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626.50 KB
- 文档页数:70
辅导第一章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又对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交往、商品交换体系的深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进了每个部门、每个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产生。
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2、商品交换的两个前提条件要进行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晰的产权制度。
社会分工一经产生,便立即导致了个人产品供给单一化和产品需要多样化之间的矛盾,于是在分工者之间便有了互为供给者和需求者的经济关系。
因此,社会分工的存在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没有社会分工就不会产生产品供给单一化与产品需要多样化的矛盾,从而也就不会有商品交换。
要维持正常的商品交换,交换双方必须相互承认对方是各自产品的所有者,即明晰的产权制度,并在平等互利、自愿让渡、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进行交换,这是商品交换的第二个前提条件。
对商品交换来说,两个条件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3、商品交换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历史发展来看,商品交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和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商品——商品(W——W):物物交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商品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准确的表现,从而很难保证等价交换的进行;其次,交换双方必须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否则交换就无法进行。
这些局限性给交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限制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商品——货币——商品(W——G——W),也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式的出现,是商品交换过程的革命,它解决了物物交换的困难,突破了交换的时空限制,商品交换的双方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交换活动;它促进了横向经济联系,使商品交换的时空范围扩大了,为进一步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创造了条件。
第一章商品流通原理知识点:商品流通及其作用◆商品流通的概念它与生产过程一起共同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有机整体,并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和正常循环。
此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买和卖。
流通是再生产过程的中介,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媒介要素。
◆商品交换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发展到它的最高阶段,这时,进入流通过程的商品包罗万象、流通过程成为实现价值的必经过程。
◆商品流通过程定义: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运动的经济过程。
◆商品流通过程两个方面:(1)动态过程;(2)是价值运动和使用价值运动的统一。
◆商品流通过程两个阶段:◆商品流通的作用1、制约生产(1)生产决定流通生产的社会分工是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流通的性质;生产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决定流通的深度和广度。
(2)流通对生产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流通对社会生产中分工协作关系的维持上;商品交换的规模和范围影响生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实现分配流通对分配具有能动作用。
(1)分配的实现有赖于流通。
(2)流通的方式、规模和结构对分配的方式、数量和结构具有影响作用。
(3)流通能对分配结构产生调节作用。
3、实现消费流通是消费实现的必要前提,实现消费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运行的一个最终目标。
流通能扩大消费的规模。
知识点:商品流通功能——由流通运行内在要素的相互作用决定——流通对生产过程起反作用、决定性作用——对社会再生产的速度、比例、结构、社会经济效益起调节作用1、实现功能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唯一途径2、中介功能联系生产与消费3、调节功能有效调节社会再生产【例题·单选题】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被称为()。
A.商品实体运动B.商品价值运动C.商品增值运动D.商品流通『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商品流通的概念。
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
【例题·单选题】社会再生产环节中,()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介。
第一篇商品流通概论第一章流通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流通的产生一、流通的产生社会的经济活动可以概括为社会再生产过程,而社会再生产是由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所构成的。
企业作为生产单位,从作为消费单位的家庭筹集劳动力、资本和土地来进行生产,并把生产出的商品销售给专业化流通机构。
流通机构把商品作为消费资料转售给最终消费者,或者作为生产资料转售给生产者。
可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互为媒介,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产。
关于流通与生产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
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①流通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必要过程,如今已确立为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部门。
什么是流通?马克思说:“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交换总体上看的交换。
”②这一定义在流通理论中普遍得到认可,此定义下的流通产生于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
从历史上看,分工特别是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前提,商品交换的形式与规模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及不断深化而不断发展与扩大的。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带来社会上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剩余产品的物物交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社会上有了货币,同时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的生产,就有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上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就有了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式。
同时,商品交换形式的发展与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也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条件。
不论是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还是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从本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6页。
②同上。
质上讲都是劳动产品或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这种一系列的交换活动的转移就形成了流通,尤其是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的交换形式的出现,使交换行为在规模和空间范围上,都更体现了交换总体意义上流通的内涵,即流通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一系列交换活动的总和。
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商品流通是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流动过程,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涉及多个方面的原因和因素,下面将详细阐述。
首先,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开始运用工具和技术进行物质生产。
生产越来越专业化和规模化,产生的商品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为了让自己的产品被更多人认识和购买,生产者需要将商品出售给消费者,商品流通因此产生。
其次,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与人们在生活方式、消费需求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变化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开始重视商品品质、品牌和服务,对商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生产者需要进行广告宣传和销售渠道拓展等活动,商品流通因此得以发展。
再次,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密切相关。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而商品的交换需要有一定的交易场所和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和扩展,在城市里出现了集市、商店等交易场所,商品流通得以有序进行。
