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说史
- 格式:docx
- 大小:35.09 KB
- 文档页数:8
5、地域分工论:地域分工的思想早在古典经济学派出现之前即已产生,以后亚当·斯密(A.Smith)明确提出了“地域分工”学说,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是把开展国际贸易的理论根据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地域分工具有以下特性:①地区生产的产品不仅为了本地区消费,还必须通过交换和贸易才能最终实现消费;②一定的运输手段和商品贸易的存在是地域分工发展的前提;③地域分工得以实现的原动力在于经济效益;④地域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导致经济区的形成。
1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
经济人又称作“经济人假设”,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有目标理性的,惟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最大化。
它大致包含四个要点:经济人概念来源于斯密;经济人是对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经济人的本性是利己的;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理性的。
12、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13、纯产品:纯产品是生产活动所生产的财富减去生产过程中所消费的财富之后的余额,它是一种生产剩余。
魁奈“纯产品”学说及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交换的等价性原则。
“纯产品”学说是魁奈理论体系和经济纲领的核心和基石。
他的其他重要经济原理,例如社会阶级结构、资本以及社会再生产和流通等理论,都是以“纯产品”学说为基础的。
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六次革命西方经济学说这门学问, 从16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开始到现在, 根据20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 归纳地讲, 在经济学说史上经过了六次革命, 当然这不是指政治上的革命, 而是指理论学术观点上的革命。
西方经济学是从重商主义开始的。
重商主义产生于海盗式的帝国主义时代, 贸易与开拓殖民地相联系, 与毫无节制地剥削殖民地相联系, 与非公开的战争相联系, 与长期濒于战争边缘的状况相联系。
所以重商主义作为一个体系, 主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按照熊彼特的意见, 重商主义体系的基本内容就是出口垄断主义, 外汇管制和贸易顺差。
重商主义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君主有权统治经济和铸造货币, 有权控制对外贸易。
在这种情况下, 重商主义认为国家要干预经济, 国家要参预经济活动, 对它进行广泛调节;认为国家财富的关键就是金银, 输入金银可以润滑工商业的齿轮;在重商主义思想指导下, 他们鼓励生产出口品, 实行补贴, 发展商品输出, 限制进口, 多搞顺差贸易, 以此来换回金银, 金银积累的增加, 也反映国内财富的增加。
重商主义者蔡尔德(Josiah Child)说过, “对外贸易产生财富, 主张上, 不是自由贸易, 而是建立高度关税壁垒, 实行关税保护政策。
可见, 重商主义的思想集中在供给方面, 是最早的供给学派的经济学。
但是, 重商主义的这种指导思想与政策的实施, 并没有带来他们所说的那么美妙的景象, 而是出现了生产力的危机。
这样, 作为重商主义的整体不能不垮台。
比如法国, 它出口的制成品越多, 换回的金银越多, 结果越穷。
而在非重商主义流行的国家, 比如英国, 反而民富国强。
经济生活的实践预示着经济学说将面临一次革命。
重商主义的研究对象必然在流通过程, 而“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 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
”一、亚当·斯密经济学说的产生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西方经济学说史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期的英国,虽然英国当时还没有明确的经济学派别,但是却具备一种针对实践的经济理论,可以运用于当时的市场活动。
其中,英国思想家弗兰克洛伊赖特(Frank Laird)就发表了关于西方经济学的论文,其中他提出了“消费价值”的概念。
此外,英国政治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坦利杰弗逊(James Stanley Jefferson)的《论财政政策》也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
二、经济学发展的第一波经济学首次发展的第一波称为“理性经济学”,是由英国思想家伊恩温赛尔(Ian Wintzell)提出的。
他将理性经济学和赖特的消费价值概念结合起来,认为在消费者购买商品之前,必须先衡量消费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
