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郑生主任医师运用健脾疏肝法治疗脏躁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812.98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研究2019 年3 月第32 卷第 3 期TCM Res.March 2019 Vol.32 No. 3-49 -访,无复发。
按本例患者病机为中焦虚寒、脾虚气滞。
脾 虚运化呆滞,水液停留,肠内水分过多,进而引起腹 泻;水果本属寒性食品,食后易刺激肠胃,故加重腹 泻;脾虚气机郁滞不畅,出现胃胀;脾气虚弱,运化不 足,四肢肌肉经脉失养,则身体疲乏;脾虚则冲任不 固,精血失统,导致月事先时而下;舌淡嫩、边有齿痕 为脾阳虚的症候;阳气虚弱,不足以温煦机体,则畏 寒、手足凉。
治宜温补中焦,理气健脾。
敦煌疗风冷 热不调方合大补脾汤化裁方中桂枝、干姜、小茴香温 中散寒,其中干姜兼鼓动脾胃升阳气以助运化;诃子 敛肺涩肠止泻;党参片、白术健脾益气;旋覆花、茯苓 降气利水渗湿;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木香、紫苏 梗、鸡内金、麦芽理气健脾胃;炙甘草性味甘平,协和 诸药,兼补脾和胃。
二诊时,胃胀止,腹泻减活动后 仍有疲乏感,手足凉,痔疮出血,故加槐花凉血止血,肉桂散寒痛经,行气药减量。
三诊时,大便稍成型,痔疮不再出血,疲乏及手足凉都较之前有所缓解,故 去槐花,加当归、黄芪补益气血,营养机体。
四诊时,大便已经正常,疲乏感消失,月经如期而至,纳食香,易饥,脉搏有力,说明患者脾胃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营养较充分吸收,故稍微调整诸药剂量,继服6剂巩文章编号 $1001 -6910(2019)03 -0049 -03固疗效。
4小结中焦虚寒大多都是因为长期饮食及生活不节制,尤其是夏天时贪凉,导致寒邪侵人机体,最终引 起中焦虚寒。
对此,李教授建议:中焦虚寒患者一定 要注意平时的生活习惯,平时适当地晒晒太阳,因为 晒太阳是最简单有效的补阳气之法,除此以外也可 以通过艾灸、拔罐等方法来调理。
5参考文献[1]李应存.实用敦煌医学[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2007:11.[2 ]丛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4:594 -595.(本文承蒙李应存教授指导,特此谢忱)通信作者:李应存,教授,博士后,甘肃中医药大学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定西东路35 号,730000,1418831670@ q q.c o m!基金项目:敦煌医学文献研究及数字化信息提取与整理(D H Y X1415 -001);敦煌医学诊疗技术与临床应用建设项目(D H Y X1514 -004)收稿日期:2018 -08 -23;修回日期:2018 -11 -02(编O颜冬)•名师高徒$李郑生教授运用脾胃肝动态辨证方法治疗鼓胀经验!王玉玲i,刘亚楠\张昊2,李宁3(1.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46;3.河南中医药大学2017级本科生,河南郑州450046)摘要李郑生教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国家级名老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 内科临床、教研工作40余年,对临床中医内科杂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脾胃肝胆系疾病。
医药界 2020年01月第01期—166—中西医结合中医“痰邪”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分析王 继 张 乐 黄承军 苏正义 唐 成(广西柳州市中医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1)【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痰邪”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
方法: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4例:应用常规西药治疗)与实验组(24例:常规西药+自拟祛痰方从中医“痰邪”出发给予临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单位时间预后。
结果:实验组患者持续给药4w 后血清P 物质(SP )、多巴胺(DA )、5-羟色胺(5-HT )等疼痛因子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持续给药治疗3个月后疾病控制率(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从中医“痰邪”出发应用祛痰方可极大程度提升单位时间预后效果。
【关键词】痰邪;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性【中图分类号】R 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08(2020)01-166-02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中医“腰痛”、“痹症”症状较为相似,西医研究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坏以及髓核突出等病理改变具有密切的联系,髓核突出压迫腰椎临近神经,以致患者腰痛[1]。
本次研究为论证中医“痰邪”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比较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24例应用常规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常规西药+自拟祛痰方从中医“痰邪”出发给予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给药前后SP、DA、5-HT 等疼痛因子含量以及持续给药3个月后疾病控制率,具体情况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实验组一般资料:24例患者(男14例,女10例),年龄46岁~77岁,中位年龄为(58.12±1.12)岁,病程在3个月至10个月,平均病程在(5.14±0.12)个月。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名,主要特点是肝郁气滞,影响脾胃运化,导致脾胃失健而出现一系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是由于情绪不畅、饮食不节、作息失常等因素引起的,病机主要是肝郁气滞,损伤和影响了脾胃的正常功能,因此治疗此类疾病需要疏肝健脾、调理脾胃。
