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磁共振扫描技术(清晰详实)
- 格式:ppt
- 大小:8.80 MB
- 文档页数:8
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全文)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作为无创性影像学检查,除了可提供心脏解剖、心脏及瓣膜功能变化特征外,还可以评价心肌水肿、变性、铁沉积、纤维化等组织特征,在心脏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定量CMR技术,包括T1mapping、T2mapgging、T2*、4D Flow、DTI、IVIM、及非对比剂全心冠脉血管成像(whole heart MR coronary angiography)等技术逐步成熟,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多重要的定量分析。
本文就CMR的常用技术及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心脏形态及功能分析1.1黑血序列:基于黑血技术的CMR,是利用血流的流空效应,使心脏、大血管快速血流呈无信号,心肌呈等信号,便于分辨心肌的结构特征,主要用于心脏形态学分析。
采用黑血技术的T1WI或T2WI,均可直接显示心肌及大血管的形态。
脂肪抑制T2WI黑血序列能敏感地识别心肌水肿,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诊断、治疗疗效观察具有重要价值;非脂肪抑制的T1WI黑血序列对识别心肌脂肪变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1.2亮血序列:基于亮血的CMR,是通过增强血池信号亮度使血池呈高信号,而心肌呈等信号,从而形成两者形成自然对比。
心脏电影序列是在亮血序列基础上动态采集心动周期内的动态电影图像,通过后处理软件勾画心腔内膜、外膜后可计算多个心功能参数,如心腔容积、射血分数、室壁厚度等等,已被公认为评估心脏功能的“金标准”。
同时后处理软件可进行心房、心室的应变分析(Strain),提供射血分数以外的房室的运动和力学指标,测量从舒张状态到收缩状态的心肌应变能力的转变,有助于在房室射血分数降低之前检测出临床前的心脏功能障碍[1]。
心肌标记(Tagging)技术是在电影序列开始前增加专门射频脉冲进行心肌网格状标记,再行电影成像,通过后处理软件对标记的心肌行节段性分析,从而评价局部心肌运动功能,是对常规心功能评估的补充。
飞利浦磁共振心脏扫描方法2020-06-17线圈选择•SENSE XL Torso(Achieva)•HR Torso Cardiac(Achieva)•dStream Torso(Ingenia)摆位注意事项•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位于两乳头连线•心脏扫描时间较长,双手可以自然放于身体两侧•观察呼吸最明显位置放置呼吸门控,必要时使用绑带固定•心电门控首选VCG•训练患者均匀呼吸和呼气末屏气•建议佩戴气动耳机,方便操作员与患者对话心电门控VCG的摆放和注意事项•确保VCG模块电量充足(提示灯为绿色)•注意不要将VCG模块放在成像范围内•白色:第一二肋间隙、紧邻胸骨左侧处•黑色:剑突左侧、白色电极下方10cm至15cm处•红色:左侧腋前线、与白色及黑色电极形成直角处•绿色:紧邻黑色电极的下方同步患者心率(Ingenia)•在生理门控窗口右键选择VCG+RESP,呼吸和心率同时显示•观察患者心率与呼吸是否规律,必要时重新调整电极及呼吸门控•点击生理门控中的Update按钮,同步患者心率心脏形态学相关序列序列名称方位描述1Survey 3 Plane定位像2BTFE-BH A2CH假两腔心(定位用)3BTFE-BH A4CH假四腔心(定位用)4BTFE-BH SA心功能扫描(电影)5BTFE-BH4CH心功能扫描(电影)6BTFE-BH2CH心功能扫描(电影)7BTFE-BH3CH心功能扫描(电影)8T2-TSE-BB SA心肌形态(黑血)9T2-STIR-BB SA心肌形态(黑血)心脏三平面定位像•扫描结束后注意观察图像信号是否均匀,层面是否包全整个心脏,如有必要可采用“双定位”法重新扫描Survey•四腔心位•两腔心位•三腔心位心脏扫描基本视图A2CH A4CH SA4CH心脏常规扫描图像——亮血电影成像•B T F