温赛尔还将自由市场理论介绍到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主张改善社会、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平衡关系。
三、货币学和法律经济学由于经济学的发展,对货币学和法律经济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英国货币学家乔治马歇尔(George Marshall)发表了多部有关货币学的著作,深入探讨了货币如何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并且提出了货币政策的相关理论。
同时,美国的法律经济学家乔治马洛利(George Mallory)也将法律与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他的著作《财政法说》(The Financial Law)强调了法律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头部出现,进一步拓宽了经济学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宣扬共产主义和指导实践为目标,以弗拉基米尔列宁(Vladimir Lenin)的著作《资本论》为主要经济学构成,并且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多种视角分析社会经济现象,通过政策来促进改革。
另一方面,行为经济学的出现也为经济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概念,将人的行为加入到经济学研究中,从行为心理分析及其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五、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末的一种新的经济学流派,它既保留了传统经济学的特性,也兼顾了新经济学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说史古希腊(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1.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分。
经济思想表现两个方面:财富占有观和市场与交换价格2.色诺芬(公元前430-354):主要著作《经济论》《雅典的收入》思想主要体现在社会分工,市场交换的价格形成和国家财政。
分工理论:P8柏拉图(公元前427-347)《理想国》《法律论》从市场发育与社会分工,货币与利息和理想国三方面阐述经济观点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政治学》《伦理学》古罗马奴隶制国欧洲中世纪5世纪-15世纪封建1.托马斯²阿奎那意大利《神学大全》重商主义15-17世纪下半叶,封建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1.历史背景:15世纪-16中世纪重金助于和货币主义16世纪-17世纪晚期真正的重商主义(重工主义)主要观点:(1)社会财富观(2)财富源泉观(3)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4)奖励增加人口和管制食物价格(5)强调生产劳动的重要性(6)民穷国国富论P382.重商主义的早起和晚期有什么不同?(1)早起重商主义(大约从15 世纪-16世纪中叶)被称为货币主义或重金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大约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中叶)重工主义。
(2)两个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把货币作为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标准。
但是,在如何增加货币财富的问题上,他们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他们各自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3.重商主义(法国)托马斯²孟:(1)贸易差额论的创始人(2)1630《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被称为“重商主义一部具有划时代的著作”(3)是最早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4)经济贡献:把经济研究转入流通领域4.重商主义(英国)让²巴蒂斯特²柯尔培尔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英国(17世纪中叶-19世纪初创建者:配第发展:斯密完善:李嘉图)威廉²配第(1)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政治经济学之父”(2)1662《赋税论》最先运用抽象法最早研究劳动价值论(3)经济观点:a.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 b. 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基础 c.最早然是打劳动分工会引起劳动生产率相应变化,而劳动生产率变化又会引起商品价值量变化 d.地租=农产品一种子一工资说明了地租的来源,首次提出极差地租(4)配第对经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方法论,二是对一系列经济概念的心界定和经济规律的新探索,三是对各种相关的经计量的确定法国布阿吉尔贝尔→西斯蒙第布阿吉尔贝尔(1)重农先驱者(2)1707《谷物论》(3)经济观点:a.倡导自由主义,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建立基础b.货币论:货币本身并不是财富,货币只是手段和方法,货币只是交易和让步。