在中医药治疗中,脾胃病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疾病。
中医药认为肝主疏泄,在体内的主要功能是疏泻气机,使气血运行畅顺,而脾胃则主要负责消化吸收营养,积聚气血。
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发生常常与情绪紧张、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处理好情志是疏肝的关键,只有处理好情志,肝气才能疏畅,气机才能畅通。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可以帮助调理肝脾,促进脾胃的健康,从而缓解脾胃病症状。
1.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的药理作用疏肝健脾方剂是一类中药方剂,主要以疏解肝郁和健脾胃功能为主要作用。
其中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青皮等,这些药物有助于疏解肝郁、调理肝气,并有一定的镇静平肝的作用;同时还有黄芩、泽泻、山药等具有健脾益气、清热祛湿的作用。
这些中药在配伍应用中具有协同作用,可以疏肝健脾、调和气血,并缓解脾胃病症状。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的治疗机理主要是通过疏解肝郁、健脾和调和气血,从而达到缓解脾胃病症状的目的。
疏解肝郁是通过药物的气味、味道、功效等途径作用于人体,调动体内的气机,使肝脏得到疏泄,达到情志宽畅的目的。
健脾则是通过药物的气味、味道、功效等途径作用于人体,调理脾气,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的配伍应用中,这些药物相互协调作用,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脾胃病症状。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在临床中主要适用于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患者。
这类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情绪不畅、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脘腹胀满等症状。
对于这类患者,中医认为应通过疏肝健脾的治疗方法来调理肝气,促进脾胃消化功能的恢复。
目前,常用的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有柴胡疏肝散、苓桂术甘汤、保和丸等。
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 犆犎犐犖犃 犛犖犃犜犝犚犗犘犃犜犎犢,犕犪狉 2024,犞狅犾 32犖狅 5※基金项目:李郑生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22〕75号)通信作者:李郑生,E mail:lizhengsheng1958@163.com第一作者:张梦仙,E mail:1965857845@qq.com李郑生治疗脾胃病的“健脾”用药及特殊药嘱※张梦仙1王茜1,杜亭亭1,李郑生2(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3)【摘要】 李郑生教授继承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脾胃病“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学术思想,深刻认识肝、胃与脾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临床从湿祛脾自醒、肝疏脾复运、胃降脾可升3个角度“健脾”,在此基础上,明确药嘱对于临床治疗的重要性,尤其强调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服药时间、服药方法等。
该文整理、探讨李郑生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健脾”常用药物及特殊药嘱,概括其包含的指导思想,以期提高临床治疗脾胃病的有效率及治愈率。
【关键词】 脾胃病;健脾;疏肝;和胃;健脾用药;特殊药嘱;李郑生中图分类号:R249;R256.3 文献标识码:A 犇犗犐:10.19621/j.cnki.11 3555/r.2024.0505 李郑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医大师李振华学术继承人,河南省名中医,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国医大师李振华躬耕杏林70余载,基于先贤的论著和自身的临床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肝、脾、胃动态辨证论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治疗时遵循“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主要原则。
李郑生教授继承国医大师李振华肝脾胃同治的学术思想,深刻理解肝、胃与脾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从肝、脾、胃的角度“健脾”,且在此理论基础上对临床药嘱又有概括和延伸,用之临床疗效确切。
现将李郑生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健脾”用药及特殊药嘱分享如下。
