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省教学分析研究项目(共项)
- 格式:doc
- 大小:169.00 KB
- 文档页数:7
长江大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表所属院(系):医学院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所属一级学科名称:基础医学所属二级学科名称:免疫学课程负责人:丁建中申报日期:2010年3月1日长江大学病原生物学部二O—O年三月省级精品课程申报简况表1. 温燥致病机制的实验研究.中医杂志,20048(11):1024-10262. 外燥对小鼠气管上皮纤毛运动与呼吸道液分泌的影响科学研究(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5项)近5年主 持或参加 的教学研 究项目近5年以 第一作者 公幵发表 的教研论 文近5年以 来科研成 果获奖情 况近5年以 1. 护理学本科专业技能规范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教育厅,NO:2. “三点一线”法教学模式强化护理学生职业素质 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教育厅,N0:2009y0423. 《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长江大学 2006- No: JY06035(含题目、刊物名称与时间)(不超过5项)1. 试论《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医学与社会,2007,20( 2): 63-642. 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项目设计与内涵的思考 .医学 育探索•2008,7(2): 120-1293.免疫学实验的主要与将要教学目标的思考 .山西医科学学报.2008, 11 (1): 55-564. 对免疫学理论模块教学目标的思考.医学教育索.2009,8(7): 757-7595. 医学高校人文学科教育之社会性内涵的思考 .医学与会.2006, 19(12):39-40(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过项)1. 外燥致病机制的实验研究获湖北省优秀省级博士学位 文(湖省教育厅,第九批,2007,鄂学位[2007]17号2. 医学生素质调查分析与素质教育探讨.长江大学科技步奖一等奖,2008J-23-cd-1-R04(含题目、刊物名称与时间)(不超过5项)来第一作 者公幵发 表的学术所在院(系、部)审查、推荐意见:《医学免疫学》是2007年长江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长江大学实验教学进度表(A组)
(2007 至2008 学年第2学期)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系) 基础物理实验室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计划实验学时总数:30 计划实验项目总数:10 实开实验学时总数:30 实开实验项目总数:43
共 3 页第 1 页选做实验:
填表人:田永红填表时间: 2008 年 2 月 20 日
实验室主任(签字):吴青峰主管院长(系主任)(签字):田永红
说明:1.此表根据每门课程实验项目具体安排顺序填写。
所有数据填写须准确。
2.计划实验学时总数是指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时数;计划实验项目总数是指对应计划实验学时总数所开
的实验项目总数。
未开出实验项目或实验项目计划学时数未开足,请在相应备注栏中注明未开出及原因或实开学时。
3.属于综合性或设计性的实验项目,请在相应栏中打√。
4.此表一式三份,院(系)一份(并留电子文档)、实验室一份、每学期开学后二周内报实践教学科一份。
共 3 页第 3 页。
长江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申报、审核表(—学年)
*注:若题目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请在“说明”处填写科研项目名称;若来源于生产/社会实际,请写明题目来源单位;若结合教学,请写明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如为实验室建设,写明为哪个实验室,哪项技术改造或实验项目开发。
长江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学院(系)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职称
1.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2.毕业论文(设计)起止时间:年月日~年月日
3.毕业论文(设计)所需资料及原始数据(指导教师选定部分)
4.毕业论文(设计)应完成的主要内容
5.毕业论文(设计)的目标及具体要求
6、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需的条件及上机时数要求
任务书批准日期年月日教研室(系)主任(签字) 任务书下达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字) 完成任务日期年月日学生(签名)
长江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审意见
长江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评阅教师评语
长江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成绩评定
长江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离校申请表院(系):_____________________系(教研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江大学教学工作简报2014年第12期总第173期长江大学教务处 2014年9月30日本期要目★教学工作要闻●学校召开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工作例会●学校召开新增本科专业评审工作会议●刘素静获全国第二届青年教师教课比赛二等奖●教学竞赛展实力 3名青年教师获佳绩★本科教学工程●我校一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召开优秀大学生海外游学计划出国安全教育会★学科竞赛●教学技能展评大赛显实力物电学院获6奖●我校学子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取得佳绩●机械学子在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再获佳绩●机械学子制图大赛再获佳绩●我校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获佳绩★国培计划●2014年长江大学“国培计划”顶岗生出征●我校举行2014年“国培计划”开学典礼工作动态学校召开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工作例会(通讯员郭霖)8月29日下午,学校在6号楼205会议室召开了新学期第一次教学工作例会。
会议在总结上学期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新学期教学工作实际,对本学期主要教学工作和开学初的各项教学工作进行了安排。
副校长郑军、各院(部)主管教学负责人和教务处有关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
会上,教务处处长张光明对上学期完成的18项主要教学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向全体人员进行了通报,较突出的成绩有:由张昌民教授主持完成的《产学研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部已公示将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物电学院刘素静老师代表湖北省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获得二等奖;在湖北省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中,医学院陈晓光老师获理科组第一名,获一等奖,外语学院李秀芝老师、管理学院王敏老师分别列外语组、文科组第11名,获三等奖。
张处长对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工作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四个方面进行了安排与说明。
本学期所有工作被细化成84项具体工作,并按照时间顺序细化至各教学周,编印后发放至全体与会人员。
长江大学教学工作简报2009年第10期总第93期长江大学教务处2009年9月7日本期要目★质量工程建设★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阶段检查情况我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取得新成绩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以来,我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全力动员组织,积极挖掘教学潜力,培育扶持优势资源,着力加强内涵建设。
