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2.61 KB
- 文档页数:12
广东省清远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仰認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姜寨聚落遗址。这一聚落有公共墓地,但各个墓地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这表明当时( )
A.贫富分化尚未出现
B.“万邦”时代已开启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父系氏族社会来临
2、商鞅提出了“徘民”(招来民众)政策,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以“广土众民”,越国规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这些主张反映出,当时社会( )
A.诸国纷纷变法改革 B.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人口数量决定国力强弱
3、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批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本质上“争”的是( )
A.国家的治理方略 B.国家统一的方式
C.国家最高统治权 D.单纯的学术问题
4、西周初期,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统治阶级内部确立了“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 )
A.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 B.消弭商朝政治的影响
C.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 D.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5、下表是“封”和“称”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称县制的建立( )
封 称
释义
释义
植树为帜
划定疆域
驻军守土 为君主管理地方
A.扩大了统治区域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借鉴了西周制度
6、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职能细化,各负其责
7、汉文帝曾两次下诏“除田租税之半”,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公元前167年,又宣布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赋也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也由一年一服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为攻打匈奴养精蓄锐
C.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D.确立重农抑商的国策
8、东汉后期,皇帝年幼继位,由太后临朝,但太后又不便接触大臣,因而重用娘家父兄协理政事,外戚自恃亲贵,无视幼主,朝中大臣均仰承其鼻息行事。东汉外戚擅权的根源是( )
A.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B.儒家伦理道德成为正统
C.皇帝权力的进一步强化 D.宦官掌权威胁外戚特权
9、晋史学家习凿齿言:“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关,吴人不能越淮、河(汉水)而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而智馋,道不足以相倾也。”这表明三国鼎立的出现( )
A.造成政局长期的动荡 B.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
C.削弱了吴蜀两国实力 D.具备客观的地理条件
10、下图中的资料可用于说明,东晋初年( )
及帝(晋元帝司马容)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王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
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A.贵族世袭特权 B.士族逐渐崛起
C.门阀势力显赫 D.统治根基不稳
11、草书始于汉初,在唐代达到极盛。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由此可见,草书( )
A.融合了其他字体优点 B.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 C.易于抒发出情感意境 D.笔画分明、结构方整
12、唐朝统一后,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建立许多义仓。其目的是( )
A.加强各地经济交流 B.保障朝廷的物资供应
C.保证军队粮食供应 D.防备灾害以赈济百姓
13、安史之乱后,地方军政长官经常以任意名目摊派赋税,造成杂税林立。780年,唐朝的粮税分配,中央提成额为215.7万贯,而地方留成额为1400万贯。这表明唐中后期( )
A.基层治理混乱 B.中央集权弱化
C.赋税改革失败 D.政府财政困难
14、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则实行了科举制。两种制度的创立都(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C.强化了儒学独尊 D.使人们的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15、《旧唐书.杨炎传》记载:“天下兵起,始以兵役……徵(征)求运输,百役并作,人户调耗,版图空虚。”这反映了当时( )
A.赋役制度返须调整 B.户籍制度管理严格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募兵制度难以为继
16、唐初,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尤其是贞观之治等盛世时期,而剩余必然通过交换和转移才能兑现社会生产总平衡。这论证了唐初( )
A.开拓创新的制度建设 B.盛世局面出现的因素
C.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 D.农产品商品化的影响
17、唐朝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常派学问僧到长安求法。唐朝后期,不少海路来华的商人也在广州、泉州等地定居。以上史实描述的是唐朝时期(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政治制度的创新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文学艺术的繁荣
18、宋太祖赵匪凰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总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其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缓解边境压力 D.解决财政危机 19、王安石曾提出“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特别强调官吏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从变法结果看,“用人不当”却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变法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 B.治国理念实现需要精准施策
C.新旧党争影响变法措施实施 D.后世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20、燕云十六州长期被辽占领,众多汉人生活于此,其中一些还在辽担任官职,受到重用,甚至出现了“汉官不思归”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辽朝文字体系已经成熟 B.三省六部制度初步确立
C.民族交融趋势逐渐加强 D.辽宋经济交流十分密切
21、关于古礼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朱惠认为“古今异便,风俗不同,虽有崇儒重道之君,知经好学之士,亦不得尽由古礼以复于三代之盛,共因时述作,随事讨论,以为一国一家之制者,固未必皆得先王义起之意”。朱惠的这一论述意在( )
A.改变儒学的社会功能 B.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C.推动儒学的顺时更新 D.摈弃儒家的礼制传统
22、唐朝时,官府规定从事工商业者不得参与科举。到了宋朝,这一政策变了,商人及其子女都允许参加科举。这反映出宋代( )
A.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B.门第观念淡化
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政府职能弱化
23、有学者说,元代行省制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导致了地方权力渐趋虚化
C.加剧了社会矛盾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4、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B.《岳飞抗金》历史剧本
C.《资治通鉴》译注本 D.平定准鳴尔的传说故事
25、宋元时期,豪放的北方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中的民间小调融合,形成了一种刚健清新的新乐调—散曲。散曲的形成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创新 B.汉族民众喜爱北方民族音乐
C.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 D.士族阶层推动文化多元发展
二、材料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称,称置守、尉、监。更名民日“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
(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
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
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
绾,法度量,则不壹,歉
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镇数量大幅增加,城市人口膨胀,城市中工商业从业者增多,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层出不穷,导致传统的政治性城市向经济性商业城市转化。与此同时,城市格局因古典坊市制的崩溃而有重大改观,临街设店的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初见端悦。更值得重视的是,宋代已经出现了少量的生产性工商业城市,如浙东金华可以认为是纺织城镇;徐州附近的利国监可以视作冶金城镇,还有常聚十余万矿冶工匠的江西铅山场、广东冷水场亦属矿冶城镇;四川井研县亦有数万井盐工匠,可谓盐业城镇。
——摘编自葛金芳《经济变革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加速成长》
材料二:在宋代,农产品粮食和原先主要是作为家庭手工业产品的绢串大量走向市场,转化为商品,并且成为市场上的主要商品。家庭手工业继续发展,而与农业脱离的手工业也有了显著发展。因而为纺织手工业提供原料的棉花、麻和蚕桑等,亦相应地发展起来。为供应市场的需要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甘蔗、果树、蔬菜等也跟着发展起来。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农业发展的新现象,并说明其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这一聚落有公共墓地,但各个墓地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可知,姜寨聚落遗址仍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还未出现贫富分化,故A项正确;姜寨聚落遗址处于氏族公社时期,“万邦”时代处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原始农业的信息,故C项错误;姜寨聚落遗址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而非父系氏族社会,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统治者重视人口。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小农经济产生与发展,个体劳动者的生产价值凸显,统治阶级采取各种措施增加人口、劳动力,以促进社会发展、增强国力和军力,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A项,排除;材料与百家争鸣无关,排除C项;人口数量影响但不决定国力强弱,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国家转型阶段,面对社会动荡的现状,各家纷纷提出治理国家的方略,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各家本质上“争”的不仅是国家统一的方式,排除B项;国家最高统治权是国家的治理方略的具体方面,排除C项;单纯的学术问题与材料“各个学派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信息不符,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指的是宗法制原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故D正确;宗法制不能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故A错误;宗法制继承了商朝政治制度,故B错误;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的目的也是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故C错误。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封”的金文释义是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体现了封疆割据;“称”的金文释义是为君主管理地方,体现了中央集权。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称县制的建立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称县制对统治区域扩大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统一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