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输液外渗中年龄和疾病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93.60 KB
- 文档页数:2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发布时间:2021-09-08T13:12:06.358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月10期作者:占照柱[导读]占照柱(马鞍山十七冶医院;安徽马鞍山243000)摘要目的探究小儿静脉输液时外渗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采取预防性措施。
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66例小儿静脉输液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找到各种导致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并根据各原因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
结果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护士未选择合适血管、患儿由于恐惧身体有较大摆动、患儿不配合及家长牵拉、未采取正规穿刺部位固定方法等。
结论当小儿出现急症时,静脉输液的治疗方式可将药物及时注入患儿体内,从而尽快抑制疾病的恶化,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会有很多外在因素导致静脉输液时发生外渗现象,因此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是防止发生外渗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防范措施医院儿科病房在对小儿给药治疗的方法中,静脉输液是较为常见也是给药较快、见效较高的一种治疗方法[1-2]。
在针对临床诊断中采取的救护措施中,静脉输液的使用也非常频繁,由于静脉输液应用的广泛性,因此是护理工作者需要认真掌握的应用技术[3-4]。
由于儿科患者大多数年龄偏小,没有足够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在输液时容易懂,不能配合医护工作者的治疗,并且由于患者年龄小,血管比较细并且不容易进行固定,因此外渗现象在小儿静脉输液时发生的概率较高,这样会让患者感受到较大的痛苦,还会激发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不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5-6]。
因此本文对小儿静脉输液时外渗发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研究,现将详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300例眼科手术患者。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排除标准:患儿家属不同意加入医学观察的病例。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1. 引言1.1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液液体从血管内渗出至注射部位或周围组织的现象。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输液速度过快、输液管路连接不密封、注射部位受压迫等因素。
外渗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药物浪费、局部组织损伤、感染等不良后果。
为了有效应对静脉输液外渗,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首先要确保输液管路连接牢固密封,注意观察输液情况及患者注射部位的情况,及时发现外渗现象。
护士在输液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输液速度,避免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外渗。
护理人员应定期更换输液器、输液管等器材,确保器材完好无损。
加强对静脉输液外渗的警惕,做好预防和处理工作,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只有护理人员始终保持警惕、细心观察,才能有效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为患者输液安全提供保障。
2. 正文2.1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穿刺后,输液液体未正常通过静脉通道进入患者体内,而是渗漏到周围组织间隙造成的现象。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静脉穿刺技术不正确:静脉穿刺时,穿刺角度不正确或者穿刺过深、过浅都会导致静脉穿刺点周围组织受损,造成外渗。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的压力,可能导致静脉破裂或溃疡,从而引起外渗。
3. 输液管路连接不牢固:输液管路连接处如果松动或漏气,液体就会从连接处外渗。
4. 静脉壁损伤:长时间的静脉导管留置或频繁的换针操作可能导致静脉壁损伤,增加外渗的风险。
5. 患者过度活动:患者在输液期间过度活动或不小心碰到输液部位也可能导致外渗。
需要注意的是,静脉输液外渗虽然看似只是一种小问题,但它可能会造成患者感染、溶液浓度异常等危害,因此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要格外小心,避免外渗的发生。
2.2 外渗的危害外渗是静脉输液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危害不容忽视。
外渗导致输液药物无法充分进入患者体内,使得治疗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指将药物或营养液等输送到静脉内,这种治疗方式在现代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由于输液时周围组织与输液管道之间的压力差异,导致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