李振华疏肝健脾、豁痰清心辨治脏躁病经验华荣;孙景波;李郑生;张正杰【摘要】李振华教授在研究脏躁病的过程中,认为该病病因缘于精神受到刺激,肝失疏泄条达,郁而化火,肝火过盛则耗伤肾阴,肾水不能正常抑制心火,水火不济,肝火、心火旺盛出现神经失控和思维混乱;肝失疏泄、肝气横逆又可损伤脾胃,水湿运化失常,湿遇火而成痰,痰随肝气上逆蒙蔽清窍则思维更加混乱不能自主,因此肝、脾、心、肾是本病的主要病位,其病机为肝郁脾虚,心肝脾肾四脏功能失调.治疗以“通”字为先,宜疏通肝气,气行则湿行,健脾化痰,清心豁痰,痰湿消失,痰热成无根之火,痰火便自行消散.依照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清心豁痰安神的治法,李振华教授研制出“清心豁痰汤”治疗脏躁病.【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02【总页数】3页(P258-259,封4)【关键词】脏躁病;疏肝健脾;豁痰清心;临证经验;李振华【作者】华荣;孙景波;李郑生;张正杰【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学术流派工作室,广州 510120;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学术流派工作室,广州 510120;河南中医学院李振华学术思想研究所,郑州450008;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国医大师李振华传承工作室,郑州 4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医疗70余载,早年擅长治疗外感热病与内科疑难杂病,晚年潜心研究脾胃学说和脾胃相关疾病的治疗且颇多建树,被誉为“脾胃国手”。
李振华治病本于脾胃病学术思想,而所治病种又不囿于脾胃病[1],正因谨守《黄帝内经》所言脾“在志为思”的病机,对于情志失调所致“脏躁病”的治疗有着独到辨证处方思路。
脏躁病是《金匮要略》中提出的情志相关病证。
李振华教授对于该病有着重要的创见,其总结的治疗脾胃病九字真言“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2]等学术思想,是临床治疗脏躁病的重要依凭。
本文旨在总结其运用疏肝理脾、清心豁痰的治疗原则辨治脏躁病的经验。
医药界 2020年04月第07期—41—医药与临床乳腺包块与病理检查何 康(攀钢集团总医院病理科,四川 攀枝花 617063)【中图分类号】R 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08(2020)07-041-01女性可能自己摸到乳腺上长了包块,较小的包块可在体检做彩超时发现,为了进一步弄清楚是炎症还是肿瘤?良性还是恶性?具体是哪一种类型的肿瘤?需要怎样的治疗方式?医生通常会根据情况安排患者做病理检查,包括手术前的穿刺活检,手术中的冰冻切片快速病理诊断,微创旋切、包块切除、乳腺全切或区段切除等手术后的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就是将病变部位取出来的组织,经过取材、脱水、浸蜡、包埋、切片、染色等一系列步骤,制做成病理切片,再由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变细胞的形态和排列结构,以及其它形态特征,并结合相关的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必要时还需做分子基因检测,从而做出“最后的”诊断。
病理报告书中除了诊断以外,有的还会写有与治疗及病情发展相关的情况、指标、建议。
那么,哪些病变可以形成乳腺包块呢?它们的病理检查情况又是怎样呢?乳腺包块较小的称为结节,较大的称为肿块,表现为乳腺包块的病变有很多,包括炎性病变、良性增生性病变、反应性和瘤样病变、良性肿瘤、乳腺癌和其它恶性肿瘤等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包含若干种疾病,有着不同的表现、发展与治疗,其中较多见的是以下几种:1.乳腺炎急性乳腺炎时乳房出现红肿和疼痛,一般不表现为包块,可以形成脓肿。
慢性乳腺炎有多种类型,有些可表现为包块,甚至貌似乳腺癌。
如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多见于年轻和中年女性,由于肿块质硬、不规则,临床医生往往会怀疑是乳腺癌,但显微镜下会看到大量淋巴细胞,没有癌细胞。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多发生于较年轻的经产妇,大多与近期的妊娠有关,它的肿块表面溃破时,也很像乳腺癌,但显微镜下能看到化脓性肉芽肿性炎,能与乳腺癌区别开来。
还有乳腺结核也表现为包块,但很少见,病理检查也能明确诊断。
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3,V o l .31N o .55 小结孙娟教授辨治小儿外感湿热病时,针对外感湿热病湿邪阻遏㊁津液不能正常布散㊁阳气郁滞的病机,采用益胃通阳法以充津布津㊁宣气化湿,临床常予新加香薷饮加减,尤善用香薷一药㊂此与薛伯寿教授遵循五运六气理论,运用天人合一思想辨治外感热病思路不谋而合[9]㊂薛伯寿教授认为发于夏季者多为暑邪,治宜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多以新加香薷饮㊁三仁汤等加减;发于长夏初秋者,治以通阳化湿为主,辛以通阳,淡以渗湿,苦以泄热,多以蒿芩清胆汤等加减治疗㊂香薷辛㊁微温,归肺㊁胃经,有发汗解暑㊁化湿㊁利水之功效[10]㊂‘本草纲目“言: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 ㊂‘本草正义“言: 香薷气味清冽,质又轻扬,上之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导在里之水 昔人每谓此物为治暑要药者,亦指暑月受凉,外寒闭其内热,有发热恶寒头痛等症,则香薷通阳解表,是其专职,而又能导水利湿,更与暑月湿热郁蒸,膀胱不利者相合㊂[11]此外,孙娟教授常采用温米汤少量频服㊁温水/中药擦浴或浴足㊁中药保留灌肠等方法,使上下表里灌溉汤液㊁疏通腠理,使阳气得通,湿浊自下,达到理想疗效㊂参考文献[1]王双生,王彦晖,王玉洁,等.象症结合治疗外感和内伤湿热病经验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0):4655-4658.[2]王孟英.温热经纬[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125.[3]陈孝银,李恩庆.外感湿热邪气病因多样性及证治规律探讨[J ].四川中医,2005,23(2):23-25.[4]叶桂.温热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7.[5]张笑玲,张笑菲.外感湿热型高热102例临床观察[J ].河南中医,1993,13(4):183-184.[6]王彤,张谦. 肺与大肠相表里 理论在治疗重症肺炎中的临床应用[J /C D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6):88-89,95.[7]林培政,彭胜权,郑其进.刘氏湿热清治疗外感高热临床观察[J ].新中医,1994,26(4):23-26.[8]沈庆法.外感热病重内伤:一瓢先生的湿热证发病观[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18(1):37-39.