西方经济学说史
西方经济学说史记录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从古希腊经济学家到中世纪新古典主义,然后到十九世纪的工具理论,以及20世纪以来经济学的各种解释和模型。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经济学以及语境的角度,追溯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深入剖析最重要的经济学说,以及各种观点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解释。
加西亚阿萨德博士曾说:“经济学是一门综合和分析性学科,涉及历史、社会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分析哲学等范畴。
”西方经济学说史从几个方面涉及这些范畴,并构筑出西方经济学的过去,以及它在当今的形象。
西方经济学的史话要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亚历山大曾提出“活动的经济”理论,揭示了经济事件的本质。
在中世纪新古典主义的推动下,传统经济学大开眼界,并转变为以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平衡为基础的理论框架。
十九世纪,英国社会主义者泰勒提出了工具理论,他们认为经济活动考虑利润和利益最大化,而经济发展效率最高。
20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发展出了多种解释和模型,涉及计量经济学、开放经济以及多重因素分析等领域,其中也包括了行为经济学和游戏理论的发展。
这些解释和模型的影响也被用来说明当今社会问题,比如贸易争端、货币政策、能源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等等。
本文的最后一部分讨论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它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和科技等。
面对多元化的西方社会,西
方经济学也正在不断寻找新的出路,以解决社会面临的挑战。
本文从历史和发展角度追溯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它在当今的影响力。
最后,本文还指出,西方社会正在不断变化,西方经济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急需不断地更新自己,以克服社会挑战。
第一章经济学的史前时期第一节古希腊的经济思想——奴隶制社会一、色诺芬政治上拥护斯巴达的贵族寡头统治,反对雅典民主政治;经济上拥护自然经济,反对雅典发展商业和货币的经济方针。
代表作是《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
主要思想:①重视农业发展;②鄙视手工业;③认为商业的存在有必要;④商品价格的变动依存于供求关系的变动;⑤物品有使用和交换的价值;⑥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积累的手段;⑦从实用价值方面考虑了社会分工问题。
二、柏拉图提出要按人类理性一致的正义原则来组织一个能消除贫富对立和社会矛盾的所谓理想共和国的主张。
代表作是《理想国》和《法律论》。
主要思想:①拥护斯巴达贵族政体,反对雅典民主制;②认为专业化分工有必要,将社会分为两个阶层:统治着和被统治者;③认为商品交换中货币很有必要,但是反对货币商业价值和借贷价值。
三、亚里士多德著作是《政治论》和《伦理学》。
主要观点:①关于“货殖”问题的分析,认为物品有使用价值的交换价值,否定把货币作为增值的手段;②应用自然观念说明事物合理性与否;③揭示了不同商品之所以能按照一定比例交换是由于各种商品之间存在着等同性,正是货币使个汇总上篇成为相等并可能交换。
四、总结:古希腊思想家拥护自然经济,贬低商品经济,重视农业,轻视手工业,承认小商业的重要性,反对大商业和高利贷。
在分析货币时,对分工、交换、财富等曾出现一些有价值的火花。
第二节中世纪西欧的思想——封建制经院学派:经院学派的理论不是来自实际经验,而是来自信仰和权威的影响。
托马斯、阿奎那,代表作《神学大全》①关于财产所有权制度,竭力推崇私有制,反对公有制。
②关于价格问题,提出了公平价格的重要思想:公平价格就是与劳动耗费量相符的价格;不同等级出售同一商品可以有不同价格;公平价格取决于物品的效用;公平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③关于货币问题,认为货币符合交换双方共同利益,统治者有铸造货币和规定货币购买力的权利,也有保持货币内在价值的义务。
④否定商业利润和高利贷,但商业贸易和放债取息在有些情况下可被允许,对高利贷也开始采取妥协态度。
第一章重商主义1.定义:重商主义原指国家为获取货币财富而采取的政策。
2.时间:早期:晚期:3.基本思想:(1)财富就是货币(金银),货币就是财富。
