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第三次备课
- 格式:doc
- 大小:100.50 KB
- 文档页数:30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3课时整理和复习(2)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和掌握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整理和复习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整数加法和减法、乘法、除法、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货币单位、几何图形、数据统计等。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整理和复习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采用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整理和复习:让学生自主整理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 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自主整理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理解和记忆。
2. 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板书设计:分米的认识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教学反思: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6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例9、做一做及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完成下列填空2×()+3×()=18(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
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万以内的加减法运算2.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万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那么两位数加两位数,如果相加的结果大于等于10,我们应该怎么办呢?2.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尝试解决例题,教师巡回指导。
3.练习巩固(1)课堂练习:教材P25第1、2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关键是要掌握好进位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回家后,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减法,那么两位数减两位数,如果相减的结果小于10,我们应该怎么办呢?2.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尝试解决例题,教师巡回指导。
3.练习巩固(1)课堂练习:教材P27第1、2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关键是要掌握好退位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回家后,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解决实际问题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加减法,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2.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实际问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练习巩固(1)课堂练习:教材P29第1、2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运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注意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检查结果。
下面请大家回家后,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根据统计表正确制作出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相关问题。
三、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介绍了简单的数据分析,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3、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4、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的理解。
5、充分发挥教学用具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2、平均数2课时五、对本单元教学的几点看法:1、平均数是一个虚拟值,它不能代表个体,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在教学统计图中横轴、纵轴这两个数学名词需结合具体的图例,让学生搞清楚。
学生在做把统计图补充完整这类题目时,一定要严格要求:画标准、使用尺子,良好的作业习惯需从小养成。
第一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目标:.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学会看横式的条形统计图,看懂起始格表示单位量。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特点,灵活地确定起始格代表的单位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及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1年9月25日开展了本学期第三次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主题为“探究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旨在通过研讨和交流,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的数学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时间:2021年9月25日(星期五)下午2:00-4:00地点:学校会议室三、活动参与人员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学校领导四、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1)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2)主讲人:张晓丽老师(3)参与人员:全体数学教师张晓丽老师针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题,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各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2. 课堂观摩(1)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2)授课教师:张晓丽老师(3)参与人员:全体数学教师张晓丽老师以“切蛋糕”为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分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受分数的意义。
课后,全体教师对张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认为张老师的课堂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效果显著。
3. 教学经验分享(1)分享主题: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分享人:李明老师李明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点建议: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三是加强课堂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 教学反思(1)反思主题:如何打造高效课堂(2)参与人员:全体数学教师在反思环节,各位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了交流,分享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大家一致认为,打造高效课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二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三是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