[9]彭冬青,薛燕星,薛伯寿.薛伯寿天人合一思想治疗眩晕[J ].中国民间疗法,2020,28(16):11-12.[10]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 ].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350.[11]张山雷.本草正义[M ].程东旗,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9.(收稿日期:2022-01-07)第一作者:李家兴,E -m a i l :496711792@q q.c o m 李永成运用 开心气,泻肝气 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经验李家兴1梁欣奕1,李慧臻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000)ʌ摘要ɔ 胃痞病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㊂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病位在脾㊁胃,与脾㊁胃㊁心㊁肝等多个脏腑密切相关,病机关键在于心气郁㊁肝气结㊁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引发胃痞病㊂李永成教授应用 开心气,泻肝气 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开心气之郁,散肝气之结,以平调脾胃,疗效显著㊂ʌ关键词ɔ 胃痞病;肝郁气滞证;慢性胃炎;半夏泻心汤;李永成中图分类号:R 256.3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0516 胃痞病以自觉胃脘痞塞㊁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痞按之柔软㊁压之不痛㊁视之无胀大之形,常伴有胸膈满闷㊁饮食减少㊁得食则胀㊁嗳气稍舒㊁大便不调㊁消瘦等症状,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㊁胃神经官能症㊁胃下垂㊁消化不良等疾病㊂西医治疗此类疾病多使用抑酸药物㊁黏膜保护剂㊁促动力剂等,疗效往往不能达到患者预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㊂中医药治疗胃痞病临床效果显著,无药物依赖性,临床值得推广㊂李永成,男,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第74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3月第31卷第5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r.2023,V o l.31N o.53㊁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业近60年,擅长治疗诸多内科㊁妇科疾病及杂病㊂李永成教授继承李东垣 从脾胃论治诸病 思想,并提出从其他脏腑论治脾胃病的观点㊂本文主要介绍李永成教授运用 开心气,泻肝气 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经验㊂1病名关于 胃痞 中的 痞 字,有学者认为, 痞 即否也,为易卦之名, 乾上坤下 曰否[1]㊂胃痞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书中有 否膈 否塞 否满 心下否痛 等病名记载㊂ 痞 之病名最早见于‘难经“,五十六难曰: 脾之积名曰痞气㊂ ‘伤寒论“中有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的记载㊂‘丹溪心法“云: 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㊂ 自汉代至清代,胃痞病的名称无显著变化[2]㊂由此可知,中医对胃痞的认识由来已久㊂2病因病机李永成教授指出,胃痞病的病位在胃,与心㊁肝㊁脾三脏密切相关㊂饮食不节㊁脾胃内伤是胃痞病的重要病因,‘素问㊃太阴阳明论“云: 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 入五脏则f满闭塞㊂ 巢元方提出 忧恚气积致痞 的观点,即情志失调可导致胃痞㊂外感六淫㊁表邪入里,误下伤中㊁邪气乘虚内陷也是导致胃痞病的原因,其基本病机可概括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㊂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肝郁气滞证主要因情志不调所致[3]㊂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患者易出现焦虑和恼怒情绪,情绪不畅日久,气郁伤肝,肝木被郁,肝失疏泄,继而肝木横犯脾土,致脾胃升降失司,发为胃痞[4]㊂李永成教授指出,心是胃痞病肝郁气滞证的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一环㊂魏玮教授亦提出了 心胃相关 理论[5]㊂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云: 脾也者 其位即在广明之下,与心紧切相承㊂ 胃脘即在心下,心与胃脘相临近㊂心属火,脾属土,肝属木,肝为心之母,心为脾之母,‘血证论“曰: 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㊂ 情志变化本出于心,若情志不畅,日久肝失疏泄,母病及子则伤心,心气被郁,则心阳受遏㊂王行宽教授提出了 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的观点,概括了心与肝在病机上相互影响[6]㊂‘素问㊃灵兰秘典论“曰: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㊂ 心主神明,心阳为全身脏腑功能正常发挥的关键,且心为脾之母,母病及子,进而脾胃运化㊁受纳功能失常,发为胃痞㊂综上所述,心㊁肝㊁脾三脏在生理功能上密切关联,在胃痞病肝郁气滞证的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㊂3治疗方法痞满病分为虚痞和实痞,张景岳指出: 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邪而痞者,虚痞也㊂ 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病机复杂,临床上常寒热错杂,虚实并见,阴阳难辨[7],且其发病与心㊁肝㊁脾㊁胃密切相关,故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时,常用开心气㊁泻肝气㊁平调脾胃的方法㊂3.1开心气现代医家从心论治疾病,多遵循‘灵枢㊃本神“中的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的观点,多从 