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出师表》课文全解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知识点考点最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
【考点】〔先帝〕指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建者刘备。
先:对已去世者的尊称。
〔崩殂〕指帝王之死。
崩:皇帝死亡;殂:读作cú,死亡。
〔三分〕指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疲弊〕也作“疲敝”,疲乏凋敝。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是判断句,用助词“也”表示判断。
译为: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候。
诚:的确,确实。
秋:时候。
【原文】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文】然而,侍从护卫的官员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奋不顾身,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礼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
【考点】〔……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用“者”“也”表示。
然:连词,表示转折,译为“然而”或“但是”。
盖:连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
句中有三个“状语后置句”,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即“于内”“于外”“于陛下”,“于”是介词,这里都译为“在”。
【原文】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文】(陛下)确实应该扩大皇上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扩展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主语“陛下”。
宜:应该。
“开张圣听”是动宾结构,“开张”是动词,意思是“扩大”,“圣听”是名词,意思是“皇上听闻”因此,如果直译,就是“扩大皇上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意见,也可译为“广泛听取意见”。
注意古今异义:现代汉语中“开张”指商店等开始营业。
〔以光先帝遗德〕以: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光:动词,发扬光大;遗德:遗留下来的美德。
《出师表》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年轻时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才请他出山。
他极力辅佐刘备坚持联吴抗曹的外交政策,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建兴元年(223)刘备死于白帝城,临终把幼主刘禅和兴复汉室的大事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为报先帝的知遇之恩,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建兴十二年(234),因积劳成疾,病故于北伐进军途中。
著作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辅佐刘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蜀国建立后两年(223),刘备病逝,刘禅继位,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懦弱,恐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就是《出师表》,这篇文章是上表陈说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
文中还记叙了自己以身报国的经历。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事言情的一种文体。
2.崩殂.(cú):死。
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
3.今:现在。
4.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5.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孙权,刘备,曹操三大势力)。
6.秋:时。
7.忘身:舍身忘死。
8.追:追念。
9.殊遇:优待,厚遇。
10.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张,扩大。
11.光:发扬光大。
12.遗德:留下的美德。
13.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也做“恢宏”。
恢,大。
弘,大、宽。
14.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
妄,随便,胡乱。
菲薄,小看,轻视。
15.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引,称引。
喻,譬喻。
义,适宜、恰当。
16.宫:指皇宫。
17.府:指朝廷。
18.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知识点汇总一、作者简介:作者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谥号“忠武侯”后世称其为“武侯”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二、“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的基本特征是“之以动情”。
三、背景: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还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出师表传世有二,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四、疏通重要句子1、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2.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3、您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中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4、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拿来询问他们,然后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弥补缺失疏漏,获得更好的效果。
5、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去询问他的意见,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6、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亲自降低身份,屈尊就卑,接连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感奋激发,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兵败,在战败的时候我接、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已经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期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到原来的都城(洛阳)。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啊,至于(处理事务)斟酌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注释译文赏析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28.出师表课文全解一、写作背景蜀汉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又懦弱又糊涂的皇帝。
