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敏感系统
- 格式:pdf
- 大小:795.48 KB
- 文档页数:17
负载敏感系统特点负载敏感系统是一种感受系统压力-流量需求,且仅提供所需求的流量和压力的液压回路。
负载敏感控制系统的功率损耗较低,效率远高于常规液压系统。
高效率、功率损失小意味着燃料的节省以及液压系统较低的发热量。
负载敏感控制技术本应用于构造一种未来的传动及控制系统,其高效的特点使负载敏感控制成为所有传动及控制系统的理想设计方案。
通过负载反馈信号,控制系统的工作与泄荷。
简而言之,负载敏感系统是一种感受系统压力-流量需求,且仅提供所需求的流量和压力的液压回路。
实现负载敏感控制的完整装置由如下元件组成:首先需要一个变量柱塞泵,该泵具有一个压力补偿器,系统不工作时,补偿器使其能够在较低的压(200PSI)下保持待机状态。
当系统转入工作状态时,补偿器感受系统的流量需求并在系统工况变化时根据流量需求提供可调的流量。
同时,液压泵也要感受并响应液压系统的压力需求。
多数液压系统并非在恒定的压力下工作,当外部载荷变化时,液压系统的工作压力是不同的。
然后需要一个具有特殊感应油路和阀口的控制阀,以实现负载敏感系统的完整控制特性。
当液压系统未工作,处于待机状态时,控制阀必须切断作动油缸(或马达)与液压泵之间的压力信号。
这将在系统未工作时导致液压泵自动转入低压等待状态。
当控制阀工作时,先从作动油缸(或马达)得到压力需求,并将压力信号传递给液压泵,使泵开始对系统压力做出响应。
系统所需的流量是由滑阀的开度控制的。
系统的流量需求通过信号道、控制阀反馈给液压泵。
这种负载感应式柱塞泵与负载敏感控制阀的组合使整个液压系统具有根据载荷情况提供作需压力-流量的特性,此即负载敏感系统的基本功能。
负载敏感控制系统的功率损耗较低,效率远高于常规液压系统。
高效率、功率损失小意味着燃料的节省以及液压系统较低的发热量。
单一的液压泵可满足多个回路的压力-流量需求。
传统的中位开方式定量泵液压系统为满足同一系统中不同支路的工作要求,必须采用多联泵或流量分配器。
Eaton®中等负载柱塞泵(斜盘-轴向)负载敏感(LS)控制系统工作原理与操作——Load Sensing Sytem-Principle and Operation王清岩[译]CCE(JLU,CHINA)15-09-2005Load Sensing Principle of OperationPage序言 (3)何谓负载敏感? (4)负载敏感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5)采用负载敏感控制的优点 (14)开发与调试 (25)系统比较 (26)应用 (27)负载敏感控制技术的前景 (27)Load Sensing Principle of Operation序言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一些年轻的工程师对液压传动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中位开放式液压系统,采用了一个定排量的齿轮泵,提供恒定的流量,系统压力是由作用于工作介质上的载荷决定的。
为限制系统的最高工作压力,必须设置一个高压溢流阀。
当系统工作压力达到设定值,液压泵近乎全部流量将通过溢流阀流回油箱,因而导致极高的功率损失,并在系统中产生大量的热损耗致使系统效率极低。
相比之下中位封闭的液压系统具有排量可调的优点,排量调节的范围可从最小排量至最大排量,甚至正向最大排量至反向最大排量;并且无需在系统中设置溢流阀。
其最大工作压力的控制是通过液压泵内部的补偿器实现的。
此类补偿器可在系统因负载超出额定范围导致系统受到阻滞的状态下通过限压变量活塞使泵卸荷即液压泵处于高压运转状态、但排量近乎为零。
此时液压泵将进入等待状态,并保持较高的工作压力,直至负载被克服或恢复操作阀的控制状态。
中位闭式系统的缺点是液压泵试图在所有的工况下均实现所限定的最高工作压力附近的排量调节。
但是液压系统还有这样一类工况,即期望获得较大的流量而所要求的工作压力却很低。
中位闭式的系统在此种工况下导致了较高的压力降并在能量损失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
工程师们于是设想,若能将两种系统的优点进行合并将得到最佳的性能。
《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分流控制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种系统通常涉及到多个执行器对负载的共同操作,且需要对不同执行器间的流量分配进行精确控制,以实现最优的系统性能。
本文将深入探讨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的分流控制技术,包括其重要性、相关技术背景及研究目的。
二、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概述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是指多个执行器共同操作一个负载的系统。
在这种系统中,执行器间的协同工作对于提高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由于不同的执行器可能会受到不同的外界干扰或系统误差影响,因此,精确地控制各个执行器的流量分配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三、分流控制技术分流控制技术是解决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中流量分配问题的关键技术。