心气不足 的角度论治[8-9]㊂秦绍林主任医师认为,虚则郁,心气虚是导致气郁的关键因素[10-11]㊂然胃痞病的病机复杂,其心气之郁多与肝失疏泄互相影响,故单纯从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角度治疗,在临床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㊂李永成教授认为,脾胃病患者以心气 郁 为主,而非心气 虚 ,李永成教授所谓 开心气 ,即开心气之郁㊂开心气之郁的目的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开心气有助于行肝气㊂心与肝互相为用,共同主人之情志活动,二者在病理上关系密切,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述: 喜之能散于外,余皆令肝郁而心痛㊂ 此 心痛 可理解为心下胃脘部的诸多症状㊂此外,肝气郁滞者多为肝气壅盛,治宜 实则泻其子 ,可通过 开心气,泻肝火 以治之㊂二是开心气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环节㊂‘医贯“云: 若夫土者,随火寄生,即当随火而补㊂ 心与脾㊁胃经络相连,且在五行生克方面,心㊁肝㊁脾三脏关系密切㊂肝气郁滞证者,多为木横土虚,治宜 虚则补其母 ,可遵赵献可 随火补土 的观点,开心气之郁以调补脾胃㊂李永成教授临床上常用郁金㊁石菖蒲㊁栀子㊁黄连㊁合欢花㊁薄荷等药物以开心气㊂3.2泻肝气肝与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密切相关㊂‘素问㊃经脉别论“云: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㊂ ‘素问㊃宝命全形论“中有 土得木而达 之说㊂在气机调控方面,肝司疏泄,主一身气机,而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受肝气影响,故在胃痞病肝郁气滞证的治疗上,泻肝气也是其中重要一环[12]㊂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肝郁气滞证患者可出现诸多伴随症状,如因肝气郁滞㊁不通则痛,出现两侧胁肋部胀痛不适症状;或因肝郁日久㊁肝阳上亢导致头晕㊁血压升高;或因肝郁化火导致心烦㊁失眠;或因肝郁影响肝的藏血功能导84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3月第31卷第5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3,V o l .31N o .5致月经不调等㊂因此, 泻肝气 除疏泄肝气外,还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结合平肝潜阳㊁疏肝泄热㊁柔肝缓急止痛等治法㊂李永成教授临床上常用柴胡㊁香附㊁青皮㊁佛手㊁白芍㊁川楝子㊁香橼等药物以泻肝气㊂3.3 平调脾胃 ‘临证指南医案“云: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㊂ 脾胃各司升降,是脾胃正常行使其生理功能的根本㊂‘伤寒论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㊂ 胃痞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胃失和,往往虚实㊁寒热㊁阴阳夹杂,故张仲景以 寒热平调㊁辛开苦降 之法治疗,创制半夏泻心汤㊂李永成教授善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各种脾胃疾病[13-16],主张结合患者症状及舌脉象,灵活调整干姜㊁黄连用量,以求平调寒热,升降相因㊂4 典型病案患者,女,47岁,2021年4月17日首诊㊂主诉:胃脘部间断性胀痛两年余㊂现病史:患者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胀闷不适,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每逢烦躁㊁发怒或饮食不节后病情加重,时有嗳气,偶有胃脘部疼痛感,得嗳气后稍缓解,时有右侧胁下胀痛,口苦,偶伴反酸㊁胃灼热,偶有头晕,纳少,失眠,近期血压控制不佳,当日血压:152/84m m H g (1m m H g ʈ0.133k P a ),小便尚可,大便日行1次,舌暗,苔薄白,左脉弦实,右脉濡㊂既往史:高血压病5年余㊂辅助检查:电子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13C 呼气试验示幽门螺杆菌(-)㊂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高血压病㊂中医诊断:胃痞病㊂证候诊断:肝郁气滞证㊂中医治法:开心泻肝,平调脾胃㊂处方: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㊂方药组成:法半夏10g ,干姜6g ,黄芩片10g ,黄连片6g ,北柴胡12g ,川芎10g ,白芍10g ,枳壳12g ,陈皮15g,夏枯草15g ,当归10g ,香附12g ,甘草片6g ,合欢花15g ,首乌藤15g ,栀子6g ,郁金10g ,石菖蒲15g ,磁石20g(先煎)㊂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餐后温服㊂2021年4月24日二诊:患者诉胃脘部胀闷及右侧胁下胀痛均减轻,未再出现胃脘部疼痛,偶有反酸㊁胃灼热,时有胸闷㊁嗳气,平素善太息,但情绪较前舒畅,仍纳少,夜寐渐安,当日血压148/81mm H g ,舌淡红,苔薄黄,脉弦㊂处方:初诊方去干姜㊁白芍㊁青皮,加煅瓦楞子20g (先煎),菊花10g ,焦神曲20g,连翘10g,改黄连片为3g ,继续服用7剂,煎服法同前㊂2021年5月1日三诊:患者诉胃脘部疼痛进一步减轻,右侧胁肋部胀痛好转,无嗳气,反酸㊁胃灼热减轻,近来心情舒畅,食量有所增加,寐尚可,当日血压137/89mm H g ㊂处方:二诊方去郁金㊁石菖蒲,继续服用7剂,煎服法同前㊂2021年5月8日四诊:患者诸症好转,未再服药,嘱患者平素畅情志㊁节饮食㊂后随访两个月,患者前症未再复发㊂按语:本案患者以胃脘部胀闷不适为主要症状,加之平素情志不舒, 怒则肝气上 ,肝失疏泄,导致肝气郁结,引起右侧胁肋部胀痛和胃脘部疼痛㊂脾胃升降失司,则运化失调,故纳少;肝气不得畅达,胃气不能通降,肝气挟胃气上逆,故见反酸㊁胃灼热等症状;肝郁日久化热,肝火犯胃,胃火内生,上泛至口,苦为火之味,故口苦;且肝郁所化之热煎灼肝阴,肝阴不能制约肝阳,则肝阳上扰,引起头晕㊁血压升高;肝郁有热,损肝肾之阴,不能上制心火,从而引起失眠㊂至此可以判断,本案患者病机为肝气郁滞,肝木横犯脾胃,引起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司,导致胃脘部胀闷不适;气滞则血不行,血脉瘀滞则舌暗,肝木乘脾土则见左关脉弦实,右脉濡,患者症状与舌脉对应,可辨为肝郁气滞证㊂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中柴胡㊁香附㊁白芍疏肝解郁行气;川芎㊁枳壳行气止痛,通一身之滞;郁金㊁石菖蒲入心㊁肝二经,一者可开心气之郁,二可助行肝气之滞;磁石㊁夏枯草平肝潜阳,其中磁石入心经,可潜心安神以助眠;首乌藤可滋肝肾之水,合欢花可解郁安神,二者合用,可同调心肾㊁安神助寐;当归解郁安神;栀子行气㊁疏肝㊁开郁;合用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㊁平调寒热,半夏降逆和胃㊁燥湿化痰,陈皮行气和胃㊁化痰止呕,干姜㊁黄连㊁黄芩平调寒热,甘草调和诸药㊂全方共奏开心泻肝㊁平调脾胃的功效㊂李永成教授指出,若患者并无明显寒热偏盛之象,应调整黄芩㊁黄连㊁干姜用量以平调寒热㊂本案患者兼见烦躁失眠㊁口苦等心火偏亢表现,故黄连用量为6g ㊂患者无气虚表现,故去健脾益气之党参,以及甘草㊁大枣等滋腻脾胃之品㊂诸药共奏开心气之郁㊁散肝气之结㊁平调脾胃之寒热升降的功效,体现了李永成教授 开心气,泻肝气 的治疗理念㊂二诊时,患者大部分症状均有减轻和好转,去掉大辛大热之干姜和有破气之性的青皮,以轻灵用药㊂‘伤寒论“云: 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㊂ 李永成教授指出,白芍是疏肝理气止痛的常用药94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3月第31卷第5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3,V o l .31N o .5物,但其酸甘收敛之性不利于胸中气机的畅利,故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患者时,但见胸闷㊁胸痛㊁心悸乃至反酸等症状,则应考虑减少白芍用量,甚至停用白芍,故此时停用白芍㊂加煅瓦楞子以增强和胃制酸之效,加菊花以增强疏肝解郁㊁平肝潜阳之功,加连翘㊁焦神曲以消食和胃㊁增进食欲,从而促进脾胃气机恢复㊂三诊时,患者心气郁㊁肝气结的表现已明显减轻,诸症渐愈,故去郁金㊁石菖蒲,以减轻 开心气,泻肝气 之力㊂四诊时,患者症状已明显好转,考虑处方中理气之品较多,久用则耗气伤阴,故停止用药,嘱患者注意日常调护以稳固疗效㊂5 小结李永成教授指出,胃痞病的发病与心㊁肝㊁脾㊁胃等多个脏腑均密切相关,治疗胃痞病肝气郁滞证的关键在于通畅心气,调达肝气,使脾胃升降功能恢复正常,三者皆俱,方能病愈㊂运用 开心气,泻肝气 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㊂参考文献[1]黄培铭.胃痞的古今文献研究[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2]张美娟.基于‘中华医典“明清医家治疗胃痞病用药规律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3]褚静姿,李慧臻.李永成调理中焦经验介绍[J ].河南中医,2016,36(4):588-590.[4]莫日根,吴佳红,史圣华,等.胡刚治疗胃痞病经验[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2):5745-5747.[5]张嘉鑫,郭宇,顾然,等.根据 心胃相关 理论从心论治脾胃病[J ].环球中医药,2017,10(12):1464-1467.[6]肖瑄,王行宽.试析 肝气滞则心气乏 [J ].湖南中医杂志,2000,16(3):3-15.[7]赵铭峰,邝宇香,黄穗平,等.黄穗平治疗胃痞病临床经验[J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7):1387-1388.[8]陈杰,李海峰.论‘内经“心气虚实[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7):31-33.[9]丁德正.从心气之虚实论治部分躁狂抑郁性精神病[J ].中国医药学报,1989,4(5):42-44.[10]张爱华,孙继飞.秦绍林主任医师引仲景治疗不寐的经验[J ].广西中医药,2019,42(2):49-51.[11]孙继飞,张爱华.秦绍林主任医师运用乌梅丸临床验案举隅[J ].广西中医药,2019,42(5):53-55.[12]孙蓉.胃痛从肝论治探讨[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13]刘琳,李慧臻.李永成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案例举隅[C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第30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8:250-251.[14]陈婕.李永成教授脾胃学说之临床应用[J ].陕西中医,2015,36(1):84-86.[15]高望,李慧臻,李永成.李永成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痞满验案1则[J ].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2):58.[16]李慧臻.李永成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J ].天津中医药,2006,23(6):448-449.(收稿日期:2022-01-17)第一作者:干高峰,E -m a i l :874597488@q q.c o m 孔文霞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撷菁干高峰1陈 思2,段蕴倬2,孔文霞2(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2.四川省绵阳市中医医院,四川绵阳621000)ʌ摘要ɔ 该文总结孔文霞主任医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㊂孔文霞主任医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侯特点为寒热错杂㊁本虚标实,病机表现为脾胃升降失调,兼有气郁㊁湿热㊁正虚等证,临床以辛开苦降法治疗,调畅气机,升清降浊,运脾和胃,疗效显著㊂ʌ关键词ɔ 功能性消化不良;辛开苦降法;孔文霞中图分类号:R 256.3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0517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出现早饱㊁餐后饱胀不适㊁上腹痛㊁上腹烧灼感等临床症状并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亚洲05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3月第31卷第5期。