E序列参数特点•采用心电门控的稳态自由进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可采集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图像,用于心脏动态电影成像•具有亮血亮水特点:血流与水表现为高信号,而心肌、瓣膜等实性组织表现为低信号,易于观察瓣膜活动及血流情况•临床应用•心室壁运动评价•心功能定量分析•瓣膜评估心脏常规扫描图像——黑血形态成像•黑血序列参数特点•采用双反转或三反转序列消除感兴趣区域血流信号,以突出心肌与周围组织结构•垂直于血流平面BB层厚设置:2-2.5倍扫描层厚平行于血流平面BB层厚设置:1-1.5倍扫描层厚•临床应用•心肌与心包病变•心脏占位心肌灌注与延迟强化相关序列序列名称方位描述1DYN_sTFE_Multi-plane SA/4CH心肌首过灌注Delay 8-10 min 2IR_TFE_LL_PSIR SA测定TI时间3PSIR_TFE_BH SA延迟强化4s3D_PSIR-TFE_BH4CH延迟强化5s3D_PSIR-TFE_BH2CH延迟强化6s3D_PSIR-TFE_BH3CH延迟强化对比剂注射方案•首过灌注根据体重计算对比剂用量(0.05mmol/kg)注射速率2~3ml/s,并以相同速率追加20ml生理盐水•延迟强化灌注扫描结束后,再次注射对比剂(0.1mmol/kg体重)注射速率0.5~1ml/s,并以相同速率追加20ml生理盐水心肌首过灌注扫描方法(DYN_sTFE)•心肌首过灌注对时间分辨率要求较高,因此应选用有限层数(3层短轴、1层四腔心)的单次激发TFE超快速采集序列•采集时间一分钟左右,可在自由呼吸状态下采集(时间分辨率高不会产生呼吸伪影)•可以使用3PPS方法分别定位SA与4CH层面•启动扫描,在AutoView窗口出现第一幅图像时,立即注射对比剂心肌延迟强化扫描方法(PSIR)•在延迟强化扫描之前需要等待对比剂从正常心肌中完全廓清,此过程通常需要8-10min,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扫描心脏电影序列•延迟强化序列通常采用PSIR序列,优点是对于反转延迟时间敏感性较低心肌定量相关序列序列名称方位描述1T1_native SA T1 Mapping 2T2_R2_native SA T2 Mapping 3T2_R2_star_native SA T2*MappingContrast Enhance 4T1_enhanced SA ECV MappingCardiac Quant•T1 M apping:不同病变会导致组织成分变化,进而改变T1时间•ECV M apping:可量化纤维化的范围及严重程度•T2 M apping:能识别出血、心肌水肿•T2*M apping:能识别铁离子负载情况冠脉扫描相关序列序列名称方位描述1BTFE_BH_1004CH冠脉扫描定位像23D_TFE_WH TRA3D_TFE 全心扫描Option33D_mDIXON_WH TRA3D_mDIXON全心扫描(水脂分离技术)BTFE_BH_100•以冠状位、矢状位为主,定位线与心室、心房连线平行;•绿色框为匀场框,范围尽量包全心脏及大血管,并尽可能少包含空气冠脉扫描参数确定方法•找到右侧冠状动脉,观察右冠的形态及位置,找到位置相对静止的时刻,记录右冠相对静止不动期开始及结束的时刻3D_TFE_WH或3D_mDIXON_WH序列定位•冠脉扫描序列采用Whole Heart 3D扫描,在冠状位及矢状位上将全心包全即可•绿色框为匀场框,范围尽量包全心脏及大血管,并尽可能少包含空气•Navigator为膈肌导航条,放置于右侧膈顶部,上1/3为肺组织,下2/3为肝脏组织扫描顺序建议A2CH A4CH CINEBlackBloodT1/T2/T2*MappingDynamic CoronaryDelayEnhanceECVMapping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心脏的MRI检查技术(4)心脏的MRI检查技术,在大家的心目中感觉比较难,其实本质不难,掌握了其最基本的“二腔心”、“四腔心”及“短轴位”的定位,那么心脏的扫描就会得心应手!------dynamic-------12. TI-Scout此序列为TI时间校准,定位复制短轴位即可,一般选择做左心室中间短轴位层面,减少血液搏动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并且该序列的扫描应在灌注增强前进行。
TI-Scout定位及扫描图像“TI-Scout”共扫描23层图像,上图中图像为第10层到第21层,可以发现当TI值为505ms时,显示的心肌最黑。
将此TI值填写入延迟强化序列17的参数卡中,即“contrast→Common→TI”。