该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各个执行器的状态和负载情况,对执行器进行精确的流量分配,以保证系统性能的最优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分流控制技术:1. 传统分流控制:传统的分流控制方法通常基于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算法。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在处理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时,其效果并不理想。
2. 模糊控制: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可以处理复杂的非线性系统。
在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中,模糊控制可以根据各个执行器的实时状态和负载情况,对流量进行精确的分配。
3. 优化算法:近年来,优化算法在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的分流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算法包括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可以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参数优化,以实现最优的流量分配。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将采用理论分析、仿真实验和实际测试等方法,对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的分流控制技术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分析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对各种分流控制技术进行详细的数学建模和仿真分析,以评估其性能和适用范围。
3. 设计一套适用于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的分流控制系统,并进行实际测试,以验证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分流控制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如何有效地控制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的分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的分流控制,探讨其控制策略和优化方法,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二、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概述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是一种具有多个执行器的系统,这些执行器共同承担着系统的负载。
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系统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对执行器进行分流控制,以保证负载的均衡分配和系统的稳定运行。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执行器性能差异、负载变化等,分流控制面临诸多挑战。
三、分流控制策略研究针对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的分流控制,本文提出以下控制策略:1. 基于负载感知的控制策略。
该策略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各执行器的负载情况,根据负载大小对执行器进行分流。
通过调整执行器的运行速度和功率,实现负载的均衡分配。
2. 基于优先级控制的策略。
该策略根据任务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为各执行器设置不同的优先级。
在负载分配时,优先将负载分配给高优先级执行器,保证关键任务的及时完成。
3. 智能分流控制策略。
该策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方法,实现对执行器性能和负载的智能感知和预测。
根据预测结果,自动调整分流策略,提高系统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