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脾胃系列病症——胃痞诊治验方及医案展开全文医易同源中医药研究院(二) 胃痞王某,女,77岁,干部,2005年6月18日初诊。
主诉:胃不适感已6年。
病史:1999年夏季因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始感胃部胀满不适,食欲下降,食量减少,当时未予重视。
次年病情有加重趋势,乃自购“胃必治”“健胃消食片”等药服用约2个月,病有好转。
停服后病情时轻时重,影响活动及生活。
2002年9月,经市级医院诊治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按常规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
2004年4月底,省人民医院用电子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口服胶体次枸橼酸铋、阿莫西林、胃蛋白酶,病情有所好转。
依照医嘱停服后月余,病情再次加重,继服上药效果不显。
2005年9月再次复查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
现胃脘痞满怕凉、不能进凉食,纳差,不思饮食,周身乏力,大便干结、劳累、心情不舒或饮食稍有不慎则病症加重。
望之面色少华,神情倦怠,舌质淡、体稍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稍白腻;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痞(肝郁脾虚,胃失和降,中阳不振)。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温中,通降和胃。
方药:香砂温中汤加味。
白术10g,茯苓12g,陈皮10g,旱半夏10g,香附10g,木香6g,厚朴10g,乌药10g,积壳10g,沉香3g,郁金10g,刘寄奴15g,桂枝5g,白芍10g,西茴10g,砂仁6g 焦,三仙各12g,甘草3g。
20剂,水煎服。
医嘱:保持情志舒畅,饮食及生活规律,忌食油腻辛辣,勿过劳。
二诊:2005年7月5日。
大便每日1次、质软排便通畅、胃脘胀满及食欲好转,口干。
舌质淡、体稍胖大,舌边有齿痕、苔稍黄腻,脉沉细弦。
二诊辨证论治:排便通畅,胃脘胀满及食欲好转,脾胃有健运之象、积滞渐化,大肠传导之职复常,口干、苔稍黄表明方药稍嫌温燥,上方加知母明12g,滋阴润燥,以防阴伤;萝卜籽15g下气宽中,加强消痞除胀之力。
三诊:2005年8月9日胃脘胀满感、口干消失,食欲增强。
中医研究2019年10月第32卷第10期TCM Res.October2019Vol.32No.10・35・文章编号:1001-6910(2019)10-0035-02•名师高徒•李郑生主任医师运用健脾疏肝法治疗脏躁经验*
石晓如1,宋雪莉2,刘亚楠2,王玉玲2
(1.河南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46)
摘要李郑生主任医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的学术传承人,全国名老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脾胃肝胆病、内科杂病工作四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李师常用健脾疏肝法治疗脏躁。
从脏躁的病因病机、临床用药等方面阐述李郑师治疗脏躁的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认为脏躁以心肝火旺为标,以脾虚肝郁为本,在辨证上注重从症状、舌象、脉象等方面综合分析,在治疗上注重标本兼治,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李师治疗脏躁的用药规律总结如下,并举案例佐证。
关键词:李郑生;中医师;脏躁;中药治疗;健脾疏肝法;经验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9.10.16
脏躁是指妇人无故悲伤欲哭,不能自控,精神恍惚,忧郁不宁,呵欠频作,甚则哭笑无常,现称为瘡症。
孕期发病者称为“孕悲”,产后发病者称为“产后脏躁”。
其含义历代医家解释不一,脏者,或言“心脏”,或言“子脏”,或言“五脏”;躁者,或言阴伤血燥,或言性情急躁,烦乱不安。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焦虑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李郑生主任医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的学术传承人,全国名老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脾胃肝胆病、内科杂病工作四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脏躁是临床常见的妇科杂病之一。
李师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虚肝郁,治疗以健脾疏肝法为主,辅以和胃、宁心、饮食禁忌及情志调护,临床疗效显著。
1病因病机
“脏躁”一词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脏躁,喜欢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李师认为:从临床实践看,主要病机为肝脾失调,肝郁脾虚,0久化热化火,则为脾虚肝旺;病因多为饮食或思虑伤脾,脾失健运,土壅木郁,肝失条达,湿浊内生,日久化火,痰火内盛,上扰心神;或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郁气滞化火,横逆犯脾,木郁乘土,脾虚湿盛。
故脏躁虽涉及心、肝、脾3脏,但肝郁脾虚是发病之本。
脏躁一病多见于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妇女,在现代社会男性患病几率也逐渐增加。
李师认为:脏躁发病之本为脾虚肝郁,因其有所偏重,临床采用不同的方药治疗或偏于脾虚,或偏于肝旺;但常以健脾疏肝法为其基本治疗原则。
2辨证论治
2.1脾虚肝郁证