(2)财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领域,即商业中。
(3)只有对外贸易才真正增加一国财富。
(4)在工商业中,工业要为商业服务。
(5)国家必须干预经济。
4.早、晚期重商主义的不同观点(1) 早期:主张每次的贸易都要少买多卖,甚至不买;国家用行政干预的办法积累货币,绝对禁止货币外流。
又称为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
(2)晚期:强调贸易总额的顺差,强调扶持手工业,多生产出口商品。
又称为重工主义、贸易差额论。
第二章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初创1.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 1623~1687)——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1)生平(2)著作(3)研究方法:(4)价值论: 《赋税论》(1662)“自然价格”(价值)与“政治价格”(市场价格);两种劳动;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5)分配论: 工资、地租2.布阿吉尔贝尔(Boisguillebert 1646~1714)——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1)生平、著作:《法国详情》(2)法国经济衰落的原因:把金银当成唯一财富。
(3)财富的源泉:农业、重农思想。
(4)增加财富的手段:遵循自然规律使社会生产各部门按一定的比例均衡发展—平衡增长论。
第三章重农学派1.代表人物:魁奈(Francois Quesnay 1694~1774)(法国)魁奈的去世和杜尔哥免职(1776)后,标志着这个学派的迅速崩溃。
2.纯产品(1)土地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是社会财富。
(2)只有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既生产物质产品又在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中,表现为物质财富的量的增加。
(3)魁奈认为,工业不创造物质而只变更或组合已存在的物质财富的形态,商业也不创造任何物质财富而只变更其市场的时空,二者都是不生产的。
只有农业才创造出新的财富。
(4)“纯产品”是在农业中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种子以及劳动者和农业资本家的生活资料耗费之外的余额。
第一章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一、色诺芬:《经济论》(用记录苏格拉底和别人对话的形式写成。
最早使用“经济”一词)、《雅典的收入》二、柏拉图:《理想国》、《法律论》,曾创办“阿卡德弥亚”哲学学院三、亚里士多德:《政治论》、《伦理学》,创立逍遥学派生财之道(家务管理、货殖)第二章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一、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1.社会财富观念;2.财富源泉观念;3.强调国家的作用;4.奖励增加人口。
二、西欧重商主义的发展(一)早期(14、15世纪至16世纪中叶:英的海尔斯、法的博丹和孟克列钦)国家迫切需要增加货币。
①提倡吸收国外货币到国内,禁止货币输出国外;②国家力图通过行政手段调节货币的流动,达到国家积累起充足货币财富的目的。
(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二)晚期(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中叶:英的托马斯·孟、法的柯尔培尔、意的塞拉)1、认识到①必须把货币不断地投入流通,才能使货币财富不断增加;②主张改变禁止货币输出的政策,要求国家允许货币输出,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货币输出,扩大从事外国商品的买卖;③为了保证对外贸易顺利进行,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持顺差。
2、特点: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或称重工主义) 第三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威廉·配第1、方法:经济分析中采用的政治算术的方法,实际上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是科学抽象方法的初步运用。
2、评价:不完全科学。
只是在科学地阐明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方面迈出了最初的几步。
①没有区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而是把二者等同起来;②对于抽象方法的运用也不够,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能够揭示经济范畴的实质。
