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风力跷跷板
- 格式:pptx
- 大小:626.32 KB
- 文档页数:8
跷跷板——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教材解读】本课以玩跷跷板为探究的切入点,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及天平的结构特点。
本单元各课例均有游戏的成份,跷跷板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玩的一种玩具,因此,《跷跷板》连同其他五课一起构建了“常见的力”的单元。
本课主要以学生典型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结构;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在游戏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发现杠杆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托盘天平、砝码、平衡鸟、如何使用天平的微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用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图片导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看一幅图片。
这是什么游戏?你喜欢玩吗?2、小红和小明是一对双胞胎,他们喜欢和爸爸去公园玩跷跷板。
如果小红和小明一起玩,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交流)老师听出来了,你认为体重会影响跷跷板的平衡。
3、同学们很会猜测,如果是小红和爸爸一起玩跷跷板,又会出现哪些情况呢?(学生交流)总结:你认为他们坐的位置也很重要。
4、看来啊,玩跷跷板也有很多学问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跷跷板。
【设计意图: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玩跷跷板是学生熟悉并喜爱游戏,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发现原来简单的游戏也藏有神秘的知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认识实验器材1、总结玩跷跷板出现的多种情况:一种是平衡,一种是不平衡。
2、那么,体重和位置到底是怎样影响跷跷板的平衡的呢?我们得设计实验来探究。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常见的力跷跷板一、教科书说明: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二)探究活动: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出示书中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著购得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1.讨论探究方案(1)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跷跷板教案跷跷板教案15篇跷跷板教案1设计意图: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给小朋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让每一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这个有趣情境中探索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获取丰富的知识,充分体现科学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
让每一个小朋友体验成功的欢乐。
活动目标:1、根据音的高低变化做相应的动作。
2、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及跟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3、感受诵读童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诵读,爱上音乐。
4、让孩子感受童谣的韵律,节奏和趣味。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重点:根据仪的高低变化做动作。
难点:同伴间的默契合作。
活动准备: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出活动小朋友,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在哪里玩过?和谁一起玩的呢?请你模仿一下怎么玩的?二、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听出音的高低变化。
1、播放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2、你听出来音有什么不同吗?三、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
音高的时候应该是什么状态?音低的时候呢?2、音高的时候应该是跷跷板一头高,音低的时候应该是这一头又变低了。
3、教师和幼儿合作示范游戏玩法。
四、全体幼儿自由结合按音乐的节奏合拍地做相应的动作。
上下起伏做压跷跷板状,两人配合要默契。
提醒幼儿,最后一小节蹲下的幼儿做从跷跷板上跌倒地上的动作,站立的幼儿滑向蹲下的幼儿,互相拥抱。
五、幼儿自由玩游戏。
游戏:“我们来玩跷跷板”两人一组,边诵读童谣边做动作。
活动延伸:回家和你的爸爸或妈妈一起来玩“我们来玩跷跷板”游戏。
教学反思:小朋友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科学学习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
《跷跷板》这首童谣采用“三字式”结构,节奏明快活泼。
内容从儿童心性出发,读起来朗朗上口。
诵读时可以采用多种对唱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中体会诵读的乐趣,感受游戏的快乐。
跷跷板课件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十二章“简单机械”中的第三节“跷跷板原理”。
具体内容包括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力臂的计算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掌握力与力臂的关系。
2. 能够运用跷跷板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与力臂的关系,如何将跷跷板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
重点: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力臂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砝码、尺子、计算器。
2. 学具:每组一个跷跷板模型、砝码、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跷跷板游戏,观察哪一端会下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跷跷板会不平衡?力与力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例题讲解(1)讲解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力×力臂=力×力臂。
(2)讲解如何计算力臂:力臂是力的作用线到旋转轴的垂直距离。
3. 随堂练习(1)给出一个具体的跷跷板问题,让学生计算力与力臂。
(2)讨论如何使跷跷板平衡。
4.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每组一个跷跷板模型,进行实验。
(2)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力与力臂。
(2)强调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应用跷跷板原理。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原理2. 内容:(1)跷跷板平衡条件:力×力臂=力×力臂(2)力臂计算:力的作用线到旋转轴的垂直距离(3)应用:实际问题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给出一个跷跷板问题,计算力与力臂。
(2)应用题: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如何应用跷跷板原理解决。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根据跷跷板平衡条件计算。
(2)应用题答案: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力与力臂,使跷跷板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对跷跷板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力与力臂计算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如杠杆、滑轮等。
《跷跷板》创新教案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及天平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平衡原理。
学情分析经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基础和感受,在“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表达与交流”等方面有所提升。
