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1
- 格式:ppt
- 大小:7.13 MB
- 文档页数:45
第七章配合物反应动力学研究范围:取代、氧化还原、异构化、加成与消除、配体上进行的反应第一节配合物的反应类型1、取代反应[Cu(H2O)6]2++ NH3 [Cu(NH3)4(H2O)2]2+ + H2O[Mo(CO)6] + bipy [Mo(CO)4bipy][Cr(H2O)6]3++ Cl−[Cr(H2O)5Cl]2+ + H2O2、氧化还原反应[Os(bipy)3]2++ [Mo(CN)6]3−[Os(bipy)3]3+ + [Mo(CN)6]4−3、异构化反应cis-[CoCl2(en)2]+trans-[CoCl2(en)2]+[Co(-ONO)(NH3)5]2+[Co(-NO2)(NH3)5]2+4、加成和消除反应[Ir I Cl(CO)(PPh3)2] + H2[Ir III ClH2(CO)(PPh3)2][Pt II Cl2(NH3)2] + Cl2[Pt IV Cl4(NH3)2]cis-[Pt IV HCl2Me(PEt3)2] cis-[Pt II Cl2(PEt3)2] + CH45、配体的反应ZnHCl-H2O [(NH3)3Pt-NO2]+[(NCrOOCrOOBrBr233第二节取代反应动力学定义:配离子中一个配体被另一个自由配体取代的反应。
例:L5M-X+Y L5M-Y+X一、取代的反应机理1、SN1和SN2机理(1)离解机理(SN1机理)慢a.L5M-X = L5M + X(配位数下降6 5)b.L5M + Y = L5M-Y速率方程:d[L5M-Y]/dt = k[L5M-X]速率与Y浓度无关,是对[L5M-X]的一级反应。
(2)缔合机理(SN2机理)慢a、L5M-X + Y = L5MXY(配位数升高6 7)b、L5MXY = L5M-Y + Xd[L5M-Y]/dt = k[L5M-X][Y]属于二级反应。
* SN1和SN2是两种极限情況。
二.活性与惰性配合物及理论解释1、活性与惰性配合物1)定义:配体可被快速取代的配合物,称为活性配合物;配体取代缓慢的配合物,称为惰性配合物划分标准:配合物与反应试剂(浓度均为0.1M)在25℃时反应,t1/2>1min,称为惰性配合物;t1/2<1min,称为活性配合物。
第七章化学反应动力学一.基本要求1.掌握化学动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速率的定义、反应级数、速率系数、基元反应、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机理等。
2.掌握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共同特点,特别是一级反应和a = b的二级反应的特点。
学会利用实验数据判断反应的级数,能熟练地利用速率方程计算速率系数和半衰期等。
3.了解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Arrhenius经验式的4种表达形式,学会运用Arrhenius经验式计算反应的活化能。
4.掌握典型的对峙、平行、连续和链反应等复杂反应的特点,学会用合理的近似方法(速控步法、稳态近似和平衡假设),从反应机理推导速率方程。
学会从表观速率系数获得表观活化能与基元反应活化能之间的关系。
5.了解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的基本内容,会利用两个理论来计算一些简单反应的速率系数,掌握活化能与阈能之间的关系。
了解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的优缺点。
6.了解催化反应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酶催化反应的特点和催化剂之所以能改变反应速率的本质。
7.了解光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光化学平衡与热化学平衡的区别,了解光敏剂、量子产率和化学发光等光化反应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与热力学不同,它没有以定律的形式出现,而是表现为一种经验规律,反应的速率方程要靠实验来测定。
又由于测定的实验条件限制,同一个反应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可能会得到不同的速率方程,所以使得反应速率方程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使动力学的处理变得比较复杂。
反应级数是用幂函数型的动力学方程的指数和来表示的。
由于动力学方程既有幂函数型,又有非幂函数型,所以对于幂函数型的动力学方程,反应级数可能有整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或小数之分。
对于非幂函数型的动力学方程,就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表现其级数。
对于初学者,要求能掌握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主要是一级反应、a = b的二级反应和零级反应的动力学处理方法及其特点。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主要内容1.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2.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3.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4.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5.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6.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7.链反应 重点1.重点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常数及反应级数的概念2.重点掌握一级和二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及其应用3.重点掌握复杂反应的特征,了解处理对行反应、平行反应和连串反应的动力学方法。
4.重点理解阿罗尼乌斯方程的意义并会应用。
明确活化能及指前因子的定义 难点1.通过实验建立速率方程的方法2.稳态近似法、平衡近似法及控制步骤的概念及其运用3.复杂反应的特征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方式1.采用CAI 课件与黑板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合理运用问题教学或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第7.1节化学动力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热力学讨论了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从而解决了化学反应的可能性问题,但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热力学上判断极有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实际上却不一定发生。
例如合成氨的反应,223()3()2()N g H g NH g ,在298.15K 时,按热力学的结论,在标准状态下此反应是可以自发进行的,然而人们却无法在常温常压下合成氨。
但这并不说明热力学的讨论是错误泊,实际上豆科植物就能在常温常压下合成氨,只是目前还不能按工业化的方式实现,这说明化学反应还存在一个可行性的问题。
因此,要全面了解化学反应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化学变化的反应途径----反应机理,必须引入时间变量。
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各种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这就是化学动力学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一、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局限性:研究化学变化的方向、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以及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
化学热力学只能预测反应的可能性,但无法预料反应能否发生?反应的速率如何?反应的机理如何?例如:热力学只能判断这两个反应都能发生,但如何使它发生,热力学无法回答。
二、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对象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反应的机理以及温度、压力、催化剂、溶剂和光照等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把热力学的反应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主要内容1. 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2.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3.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4.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5. 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6.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7. 链反应重点1. 重点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常数及反应级数的概念2. 重点掌握一级和二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及其应用3. 重点掌握复杂反应的特征,了解处理对行反应、平行反应和连串反应的动力学方法。
4. 重点理解阿罗尼乌斯方程的意义并会应用。
明确活化能及指前因子的定义难点1. 通过实验建立速率方程的方法2. 稳态近似法、平衡近似法及控制步骤的概念及其运用3. 复杂反应的特征及其有关计算教学方式1. 采用CAI课件与黑板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 合理运用问题教学或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第7.1节 化学动力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热力学讨论了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从而解决了化学反应的可能性问题,但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热力学上判断极有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实际上却不一定发生。
例如合成氨的反应,223()3()2()N g H g NH g + ,在298.15K 时,按热力学的结论,在标准状态下此反应是可以自发进行的,然而人们却无法在常温常压下合成氨。
但这并不说明热力学的讨论是错误泊,实际上豆科植物就能在常温常压下合成氨,只是目前还不能按工业化的方式实现,这说明化学反应还存在一个可行性的问题。
因此,要全面了解化学反应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化学变化的反应途径----反应机理,必须引入时间变量。
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各种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这就是化学动力学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一、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局限性:研究化学变化的方向、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以及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
化学热力学只能预测反应的可能性,但无法预料反应能否发生?反应的速率如何?反应的机理如何?例如:热力学只能判断这两个反应都能发生,但如何使它发生,热力学无法回答。
二、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对象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反应的机理以及温度、压力、催化剂、溶剂和光照等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把热力学的反应可能性变为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