二、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1、洛克:1691《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观点继承配第;“一切形式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2、诺思:1691《贸易论》;自由贸易、货币和利息;借贷资本与货币;第一次资本概念;“配第线路的第三个代表”3、孟德维尔:1705《蜜蜂的寓言,或个人路劣行即公共利益》;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社会经济问题4、范德林特:1734《货币万能,或试论怎样才能使各阶层人民都有充足的货币》;商品价格货币;重农主义先驱5、马西:1750《论决定自然利息的原因》;第一次利息归于利润的一部分;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6、休谟:1752《政治论丛》;货币、贸易和利息等问题;货币价格理论成为18世纪货币数量论的最重要的代表。
经济学说史讲义绪论一、经济学说史的定义:1.把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如果狭义地说是指西方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狭义地说是指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2.经济学说史、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和政治经济学史的区别二、经济学说的发展(西方的划分)1、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学说:包括古希腊、罗马的经济思想;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三部分内容2.古典经济学说:古典学派是一个极其混乱的概念,(1)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划分)(2)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凯恩斯的划分)(3)现代的观点:从18世纪后期威廉•配第开始到19世前期翰•穆勒结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学说。
3. 新古典经济学:狭义的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而广义的新古典经济学包括从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为止这段时间内的西方经济思想。
4.现代经济学:(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包括美国学派(以萨缪尔森为代表)和英国新剑桥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2)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马克思的划分1.奴隶制时代的经济思想,包括古希腊、罗马的经济思想2.封建时代的经济学说: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经济理论3.古典政治经济学:从17世纪中到19世纪初,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
4.庸俗政治经济学:从19世纪初到60年代的资产阶级折中的或辩护的经济理论5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进一步庸俗;即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
三、主流经济学(主流派)和非主流经济学(非主流派)(1)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市场是如何运行的?包括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决定、资源的有效配置等。
非主流经济学:市场是如何形成的?包括市场的替代是什么、非市场选择的运行和决策等。
(2).正统经济学和非正统经济学:把在某个时期在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并作为政府经济政策制定主要依据的称为正统经济学。
西斯蒙第(Sismondi,1773—1842),著名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也是经济浪漫主义的创始人。
代表性经济著作为181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西斯蒙第是经济学说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
他毕生著述甚多,除历史著作和本书外,其余经济学著作主要有:《托斯卡那的农业》(1801年)、《商业财富或政治经济学原理在商业立法上的应用》(1803年,以下简称《论商业财富》、还有《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或论财富同人口的关系》(1819年,以下简称《新原理》)。
西斯蒙第的《新原理》已为我国经济学界所熟悉。
其《政治经济学研究》(1838年,以下简称《研究》则鲜为人知,因为:一方面,《研究》在经济思想方面和《新原理》基本相同。
非专门研究西斯蒙第的人,一般没有必要涉及它;另一方面,该书以前没有中译本,从而限制了读者的范围。
不过,《研究》毕竟是西斯蒙第后期主要的经济著作之一,其内容又是《新原理》一书的补充和发展。