近期,在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继公示和公布的2009年度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我校又取得一系列新成绩。
由毛宁波教授负责的《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被评为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正在公示中);由张正炳教授负责的《信号与系统》、毛宁波教授负责的《地震勘探原理》、汪伟英教授负责的《油藏物理》课程被评为2009年度省级精品课程;由余厚全教授负责的“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2009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勘探开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截至目前,我校共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品牌专业10个,省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
“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是直接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
我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必然结果。
今后,我校将继续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各项目的内涵建设,促进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又快又好发展。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阶段检查情况通报根据《长江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长大校发[2008]141号)和《关于对我校2008年“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进行阶段检查的通知》(长大教通字[2009]21号)文件精神,从五月上旬开始,项目组成员在认真总结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项目自查,院(系)组织专家对项目的阶段进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严格按评估指标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之后,教务处组织学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专家组,于2009年6月30日,分两组在行政楼126会议室和6教316会议室,举行2008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项目阶段检查答辩会,参加答辩的项目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院(系)评为优的校级项目、被抽查的其他校级项目一共43项。
工程伦理教育在石油工程本科阶段的教学方法探究摘要: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素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重视《工程伦理》教育是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共性,国内众多院校针对研究生均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对目前本科生开设本门课程的学校却少之又少,文章首先明确了工程伦理在本科生阶段教育的意义及目标,分析总结了工程伦理教学中的不足,从学校层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结合本科生教学,从教育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工程伦理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工程伦理石油工程本科生必要性教育方法一、工程伦理教育意义及目标工程活动是一个创造和提升价值的过程[1],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人们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单纯的技术型人才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这也就使得高等工程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必须开展大学生工程伦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能满足社会要求的高素养工程人才[2]。
我国大量工程实践活动均涉及工程伦理范畴,如:发掘伪满洲遗迹的价值[3]、石油钻井工程事故[4][5][6]。
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等等问题,不仅是培养高级工程师的要求,更是工程伦理教育和现代工程教育的要求。
因此,学生在受教育的阶段尤其是本科生阶段就应该明确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及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明白自己的担当,在工程伦理决策中坚定自己的立场。
二、工程伦理教育的不足及对策石油专业的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工程对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在石油专业中本科生的数量占有最大比重,所以本科生的工程素养一定意义上影响着未来工程师的质量[7],但是本科生的工程伦理在我国却只有1.3%的高等院校开展了相关课程,并且大部分以985高校为主,覆盖率极低[8]。
当前我国石油高校普遍没有开设相关课程,部分学校也只是开设了HSE选修课,根据我国几大石油企业在工程伦理的教育方面投入了相应的时间和成本,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实践经验来看,工程伦理教育在本科生阶段开展是必不可少的。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长江大学成果科类:文学申报等次:二等奖教学内容创新。
与教学要求吻合,实现了教学内容创新。
该成果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平衡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突出导向功能,深化并创新了《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是《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新体现。
培养模式创新。
与培养目标呼应,实现了教学模式创新。
项目设计实施了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语言与文化教学相互嵌入的5种教学新模式,提高了产业班教育教学质量和大学英语教学水平,为学校其它各类质量工程项目的教学班级提供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可借鉴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教学方式创新。
与教学技术对接,实现了教学方式创新。
突破传统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特色课堂教学与大学英语移动学习云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实现了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上的延伸,既满足了学生对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理论学习的需求,也满足了学生对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提高的需求。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成果以两项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立项编号:JY2012047)和“手机WAP网辅助英语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项目立项编号:JY2011042)为基础申报,两项教学研究项目均获长江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1)该成果解决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差异性教学短板问题。
成果为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差异化教学要求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实现路径。
(2)该成果解决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短板问题。
