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22000-2018换版要求,过敏原控制确认记录
- 格式:pdf
- 大小:14.59 KB
- 文档页数:1
ISO9001/ISO22000
一、目的:加强过敏源的管理,防止过敏源对其他产品的污染。
避免造成人员和消费者出现过敏反应,造成损伤。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采购的所有原辅料,以及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所有产品,以及生产人员和消费者。
三、过敏原的种类:
1、内销企业,我国在过敏原控制方面,属于推荐性标识,主要依据GB/T23799以及GB 7718中过敏原标识中的分类,详见相关文件;
2、出口企业,在过敏原的种类方面主要依照产品接收国家的过敏原的相关法律法规。
例如欧盟2003/89/EC、美国《2004年食品过敏源标识和消费者保护法规》等。
四、职责
1、采购部,要求供应商按照要求标示原料的成分,如有过敏原类物质要进行提示;
2、品质部,负责对采购原料进行查验,并对新品的原辅料检查,核对标签标识,对过敏原及时进行更新,监督生产现场的过敏原控制;对过敏原控制进行验证,定期进行过敏原控制与相关培训;
3、仓储部,仓库负责对含有过敏原的原辅料进行单独隔离存放,建立过敏原区,避免造成过敏原的交叉污染;
4、生产车间,生产车间要做好过敏原物料的管控,按照要求做好清洁和清场换产记录,防止过敏原的交叉污染。
五、控制程序
页码:第91 页。
确认、验证、验证结果的评价与分析控制程序1 目的通过确认、证实各控制措施或控制措施的组合能使相应的食品安全危害达到预期的控制水平;通过验证、证明各控制措施或控制措施的组合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控制水平。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控制措施组合进行确认;适用于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验证。
3 职责3.1 食品安全小组负责对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和HACCP计划进行确认;负责对前提方案PRP、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和HACCP计划进行验证。
3.2 品控部、食品安全小组成员负责CCP的验证;品控部负责最终产品的检验。
3.3 综合部负责组织进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负责组织对验证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 工作程序4.1 控制措施组合的确认4.1.1 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的确认4.1.1.1 确认的时机(1)在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实施之前。
(2)在下列情况下。
根据需要,对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做必要的修改,在修改后的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实施之前,要对其进行确认。
①原料的改变;②产品或加工的改变;③复查时发现数据不符或相反;④重复出现同样的偏差;⑤有关危害或控制手段的新信息(原来依据的信息来源发生变化):⑥生产中观察到异常情况;⑦出现新的销售或消费方式。
4.1.1.2 确认的内容确认的内容见“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确认记录表”。
4.1.1.3 确认的实施食品安全小组用“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确认记录表”对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进行确认,确认的结果记录在“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确认记录表”的相关栏目中。
4.1.1.4 确认结果的处理当确认结果表明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不能对相应的食品安全危害进行预期的控制时,应对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进行修改、重新评价和确认。
4.1.2 HACCP计划的确认(1)在HACCP计划实施之前。
(2)在下列情况下,应对危害分析的输入进行必要的更新重新进行必要的危害分析,并对HACCP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改,在修改后的HACCP计划实施之前,要对其进行确认:①原料的改变;②产品或加工的改变;③复查时发现数据不符或相反;④重复出现同样的偏差;⑤有关危害或控制手段的新信息(原来依据的信息来源发生变化):⑥生产中观察到异常情况;⑦出现新的销售或消费方式。
ISO22000:2018新版标准主要变化点1。
标准结构的变化采用HSL高级结构,与ISO9001保持一致,便于整合;FSMS系统模型的变化(体系的PDCA和食品安全计划的PDCA)2.FSMS管理原则的变化,强调质量管理7大原则同样适用3。