他奶名叫阿斗,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扶不起来的阿斗”,比喻极没前程;“把他人当做阿斗”,比喻极为糊涂。
公元223年刘备讨伐吴国失败得了重病,在白帝城托孤,把后主刘禅拜托给诸葛亮,并要刘禅“事之如父”。
诸葛亮为报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光复汉室,恢复中原为己任。
公元227年,诸葛亮平定了西南方以后,要出兵北伐。
他要离建国都,对这样一名是非不辨,好歹不分的皇帝该怎么办?用讽谏的言辞,他可能听不懂;直言教诲又失君臣之礼节。
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对他“晓之以理”,使他理解所警告的内容,并具体指出如何去做;并“动之以情”,以自己为报先主之恩和对蜀汉超级忠贞之情来感动刘禅。
因此这篇《出师表》一字一句都是从肺腑流出,真切动人,可称为天下之至文。
表也叫做疏,“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上书言事”,相当于今天的“打报告”陈述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出师表”意思是“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二、难句例析一、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这实在是超级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
(或:这实在是超级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二、引喻失义。
“引喻”是两个词,同义并列。
“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
“喻”是开导,熟语有“众所周知”。
译文:称引比喻不合时宜。
3、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
译文:性情仁慈,行为公正。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只希望在乱世当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里著名,青云直上。
五、先帝不以臣卑劣,委自枉屈。
“以”,以为,以为。
“卑劣”,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是“低微鄙俗”的意思。
现代汉语里“卑劣”是贬义词。
译文:先帝并非以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来看我。
六、察纳雅言。
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一、文学常识1. 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早年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后随刘备夺得汉中并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
2. 出处二、字词积累1. 重点字词- 崩殂(cú):死亡。
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
- 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 殊遇:特殊的待遇。
-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张,扩大。
- 光:发扬光大。
- 恢弘:发扬扩大。
恢,广大。
弘,大。
-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
义,适宜、恰当。
- 陟(zhì)罚臧否(pǐ):奖惩功过、好坏。
陟,提升。
罚,惩罚。
臧,善。
否,恶。
-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 付有司论其刑赏:交给主管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
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 昭:彰显,显扬。
- 平明之理:公平清明的治理。
- 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 志虑忠纯: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 简拔:选拔。
简,挑选。
- 遗(wèi)陛下:给予陛下。
- 咨:询问。
- 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裨,弥补。
阙,通“缺”,缺点。
- 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淑,善。
均,平。
- 晓畅:精通。
- 试用:任用。
- 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 营中之事:军营里的事情。
- 行(háng)阵:指部队。
-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 倾颓:倾覆衰败。
- 痛恨:痛心遗憾。
- 桓(huán)、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
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
- 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
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
28.出师表·电子课文(附译文)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彼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官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斌杰)臣诸葛亮上表进言: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坎坷,饱经离乱,崇敬诸葛亮,渴望为国建功立业。
他晚年避居成都,前去拜谒武侯祠(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故称武侯祠),首句一个“寻”字道出了诗人迫切拜谒的心情。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成都以产锦闻名,曾设专官管理,故称此名)句点明武侯祠的地点与非凡气象。
走到祠前,只见映阶碧草,听到黄鹂好音,而一个“自”与“空”写出了祠堂的荒凉、寂寞,一代名相竟被人冷落了。
睹物思人,诗人不禁潸然泪下。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献出统一天下的计谋,帮助刘备开创基业,帮助刘禅继承大业并渡过(济)难关,真不愧为“两朝开济”的老忠臣。
他六出祁山伐魏,没有成功,病死军中,永远使天下英雄每念及此,泪满衣襟。
“英雄”既指千古仁人志士,又指诗人自己。
诗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正寄希望于当世的名臣良相。
《出师表》课文讲解译文加注释《出师表》是历史上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辞表,是三国时期刘备向东吴国主孙权表达自己愿意出兵北伐曹魏的意愿的文书。