项目实施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了他们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及包容、尊重、欣赏的态度,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3)该成果解决了以实践为特点的大学英语线上教学短板问题。
通过建设大学英语移动学习云平台,将传统课堂教学、课后移动平台自主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长江大学2015年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结题报告《长江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组2016年5月20日课题总结报告《长江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是学校2015年批准立项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该项目自批准立项以来,项目组成员许晓宏、颜建洲、彭开智、杨波、郝勇等根据学校政策法规处要求,认真开展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现将项目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组成员及分工二、研究内容1、综合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一是从创新资源角度,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看成是高校对各种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等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产生高水平科技成果,并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科技领域与创新特色的综合能力;二是从高校职能来看,高校兼顾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在社会系统中作为重要创新源,承担主要的研究开发和部分成果转化职能;三是从创新内容和目的角度,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包括人才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构成的综合系统;四是从创新过程角度,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科技创新投入能力和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又分为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和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尽管学者们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界定的角度不同,但无疑可以从这些概念中看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本研究将科技创新能力定义为:高校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科技创新资源,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产出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并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科技领域与创新特色的综合能力。
2、长江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课题组对近五年来(2010-2014年)长江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数据进行了整理,包括:科技创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获得各类奖项的成果数,科技交流活动人次数,申请专利数量、出售与技术贸易等信息。
将五年的数据进行纵向比较,撰写了长江大学“十二五”科技发展报告,揭示长江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轨迹,预测未来的发展态势,科学制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长江大学校级精品课程长江大学校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设规划所属单位(院):长江大学政法学院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所属一级学科名称: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二级学科名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课程负责人:雷儒金教授建设日期:2006.10---2009.10二○○七年三月目录一、课程建设概况 (3)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6)三、课程建设的目标与特色 (6)四、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6)五、课程建设进度安排表 (9)六、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计划 (10)《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教育部“5号文件”)和中宣部教育部“9号文件”中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的指示精神,学校党委历来就高度重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建设工作。
早在1988年就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作为校级优质课程加以立项建设;1998年《邓小平理论概论》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2002年《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又被省教育厅批准“省级优质课程”。
此门课历经变迁,现在定名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
为早日将《概论》课程建成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现作出如下规划:一、课程建设概况本《概论》课程1998年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2002年被省教育厅批准“省级优质课程”,2006年申请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
课程负责人为政法学院副院长雷儒金教授。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概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传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一直受到党中央、教育部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2022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2022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是湖北省高校的一项重要举措。
这项项目旨在提高湖北省高校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
提高,增强高校的国际影响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
该项目由湖北省教育厅主导,将汇集省内各高校优秀教师及其他
海内外教育专家,组成研究计划队伍,结合高校实际环境,综合考察
本省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制定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该项目将就每个高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质
量等方面,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策略、实施
办法和评价体系,提高省内高校教学水平。
同时,对于从事教学研究
的教师,将制定补助政策,以鼓励教师投身教学研究,为促进高校教
育质量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2022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是湖北省高校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其实施将极大地推动省内高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
质量的改善,实现省内高校的教学发展与提升,也为湖北省的高等教
育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