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意识。
学习目标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3、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
4、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评价任务通过找平衡,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准备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本图片(可用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学生充分交流。
(让学生联想到他们玩跷跷板时的体验回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找平衡。
1、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吗?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学生猜(指名答)。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
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2、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认识杠杆尺。
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二格挂2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常见的力跷跷板一、教科书说明: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二)探究活动: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出示书中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著购得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1.讨论探究方案(1)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跷跷板》说课稿
一、说教材
《跷跷板》是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三课。
本课以跷跷板为探究的切入点,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及天平的结构特点。
本单元各课例均有游戏的成分,跷跷板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玩的一种玩具,因此,《跷跷板》连同其它五课一起构建了《常见的力》单元。
本课主要以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经历了一学期的科学学习,对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上可以小组合作进行科学探究。
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对周围的生活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本节课充分借助学生的这一心理,通过生活中跷跷板的游戏让学生从玩中学,并将学运用到玩中,让孩子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三、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让每一个学生在玩跷跷板这个有趣情境中探索科学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
四、说学法
大胆猜测、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法。
《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在科学课堂中遇到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合作学习法。
在科学课堂上,特别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有做到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完满完成任务,更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品质,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日期 项目名称 风力跷跷板 姓名课堂表现画出你见过的或者你想设计的跷跷板的草图:搭建并制作风力跷跷板,探究扇叶角度与风力的关系将扇叶调整到如下图所示的角度,然后操作马达的功率,当功率值刚好可以让跷跷板恢复平衡时,记录下功率值。
(在对应的圈圈内打√或)扇叶的角度我的猜测 实验结果 ①0° (把对应序号填进来)没有风的角度有: ;有风的角度有: ,其中,风力从大到小排顺序: > > > > 能 不能升起来 马达功率: ②30°左右 能 不能升起来 马达功率: ③45°能 不能升起来 马达功率: ④70°左右 能 不能升起来 马达功率:⑤90°能不能升起来马达功率: 功率越大,马达转得越快慢 ,风力越 大小 。
风力大小与扇叶的倾斜角度 有关无关 ,其中较大的倾斜角度大概在 角度左右。
探究马达旋转方向与风力方向的关系操作控制器调整马达转动的功率,正向或者反向,当调整功率值时先观察,当刚好使跷跷板发生变化时记录下功率值。
实验条件我的预测实验结果4个立方体角度向左45度风扇将要顺时针逆时针转,形成向上下吹风,才能恢复平衡。
扇叶顺逆时针转,风力向上下,马达功率:4个立方体角度向右45度风扇将要顺时针逆时针转,形成向上下吹风,才能恢复平衡。
扇叶顺逆时针转,风力向上下,马达功率:6个立方体角度向左45度风扇将要顺时针逆时针转,形成向上下吹风,才能恢复平衡。
扇叶顺逆时针转,风力向上下,马达功率:6个立方体角度向右45度风扇将要顺时针逆时针转,形成向上下吹风,才能恢复平衡。
扇叶顺逆时针转,风力向上下,马达功率:扇叶风力向上下,跷跷板中扇叶这一边会受到上下的力,扇叶这边会更重轻。
对扇叶而言,吹风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是相同相反的。
《跷跷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材中“简单机械”章节的“跷跷板”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跷跷板的原理、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跷跷板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跷跷板的原理,理解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和方向对跷跷板平衡的影响。
2. 能够运用跷跷板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通过学习跷跷板,激发学生对简单机械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和方向对跷跷板平衡的影响。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原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跷跷板模型、演示用砝码、教学课件。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的跷跷板、砝码、尺子、记号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公园里的跷跷板,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2.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课件和跷跷板模型,讲解跷跷板的原理、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和方向。
3.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范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跷跷板原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对跷跷板平衡的影响。
5. 小组讨论(5分钟)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原理2. 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3. 跷跷板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跷跷板,使其能够平衡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
2. 答案:根据跷跷板原理,调整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使跷跷板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跷跷板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秋千、剪刀等,激发学生对简单机械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4. 作业设计中的跷跷板平衡问题。
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真实的跷跷板场景,如公园、游乐场等,让学生感受到跷跷板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