以下为《出师表》的课文讲解译文加注释:
臣亮言:
请陛下引起首相(指曹操),肃清朝纲,赏罚分明,决断的才能者用之,忠躅的良臣任之。
臣亮最近阅读《礼记》的文章,上面写着:无情者不得与天地合,无情者不得与日月存。
这段话非常具有道德教诲意义。
所谓天地合、日月存,意味着国家要兴盛、国家要安宁,必须考虑天下百姓的福祉,而不可以独断独行。
陛下应该派出有能力的人来管理国家事务,用其才能来决策、处理朝纲,赏罚要分明,这样才能让国家有秩序。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您的父亲(指刘备)立下志向,想要统一天下。
然而,他的事业还未成功一半,就突然去世了。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如今天下分成了三国,益州广大疆域却被战乱所耗散,正值国家存亡关头。
然而,辩才无碍于忠信,妄言者招危于身。
然而,反对的声音并不妨碍我对国家的忠诚。
虽然才智过人,但如果说话妄言,会给自己招致危险。
抑亦恐树慱风,委质素来。
我同样担心我言辞过激,被认为是个不负责任之人。
故启奏于陛下,引以为忧。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因此我向您禀报此事,同时表达了我的忧虑。
现在我要远离京城,对着表格写下我的思考和愤怒,但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语文电子教材 / 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材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28.出师表·电子课文(附译文)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彼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官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
《出师表》课文解析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我说: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先帝:指刘备。
而:连词,表承接,就。
中道:中途。
崩殂(cú):古代天子死叫“崩”,又叫“殂”。
疲弊(bì):困乏,疲弱。
诚:副词,实在。
存亡:文中是偏义复词,义偏在“亡”。
秋:时候,含有“紧要关头”之意。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土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的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
内、外:内,指朝廷内。
外,指边境上。
忠志:忠诚有志。
忘身:奋不顾身。
……者:……的原因。
盖:副词,表示解说原因,原来是。
追:追念。
殊遇:特别优厚的待遇。
陛(bì)下:指刘禅。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讲谏的道路。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开张,扩大。
此句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以:连词,表目的,译作“来”。
光:光大。
遗德:遗留下来的美德。
指刘备广开言路的作风。
恢弘(hóng):弘扬,扩大。
志士: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妄自菲(fěi)薄:随便看轻自己。
菲,与“薄”同义,都是鄙薄的意思。
引喻失义:言谈违背道义。
引,称引。
喻,比喻。
以:连词,表结果,以致。
谏:直言规劝。
】 (①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和有利条件青何作用?)【分析】起笔从形势叙起,表达了作者痛惜刘备大业未竟的感情,也隐含着创业维艰的意思,意在引起刘禅深思。
《出师表》课下注释1.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驻汉中,准备北上伐魏。
临行前,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2.崩殂:死。
崩,古代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
3.秋:时候。
4.内:朝廷。
5.外:这里指疆场6.殊遇:厚遇。
7.追:追念。
8.开张圣听:扩大皇上听闻(的范围)。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意见。
9.光:发扬光大。
10.恢弘:发扬,扩展。
11.妄自菲薄:随意地看轻自己。
12.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
失义,不合道理。
13.宫中府中:指皇宫和丞府中。
14.陟罚减否,不宜异同: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陟,提拔、晋升。
臧否赞扬和批评。
异同,这里指不同。
15.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
16.刑:罚。
17.平明之理:公平清明的治理。
18.内外异法: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不同。
19.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20.志虑忠纯: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
21.简拔:选拔。
22.愚:我,谦称23.咨:询问。
24.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失。
阙漏,缺失疏漏。
25.有所广益:这里指有启发和帮助。
26.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公正。
淑,善。
均,公正、公平。
27.行:阵:行伍,部队。
28.所以:这里表示原因。
29.痛恨:感到痛心、遗憾。
30.贞良死节: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
31.躬耕:亲身耕种。
躬,亲自。
32.闻达:有名望,显贵。
33.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34.猥:辱。
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35.枉屈:屈尊就卑。
36.感激:感奋激发。
37.驱驰:奔走效劳。
38.倾覆:覆灭,颠覆。
这里指兵败。
39.尔来:自那时以来。
40.夙:夜:早晚,日日夜夜41.不效:未能奏效,不成功。
42.不毛:不生长草木。
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43.奖:劝勉,鼓励44.庶:表示期望。
45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驽,劣马,跑不快的马。
钝,刀刃不锋利。
28.出师表课文全解
一、写作背景
蜀汉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又懦弱又糊涂的皇帝。
他小名叫阿斗,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扶不起来的阿斗”,比喻极没出息;“把别人当成阿斗”,比喻极其糊涂。
公元223年刘备讨伐吴国失败得了重病,在白帝城托孤,把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要刘禅“事之如父”。
诸葛亮为报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光复汉室,恢复中原为己任。
公元227年,诸葛亮平定了西南方之后,要出兵北伐。
他要离开国都,对这样一位是非不辨,好歹不分的皇帝该怎么办?用讽谏的言辞,他可能听不懂;直言教导又失君臣之礼节。
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对他“晓之以理”,使他理解所告诫的内容,并具体指出如何去做;并“动之以情”,以自己为报先主之恩和对蜀汉无比忠贞之情来打动刘禅。
