化改革的背景下,以惠州市技师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提出了实现“双导师制”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一体化 课程改革 双导师制 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课下完成的。
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团队合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同时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别技能竞赛、活动,实现教学与学生活动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良性学习效果。
2.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分为六步,分别是: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将六个步骤设定若干个“成果”,以任务来导向,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知识,同时将学的知识应用到任务中,从而获得理实一体化的效果。
本文列举的教学案例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中的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完成“凸轮轴”零件加工工艺卡。
该案例中的任务(成果)设计思路如下表所示。
首先,安排学生根据任务书收集资料,然后做成海报,这样学生很明确该如何做,也会想办法去完成该任务。
其次在计划、决策阶段,学生要分析零件特征,学习制图知识、工艺知识,为此设计学习工作单(针对载体设计相关知识点的简答、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再次是实施、检查阶段,学生根据收集的信息、所学知识完成工作任务——加工工艺海报,对所有之前工作进行一个综合应用,同时再请教老师、同学,优化成果。
最后是评价阶段,各组进行展示,老师点评,小组间相互点评,取长补短,根据总结评价的情况,每个成员在工作内容、收获、自我表现等方面进行小结,上交可视化的纸质文件。
表 任务设计序号学习步骤成果上交时间目的、意义1咨询信息海报45’获取、整理学习资料2计划工作页90’学习相关知识点3决策4实施工艺卡海报135’应用资源、信息、知识点完成并优化工作任务5检查6评价学习小结180’总结、提升三、小结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双导师”育人队伍构建及实践初探作者:李茹冰李凌岩于晓艳刘思岐王然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10期摘要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了辅导员教师的配备数量、增加了专业教师授课过程中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的是全方位、全环境的对学生群体加强思想、道德、伦理、法律、意识形态等内容的教育,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双导师”育人队伍的建设孕育而生。
本文通过简述思政教育的模式、内容的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双导师”育人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的作用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双导师”育人队伍协同育人方案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同时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也是十分重大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全面的素养才能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辅导员教师要精心培育学生心灵中的种子生根发芽。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高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两课为主渠道的课堂教育方式,其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信中国中产党的领导,使学生学会明辨是非、能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方向,主要的教育方式是灌輸性教育方法,实施教育的主体是思政教师,内容是以历史作为切入点。
这种教育模式学生是被动接收教育内容的客体,主管能动性不强,内容切入点和学生现实联系不紧密导致对内容理解相对困难;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两课的教育内容中引入了和当下相关的时政内容,开展了军事理论课教育、时事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礼仪教育、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等内容,极大程度的丰富了传统的两课课堂,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有代入感。
疫情期间双导师制实施方案在当前疫情的影响下,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生们因为疫情的原因无法正常返校上课,线上教学成为了主要的教学方式。
然而,线上教学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老师的指导和监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双导师制实施方案。
双导师制是指为每位学生配备两名导师,一名主导师负责学术指导,另一名辅导师负责生活辅导。
主导师和辅导师共同负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他们将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
首先,主导师将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
主导师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功底,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指导。
主导师应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定期进行学术指导和学习反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辅导师将负责学生的生活辅导。
辅导师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指导。
辅导师应关心学生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双导师制的实施将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和帮助,有助于解决学生在线上学习中缺乏老师指导和监督的问题。
同时,双导师制也能够促进学校与家庭的紧密合作,共同关心和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育人格局。
在实施双导师制的过程中,学校应加强对主导师和辅导师的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辅导能力。
学校还应建立健全的双导师制管理机制,明确双导师的职责和权利,加强对双导师的考核和评价,确保双导师制的有效实施。
总之,双导师制的实施将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和帮助,有助于解决学生在线上学习中缺乏老师指导和监督的问题。
双导师制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是当前疫情期间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
希望各教育机构能够积极探索和实践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