术语的变化,比旧版新增28个术语;对CCP、OPRP和PRP之间的区别作了明确的描述;4.明确了前提方案的引用标准:ISO/TS 22002族标准5。
强调基于风险的思维方法,加强组织层面的风险和运行层面的风险管理增加理解组织环境(4.1)增加理解相关方的要求(4.2)增加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6。
1)6。
强调高层领导力和食品安全文化(5.1、5。
2)7.强调食品安全目标可实现性(6。
2)8.工作环境强调人为因素和物理因素(7。
1.4)9.增加对外部开发的FSMS要素的控制(7.1.5)10.强调对外部提供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7。
1.6)11.强调对追溯系统的有效性进行验证(8.3)12.强调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的测试(8.4)13。
原料、辅料和产品接触材料描述中增加“来源”一项(8。
5。
1.2)14.增加对加工环境的描述(8.5.1.5。
3)15.OPRP和HACCP均属于危害控制计划,对建立OPRP的描述更具体(8。
5)16.强调是针对PRPs和危害控制计划的验证(8.8)17。
产品撤回改为产品撤回/召回(8。
9。
5)18。
管理评审输入新增内容(9。
3)。
ISO22000:2018致敏物质管理控制程序1、⽬的建⽴并实施针对所有⾷品加⼯过程及设施的致敏物质管理⽅案,以最⼤限度地减少或消除致敏物质交叉污染。
2、范围适⽤于本公司采购、贮存、⽣产过程中致敏物质的识别和控制。
3、职责3.1 品管:负责收集和建⽴致敏物质信息,并反馈到相关部门。
3.2⾷品安全⼩组:负责在⾷品危害分析时,识别原辅料是否含或带致敏物质,并制定控制措施。
3.2采购部:负责在物料采购前,与供应商沟通了解物料是否存在过敏原。
3.3仓库:负责对含致敏物质的物料、⾷材、⾷材进⾏单独存放标识,避免交叉污染。
3.4⽣产部:负责对⽣产领⽤本⾝或含有致敏物质的物料进⾏单独存放标识,对⽣产含致敏物质产品后所涉及⽣产设备进⾏清洗消毒,避免交叉污染。
4、定义4.1过敏:指⽣物体对外来正常的物质,所产⽣的⼀种不正常的反应。
4.2过敏原(致敏物质):能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通常称为过敏原。
5、控制程序5.1过敏原种类清单根据欧盟的2003/89/EC指令列出14种主要⾷品过敏原成分,如下表:备注:其中1-8项⿊⾊粗体字部分为 GB 7718 所标⽰8种致敏物质。
5.2信息控制5.2.1品管负责收集相关过敏原信息,制定过敏原信息清单并及时更新信息,在第⼀时间反馈到相关部门。
15.2.2 ⾷品安全(HACCP)⼩组应编制⾷品《危害分析⼯作单》,对原辅料是否含或带致敏物质进⾏识别,并制定有效预防或控制措施,。
5.2.3业务部要及时与顾客和相关⽅沟通,确保我司的过敏原信息清单,符合顾客及相关⽅的最新要求,并在⾷品标签予以标识。
5.3采购控制5.3.1采购部负责与供应商沟通了解物料是否存在过敏原,必要时向供应商索要产品成分说明书。
5.3.2在确定所采购的物料含过敏原时,采购部需要及时知会相关部门,知会内容应包含产品名称、规格、供应商信息、过敏原种类等相关信息。
5.4储运控制5.4.1 仓库对含过敏原物料进⾏区分和标识,尽量单独防护(否则需要⼀定隔离),避免与其它⾮过敏原性物料接触,引起交叉污染。
第1页共4页生效日期:2019年04月17日管理制度食品过敏原管理规定审核:批准:1 目的制定本规定以规范致敏物的管理,避免食品过敏原的交叉污染,降低致敏物造成的风险,对公司员工和消费者进行保护。
2 范围适用于公司原辅料的采购、产品的实现、物资的储存和产品的发货等。
3 职责3.1 采购部:要求供应商对原辅料的标签中注明过敏原成分在产品标签中进行标识。
3.2 销售部:负责对含过敏物质的产品的销售跟踪,客户投诉处理,信息沟通和产品召回。
3.3 仓储科:负责来料和发货车辆有无过敏原污染的检查,对含有过敏物质成分的原辅料和成品进行标识和管理。
3.4 品管部:负责核查每个产品的成分,组织过敏原评估,监督仓库和车间过敏原控制情况。
3.5 生产部:负责对含有过敏物质的原辅料取用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交叉污染。
3.6研发部:对新产品的原材料进行风险评估,对员工过敏原相关知识和本规定的要求进行培训。
3.7HACCP食品安全小组对原材料进行风险评估。
4内容4.1 过敏原的识别本公司产品销往国内市场。
根据《GB/T23779-2009 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和《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对过敏原种类的划分如下:1、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如小麦、黑麦、大麦、燕麦、斯佩耳特小麦或它们的杂交品系);2、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如虾、龙虾、蟹等);3、鱼类及其制品;4、蛋类及其制品;5、花生及其制品;6、大豆及其制品;7、乳及乳制品(包括乳糖);第2页共4页生效日期:2019年04月17日管理制度食品过敏原管理规定审核:批准:8、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
