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二课知识点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课:探索规律实事求是一.运动1. 定义: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2. 物质和运动: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世界观:(1) 物质是运动的,不做任何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2) 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其主体都是物质,或者说,都有其相应的物质承担者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3)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小结】物质:(1)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2)根本属性:运动(3)可知性3. 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1) 定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2) 情形:○1事物运动的平衡状态,即某事物相对于一定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变化○2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即事物保持着自身的性质,尚未变成他物所以,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又包含绝对运动(3) 对立观点:○1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是绝对不变的○2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绝对运动4. 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二.规律1. 定义: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 特点:(1)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客观性(最重要的特点)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所以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 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联系→本质性规律是联系,但并不是所有的联系都可以称之为规律,规律不是表面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3)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只有确定不移的,必定如此的联系,才能称之为规律(4)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3. 规律和规则:(1) 联系:正确的,合理的规则,必定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2) 区别:规则是人为制定出来并加以实施的,它可以根据新的情况和需要加以修改,补充和废除;规律则不可以被创造,改变和废除4. 科学认识的任务: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1) 内涵:○1规律是科学研究的对象○2生活中处处有规律,规律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2) 探索规律的过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1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任何本质一定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2现象表现为“多”,而本质则是“一”,即同一本质由多种现象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现它现象是变动的,而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以歪曲,颠倒的方式从反面表现本质所以,认识客观事物,既不能抛开现象直接认识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三.寻求真知的过程(认识论)→认识事物运动的规律1. 规律:以实践为基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逐渐深入的过程。
哲学2课教案第一篇:哲学2课教案哲学公开课教案课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上课日期:第八周星期五第5节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办事情。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教学难点:(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等于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问题)。
课的类型:新课讲授方法:创设情境──探究学习──归纳总结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几节课我们已学完了第一课,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它主要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好,今天我们来学第二课,本课内容一共包含三地,第一节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第二节坚持发展的观点,而第三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这堂课我们学习坚持联系的观点的第一框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二、讲授新课: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板书)1、联系的含义(板书)什么是联系?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在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对天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分步骤去把握它。
首先联系讲的是一种关系,那么它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既包括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又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存在着这种关系。
教师举例:风扇,一个风扇是由发动机、扇叶等部件组成,这是风扇这一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风扇要给人带来清风,又必须插上电源,这是风扇与电源之间的关系。
一个风扇的发动机与扇叶相互制约,不可分离,仅有其一,便不能构成风扇;而风扇与电源也是互相关系,仅有其一,便不能带来清凉。
那我们既然知道了联系的概念,那大家再想想,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存在上些事物它同任何事物之间毫无联系,而绝对孤立着(学生讨论)。
高中政治哲学第二课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哲学第二课讲的是百舸争流的思想这部分内容,具体有哪些知识点要学生了解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哲学第二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哲学第二课知识点※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高中政治哲学第二课考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识记(1) 哲学的基本问题;(2)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2、理解(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2、使学生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认识、分析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知道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教学重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式及工具:1、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对话、问题导学、讨论、探究等方式进行教学;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教师:上课!学生:起立!老师好!(二)导入新课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那有人说哲学是研究人生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是研究“心与物”的问题,有的人说哲学是研究“形与神”的问题,也有的人说哲学是研究宇宙中大的问题,还有的人说哲学是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等等等等,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呢?我们研究来研究去,终于有了答案,哲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多,但是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那这个基本问题是什么呢?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
先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来预习10-12页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板书: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2、为什么)(三)讲授新课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好,看到这里。
第一单元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安排
课堂小结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
矿物变成燃料粉尘、烟雾,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有几百
万吨氟利昂挥发升腾到天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效应
加剧、酸雨等异常气候。
提问:
1.分析“杞人忧天”的错误。
2.“杞人忧天”是“庸人自扰”,今日之忧“天”却不再
是无稽之谈,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1.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杞人”对宇宙产
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正确的认识,他的担忧是多余的、
毫无根据的。
2.人类在对自然界加以利用和改造时,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
的“胜利”,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和调节,因而违背了自
然规律,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课堂小结]
对照板书总结
<课堂活动>
<思考题>
南极大地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冰
棱。
企鹅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
如何从水中上岸?聪明的企鹅是在将要上岸之时,从海面扎
入海中,拼力沉潜,一直沉潜到适当的深度,借用水的浮力,
迅猛向上,落于陆地之上。
企鹅的沉潜是为了蓄势,积聚破
水而出的力量,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我们应该如何在逆境中行动?
案例讨论
回顾总结。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考纲要求】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6.主观唯心主义
7.客观唯心主义
【知识梳理】
考点一. 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__________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考点二: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_____________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__________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______是世界的本源,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_________.
②优点: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③局限性: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___________依据;它将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的问题__________。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把物质归结为自然意义上的原子,认为_________是世界的本原。
②优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③局限性: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意义上的原子,认为_________是世界的本原,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赏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考点三: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
认为_______和_________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3.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4.哲学史上存在的“两个对子”
哲学史上存在着______________和唯心主义、_______________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导读导学】
本课的复习重点是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及其基本形态3.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知识体系】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