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公开课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8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教学案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
”“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1、明确中考文言文部分考点;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三、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实践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4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4分)(二)〔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课教案文言文比较阅读课教案课型:研究课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掌握、熟悉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组合形式。
2、了解比较阅读的三类基本题型。
3、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调动知识积累,完成划分节奏、字词解释、翻译等基础题。
2、初步学会比较材料的基本内容、不同的情感倾向、写作手法等。
教学方法:研究探讨法归纳整理法练归纳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讲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导)所谓“夫战,勇气也”,在中考复中,同学们首先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战术。
大家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很头痛,今天这节课就教大家一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战术。
二、熟悉战况(查)请同学们看文言文比较阅读讲义。
学生归纳:白话文浏览选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呈现,多为两个,偶有三个。
有三种组合情形:一是课内与课内型;二是课内与课外型;三是课外与课外型。
三、了解题型(读)研读课本中供给的5篇比较浏览练中找出白话文比较浏览的基本题型。
同座位讨论明确。
基本题型:①划分节拍;②实词虚词的解释,句子翻译及运用;③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的题型。
四、作战要点(论)学生小组讨论,通过看课本上的练,接洽自己的经验,概括完成白话文比较浏览的问题有哪些方法。
全班讨论,教师明确。
一)、基本方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找出练中相应的例题。
解答基础积累题,如①②类题型,要利用一切提供的信息,包括出处、题目、注释等,并调动过去的知识积累,从中得到结论。
解答第③类题型,是比较阅读的难点二)、白话文比较浏览基础题复学生讨论明确。
《卖油翁》对比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和小组课堂交流讨论,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及翻译方法。
2.通过比较阅读,理解文言句意,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态度。
3.通过对两文的对比分析,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懂得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抓住描写人物的重点词语、句式,感受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人物特点,体会小故事里的大道理、大智慧。
三、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从艺术和思想两个方面明确修改文章的意义。
四、教学方式朗读法,讨论法,小组展示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日学习之前,我们先一起朗读《卖油翁》。
(二)读一读,译一译1.断句朗读,呈现没有标点的原文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在字音、断句和节奏上进行适度指导)2.翻译重点字句(1)翻译重点字公亦以此自冷有卖油翁荐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但微颔之但手熟与很安敢卷吾射以我酌油知之馀以和酌油沥之康肃笑地遣之2.重点句翻译,先呈现老师翻译,再学生进行纠正(1)尝射于家圃。
师译:他曾经射箭在自己家园子里。
生译:他曾经在自己家园子里射箭。
(2)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师译:康肃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生译:康肃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3)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师译: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没有被沾湿。
生译: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
通过错误译文和正确译文的对比,学生掌握了正确的翻译方法:倒装句的翻译法、字字落实翻译法、补充主语翻译法。
11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文言文开放性题型答题技巧——《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阅读三篇山水游记散文,积累山水记游类散文的阅读方法和经验。
2.体会古人寄于山水名胜的政治理想和忧乐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掌握文言文中考开放性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找出并诵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的写景文段,理解景物描写对抒发情感和表达志向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理解范仲淹“忧"和欧阳修“乐”背后殊途同归的政治理念以及张岱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教学难点:熟悉并掌握文言文中考开放性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任务一:回顾游记山水之美)(一)导入(2分钟)师:请同学们观看这段视频。
你们觉得我们祖国的山河美不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今天我们整合学习三篇山水记游散文的经典之作,三位作者是如何写山水的呢?他们眼里的山水仅仅是山水还是有所寄托?首先我们先回顾三篇游记的山水之美。
(5分钟)1. 《醉翁亭记》写景句段选录: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哮猿啼。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醉翁亭记》写景句段选录: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湖心亭看雪》写景句段选录: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是近年来语文中考的一个亮点,它重在考查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延伸能力和拓展能力。
2、考查学生能否快速实现新旧知识的高效的过渡和链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3、使学生掌握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掌握了技巧和方式的知识才是世界上最可贵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学习目标展示1、明确中考文言文部分考点2、学会文言文归纳类比复习的方法,即(1)初步鉴赏文言文阅读中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了解文言文对抗阅读中考例题:请同学们打开复习专题(文言文)106页看,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jiā)堤(dī),土膏(gāo)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hú)。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juan)娟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â) 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ã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jìng),然徒步则汗出浃(jiā) 背。
凡曝(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liâ) 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堕(duo) 事,潇(xiāo)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教案一、考点聚焦(一)课外文言文选文特征选取短小精悍,有教育性、趣味性、有相对完整情节的文段。
如求学、做人、为官、人物传记、人物故事等。
(二)命题特点1、虚词的辨认。
(往往结合课内的文言虚词的句子及用法。
)2、文意理解。
(文章主旨理解、人物性格品质概括、事件前因后果分析等。
)3、概括中心及开放性试题。
(评价、看法、感想、启示等。
)(三)解题步骤、技巧指导(1)分析标题及选文的出处: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从出处可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结合注释速读课文: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没注释的迅速从学过的文言文中寻找依据。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地名、官职名、年代、人名、称号保留。