症见:平素思虑过度,形体消瘦,精神差,沉默寡言咸喜悲伤欲哭,心神不宁,胸闷,或胃皖部隐痛,悲欢厌世,纳差,大便不畅或便澹,失眠,舌淡红,苔薄,脉沉弦细。
此证脾虚肝郁往往并重,先有脾虚或先有肝郁,加上性情心细如发,忧愁优思,肝郁气机失于调达通畅,又不善发泄,导致郁郁不安,肝郁日久累及于脾脏,脾失健运,则食欲减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不畅或便秘,苔薄,形成脾虚肝郁之证。
治以健脾疏肝为主,《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其中白术健脾益气,云茯苓健脾利湿宁心,陈皮理气健脾,姜半夏燥湿化痰,香附、柴胡、郁金疏肝理气,砂仁化湿和胃理气,延胡索活血散瘀,乌药行气止痛,桔梗祛痰利咽,檀香行气温中,九节菖蒲开窍安神,琥珀镇惊安神,甘草片调和诸药。
2.2脾虚肝旺证
症见:急躁,易怒,潮热,盗汗,口干,口苦,口臭,全身乏力,精神倦怠,头晕头沉,多疑善虑,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舌边尖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此证素有脾虚,多为饮食、思虑伤及脾脏,脾失健运,土壅木郁,则化湿生痰,肝失于疏泄;或暴怒伤肝,肝郁气滞,犯及脾脏,木郁乘侮,气郁日久化火。
两者相互作用,日久痰火内生,形成脾虚肝旺之证。
治以健脾疏肝,清心泻火为主,方用清心豁痰汤加减。
其中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橘红、半夏祛痰降逆止呕,香附、小茴香、枳壳疏肝理气,郁金、九节菖蒲理气透窍和中,莲子心、炒梔子清心除烦,炒黄苓清热泻火,琥珀安神平肝,甘草片调和诸药。
•36•中医研究2019年10月第32卷第10期TCM Res.October2019Vol.32No.10
3病案举例
例1患者,女,56岁,2018年3月7日初诊。
主诉:精神抑郁1年余。
症见:胸闷,胃皖部隐痛,情绪低落,形体消瘦,悲伤欲哭,悲观厌世,痛苦不堪,纳差,失眠,大便干、难解;舌淡红,苔薄,稍黄,脉沉弦。
西医诊断:抑郁症。
中医诊断:脏躁,证属脾虚肝郁证。
治宜健脾益气,疏肝解郁。
处方:生白术20g,茯神15g,陈皮]0g,姜半夏10g,香附10g,豆蔻10g,厚朴10g,檀香10g,全瓜萎15g,赫白10g,柴胡6g,延胡索10g,乌药10g,桔梗10g,苏梗10g,山豆根8g,浙贝母10g,九节菖蒲10g,琥珀3g,甘草片3g07剂,水煎服,1d1剂,早晚分服。
二诊:患者诉胸闷症状减轻,大便干症状改善,仍情绪低落,眠差,原方去檀香、全瓜萎、薙白,加郁金10g、焦三仙各12g,继服7剂。
加之情绪引导,嘱其家属多加开导,服药2个月余,症状大有改善,情志畅达,饮食睡眠皆可。
例2患者,女,37岁,2018年2月6日初诊。
主诉侗断性头晕、头痛2个月余。
症见:头痛,烦躁易怒,潮热盗汗,手心热,夜眠多梦易醒,大便黏腻不畅,小便黄;舌体胖大,边尖红,苔黄稍腻,脉弦紧数。
西医诊断:焦虑症。
中医诊断:脏躁,证属脾虚肝旺证。
治宜抑肝扶脾。
处方:炒白术10g,茯神15g,陈皮10g,姜半夏10g,香附10g,砂仁10g,醋郁金10g,九节菖蒲10g,炒梔子10g,莲子心5g,锻龙齿15g,合欢皮15g,地骨皮12g,夜交藤30g,乌药10g,甘草片3go二诊:患者诉头痛明显减轻,偶有跳痛,烦躁易怒改善,仍夜间多梦易醒,纳食差,大便顺畅,原方加焦三仙各12g、鸡内金15g,继服7剂。
服药2个月后复诊诉症状已去十之八九,嘱其畅情志,清淡饮食。
4小结
中医学认为:脏躁多由情志异常引起,或脾气虚弱累及与肝,稍有情志不遂即可发病,但都离不开脾虚肝郁的病机演变。
李师认为:脾虚肝郁是不对等的,其有所偏重⑵,偏于肝郁用逍遥散加顾护脾胃的药物,如陈皮、厚朴、砂仁等;偏于脾虚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疏肝理气药物,如柴胡、郁金、香附等。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⑶,带给人们很大的精神压力,这也是脏躁发病人数逐渐增多的大环境。
李师在临床治疗脏躁过程中通过运用中药,辅助以调畅情志、清淡营养的饮食,以及患者家人的鼓励配合等,疗效显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所以,临床多引导患者畅情志,清淡饮食,多运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身体才能健康。
5参考文献
[1]范永升.《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2.
[2]李郑生郭淑云.李振华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6.
[3]吴松.妇人脏躁临证心得[J].光明中医,2017,32(6): 787-788.
通信作者:李郑生,主任医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路19号,450000,lizhengsh-engl958@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重点攻关课题(2013BAI13B013)收稿日期:2018-08-15;修回日期:2018-11-20
(编辑马虹)
文章编号:1001-6910(2019)10-0036-03•名师咼徒•
刘佃温教授采用四神丸贴脐疗法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高莉莉I,刘廷富1,仝若平】,刘畅2,冯娇娇2,魏鹏辉2,杨会举3
(1.河南中医药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
河南郑州450046; 3.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8)
摘要刘佃温教授是河南省第七批重点学科中医外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肛肠分会副会长,中国便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肛肠专业专家委员会副会长,河南省中医外科学会会长,曾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中医肛肠学科名专家”等。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目前世界性难治疾病,中医学对于其治疗有独到见解,根据患者不同证型辨证论治,采取不同的给药途径,结合疏肝解郁法以达到满意疗效。
通过跟随刘佃温教授坐诊学习,观察其临床经验。
列举刘佃温教授采用四神丸贴脐疗法治疗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