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本文将就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以及预防和护理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静脉内压力过低:输液管道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压力差是外渗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静脉内压力过低,不仅会导致药液输送不畅,同时也会促使药液渗入周围组织,从而引起外渗。
2、输液管道损伤:输液管道在穿刺或移动中容易受到损伤,管道损伤会改变管道周围压力,导致药液流入周围组织引起外渗。
3、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导致静脉内压力增大,使药液通过输液点直接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外渗。
4、输液部位不当:输液部位不当很容易导致静脉内的流速减慢,并同时造成药物积聚,压力过高等因素。
这些因素均会增加药液外渗的风险。
二、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护理对策1、注重输液部位的选择:由于输液部位的选择会直接影响静脉输液的效果和安全性,因此护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输液部位。
一般来说,选择靠近心脏的静脉更稳定,不易出现外渗或溃疡等问题。
2、严格控制输液流速:护士应根据医嘱要求,合理控制输液的流速,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导致静脉内压力过大,增加外渗的风险。
3、注意输液管道的保护: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输液管道,避免摆动、扭曲等损伤,防止周围组织与管道之间的压力差进一步加大。
4、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和敷料:输液管道或敷料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老化和变形等问题,会直接影响输液的安全性。
因此,护士需要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和敷料,确保输液的效果和安全。
5、及时发现和处理外渗现象:护士需要及时观察病人的输液情况,发现外渗现象后需要立即处理。
处理方法可以包括更换敷料、更换输液部位等,避免药液渗入周围组织带来的不良影响。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式,可以给予患者及时的药物、液体等重要物质,对患者病情的控制和治疗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常常会遇到输液外渗的问题,使得静脉输液效果受到影响,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影响和风险。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比较多样化,从患者本身因素到医护操作过程中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输液外渗的发生。
下面就对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原因1、患者因素:患者的静脉血管状况是影响输液外渗的重要因素。
如果患者血管脆弱、血管壁弹性不足、血管周围组织水肿等情况都会增加输液外渗的风险。
2、液体渗漏:输液管路或连通器等装置破裂或脱落。
或者是输液瓶或袋等容器的密封不良,导致液体泄漏。
3、操作因素:操作不规范或粗暴也是导致输液外渗的一个原因。
如造成穿刺部位溃疡、炎症,或容量过大等反应,这样会破坏静脉包膜或带来炎症等不良反应,增加输液外渗的风险。
4、气泡:输液袋或瓶内残留空气泡,可以使液体内部压力增大,促使血管内液体向周围组织渗透,导致输液外渗。
二、护理对策1、加强护理技能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正确的操作技巧和程序,降低输液操作失误率。
2、认真进行患者查房:及时观察患者的皮肤和输液部位,如有异常现象及时处理并记录。
3、注意穿刺部位消毒:穿刺部位消毒是防止感染和降低输液外渗的关键,医护人员应认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监控输液系统:每次输液前都应将输液装置的电子秤调零,确保准确计量,防止输液超量。
5、正确闭合输液细管:每次接换药物或检查输液细管时,都应当正确闭合,在放气后翻转细管使药物液体充满细管,避免空气较多导致输液外渗。
6、定时更换输液容器:实施输液的容器一般在 24 小时内是需要更换一次的。
在更换时医护人员应确保输液瓶或袋的密封性,如果发现破损或泄漏,应及时更换。
7、减少压迫时间:穿刺点压迫的过程应逐渐减少,避免过度压迫造成血肿和引起静脉扩张,增加外渗的风险。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总结静脉输液外渗是常见的护理问题。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静脉穿刺不当。
遇到静脉输液外渗的时候,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液液体从静脉血管内渗到组织间隙中,而不是流经静脉血管到达目的组织或器官。
静脉输液外渗多是由静脉穿刺不当导致的。
1.静脉穿刺不当静脉穿刺不当是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最常见原因。
静脉穿刺穿进了静脉外,或者没有穿进静脉内,而是插在了静脉周围的组织中。
这样一来,输液液体就会从静脉血管内渗到组织间隙中,导致外渗。
2.静脉注射部位的关节弯曲、活动过度等当患者的手臂等静脉输液部位曲率过大时,就会导致静脉输液外渗。
此外,如果患者进行活动过度,也会导致输液管路的摆动,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3.输液管路连接的不紧当输液管路连接不紧时,输液液体会从漏洞处渗出。
