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分型及一般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附件六:病例分型质量管理及分型标准 1.分型概念 病例分型概念起源于美国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类),霍普金斯大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计算机病情指数(CSI),弥补了DRGS未考虑病情严重程度的不足,建立了按诊断分类、按病情分级的病例组合分类模式。
病例分型的总体思路应是:以顾客入院时诊断为标准分类、病情的轻重程度为标准分级进行综合分型。
深圳市卫生局对病例分型标准具体规定为: A型:病种单纯,诊断明确,病情较稳定,不需紧急处理的一般住院顾客。
B型:病种单纯,病情较急而需紧急处理,但生命体征尚稳定,不属疑难危重病例。
C型:病情复杂,诊断不明或治疗难度大,有较严重并发症发生,预后较差的疑难病例。
D型:病情危重复杂,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需做紧急处理的疑难危重病例。
2.分类方法 为了简化临床病例分型的复杂程度,可先采用疾病分类方法初步进行AB型和CD型分类。
根据卫生部2002年颁布《住院病历首页》规范,可采用首页分类法。
从首页中提取10项指标作为初步分型标准: ⑴ 年龄:新生儿、>70岁均为CD型病例; ⑵ 入院诊断:心脑血管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中毒、脏器功能衰竭、复合创伤、急性重症传染病、合并并发症、诊断不明等均为CD型病例; ⑶ 入院时情况:入院时情况为危、急的均为CD型病例; ⑷ 出院诊断:同入院诊断;入出院诊断不符、多系统病变均为CD型病例; ⑸ 入院后确诊日期:确诊时间>7天者为CD型病例; ⑹ 病理诊断:恶性肿瘤改变为CD型病例; ⑺ 抢救:凡经抢救者为CD型病例; ⑻ 手术操作:急诊手术者为B、D型,三级以上手术均为CD型病例; ⑼ 会诊情况:院际会诊、远程会诊者为CD型病例; ⑽ 护理等级:I级、特级、重症监护、特殊护理者为CD型病例。
根据首页分类法,以一项定型的方式作出初步鉴定。
凡具备以上10项指标中任何1项条件者,均可分为CD型病例,对于不能分型的病例则根据诊疗过程决定分型。
发热的处理流程
发热是人体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由于感染、炎症或其他疾
病引起的。
正确的处理流程对于及时缓解症状、促进康复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发热的处理流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当出现发热症状时,要及时测量体温。
体温计是测量体
温的常用工具,可以口腔、腋下或肛门测量体温,选择合适的测量
部位进行测量,记录体温数值。
其次,根据体温数值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一般来说,
体温在37.3℃以下为正常,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
等发热,39.1℃以上为高热。
同时要结合患者是否有其他症状,比
如头痛、咳嗽、乏力等,以及症状持续的时间和变化情况。
接下来,根据体温数值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对于低热患者,可以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比如多喝水、多休息、
避免剧烈运动等,同时观察症状变化。
对于中等发热和高热患者,
需要及时就医,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此外,在处理发热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保
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其次,注意饮食,多吃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喝水,保持水分平衡。
最后,避免接触他人,减少传染风险,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
总之,发热是常见的症状,正确的处理流程对于缓解症状、促进康复非常重要。
在处理发热时,需要及时测量体温,根据体温数值和患者情况进行判断,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并注意室内通风、饮食和个人卫生等方面。
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这些方法,正确处理发热症状,保持身体健康。
发热的分期和护理措施导言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常为身体对抗感染或其他疾病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
了解发热的分期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发热的分期以及不同分期下的护理措施,以便护士或其他相关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对处理发热患者。
发热的分期发热可以根据患者体温的持续时间和高度分为不同的分期。
常见的分期包括以下几种:1.临时性发热: 临时性发热是指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并在24小时内自行恢复的发热。
临时性发热通常由外界因素(如环境温度、过度运动等)或非感染性因素(如药物反应、血液循环改变等)引起。
对于这种类型的发热,重要的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和适当的休息,同时注意调整环境温度。
2.持续性发热: 持续性发热是指患者体温持续在正常范围之上,没有较大的波动,并持续超过24小时的发热。
持续性发热可能是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炎症或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的。
治疗这种类型的发热需要找到发热的根本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护理措施包括监测患者的体温,饮食和药物管理,以及提供适当的休息和支持。
3.不规则性发热: 不规则性发热是指患者体温在发热期和正常温度期之间不规律地变化的发热。
不规则性发热通常是由感染,药物反应,免疫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
治疗这种类型的发热需要找到发热的根本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护理措施包括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提供适当的药物管理和疼痛缓解,以及提供心理和情绪支持。
护理措施根据发热的不同分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护理措施来帮助患者缓解不适和促进康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护理措施:1.临时性发热护理措施:–维持适宜的室温,避免过热或过冷的环境。
–鼓励患者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适当的休息和体力活动,避免过度剧烈运动。
