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6
第1篇一、前言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双导师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本学期,我校在多个学科实施了双导师课堂,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将双导师课堂总结如下。
二、双导师课堂实施情况1. 双导师的选拔与搭配本学期,我校在各个学科中选拔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素养的教师担任导师,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合理搭配。
在搭配过程中,注重导师之间的教学风格、学科背景和教学理念等方面的互补。
2. 双导师合作机制双导师合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备课:导师们共同研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课堂互动:导师们在课堂上相互配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果。
(3)课后辅导:导师们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辅导,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4)教学研讨:导师们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三、双导师课堂取得的成效1. 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双导师课堂的实施,使得教师们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打造高效课堂。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传授,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双导师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课堂互动、课后辅导等环节,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3. 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双导师制度促使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在备课、课堂互动、课后辅导等方面,教师们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部分导师之间沟通不足,导致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
(2)部分学生对于双导师课堂的适应期较长,学习效果有待提高。
2. 改进措施(1)加强导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课堂效果。
(2)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提高学习效果。
(3)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双导师课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河海大学为例作者:王焱,董增川,刘平雷,周林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年第6期王焱,董增川,刘平雷,周林(河海大学研究生院,江苏南京210098)收稿日期:2015-05-05作者简介:王焱(1981—),女,江苏沭阳人,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讲师.董增川(1963—),男,山西芮城人,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刘平雷(1975—),男,江苏盐城人,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基地管理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周林(1981—),男,贵州贵阳人,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讲师.基金项目:2014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ZZ14_022 );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2014~2015)研究课题“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基本要求与实践能力评价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ZDn-09).摘要:“双导师制”是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种全新的培养方式,它打破了研究生以往只以专业学习为主、忽略实践活动的局面,更加强调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双结合,提升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分析了双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河海大学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完善双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双导师制;探索;实践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A我国自1990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培养力度不断加强,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这过程中,构建和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双导师制”的实行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提升了培养质量,又推动了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科研项目的合作,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一、“双导师制”的重要性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更好地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
法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邓淑娅1刘军岭"(1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上海200063;2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会计学院,上海201260)摘要:为加强卓越法律人才建设,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华东政法大学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律硕士双导师制,该制度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法律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社会效应。
本文分析双导师制运作过程中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双导师制法律硕士研究生双导生制建设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迫切需要,探索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华东政法大学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件的指引下“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创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和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法律硕士双导师制。
该制度实施以来,华东政法大学共为华东乃至全国政、司法和其他社会管理机构输送了数万名骨干法律人才,的社会)不的,法律硕士导师制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不足。
本文在概述华东政法大学实施法律硕士导师制动因和运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经、指、,找出应对,以法律硕士双导师制。
一、双导师制之于法律硕士培养的必要性分析(一)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时代需要。
着国日、国经济社会发展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分工断广化、深化,职业分化与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迫切需要大具有创新能力和实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的研究生培养经法适应社会新形势发展需要,社会亟须探索一种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既悉国际形势变化又扎根国国情掌握外语、法律、经济、等综合)作为一种尝试,我国各地高校积极探索的“双导师”制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双导师制下“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在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中,拥有丰富实务经验校外导师的直接介入和亲自指导不仅锻炼、提升法律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适应性、实践能力和竞争力,还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缩短们从校园到社会的时间和距离,甚至还为他们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提供重要契机)(二)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
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和实践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本文以某高校为例,介绍一种双导师实践教学案例,旨在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案例概述某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施了一种以“校内导师+企业导师”为模式的双导师实践教学体系。
该体系旨在通过校内导师的理论指导和企业导师的实践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双导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1. 导师选拔与培训(1)校内导师: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背景的教师担任,负责理论指导和项目规划。
(2)企业导师:由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工程师或管理者担任,负责实践指导和项目实施。
(3)导师培训:对选定的导师进行专业培训,使其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企业实践需求。
2. 实践教学项目设计(1)项目类型:根据学生兴趣和专业特点,设计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如科技项目、商业计划、社会实践等。
(2)项目实施:将学生分组,每组由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项目评价: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和改进。
3. 实践教学过程管理(1)项目启动:导师与学生共同制定项目计划,明确项目目标、进度和预期成果。
(2)项目实施:导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项目讨论、汇报和指导,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3)项目验收:项目完成后,导师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评估项目成果。
四、案例实施效果1.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双导师实践教学,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 项目成果丰硕:学生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部分项目已成功转化,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价值。
3. 导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参与实践教学,导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双导师制”在培养高师学生实践能力中的作用与研究摘要:建立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是国家教育部对师范院校提出的新要求,为落实新要求,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标准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前提,构建了“双导师制”在高师数学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的新模式,给出了具体操作策略,为其他学科实行“双导师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型。
关键词:双导师制高师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国务院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要求,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希望培养出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由于高师院校担负着培养教师的重担,因此探索高师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心理学中,实践能力的研究集中于实践智力,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对实践智力的研究最为深入,他认为“实践智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是个体在实践生活中获取潜隐知识和背景信息、定义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它可以较好地预测个体未来的工作表现”。
为此,我们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高师数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把“双导师制”的应用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近十年内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而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为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决定在全国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意见》从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课程管理和质量评估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等十个方面对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特别是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方面:“各地、各师范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激励高水平教师承担教育类课程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