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易错易混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12.68 KB
- 文档页数:1
哲学选择题中经常会考查到一些易错易混点点,命题人会挖一些小坑,考生如果审题不仔细就会掉进陷阱,下面按单元整理了必修四中常见的易错易混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错误的:1、人人都有世界观,世界观是自觉形成的。
(自发不等于自觉,自觉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2、世界观是做的,方法论是想的。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不是做的。
方法论是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是想的)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理想信念对人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夸大意识作用)4、正确的世界观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5.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枯萎)6.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删去辩证)7.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8.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指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9.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之为半截子唯物主义,是指它在自然观上是唯心的,历史观上坚持群众观。
(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历史观上是唯心的)10. 辩证法属于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属于唯心主义。
(不一定)11. 唯心主义都主张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客观唯心主义)12. 在本原问题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还存在着二元论这第三个基本派别。
(在本原问题上,只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二单元把握世界的本质1.正确理解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强调物质是可知的;“客观实在”,强调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常见错误如下:①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包含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客观实在只包含物质现象。
②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二者之间不是整体和部分(总和)关系,而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构成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
这里注意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包含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客观的。
常见错误,认为生产力是客观的,而生产关系则是主观的。
3.正确把握物质和运动:①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②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4.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时期,其根本性质没变;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是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注意: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脱离静止谈运动,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人甚至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②脱离运动谈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5.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①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固有的规律。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生活与哲学易错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世界观也是哲学。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4.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5.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7、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8.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9.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0.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11.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12.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13.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14.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15、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作用就是唯心主义。
16、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机械相加(总和)。
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最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2、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4、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5、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7、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8、人可以根据对已知规律的认识,创造新的规律。
9、意识是客观存在在大脑中的反映。
10、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11、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12、意识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13、有了人脑就有了人的意识。
1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15、哲学是人类智慧之源。
16、有用的就是真理。
17、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和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8、真理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
1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终极真理。
20、真理和谬误往往与人的年龄有关。
21、认识的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22、物质和意识是相互决定的。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提示:错误。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误之分,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2.哲学决定生活。
提示:错误。
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
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提示:错误。
真正的哲学才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
4.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提示:错误。
是关于世界最一般规律、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5.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提示:错误。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提示:错误。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具体科学。
7.“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提示:错误。
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8.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提示:错误。
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9.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提示:错误。
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10.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提示:错误。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提示:错误。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提示:错误。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提示:错误。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14.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提示:错误。
唯物主义并不都是科学的。
唯心主义哲学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1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提示:错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提示:错误。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易错知识点汇总注:“易错点点播”部分是正确内容,“自我巩固”部分是练习,后面是练习的答案提示。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易错点点播】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
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3、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4、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5、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6、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注意:规律也是有条件的,不是永恒的)。
7、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见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材料时,应用联系的观点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来解题。
8、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不能说物质与意识密不可分。
9、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10、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1、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的反映。
12、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13、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
14、想问题、办事情只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从意识(主义、思想、理论)出发,不能从人民的愿望出发,但要以人民的利益为目的、归宿。
15、是否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16、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想问题、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17、遵循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19、认识具有无限性,不存在终极真理。
20、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2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但不能说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二单元把握世界的本质1.正确理解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强调物质是可知的;“客观实在”,强调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常见错误如下:①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包含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客观实在只包含物质现象。
②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二者之间不是整体和部分(总和)关系,而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构成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
这里注意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包含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客观的。
常见错误,认为生产力是客观的,而生产关系则是主观的。
3.正确把握物质和运动:①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②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4.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时期,其根本性质没变;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是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注意: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脱离静止谈运动,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人甚至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②脱离运动谈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5.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①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固有的规律。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易错易混汇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是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2、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3、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地变化之中。
4、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5、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观点。
6、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7、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
8、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发明、制定、废止、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9、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10、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11、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12、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13、某些现象如“水往低处流”“四季更替”等就是规律。
14、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15、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意识来源于人脑。
)16、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17、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18、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19、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20、意识可以直接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
21、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22、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23、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24、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25、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26、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27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28、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9、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30、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