同时,随着交通运输工具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商品流通的速度和规模得以大幅提升,市场经济也得以更加繁荣发展。
此外,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还与政府的政策和法规有关。
政府的政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商品流通的方式和发展。
例如,政府的税收政策和关税政策会影响商品价格和进出口贸易,从而影响商品流通的成本和效率。
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和规范也会影响商家经营和商品流通。
最后,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还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有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商品流通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国际贸易和物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国与国之间的商品流通不再受限于国界,跨境电商和国际物流成为商品流通的新形式和新动力。
综上所述,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政府的政策法规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都对商品流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章流通的产生与发展一、自然分工、社会分工的概念、区别1、概念:按其本身的形成过程和内在属性,劳动分工可以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
(1)自然分工是由于纯生理差别或自然禀赋的生产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分工;(2)社会分工是由于生产主体(个人或组织)自主选择的不同而形成的分工。
2、区别:(1)在自然分工中,生产主体对于分工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权力;(2)在社会分工中,生产主体对于分工是主动的,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或安排生产方式。
二、分工与交换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分工产品交换社会分工商品生产商品交换1、建立在自然分工基础上不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称为产品生产;2、以产品生产的剩余品进行的交换就是产品交换;3、产品交换引致社会分工;4、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称为商品生产;5、建立在商品生产基础上的交换就是商品交换;6、由商品生产引致的社会分工是更高层次的分工,依此循环下去三、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第二次:手工业和农牧业的分工;第三次:商业的出现)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畜牧业和农业成为相互独立的产业门类。
(1)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在此以前,交换只是偶然的现象,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种类也不同,从而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2)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离,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成为相互独立的产业门类。
(1)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采用,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纺织、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导言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式,是伴随着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和市场体系的发展而发达起来的,是发生在社会整个表面上的交换总和,一个经济运行的过程,是商品由生产领域通过流通进入消费领域的过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经济产业。
商品流通学是流通领域原理性的经济学科。
是研究商品流通领域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规律和运行机制的学科。
商品流通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商品流通过程的剖析入手研究商品流通运行的基本规律,探索商品流通运行的基本规则的学科,其逻辑主线是商品流通运行。
商品流通学的基本体系包括理论与实务两个知识模块。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提高商品流通理论水平,又对商品流通实践有一个系统的整体上的了解和把握,掌握学以致用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
第1章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1.1 交换与商业1.1.1 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1.社会分工1)定义:社会分工就是指人类社会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2)产生原因:是人类需求多样化和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必然结果。
3)分工的历史:三次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离;商业与手工业、农业、畜牧业的分离。
4)分工达到的效果:一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二是加深了不同部门、行业间的相互依赖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商品交换1)定义:交换: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相互提供劳动产品,以满足各自需要的经济行为商品:是用于交换并可满足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交换:是指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2)商品交换产生原因:①.社会分工产生了进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②.明晰的产权制度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可能性。
③.交换是解决分工者之间供需矛盾的最公平、最稳定、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3.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前提和原因;商品交换维持、促进和深化社会分工。
1.1.2 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商业的产生1.商品交换的发展(1)物物交换(W-W)①.发生时间: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②.产生条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③.特点:为买而卖,卖出商品的目的是要买回另一些商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流通概论》第1周教案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课题: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任务与研究方法,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的界定;以及本课程的研究任务的确定,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授课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教师指导用书、幻灯片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按计划完成授课内容,学生掌握情况良好,完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商品流通学》这个可是好东西哦。
第一章商品流通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商品流通的产生、运行和演进的原因、性质及其绩效后果等商品流通基本理论,认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把握纯交换经济理论、简单商品流通理论、发达商品流通理论等商品流通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关于商品流通的产生、运行和演进的原因、性质及其绩效后果等根本问题。
研究分工与交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源配置理论,按照交换制度变迁的逻辑的和历史的顺序,依次分析纯交换经济理论、简单商品流通理论、发达商品流通理论等商品流通基本理论。
1.1 商品流通的要素一、商品流通的内涵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
可见,流通是属于商品交换范畴的经济现象,是商品交换的发展形态,是多次交换过程的反复,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二、商品流通的要素(一)流通对象——商品(二)流通手段——货币(三)流通形式——买卖(四)流通过程——循环1.2 交换与商品流通一、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从历史上看,商品交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和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1、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就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分离2、商品交换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进了每个部门、每个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产生。
这种相互依赖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
商品交换——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要进行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晰的产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