西斯蒙蒂处于欧洲国家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时期,他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出发,在肯定亚当•斯密提出的税收原则的基础上,补充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理论,增加了四条原则:第一、一切税收应该以税收作为课税对象,不应以资本作为课税对象,对资本课税就是毁灭用于维持个人和国家生存的财富。
第二、不应该以每年的总产品作为课税标准,因为总产品中除了年收之外,还包括全部流动资本。
第三、不能对纳税人维持生活所必需的那部分收入课税。
第四、决不可以因为征税而使应纳税的财富逃到国外。
西斯蒙蒂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税收的,认为如果对资本课税,国家就会很快地陷于贫困、破产,甚至灭亡。
此外,为了适应资本积累的要求,他着力倡导轻税的原则。
他的第三、第四条原则,补充了亚当•斯密在经济方面的空白,是一种新的贡献。
第一版序我现在公之于世的这部著作,从很多方面来看,可以认为是我在《爱丁堡百科全书》上所发表的《政治经济学》那一条目的发展。
这部卷帙浩繁的全书刊载了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承蒙编者按弃,邀我写一篇讲述政治经济学的文章,我答应了,我觉得达没有什么,只要罗列一些被公认的原理,指出我认为已经成为定论的学说就行了。
真的,我相信:在政治经济学方面,除了在当政诸公之间和人民群众之间传播理论家们一致同意的学说而外,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
我丝毫也没有写出我本人在不同的时期在这种科学总的方面、或在达种科学的某些部门所发表的作品以外的东西。
我有时由于更清楚地说明了亚当·斯密的体系、对他的学说完全不添枝加叶而威到自慰;我觉得同时代的著作家们并不比我更大胆,他们的勇气也没有碰到更好的运气。
我为《爱丁堡百科全书》所写的文章必须简明扼要。
一个著作家并不能以达到达两点而自豪,因为他只要发抒己见,不人云亦云就行了。
我重述了自己作为立论根据的原理,我再度提出仿佛前无古人的学说。
我没有参考任何书籍,因为这个题目是我长期思索的对象;我下笔直书,分不清哪些是往日所思,哪些是新得经论。
因此,我虽然没有达种奢望,却完全避免了一切理论权威的影响。
我觉得,采用这种方式方法,可以更精确地阐明我认为早已成为定论的原理;但是,我感到非常惊奇的是,它们袷我带来崭新的结果。
自从我写了《论商业财富》以后,已经十五星霜,在这期间,我很少阅读政治经济学著作;但我并溲有停止观察事实。
有些事实我觉得与我所采取的原理大相经庭。
但是,当我把自己的原理向前推进一步的时候,我就能区别和分析这些事实了,一切都迎刃而解。
我越往深处钻研,就越相信我对于亚当·斯密的学说所作的修正是必要和正确的。
从新的观点来看,达门科学中以前种种隐晦之处便昭然若揭,我的原理为我解答我完全不曾预料到的许多困难问题。
我写完了给《爱丁堡百科全书》所撰的短文;在那篇文章里,我只稍微提了一下我感到很新的观点。
这一类的文章只能叙述公认的事实和原理。
但是,这本著作就不同了,它是政治经济学的一部长篇专论,而不是零散草稿,这里已经没有任何相互矛盾的地方,当初特别推崇的一切,现在也都推翻了。
因此,我觉得,为了发挥我只提了个头的重要问题,为了尽我所能把我冒着风险、畏畏缩缩提出的问题作出最牢靠、最坚定的论断,有必要把那篇文章附在本书的后边。
我对于最近几年欧洲遭受的商业危机感到触目惊心;我在意大利、瑞士和法国亲眼见到产业工人所受的极度痛苦,至少说在英国、德国和此利时,社会情况完全相似。
我认为这些国家,这些民族都走错了路,他们虽然努力设法补救,但是灾难愈益严重。
我以同样悲痛的心情看到所有者、立法者和著作家为了改变经营方法所做的共同努力,这些经营方法本来应该给乡村带来最大的幸福,结果,由于希望得到更多的纯产品,却破坏了农夫的富裕生活。
我觉得,统治者和著作家们有时急于寻找最能增加财富的东西,有时寻求最能增加人口的东西;可是,如果把前者和后者孤立起来看,那就只能说是抽象的东西了;而政治家的真正难题是使人口和保证人类在一定空间享有最大幸福的财富之间的配合恰如其分,并保持适当的比例。
从各方面来看,我常常看兄有些好心人做出了坏事,有些爱国志士使租国遭到了灭亡,有些慈善家增加了穷人的数目。
也许有人要指责我太不自量,竟敢攻击这么多人的见解,而这些人的学识和特点又是我同样尊重的,但是,在关于有关公共福利的科学方面,一个诚实人是丝毫不应孩考虑个人利害的。
在我为《爱丁堡百科全书》所写的那篇文章中初具雏型的东西,在本书里都得到充分的阐述,我由于没有费力就得到人们的理解而成到莫大高兴。
也静有学藏更为渊博的读者最初会认为这只不过是把过了时的旧东西再重复一逼,因为我一直是以亚当·斯密的原理作为指南的,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原理,在我作出一些我认为必要的补充以后,他们才能看出十分不同的结论。
所以,我请求读者在看到读者认为是叙述人所共知的真理的地方千万不要扫兴,我再度请求读者,如果看到读书不到的结论,也决不要完全不假思索地摒弃它。
我长期遵循了读者们今天所走的道路,在我发表《论商业财富》的时候,读者似乎认为我虽然没有什么新的发现,至少我是精通这一点的。
我所以放案我原来热烈发挥过的见解的动机,似乎是值得人们重视的。
在这本书里,我原封不动地引用了我在为《爱丁堡百科全书》写的那篇文章里所写的绝大部分,在达一点上我没什么顾虑:达些东西差不多占去了三分之一。
我认为只要把我的思想表达得很清楚,就不必再去找其他方式来谈同样的问题,而且那样一定会使所写的东西失去正确性。
此外,那篇文章原是用英文发表的,我觉得在改换语言的时候,也不需要旧话重提。