3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32、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33、既然真理是客观的,就不能说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4、真理一定是理性认识。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的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点。
下面就为大家汇总一些常见的易错易混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但要注意,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不能认为意识能够直接创造物质。
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改变。
易错点:认为意识可以独立于物质存在,或者意识能够超越物质的限制直接改变世界。
二、运动和静止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易错点: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或者只看到运动,忽视相对静止的存在。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脱离规律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
易混点: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对立起来,或者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实践和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要注意,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易错点:认为认识的来源只有实践,忽视间接经验的作用;将认识的反复性理解为认识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五、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
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确定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变化,真理也会发展。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二者不能等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注意:应为“客观实在”)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3.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
(对)4.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好事情的前提和基础。
(注意: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是办好事情的前提和基础。
)5.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使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
(对)6.意识是大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注意: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源泉是客观存在。
)7.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
(注意:意识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8.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注意: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9.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注意: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10.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注意: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
)11.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注意:人的意识不能够直接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12.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13.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注意: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14.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注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5.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整理今天给同学们整理了《生活与哲学》部分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更好的掌握知识提供帮助。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2. 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3. 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4.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6.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提醒:二者不能等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 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 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 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一篇: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的来源:哲学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不是凭空产生的。
常见错误说法“哲学是哲学家头脑里自发产生的”。
2.哲学的定义:①本意角度:爱智慧。
注意爱智慧≠智慧本身。
哲学给人以智慧,使人变聪明,而不是等同于智慧本身。
②世界观角度: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
注意:从主体角度看——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是哲学家,并非人人;从特点角度看——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③方法论角度:哲学是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的统一,而不是仅包含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④具体科学角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常见错误说法:第一种情况颠倒二者的顺序,如哲学是具体的基础,或是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第二种情况乱加定语,如“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直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从性质上来看,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非科学的哲学不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故而,简单的说哲学能促进社会或是人的发展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第三种情况混淆关系,误认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际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此外常见错误说法还有夸大哲学的作用,如哲学=科学、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前提、没有哲学就没有具体的产生或发展等等。
⑤时代精神角度: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注意不是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精神,只有正确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
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易错易混问题1.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1)联系: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了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可见,物质只有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2)区别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
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有生有灭的。
【特别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特性是所有物质的具体形态(除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的共同点,是唯一能把物质和意识区别开来的特性。
物质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可知性。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
不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组织,它都一直存在着。
不论在人类社会出现前,还是出现以后,它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存在,即具有客观性。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物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又总是在扩展、加深。
因此,物质世界是客观的,又是可知的,物质具有可知性。
2.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这个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但这并不是说世界上只有物质的东西,没有意识的东西。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本质和起源,深刻说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3.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概括了一切具体形态和不同物质结构的物质的共性。
不管物质的形态结构如何变化,但其客观实在性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因而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
2019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点解析【判断并修改】第一单元1.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惊异。
[矫正]哲学与人类对世界惊异后的思考有关,但不是哲学产生之源。
哲学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就是世界观。
[矫正]哲学是一种世界观,但二者不能划等号。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能成为哲学。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矫正]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但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同时,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矫正]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总和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5.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矫正]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不能颠倒两者之间的关系。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矫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物质与意识何者为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而不是两者的辩证关系。
7.对某些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无法定论的过程。
[矫正]观点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没有看到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同一性,没有看到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8.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矫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而唯心主义也有一些局部的可借鉴之处。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另外两个基本派别。
[矫正]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10.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本质区别。
[矫正]各种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升华,都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
只不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注意研究以后的应用。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的巅峰。
[矫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的重大成果,但它不是哲学发展的巅峰,因为它还需要不断地向前发展。
12.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生活与哲学》易混知识点2 绝对原创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部分1.对事物的联系并非无法改变,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但不能说可“创造”联系。
2.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并不是所有先行后续的关系都是因果联系。
3.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4.不能说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发展,发展必须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
5.发展是质变,但不是任何质变都是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
6.新出现的事物≠新事物。
新事物比旧事物优越正确。
新出现的事物比旧事物优越错误。
7.不能说“内应和外因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本动力、源泉、根源、根据”,也不能笼统地说“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本动力、源泉、根源、根据”。
只能说“内因(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本动力、源泉、根源、根据”,只能说“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动力”。
8.不能说“外因有时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
任何时候,内因的作用都是第一位,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
不能说“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同等重要”。
9.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0.不能说“量变就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量变有两种情形:(1)数量上的增减。
(2)总体数量不变,内部结构排列次序变化。
11.并非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量变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12.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从量变而不是从质变开始。
事物一次量变引起质变后,又会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不能说会在新的量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质变。
13.不能说“新事物出现时总能立即被人们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14.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
一分为二=全面=两分法=两点论15.矛盾双方的统一包括两种情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6.矛盾双方的对立即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17.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实事求是。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易错易混知识点
3.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有条件的)
规律有好坏之分。
(规律是客观的,没有好外之分)
4.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
(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即客观事物。
)
正确的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是人脑想象的结果。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根源于客观事物。
)物质和意识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单独存在。
)
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
(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类的能力无限)
意识的能动性就是指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性指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5.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
(盲目的实践也存在)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唯一来源)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真理是主观的、永恒的。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表明认识是一种循环运动。
(认识具有上升性,不是简单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