4.2 过敏原的评估4.2.1 过敏原的评估应对过敏原的来源(配料、加工环节、加工助剂、返工和转产等)进行评估。
4.2.2 应对原料供应商的生产现场生产和搬运活动中潜在的过敏原交叉污染进行评估。
4.2.3 过敏原评估应作为HACCP 计划设计的一部分。
文件制修订记录1.0目的为保证公司产品的食用安全,实现致敏原的全流程管理控制,避免致敏原交叉污染,有效地维护消费者和员工的健康,特制定本项程序。
2.0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含致敏原产品、与含致敏原产品共用生产设备或同一生产场所加工出来的产品和外来潜在致敏原风险的管理控制,对致敏原的识别、供应商审核评估、原辅料贮存处理、生产加工返工、产品包装和产品标识进行全流程管理。
3.0职责3.1 质量部负责监督生产现场致敏原控制的执行落实,制订致敏原目录(见附录 A),并适时更新。
3.2 研究院负责产品开发及配方变更过程中致敏原审核控制;审核产品标签标识内容,确保符合我国及产品销售国家或地区的法规要求。
3.3 采购部负责原辅料供应商的致敏原管理的审核评估。
3.4 生管部负责含致敏原物料的仓储保管和物流跟踪。
3.5 生产部负责含生产区域致敏原交叉接触的预防控制,含致敏原的产品的生产策划和实现。
3.6 综管部负责员工致敏原知识培训和考核(纳入安全培训范畴),提升员工致敏原意识。
3.7 技术部负责提供致敏原管理控制的技术支持(如致敏原残留验证)。
3.8 市场部负责涉致敏原产品的销售跟踪和协助产品召回。
4.0内容4.1 致敏原的识别4.1.1 根据我国和产品销售国的法律法规要求,建立《致敏原控制清单》(见附录 A),并适时更新控制清单,实现对公司产品和原辅料的致敏原完整识别,确定公司产品和原辅料含有的致敏原成分和可能的致敏原风险。
4.1.2 致敏原危害评估应包含在公司 HACCP 计划危害分析过程中。
致敏原评估应包括产品原料、辅料、加工助剂和包装材料,了解其原料组成,并评估是否在《致敏原控制清单》内。
4.2 供应商审核批准4.2.1 致敏原控制管理评审应纳入公司供应商管理评审程序中。
相关供应商应提供其致敏原管理控制计划以及记录,确保其致敏原管理控制能力。
4.2.2 供应商审核应包括临时或紧急使用的供应商,临时采购合同或协议应有涉致敏原成分声明的内容,保证采购产品不含有未经宣布的致敏原成分。
ISO22000-201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安全过敏原风险评估报告2020年06月22日发布xxxx食品有限公司一、目的为了防止储存、生产等过程发生过敏原污染、交叉接触等,依据BRC 第8版全球食品安全标准、ISO22000-2018标准要求。
二、xxxx过敏原识别清单三、过敏原风险评估三、过敏源控制程序1、目的建立过敏源控制程序,通过从源头上进行控制、过敏源物质的运输、过敏源物质的入库贮存及生产工艺和生产环节中的消毒工序控制等,避免交叉污染,降低将公认的过敏物质转移到食品的机会,确保食品安全,从而保护公众健康。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程序规定了用于生产的所有原料及辅料中过敏源的控制过程,适用于采购、储运、生产前生产计划的下达、工艺标准的制定和生产全过程。
3、术语3.1 过敏:过敏是指生物体对外来的异物,所产生的一种不适当反应。
3.2 过敏源:在某些敏感的个体身上引起威胁生命的过敏反应,诱发过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源。
如过敏性休克的一类食品。
4、职责:4.1 采购部负责原料采购时过敏源的控制。
4.2 仓储管理部负责原料储存时过敏源的控制。
4.3 生产科负责生产过程中过敏源的控制。
4.4 品管科负责建立公司原辅料含过敏源清单,并及时更新清单,保证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得到最新的过敏源信息。
5、具体内容和工作程序5.1 常见的过敏源种类如下:5.1.1吸入式过敏源:如花粉、柳絮、粉尘、螨虫、动物皮屑、油烟、油漆、汽车尾气、煤气、香烟等。
5.1.2食入式过敏源清单:发水、洗洁精、染发剂、肥皂、化纤用品、塑料、金属饰品(手表、项链、戒指、耳环)、细菌、霉菌、病毒、寄生虫等。
5.1.4 注射式过敏原:如青霉素、链霉素、异种血清等。
5.1.5 自身组织抗原: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受微生物感染、电离幅射、烧伤等生物、理化因素影响而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以及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也可成为过敏源。
食品过敏原管理规定(I S O22000-2018新要求)1 目的制定本规定以规范致敏物的管理,避免食品过敏原的交叉污染,降低致敏物造成的风险,对公司员工和消费者进行保护。
2 范围适用于公司原辅料的采购、产品的实现、物资的储存和产品的发货等。
3 职责3.1 采购部:要求供应商对原辅料的标签中注明过敏原成分在产品标签中进行标识。
3.2 销售部:负责对含过敏物质的产品的销售跟踪,客户投诉处理,信息沟通和产品召回。
3.3 仓储科:负责来料和发货车辆有无过敏原污染的检查,对含有过敏物质成分的原辅料和成品进行标识和管理。
3.4 品管部:负责核查每个产品的成分,组织过敏原评估,监督仓库和车间过敏原控制情况。
3.5 生产部:负责对含有过敏物质的原辅料取用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交叉污染。