13. tfl-sr-dyn-ePAT-test此序列与心肌灌注序列15一致,定位方式查看序列15的定位,一般扫描5期,扫描图像后查看图像是否符合灌注扫描要求,防止定位不准而造成检查的失败。
14.-----+C1-----增强间隔提示符C115.tfl-sr-dyn-ePAT此序列定位一般分为两组:①四腔心定位,复制序列8的四腔心定位(实线)即可;②短轴位定位,复制序列6短轴位的定位线(虚线)即可。
同一序列一个周期扫描一层四腔心及六层短轴位(心尖-中间乳头肌-心底部)。
此外该序列扫描时间为59秒,一般要求受检者屏气,当屏气达到极限时,则尽量小幅度呼吸后再次屏气,在检查前将上述屏气原则告知受检者,让其有心理准备。
对比剂首过法灌注成像定位及扫描图像16. ----+C2----延迟10min增强间隔提示符C217.DE-overview-tfi-psir-10sl将测量的TI值填写入对应的参数的卡,然后应用此序列分别进行二腔心、四腔心及短轴位各层(心尖-中间乳头肌-心底部)图像扫描,观察心肌延迟强化程度。
短轴位层数较多,可以选择怀疑病变的范围进行重点扫描。
心肌延迟强化图。
心脏磁力共振报告概述心脏磁力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利用磁共振成像原理,能够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
CMR常被用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信息。
本文将介绍心脏磁力共振的原理、应用、操作步骤以及其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
原理心脏磁力共振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对患者身体进行扫描,获取心脏的高分辨率图像。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被放置在一个强磁场中,核磁共振信号被引导到具有不同强度的磁场中,从而产生心脏的图像。
心脏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两种类型的图像:结构图像和功能图像。
结构图像显示心脏和周围结构的解剖学详情,如心脏壁、心腔和血管。
功能图像显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
应用心脏磁共振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心脏结构评估心脏磁共振能够提供心脏结构的高清晰度图像,常用于检测先天性心脏畸形和心脏瓣膜疾病。
结构图像可以显示心脏壁的厚度和形状,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并诊断心脏疾病。
心脏功能评估心脏磁共振技术可以实时观察和记录心脏的运动和功能状态。
通过功能图像,可以评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了解心脏的泵血能力以及血液流动情况。
在评估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时,功能图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心肌梗死诊断心脏磁共振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有着独特的优势。
心脏磁共振可以提供心肌梗死的准确位置和范围,判断心肌梗死后的心肌恢复情况,为医生提供决策依据。
心脏瓣膜疾病评估心脏磁共振在评估心脏瓣膜疾病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结构图像可以清晰显示瓣膜的形态和功能,并帮助医生评估瓣膜异常的严重程度,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操作步骤心脏磁共振的操作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准备:患者需要脱去金属物品,如珠宝、手表等。
此外,对于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采用对比剂,需要提前告知医生有无过敏史。
2.安装定位设备:操作人员会帮助患者躺下,并安装定位设备,以确保在扫描过程中的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