4.患者本身的炎症反应患者本身的炎症反应或血管病变也会导致静脉输液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措施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措施包括特别注意静脉穿刺方法、及时更换输液管路以及定时观察输液情况等。
1.特别注意静脉穿刺方法保证操作者具有足够的穿刺经验,不要多次插针或频繁更换穿刺部位。
2.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当发现输液外渗后,及时更换输液管路,更换时应注意消毒操作。
并且要保证管路连接的牢固,不要存在虫口或者漏洞等安装问题。
3.观察输液情况定时观察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外渗情况。
4.根据外渗情况开展合适的护理措施如果输液外渗情况不严重,可以根据外渗的部位和液体性质进行药物包扎和冰敷处理。
如果输液量比较大或浓度较高,并且不能输注到局部浸润范围以外的其他部位,需要采用撤销输液、局部吸出以及给予一定部位的足够维修治疗等措施。
结论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护理问题,主要原因是静脉穿刺不当。
在护理中需要特别注意静脉穿刺方法,及时更换输液管路以及定时观察输液情况等。
对于输液外渗情况的处理要根据外渗情况开展合适的护理措施,以尽可能地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对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分析目的分析总结小儿输液渗漏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方法统计我院小儿科2013年发生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病例114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
结果114例患儿经2~6d的护理与治疗,均能吸收治愈,无发生局部组织坏死的情况。
结论避免此现象发生的根本措施在于提高预防,护理人员在给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应提高自身责任感,在易发生药液渗漏的部位要倍加小心,加强留意巡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输液渗漏情况,能明显减少此类现象发生,提高患儿输液的安全性,保障小儿输液的护理质量。
标签:小儿静脉输液渗漏;原因;护理对策静脉输液快速、直接,在临床的给药治疗方式中十分常用,由于小儿静脉管壁薄且管径小,而小儿在静脉注射过程中容易哭闹多动,导致增加患儿感染机会及痛苦,并增加护士工作难度及科室成本[1]。
本文统计我院小儿科2013年发生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病例114例,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小儿静脉输液渗漏原因及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4例小儿静脉输液渗漏中,58例男,56例女,年龄2岁~11岁,平均年龄为(6.5±0.5)岁。
穿刺部位:14例足背静脉,42例桡静脉,38例手背静脉,20例头皮静脉。
输入的药液比较温和,主要作用是维持体内电解质和水平衡,没有明显刺激作用。
出现药液渗漏时间:穿刺成功不久后发现33例,观察过程中发现73例,8例患儿在输液结束不久后出现该现象。
1.2渗漏原因分析1.2.1小儿哭闹多动或家长看护过程中无意触碰根据資料统计分析,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哭闹或家长看护过程中无意触碰所致输液渗漏发生率最高。
小儿会哭闹、多动以反抗打针,导致输液固定松动,是造成输液渗漏的重要影响因素。
1.2.2护士穿刺经验缺乏,技术欠佳小儿血管管壁薄且管径小,穿刺难度较大[2]。
尤其是年纪较轻资质较浅的护士,穿刺经验缺乏,技术欠佳,导致在注射过程中不自信及紧张,穿刺中一看到针头出现回血情况便不敢继续进针,致使针头只刚穿破血管壁,容易引起渗漏现象。
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小儿静脉输液渗漏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输液液体或药物从静脉管道外渗出。
这种情况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经常出现,对小儿身体健康和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对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是安全、有效、稳定地完成小儿静脉输液的保证。
一、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1、穿刺点不当:小儿的静脉较小,且位置较难定位,如果穿刺操作不当,不仅会引起静脉炎症,也会导致静脉穿刺点溢液。
2、压力过大:当输液的压力过大时,静脉内液体和药物的压力会超过了管道的承受能力,导致静脉管道外渗液。
3、输液管道破损:输液管道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疲劳破损,这样就有可能导致输液管道外渗。
此外,若输液管道连接处松动、接口故障严重也会造成溢液。
4、输液部位受到挤压:如输液部位处于活动的手臂、腿部等,可能会被主动挤压,使得输液液体或药物从穿刺口或者输液管道外溢。
二、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对策1、穿刺技术:为了避免「穿刺点不当」过程中的穿刺伤害和静脉炎症的出现,护士需要在专业的培训下提高穿刺技术的水平,根据小儿年龄、体型调整合适的穿刺器材选取,确保穿刺部位准确,护理技巧娴熟,从而有效避免穿刺操作不当引起静脉穿刺点溢液的状况。
2、检查输液设备:护士直接负责输液管道和输液瓶安装以及仪器连接,因此护士需要认真检查输液挂架、输液瓶等相关设备,并仔细检查输液管道是否有破损或连接处是否严实。
护士需要遵循基本的消毒操作流程、保障安全连锁机制,确保输液过程顺畅。
3、避免压力过大:为了避免「压力过大」过程中的静脉管道破裂等情况,需要护士根据小儿年龄调整输液滴速和液压值,确保小儿承受范围不超过2/3血压水平,严格按照医嘱设定滴速和舒适值。