3.6研发部:对新产品的原材料进行风险评估,对员工过敏原相关知识和本规定的要求进行培训。
3.7HACCP食品安全小组对原材料进行风险评估。
4内容4.1 过敏原的识别本公司产品销往国内市场。
根据《GB/T23779-2009 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和《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对过敏原种类的划分如下:1、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如小麦、黑麦、大麦、燕麦、斯佩耳特小麦或它们的杂交品系);2、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如虾、龙虾、蟹等);3、鱼类及其制品;4、蛋类及其制品;5、花生及其制品;6、大豆及其制品;7、乳及乳制品(包括乳糖);8、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
4.2 过敏原的评估4.2.1 过敏原的评估应对过敏原的来源(配料、加工环节、加工助剂、返工和转产等)进行评估。
4.2.2 应对原料供应商的生产现场生产和搬运活动中潜在的过敏原交叉污染进行评估。
4.2.3 过敏原评估应作为HACCP 计划设计的一部分。
4.2.4 当产品配方重组或配料变更时、当顾客要求或者进口国的过敏源标准发生变更时、当顾客投诉产品可能含有过敏原时,需重新对过敏原进行评估。
***有限公司致敏原控制确认报告
确认人:
确认日期: 确认项目确认情况记录
1、危害分析食品中过敏原的交叉污染
2、建立的依据GB/T23779 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
3、监控计划的制定本程序中制定了监控食品过敏原的控制计划,按照标准对过敏原进行了
细致分类,能保证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通过有效监控,可以及时发现
过敏原,实施纠正并得到改进。
4、纠偏措施制定的
依据纠偏措施规定了各项控制措施失控时,应采取的纠偏行动。
纠偏措施的制定依据是:操作失控对产品安全性的影响大小、对不合格品的评估结
果的分析。
5、记录的设计、编制的合理性
编制了过敏原清单及过敏原评估记录,可以有效地甄别及监控过敏原的
进入及造成的风险。
6、职责和权限的规
定对于各个部门均作了细致的职责分配,可以有效的管理实施此计划。
7、结果通过抽检及客户反馈,均为发现及发生过敏原污染事件。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分析,HACCP 小组认为该过敏原控制是合理的,所确定的控制措施也是有效的。
ISO22000: 2018主要变化点及新旧版本对照ISO22000:2018新版标准已发布,这新标准都有哪些改变?[2CW5版齐2018版主宴条节:对应2018版标准亮点1、标准采用高阶结构(HLS high level structure):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结构相同,特别是同£09001:2015的标准结构,便于各体系之间的整合。
2、风险方法:特别强调通过风险评估的运用,来进行危害识别和管理。
强调应在组织层面和运行层面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
3、PDCA循环:强调PDCA过程管理方法的运用,覆盖食品安全管理全过程。
4、清晰描述关键控制点(CCP)、前期方案(PRP)和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的区别和联系。
5、工作环境强调人为因素和物理因素(7.1.4)6、强调外包管理(OUTSOURCE ):关注外部组织的管理体系对组织自身食品安全的影响。
包括对外部提供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7、新增28个术语,包括可接受水平、措施标准、审核、能力、符合性、污染、持续改进、文件化信息、有效性、饲料、食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利益相关、批次、测量、不符合、目标、组织、动物食品、外包outsource、绩效、流程、产品、要求、风险。
显著食品安全危害、最高管理者、追溯性。
&修订12个术语:控制措施、纠正措施、关键控制点、关键限值、食品安全方针、监视、操作性前提方案、食品供应链、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危害、前提方案、确认9、保持不变术语5个:纠正、终产品、流程图、更新、验证10、强调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的验证11、对原料、辅料和产品接触材料描述增加来源的说明12、强调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和HACCP计划均属于危害控制计划13、产品撤回调整为产品撤回加召回14、强调领导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要性。
正如食品安全法在第四条强调,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
组织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策划和控制。