但是,我在达篇小小作品里所发表的那些兄解——关于收入的形成和限制消费的方式、生产方面的思想萌芽、领土财富所应有的发展、无限制的竞争的影响、以及机器的进步的影响,最后,还谈到了我认为马尔萨斯所不了解的关于人口的自然限制,只有在达本书里我才敢尽情地予以发挥,并且我也指出了应该怎样运用这种有关人类幸福的科学的重要方法。
让·沙尔·列奥纳尔·西蒙.德.西斯蒙第西斯蒙第经济思想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截然相反的时期。
这与西斯蒙第所处的时代,法国、瑞士的经济状况,以及小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和要求,密切相关。
十八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宗法经济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起初,小生产者是拥护资本主义制度的。
他们希望摆脱封建束缚,求得发展,因而对资本主义充满了希望和幻想。
到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瑞士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工业革命也兴起了。
尽管小商品生产者在工农业中仍占据大多数,但其趋势却是日益衰落和受排挤,迅速分化。
西斯蒙第目睹了工业革命和农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不断与小商品生产者的迅速分化瓦解和被改造,形成鲜明的对照。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各种矛盾和弊病也开始日益显露出来。
这时,原来对资本主义抱有较大幻想的小商品生产者,在自身分化瓦解中开始失望、抱怨和反对资本主义,希望能按自己的要求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甚至企图谋求资本主义之外的新的社会经济制度。
于是,一些从小资产阶级立场出发,为劳动群众说话的经济学家,便站出来著书立说,试图阻止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迅猛发展,把资本主义纳入小生产的宗法和行会的经济关系中。
西斯蒙第的经济思想,就恰好反映了小生产者对待资本主义态度的变化。
西斯蒙第前期的经济思想,代表了对资本主义充满希望和幻想的小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推崇和赞成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思想主张。
其前期代表作《论商业财富》反映的就是这种倾向。
西斯蒙第后期的经济思想,则反映了受排挤和发生分化的小商品生产者对资本主义失望后,企图走改良道路的要求,因而强烈反对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思想主张。
其后期代表作《新原理》,就是这种倾向和尝试的集中反映。
《研究》则是对《新原理》中提出的主张和见解的进一步阐述和发挥。
《研究》是西斯蒙第的最后一部经济学著作,原为他的多卷本长篇巨著《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二卷和第三卷(第一卷是1836年出版的《自由人民之宪制的研究》)。
第一卷出版两年后,西斯蒙第出版了《研究》。
、西斯蒙第认为,他在《新原理》中所提出的经济科学的新原理,远未被人们所理解,尤其未被当权者所理解,因而无法克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带来的弊病。
这就“有必要以新的形式,反复地陈述我认为具有根本性的真理”①。
从结构上看,《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一卷《自由人民之宪制的研究》,是“关于自由人民的政体研究”,旨在阐明西斯蒙第所说的“真正的自由政策,并拿它同现今在理论家占主导地位的民主思想以及同在实践家占主导地位的蒙昧主义对照。
”(本卷,第4页)其主要意图在于“设法让人们理解,人类通过革命改善命运的可能性是多么微小,因此,我竭力规划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人类才可望获得更多的智慧、更多的美德、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幸福。
”(本卷,第4页)这充分反映了西斯蒙第思想倾向的改良主义性质。
《社会科学研究》第二、三卷,即《研究》,系零散发表于报刊上的文章的汇编,也有部分新补充的内容。
全书“着重阐述财富分配的理论”(本卷,第5页),矛头针对“财富学派”或“理财学派”,即指向英国古典经济学派。
《研究》的第一卷,主要“研究领土财富与农民的生活条件力;《研究》的第二卷,“着重研究商业财富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力(本卷,第7页)。
在写作方法上,《研究》不同于《新原理》。
首先,西斯蒙第认为,人们在浏览熟悉的领域时,会感到不耐烦。
如果把所有的原理都放在一篇里简洁地叙述,读者就有可能跳过去。
为此,他决定把理论原理与经验材料结合起来进行叙述。
其次,他认为,研究人类生存条件一定要从具体情况出发,这也需采用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的办法。
第三,他决定,在上升到普遍意义之前,先列举事实;在寻求药方之前,先指出并描绘出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