4、密切观察:在输液过程中,护士需要经常检查小儿生命体征、静脉穿刺部位、输液液体滴速和一些流畅性,从而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任何溢液、破损或者沉淀。
此外,护士需要密切于小儿沟通,避免小儿灵动不安引发输液路成为紊乱的特征。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儿科疾病在治疗抢救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操作,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室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如何让小儿静脉输液一针见血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技术之一。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标签: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对于儿科的患者,因为患者的年龄较小,对疼痛的敏感性较强,容易在输液的过程中因剧烈的扭动身体造成输液外渗的情况,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病痛,还导致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严重不满,有时甚至会产生护患纠纷,因此要对小儿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相关的分析并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选取我院在2013那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那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分析,其中,有65例患者为男,有35例患者为女,年龄最小的患者有2个月,年龄最大的患者为5岁,平均年龄为3.1岁,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有40例患者,在足部进行输液的有30例患者,在手面背进行输液的有30例患者。
1.2 方法。
对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患者详细的记录,包括外渗的时间,使用的药物,外渗的程度以及原因,并将处理的方法也记录下来。
2 结果共有100例患者,其中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有45例患者,其中,静脉头皮外渗的有9例,手面静脉外渗的有7例,足部静脉的有5例;因为患者较为强烈的哭闹而造成的有12例,因为血管选择不正确而造成的有5例,因为固定失误而造成的有5例,因为药物原因而造成的有2例。
3 讨论3.1 原因分析。
3.1.1 患者因素。
因为患者的年龄较小,所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且对疼痛的感知度较强,所以患者会感觉到较大程度的疼痛,在输液的过程中患者会出现较为剧烈的哭闹,使身体大幅度的摇动,极易使静脉输液出现外渗的情况。
对于使用头皮静脉的患者,因为头皮的血管少而且细,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又极不配合,也加重了出现外渗的情况。
小儿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临床上,在儿科静脉输液中常出现液体渗漏现象。
一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外渗,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局部皮肤瘀血,甚至发生静脉炎而增加患儿的痛苦。
为了防治小儿静脉输液时液体外渗,本文分析了100例患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我科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发生静脉输液外渗患儿100例,男孩67例,女孩33例。
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1岁。
其中头部静脉输液11例,四肢输液89例。
静脉输入10%葡萄糖酸钙外渗引起皮肤破溃2例,皮肤肿痛16例;静脉输入20%甘露醇外渗引起皮肤肿痛5例;静脉输入10%氯化钾外渗引起皮肤肿痛8例;静脉输入碳酸氢钠致皮肤肿痛3例;静脉输入一般药物外渗引起皮肤肿痛66例。
2.原因分析2.1 患儿因素小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细小不够显露,使静脉穿刺失效而致外渗;在输液过程中,幼儿好动,输液部位难于固定,而导致外渗发生,一旦发生外渗不能及时有效处理,而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
2.2 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有关。
如静脉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可造成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而生理盐水组却无此改变[1]。
2.3 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温度、速度及时间,压力与静脉管径及舒缩状态是否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拔针时对血管壁的损害[2]。
2.4 血管因素休克时组织有效循环血量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而静脉输入多巴胺后,静脉壁的营养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导致药液外渗。
2.5 护理人员因素静脉穿刺时选择较细、不易固定的血管。
静脉穿刺技术差,见回血后没有沿血管方向再进针,穿刺成功后固定不牢固,患儿轻微活动针头就脱出血管。
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没能及时巡视病房及穿刺部位,液体渗漏后未能及时发现。