ISO22000-2018新版本的变化及新旧版本标准条款对照国际标准组织(ISO)于近日发布了ISO 22000:201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最终版本。
这标志着获证组织3年过渡期的开始。
该版本是自2005年以来该标准的第一次修订,标准的发布意味着全部修订的完成。
ISO 22000:2018现已更新为ISO高阶结构(HLS)并进行了修订,以满足当今食品安全的挑战。
获得认证的组织必须在2021年6月19日之前过渡到2018版标准。
在此日期之后,2005版标准将被撤销。
ISO 22000的目标是协调全球食品安全管理的要求。
该标准有助于确保从农场到餐桌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
ISO 22000:2018采用了所有ISO标准所通用的ISO高阶结构(HLS)。
由于它遵循与其他广泛应用的ISO标准(如ISO 9001和ISO 14001)相同的结构,因此与其他管理体系的整合更加容易。
由于HLS,导致了ISO 22000:2018中的一些变化,但另外还有一些针对食品安全管理和当前商业环境的变化。
ISO 22000:2018的关键变动因采用HLS导致的变动业务环境和相关方:第4.1章外部和内部事项中对于系统性地确定和监测商业环境有新的规定,第4.2章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中介绍了可能(潜在)影响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结果能力的因素的识别和理解需求。
进一步强调领导作用和管理承诺:第5.1章目前包含了积极参与和对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承担责任的新需求。
风险管理:第6.1章要求公司决定、考虑并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以解决可能影响(无论正面还是负面影响)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任何风险。
进一步侧重于目标驱动的改进:这些变动包含在第6.2章以及第9.1章的绩效评估中。
与沟通相关的延伸要求:目前第7.4章对沟通“机制”有了更多规定,包括决定沟通的内容、时间和方式。
对食品安全文件的要求放宽:该变动包含在第 7.5章中,仍然要求有文件化信息。
东莞市*********有限公司IS022000:2018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管理评审评审日期:2021年04月06日目录1.管理评审计划2.管理评审会议通知单3.管理评审会议签到表4.管理评审体系运行报告5.管理评审各部门体系运行报告6.管理评审报告7.管理评审跟踪验证管理评审计划一、评审目的:评价公司建立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充分性、适宜性、运行的有效性、评价建立的质量方针、确立的质量目标的适宜性。
以此确保顾客满意和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二、评审依据:公司管理评审程序、IS022000:2018标准要求。
三、评审参加部门、人员:主持人:总经理参加人:体系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四、评审内容:1、内部审核情况2、顾客投诉的处理、客户满意度调查情况分析3、质量方针适宜性及质量目标达成情况讨论4、预防及纠正措施实施情况及其效果性5、上次管理评审的追踪验证6、体系的变更及任何改进的建议五、各部门评审准备工作要求:要求各部门领导必须按时参加,并准备好部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报告。
六、计划的管理评审时间:2021年04月06日七、评审程序:1、总经理宣布会议开始及会议程序、要求2、体系负责人报告公司食品管理体系运行情况3、各部门依次报告本部门食品管理体系运行情况4、会议讨论体系负责人及各部门体系运行报告和改进的建议5、总经理宣布会议决议及改进措施计划6、管理部整理管理评审报告,经总经理批准后印发与会人员7、管理部验证改进计划编制/日期:**** 2021年1月4日审核/日期:**** 2021年1月4日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总结报告我公司在各部门的大力协作下,已于2021年3月22日进行了内部审核工作,通过内审可以看出,自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以来,体系运行工作一直向着平稳、健康的方向发展,始终坚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实现两个满足为中心开展着各项工作,在质量管理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现将认证以来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做如下报告:一、内部审核情况管理部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还组织全体员工进行了贯标,质量手册、质量方针学习等培训工作,为食品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作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记录控制程序1 目的建立和保持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记录,保持产品质量符合要求及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2 范围适用于与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所有相关的记录。