四、优化方法与实验分析为了进一步提高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的分流控制效果,本文提出以下优化方法:1. 引入模糊控制算法。
通过模糊逻辑对执行器的负载和运行状态进行判断和决策,实现对分流控制的精确控制。
2. 优化传感器布局。
通过合理布局传感器,提高对执行器负载感知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为分流控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3. 实验分析。
通过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验,验证上述控制策略和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智能分流控制策略并引入模糊控制算法的系统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负荷传感系统分阀前补偿和阀后补偿,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负载同时动作时,如果主泵提供的流量足够满足系统所需流量,阀前补偿和阀后补偿的作用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主泵提供的流量无法满足系统所需流量,那么阀前补偿的那种情况是:主泵流量首先往负荷小的负载提供流量,当满足完了负荷小的负载的流量要求时,才往其他的负载供流量;而阀后补偿的情况是:同比(阀开口量)减少各个负载的流量供给,达到动作很协调的效果。
即:主泵提供的流量无法满足系统所需流量时,阀前补偿的流量分配与负载有关,而阀后补偿的流量分配与负载无关,只与主阀的开口量有关。
阀前补偿和阀后补偿都是为了使负载运动速度与负载压力无关而产生的。
阀前补偿是为了能对补偿的控制,阀后补偿是对执行元件的直接补偿,阀前补偿是控制P口到A口之间的压差恒定,阀后补偿是控制B口到T口之间的压差恒定。
但是阀前补偿不能对系统产生的负负载进行补偿,而阀后补偿可以,如:rexroth的ludv系统采用阀后补偿。
根据压力补偿阀布置在整个液压油路中的位置,负载敏感压力补偿控制系统还可以分为阀前压力补偿负载敏感系统和阀后压力补偿负载敏感系统。
阀前补偿是指压力补偿阀布置在油泵与操纵阀之间,阀后补偿是指压力补偿阀布置在操纵阀与执行机构之间。
阀后补偿比阀前补偿要先进,主要体现在泵供油不足的情况下。
如果泵供油不足的话,阀前补偿的主阀,导致的结果是向轻载去的流量多,重载去的流量少,就是轻载动得快,复合动作时,各个执行元件不同
步。
而阀后补偿没有这个问题,会比例分配泵所提供的流量,复合动作时使各个执行元件同步。
负载敏感技术原理1)关于负载敏感控制,从基本类型来讲可以区分为两大类:阀控系统与泵控系统。
楼主的示例是泵控系统。
2)在阀控系统中,如果只考虑用途比较广泛的传统方式,区分为比例方向阀前串联定差减压阀的负载补偿型,和比例方向阀并联定差溢流阀的负载敏感型。
在一般工业系统中,或者使用前者,或者使用后者,两者不可兼得。
3)第二点中,串联定差减压阀的负载敏感系统,其基本优点是所控制负载速度只与输入信号有关,不受负载压力变化的影响。
其缺点在于这是个定压系统,还存在较大的能量损失。
4)第二点中,并联定差溢流阀的负载敏感系统,除了所控制负载速度只与输入信号有关,不受负载压力变化的影响之外,其基本优点是节能,即不是定压系统,泵的出口压力仅仅比负载高一个固定的数值,例如5-10bar。
同时,阀内可配置先导压力阀,当系统压力达到其调定值时,就与主阀构成系统安全阀,限于系统的最高压力,省去另设系统安全阀。
在第3、第4中,有些产品还通过设置附加液压半桥,获得比例方向阀阀口压差的小范围可调,以适应用户的要求。
5)如前所述,上述第3、第4所讲的定差减压型,与定差溢流型在一般的比例方向阀系统中,两者只能选一。
这种负载补偿情况,在多路阀控制的多负载系统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在多路阀中能够构成负载敏感系统的只有4通型多路阀,一般的6通型多路阀是无法实现的)。
这就是:多路阀中每一联配置定差减压阀,同时通过梭阀网络将同时动作各联的最高负载压力(LS信号)引到泵出口的定差溢流阀,总体上构成负载敏感适应系统。
也就是说,这种配置的负载敏感系统中各联之间互不干扰,速度只与各联输入信号相关;而且泵的出口压力不是一个定值,它随时随刻都只是比当时的最高负载压力高出一个固定的数值。
6)就以多路阀为例,介绍泵控负载敏感系统。
实际上就是上面第5点的LS信号不是引到定差溢流阀,而是引到负载敏感泵就成了(即以负载敏感泵代替第5点的定量泵和定差溢流阀)。
7)对于多路阀系统,第5点的系统一般称为开中心负载敏感系统,它还是有一定的能量损失。
负载敏感液压系统压力振荡问题的解决办法◎ 应金玲 吴碧青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摘 要:本文主要根据负载敏感液压系统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故障及解决经验,介绍负载敏感液压系统压力振荡问题的一种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供相关液压设计人员及用户参考,希望液压设计人员在设计负载敏感液压系统时能够充分考虑各种复杂工况,设计更加合理,在实际应用中能够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负载敏感液压系统;压力振荡;蓄能器;节流孔1.负荷敏感液压系统基本原理负载敏感液压系统L S(lo a d senser)是一种液压系统中感受压力、流量变化和控制的需求,提供液压系统设备所需要的压力和流量的液压回路。