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关键词】 ,,,,输液外渗输液外渗(extravasation)是指输液过程中药物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
是门诊输液室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必须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减少患者的痛苦,防止护患纠纷,达到治疗的目的。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1.1 外力因素(1)多数患者由于大意,触碰针头,或解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
(2)小儿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天性好动,不懂得配合,肢体又难以固定,容易造成针头滑脱和静脉破损。
同时,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不强,容易造成外渗加重。
(3)老年人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此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
(4)意识障碍的患者: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中风、颅脑外伤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2 血管因素(1)微循环障碍:如失血、脱水、休克等,使血管塌陷,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2)静脉炎:由于血管壁炎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容易发生外渗。
(3)血管硬化:如老年人血管硬化而且脆弱,慢性病反复穿刺也会使血管硬化,容易造成药液外渗。
(3)敷贴过大: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4)在关节及关节附近的血管,由于这些部位活动度大,血管不固定容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损伤程度较严重。
1.3 药物因素(1)高渗性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钙剂等,对血管刺激比较大,易造成血管收缩、痉挛,使药物外渗,甚至发生静脉炎。
(2)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也容易造成外渗。
(3)化疗药对血管损伤比较严重,一旦发生渗漏,容易造成组织坏死,后果非常严重。
1.4 技术因素(1)穿刺过浅或过深。
穿刺过浅时,针头斜面没有完全进入血管,使部分药液渗漏到血管外。
而穿刺过深时,针头损伤血管对侧,造成药液外渗,乃至于皮下瘀血。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将药物或液体注入患者的静脉中来达到治疗目的。
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危险。
对于护士来说,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原因:1. 静脉穿刺技术不当:如果护士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未能准确找到静脉,并且没有正确插入输液管,就会导致输液外渗。
2. 输液管连接不严:输液管连接不严或者密封不良会导致输液液体渗出。
3. 静脉通道受损:患者的静脉通道受损或者有血栓形成也会引起输液外渗。
4. 输液液体过多或过快:过多或过快的输液液体也会引起静脉输液外渗。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如何采取护理对策来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
1. 静脉穿刺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护士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静脉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确保静脉通道完整无损。
在穿刺前,护士还需要提醒患者做好准备工作,如放松身体,保持信任等。
2. 静脉穿刺时需要注意仔细操作,避免多次穿刺或抽取过多血液,以免造成静脉通道受损。
3. 输液管连接要求紧密牢固,确保密封不漏,护士需要定期检查输液管的连接情况,并及时更换损坏的输液管。
4. 静脉输液液体的速度和量需要得到医生的确切指示,并且在输液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和量,避免过快过多的输液液体。
5. 如果出现了静脉输液外渗的情况,护士需要及时停止输液,更换输液管,调整输液速度和量,以及给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处理。
在处理静脉输液外渗时,护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及时停止输液,避免继续渗出。
2. 通知医生,并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处理。
3. 对渗出的部位进行护理,清洁渗出部位,保持干燥。
4. 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注射部位有肿胀、疼痛、发红等症状,及时处理。
5. 了解患者的过敏源,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护士需要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对静脉输液外渗的风险评估,提高警惕,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处理。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一项技术操作,也是疾病治疗的常见方法。