3 职责3.1 综合部归口负责全公司记录的控制,并将全公司的所有记录空白表格样式进行归档保存。
3.2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正确应用,及日常整理、保存、保护、审核有关的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3.3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批准本部门记录表格格式的编制和修改。
4 程序4.1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归口管理的记录表的编制、审核、批准、填写和保管。
4.1.1 各部门根据需要编制新记录时,必须保持部门文件编号的系统性,记录必须具备齐全的记录人和审核人。
4.2 记录的标识和分类:4.2.1 所有记录都应进行编号,按《文件控制程序》第4.2.1.3款的规定执行。
4.2.2归类记录还应编制顺序号,格式为:YYMM—XX(YY—年份;MM—月份;XX—从“01”开始的流水号)4.2.3记录保存期限分类:4.2.3.1分类原则保存期限根据记录对象的寿命期或对其质量、产品安全承担责任的期限而定;4.2.3.2保存期限为4年的记录产品保质期限在3年以内(含三年)的原料收购记录、生产流程记录、生产计划、生产通知单、卫生检查记录,检验记录、监控记录、包装出货记录及以之相关的记录;培训类记录。
4.2.3.3保存期限为长期的记录受控文件清单、受控记录清单、设备记录清单,设备维修记录,工厂设施记录。
设备验收、检修、报废、封存记录;顾客订货合同、顾客档案及顾客资料;以及可能会出现的设计开发类记录。
4.2.3.4其它文件保存期限可依据4.2.3.1的要求由编制或主要使用部门制定。
4.2.4综合部负责编制全公司《受控记录清单》,将全公司所有与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记录表进行汇总,包括名称、编号(版本)、保存期限、使用部门等内容,并收集归档保存全公司所有记录的原始空白样本。
过敏源控制和食品欺骗确认记录-2023
1. 概述
此文档旨在记录和确认我们在2023年期间的过敏源控制和食品欺骗相关事务。
有效地控制过敏源和防止食品欺骗是我们公司保证客户安全和信任的重要措施。
2. 过敏源控制记录
在2023年期间,我们已经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过敏源:
- 定期培训员工,加强对过敏源的认识和了解。
- 与供应商保持密切合作,确保原材料和成品产品的过敏源信息准确无误。
- 引入全面的过敏源标签和警示标识,以便消费者及时识别和避免过敏风险。
- 定期检查和维护生产设备,以确保过敏源交叉污染的风险最小化。
3. 食品欺骗确认记录
在2023年期间,我们对食品欺骗采取了以下确认措施:
- 进口原材料时,严格审查其原产地证明和产品质量证书,确
保其真实性和合规性。
- 建立内部检测机制,对关键原材料和成品产品进行抽样检测,以确保其成分和标签信息的一致性。
- 配置先进的食品检测设备,以便及时识别并处理任何潜在的
食品欺骗行为。
- 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对食品欺骗的警觉性和识
别能力。
4. 总结
通过过敏源控制和食品欺骗确认的有效实施,我们公司在2023年期间确保了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我们将继
续努力改进我们的措施,并与各界合作,共同打造一个更加安全可
信的食品行业。
***有限公司致敏原控制确认报告
确认人:
确认日期: 确认项目确认情况记录
1、危害分析食品中过敏原的交叉污染
2、建立的依据GB/T23779 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
3、监控计划的制定本程序中制定了监控食品过敏原的控制计划,按照标准对过敏原进行了细
致分类,能保证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通过有效监控,可以及时发现过敏
原,实施纠正并得到改进。
4、纠偏措施制定的
依据纠偏措施规定了各项控制措施失控时,应采取的纠偏行动。
纠偏措施的制定依据是:操作失控对产品安全性的影响大小、对不合格品的评估结果的
分析。
5、记录的设计、编制的合理性
编制了过敏原清单及过敏原评估记录,可以有效地甄别及监控过敏原的进
入及造成的风险。
6、职责和权限的规
定对于各个部门均作了细致的职责分配,可以有效的管理实施此计划。
7、结果通过抽检及客户反馈,均为发现及发生过敏原污染事件。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分析,HACCP 小组认为该过敏原控制是合理的,所确定的控制措施也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