因此这篇《出师表》一字一句都是从肺腑流出,真切感人,可称为天下之至文。
表也叫做疏,“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上书言事”,相当于今天的“打报告”陈述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出师表”意思是“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二、难句例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
(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
2、引喻失义。
“引喻”是两个词,同义并列。
“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
“喻”是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不合时宜。
3、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只希望在乱世之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5、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枉屈。
“以”,以为,认为。
“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是“低微鄙俗”的意思。
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
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来看我。
6、察纳雅言。
译文: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言论。
7、庶竭驽钝。
译文:让我用尽自己平庸的才能。
三、积累:
判断下列句子中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填入括号内。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3.遂许先帝以驱驰()
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5.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四、内容,层次
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1段)
刘禅昏弱,耽于安乐,亲信宦官黄皓(小人),所以,文章一开头就点明形势之危急,论及国家存亡之理,以警醒刘禅。
接着笔锋一转,指出在这样危急形势下的有利条件:有一批忠臣志士感念先帝之殊遇而为国事尽心尽力,这就意味着客观形势固然堪忧,但希望仍然存在。
最后提出劝谏:开张圣听(广开言路),听取忠臣志士的劝谏,才能够救国图存。
这是第一项建议。
说明:本段可分为三小层,第一小层,分析形式;第二小层指出在这样危急形势下的有利条件;第三小层,提出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层(第2段)
这段内容有两点:赏罚标准要统一和执法不宜偏私。
(若用课文中原文回答层意则应答第二段第一句).
“宫中”,指刘禅皇宫中的亲信。
“府中”指诸葛亮丞相府(即执政的朝廷)中的官员。
223年,刘禅命诸葛亮开府治事,诸葛亮治府严明,赏罚有度。
鉴于对刘禅昏弱的担忧,诸葛亮特意提醒刘禅,对宫中要赏罚分明,如同府中赏罚严明一样。
赏罚严明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径。
昏庸的皇帝容易亲信宫中亲近侍臣,受他们牵制与朝廷中执政的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
这是东汉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诸葛亮把这作为前车之鉴而提出建议,他先强调宫府一体,执法要相同,然后提出对宫中要施行严明的赏罚制度的建议,说服力强。
这是第二项建议。
第三层(第3-5段)
为了保证出师以后蜀国内政的稳定,诸葛亮对人事的安排作了周密的考虑,将一批可靠的优秀的文臣武将一一向刘禅推荐,并警之以历史教训,让他明白亲贤远佞,才能兴复汉室。
诸葛亮对人事的这番安排,可谓用心良苦,刘禅要亲信什么人,他都一一列举;刘禅要疏远什么人,就不言而喻了。
他对刘禅“亲贤远佞”的建议,针对性强,意义重大。
这是第三项建议。
国内政局稳定,诸葛亮出师伐魏才能无后顾之忧,这一部分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下文的出师。
第二部分:表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自任的决心和对蜀国忠贞不二的感情。
第一层(第6段):自述出身,讲述个人经历。
此段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是先写自己身份,志趣,表明自己无意功名。
接下来,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与先帝以驱驰。
”中,再写自己对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的受恩感激之情。
最后“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一句叙述自己与先帝艰苦创业的历史。
第二层(7段):表达尽力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层(8段):提出光复汉室的要求。
第四层(9段):诉依依之离情。
五、内容分析:
1.诸葛亮是在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文章开头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又说“益州疲弊”?
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原因是:(1)先帝中道崩殂;(2)天下三分;(3)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魏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
所以说“益州疲弊”。
3.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治国建议?并且反复陈说的又是哪一条?
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的建议共三条:
(1)广开言路(即“开张圣听”)
(2)严明赏罚(即“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远佞(即“亲贤臣,远小人”)
反复陈说的是第三条。
4.诸葛亮在这篇表中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励精图治,兴复汉室。
5.“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论此事”的“此事”指什么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6.本文用“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对比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是否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7.诸葛亮北定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8.伐魏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职分”指什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0.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使后主刘禅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