随着临床上输液技术的广泛使用,静脉输液也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由于小儿天性好动,年幼无知等多种原因,引起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时有发生。
药物外渗最为多见的是引起局部组织的肿胀,皮肤坏死,留下瘢痕,给病儿带来无法挽回的痛苦。
所以认真分析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措施,对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原因分析;处理措施1.引起病儿输液肿胀的因素:1.1婴幼儿由于血管细短,爱哭闹,不配合。
护理人员为其扎留置针时,有时套管针不能全部送进血管,且无菌敷贴难以固定。
在输液过程中,患儿烦躁、好动、哭闹时出汗多,敷贴松动固定不牢,极容易造成留置针头滑出,导致药物外渗。
1.2患儿肥胖,穿刺极度困难。
如果将穿刺点选在手部足部,很难判断输液部位是否肿胀。
如果婴幼儿使用推注泵输液,即使有药物外渗,机器没有报警,护理人员和家长也未觉察,尤其是冬天衣物或者被盖把输液部位盖住不易观察。
1.3 休克,重度脱水,病危的患儿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药物外渗。
1.4 药物因素:甘露醇,钙剂,多巴胺,10%kcl等刺激性大的药物,很容易破环血管,造成药物外渗。
1.5护理人员因素:1.5.1 护理人员年资低,缺乏临床经验,对特殊药物使用注意事项不清楚,对穿刺血管的风险缺少预见性。
1.5.2 护理人员静脉输液操作完毕,未给家属交代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5.3 有的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没有及时巡视病房及穿刺部位,以致药物外渗引起穿刺部位肿胀没有及时发现处理。
2. 预防措施:2.1 加强穿刺技能培训:科室定期组织护士进行穿刺技能培训,可选用穿刺模型实施穿刺训练,也可以让高年资的护士交流穿刺成功的经验。
2.2合理选用静脉。
开始输液时即采取静脉由大到小,由远心端到近心端的原则进行静脉依次使用,尽量避免选取循环较差的静脉末梢。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1患者因素1.1.1 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 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增加送馍目赡堋?/P>1.1.4 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3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4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1 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2 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3 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4 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 2 倍。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1.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静脉穿刺是静脉输液的首要步骤,技术不熟练可能导致穿刺点破裂或偏离血管,使药液无法完全进入血管,从而发生外渗。
预防措施包括:培训医护人员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加强静脉穿刺技术的培训及质量控制,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
2.静脉通道不通畅:静脉通道不通畅是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通常通道不畅是因为血栓、静脉狭窄等原因。
为了避免通道不通畅,应定期检查和维护静脉通路,及时发现并解决血栓和其他问题。
3.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是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之一,过快的输液速度会增加静脉内压,导致血管破裂。
为了预防快速输液引起的外渗,医护人员应根据具体病情合理调整输液速度,保持适当的流速,避免过快输液。
4.输液管路松脱或破损:输液管路松脱或破损也是造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之一、当输液管路松脱或破损时,药液会从破损的地方外渗。
为了避免输液管路松脱或破损导致的外渗,医护人员在输液前应检查输液管路的完整性,确保管路无损坏。
5.输液部位过高或过低:输液部位过高或过低也可能导致静脉输液外渗。
输液部位过高会增加输液压力,导致外渗;而输液部位过低会使药液无法完全进入血管造成外渗。
为了避免输液部位的问题,医护人员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并掌握正确的输液高度。
6.输液时患儿活动幅度大:小儿活动幅度大,容易导致输液针头脱落或移位,从而引起外渗。
因此,在给小儿进行静脉输液时,应尽量减少小儿的活动幅度,确保针头稳固插入并固定好。
7.静脉输液部位皮肤损伤:如果静脉输液部位的皮肤受伤或有瘀伤,容易导致输液外渗。
为了防止皮肤损伤导致的外渗,医护人员应选择健康、完整的皮肤作为静脉输液部位,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8.使用的输液器具不合格:使用质量不合格的输液器具也可能导致输液外渗。
医院和护士站应定期检查和更新输液器具,并确保所有使用的器材符合质量标准。
综上所述,为了预防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医护人员应该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调整输液速度,检查输液管路的完整性,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控制小儿活动幅度,注意保护输液部位的皮肤,使用合格的输液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