(3)浏览文后题目,回归文段。
如虚词的辨析,往往与课内的虚词作比较,可首先确定课内句子的用法,将用法套入另一句话中,看看是否适用。
课外文言文实词理解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实词。
1、课内学过,学会迁移。
调动头脑中储存的文言词汇,想一想在那篇课文中学过,是什么意思,它还有哪些注释,在这里怎么解释最合适。
2、依据上下文推断。
一是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
二是通过分析字形,掌握文言词义。
三是结合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义。
(4)文段理解题紧扣题目,仔细答题。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回答。
二、真题回顾(2009年广东)淳熙中,张说①颇用事,为都承旨②。
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
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
”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
”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
”乃命再赐。
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
”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难点: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步骤:”一、导入: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
”“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一)什么是文言文比较阅读文言文比较阅读是把两则或两则以上有某种联系的文言语段作为阅读材料,要求在文章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的阅读形式。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选材原则选文原则1、选段之间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
2、选段之间必定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
3、课外选文与课选文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的文言文。
4、从选文容看,以写人叙事类为主,选文侧重于忧国忧民、选贤举能、展示个性、伤时感怀、抒写志趣、哲学思辨、勤学励志等。
(三)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考题有哪些?1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
3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4 .比较阅读材料,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比较角度二、常见题型例1、【甲】《马说》【乙】《桓公伐孤竹》(2016·省市)【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在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例2、【甲】《醉翁亭记》【乙】《满井游记》山水风光,寄情于理。
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常见题型1——比较主旨情感异同例1、【甲】《刿论战》【乙】《攻长平》(2016·市)阅读【甲】【乙】两文,概括刿和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甲】《唐雎不辱使命》【乙】《刿论战》(2015·莱芜市)请分别概括唐雎和刿的性格特点。
※常见题型2——比较人物形象异同例1、【甲】《唐雎不辱使命》【乙】《邹忌讽齐王纳谏》(2015·莱芜市)2、【甲】《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治国犹栽树》(2015·黄冈市)【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
(用自己的话表述)※常见题型3——比较容异同例1、【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刿论战》(2016·东营市)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
2、【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少时诵》(2015·市)【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常见题型4——比较写作手法异同三、解题策略(2015·达州市)【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子子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ǎo]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策略一:比较主旨情感异同议论抒情是重点;文章首尾须看清;人生经历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参考。
(2016·市)【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攻长平,齐、楚救之。
计曰:“齐、楚救,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
”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兵,不听则兵不却,是之计中。
且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
②却:退。
③隐蔽:指屏障。
阅读【甲】【乙】两文,概括刿和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策略二评价人物性格异同:概括事件窥个性;语言描写露性情;察言观色评性格。
(2014·黄冈市)【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唐)太宗谓侍臣(身边的大臣)曰:“往昔初平京师(京城),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隋朝末代皇帝广)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勤恳的样子),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rěn:丰收),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___ ___,【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____ 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表述)(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治国必须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久安。
(2分)选文中提到唐太宗“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并且“不兴徭役”,使得人民可以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并获得丰收,安居乐业。
)策略三:比较容异同:概括事件,理清前因后果。
明确思路,筛选关键词语。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14·东营市)【乙】兽有猱(读音náo,类似猕猴),小而善缘,(爬树)利爪。
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不休,成穴,虎殊快(很舒服)不觉也。
猱徐取其脑啖(读音dàn,吃)之,而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
汰,扔掉。
)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荤腥,即美味只意)不敢私,以献左右(对人不直称其名,只称他的左右,表示尊敬)。
”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
”啖已又弗觉也。
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读音liang 二声,腾越蹦跳)大吼乃死。
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
(2分)(答案:甲文中的舜等人历经磨难而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或通过举例和道理论证))乙文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或通过讲述寓言故事的方法)策略四:比较写作手法的异同:常用写法记在心,细看文章精筛选。
常用写作手法有:衬托、对比、托物言志(象征)、正侧面描写、借景抒情、以小见大、借事说理等。
四、实战演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2)无论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4分)欲脱尘网,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4分)(没有战乱,没有帝王的统治,没有朝代的更替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为人热情,淳朴真诚,充满友爱的理想社会)【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岱《湖心亭看雪》)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⑴念无与为乐者念: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⑶相与步于中庭于: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弥漫,水天一色。
点拨:(1)运用比喻写月光的空明澄澈。
(2)写水天一色的雪景。
3.根据甲乙两文容,完成下表。
(3分)小结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五、作业(见打印作业)板书:常见题型1、比较主旨、情感异同2、比较形象、个性异同3、比较容、情节异同4、比较写法、表达异同五、作业(一)[甲]臣本布衣,躬耕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