–遵循医嘱服用解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来控制体温。
2.持续性发热护理措施:–寻找发热的根本原因,如细菌感染或炎症,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记录体温曲线。
新冠肺炎第十一版诊疗方案引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SARS-CoV-2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为了应对这一疫情,中国国家卫健委联合专家组对病例观察和研究进行了多次更新的诊疗方案,以指导医务人员的临床工作。
本文将介绍新冠肺炎第十一版诊疗方案的内容。
流行病学特点新冠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感染病例一般在发病前1-2天开始传染他人,少数病例可能具有无症状感染的特点。
大多数病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少数病例可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重症症状。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
预防感染和遏制传播是目前主要的防控措施。
在临床治疗中,及时进行分级诊疗和综合干预,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诊疗方案的主要内容一、病原学检测确诊新冠肺炎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测,常用的方法包括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
核酸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首选的检测方法。
在临床症状出现后的早期进行核酸检测能够提高诊断率。
二、临床分型新冠肺炎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四种类型。
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病情相对较轻,一般采取隔离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病情较重,需要进行综合干预和密切监测。
三、治疗原则新冠肺炎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以防止病情进展。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合理选用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四、药物治疗针对新冠肺炎,目前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和抗炎药物进行治疗。
但需要注意,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情况,结合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药物的安全性进行选择。
五、并发症处理新冠肺炎患者容易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处理并发症的关键是早期识别和积极干预,包括适时进行氧疗、机械通气和抗感染治疗。
六、出院管理和复检观察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需要进行定期的复检观察,以及遵守相关的出院管理措施,如居家休息、合理饮食、避免劳累和防止二次感染等。
病例分型规定
学习园地
病例分型相关知识
⼀、病例分型标准及原则:
病例分型可作为病例医疗质量管理控制、病种付费的判断参考;也作为制定诊疗计划的依据。
因此,使⽤病例分型的医院,经治医师除在病案⾸页上填写外,要在病⼈⼊院24⼩时内在“⼊院记录”中初步诊断下⾯写明“病例分型”。
病例分型标准:
A型:⼀般病例——凡病种单纯,病情稳定(包括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肿瘤患者)、⽆其他合并症的⼀般住院病例。
B型:普通急症病例——凡急需紧急处理,但病种单纯、病情较稳定、⽆其他合并症的病例。
C型:复杂疑难病重病例——凡病种或病情复杂,或具有合并症;病情较重,诊断治疗有很⼤难度,预后较差的病例。
D型:病危病例——凡病情复杂危重,有循环、呼吸、肝、肾、中枢神经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病变之⼀者,住院期间随时有⽣命危险的病例。
⼆、病例分型的确定及变更
1、病例分型有值班或者经治医师在接诊患者时及时全⾯地了解分析病情后,作
出分析判断,记录在“⼊院记录”中。
2、病例分型的变更:如患者在⼊院时已潜伏疑难或者危重的病理改变⽽当时未
能正确判断,⼊院3天内由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员按病例分型标准修改⼊院时不适当的分型,但不准随意将⼀般病例定为疑难病例病重病例、不准随意将疑难病重病例定为⼀般病例、也不准因病⼈病情在住院后有了新的发展或因诊治失误致使病情恶化⽽改变⼊院时的病例分型。
病例分型需修正时,相应的病程记录中应体现上级医师的修正意见和理由,并于⼊院记录“病例分型”之后⽤红笔记录修正后的病例分型及修正⽇期,并应有医师签名。
- 37 -。
发热的分型及一般处理
发热又称发烧。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
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影响。
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
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4℃可定为发热。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
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
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体温在36.3~37.2℃;肛门内体温36.5~37.7℃;腋窝体温36~37℃。
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可以不用退热药,最好是多喝开水,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或者应用物理降温方法,若是体温超过38.5℃时,可以服用退热药。
物理降温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给小儿使用35%—45%的酒精或温水进行擦浴,主要是在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这样能达到退温的效果;有条件可用毛巾包裹冰块(冰棍)之类凉的敷在额头,有一定效果。
药物使用引起小儿发热的病因有很多,在病原菌不明时最好不要滥用消炎药物,若是滥用消炎药物可引起小儿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身体康复;
饮食注意多喝开水,在不肯喝水的情况下可以改喝果汁之类的;吃些易消化的食物,趁在住院期间是以稀饭、汤水、面条为主。
内2科郭慧
2016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