系统将控制阀后负载压力传递给负载敏感的变量泵,变量泵根据负载压力变化改变泵的排量,使泵提供系统所需求的流量。
下面结合某科考船6000米地质绞车液压控制系统部分截图来简单介绍一下负载敏感液压系统基本原理。
负载敏感液压系统主要的部件有负载敏感变量柱塞泵(见图1)、电液比例换向阀、压力补偿阀等功能阀件(见图2)。
负载敏感系统的工作原理核心为系统将负载的压力反馈到负载敏感泵上,压力油通过泵上的LS口,传入到泵内,泵内的负载敏感阀的弹簧感受压力油压力大小,改变泵的斜盘角度,从而改变泵的输出流量。
进一步讲是负载敏感阀上的弹簧,感受压力油而获得的弹簧变形的程度来改变泵的输出排量。
电液比例换向阀与压力补偿阀配合使用,由于压力补偿阀能保证换向阀前后压差(即泵出口压力和负载压力之差)恒定,去执行元件的流量仅由比例换向阀的开口大小决定,与负载压力无关。
电液比例换向阀前后压差(即泵出口压力和负载压力之差),即为压力补偿阀的调定弹簧值△P。
由于△P为常量,从而各执行元件的流量取决于电液比例换向阀阀口面积A的大小,即与压力无关的流量分配,可以很精准地控制执行元件的速度。
采用负载敏感技术的优点是:系统的输出压力及流量直接取决于负载,能确保液压泵的压力与负载所需自动匹配,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功率利用率;而且也能精确地控制负载的速度,使绞车速度变化平滑,根据负载调节泵输出流量,减少系统发热和能量损耗。
一、负载敏感和压力补偿概念(一)负载敏感(Load Sensing)和压力补偿(Pressure Compensation)是60年代提出的液压传动和控制的新概念。
以往液压系统在使用操纵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需解决的问题:1.节能要求,适应负载变化提供负载所需要的液压功率(流量和压力),尽量减少流量和压力损失,将节流调速改变为以容积调速为主,特别按负载需要提供负载所需的流量。
2.操纵阀调速控制时,调速受负载压力变化和油泵流量变化的影响,难以操纵控制。
3.单泵供多执行器:当多执行器同时动作时,要求相互不干涉,能够操纵各执行器按所需流量供油。
合理地分配流量,实现理想复合动作。
4. 液压泵和原动机的匹配问题,能充分利用原动机的功率,保持在发动机最大功率点工作,同时能防止发动机熄火,为了减少能耗节能,要求液压泵和发动机在联合工作最经济点上工作。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60年代提出液压传动控制新概念—负载敏感和压力补偿。
目前液压传动仍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例如液压传动遵循帕斯卡原理,一个泵供多个执行器时,系统压力由克服各负载中所需最大压力来确定,因此供给负载较低的执行器时必然存在压力损失。
目前人们正在研究采用电路中变压器这类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负载敏感和压力补偿的定义:负载敏感是一个系统概念,因此应称为负载敏感系统,可把它看作是一个意义广泛的名词。
(即广义的负载敏感和压力补偿)。
负载敏感通过感应检测出负载压力,流量和功率变化信号,向液压系统进行反馈,实现节能控制、流量和调速控制、恒力矩控制、力矩限制、恒功率控制、功率限制、转速限制、同时动作和与原动机动力匹配等控制的总称。
负载敏感系统所采用的控制方式包括液压控制和电子控制。
从负载敏感系统的液压元件来看可分:负载敏感阀:将压力、流量和功率变化信号,向阀进行反馈,实现控制功能的阀。
负载敏感泵:将压力、流量和功率变化信号,向泵进行反馈,实现控制功能的泵和马达。
负载敏感系统可降低液压系统能耗,提高机械生产率,改善系统可控性,降低系统油温,延长液压系统寿命。
《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分流控制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种系统通常涉及到多个执行器协同工作,对负载进行精确控制。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系统的不确定性、执行器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及负载的动态变化等,使得系统的分流控制成为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研究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的分流控制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控制策略,并对其性能进行验证。
二、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的概述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物流运输、航空航天等领域。
该系统通常由多个执行器、传感器、控制器等组成,通过对执行器的控制来实现对负载的精确控制。
然而,由于执行器之间的耦合关系和负载的动态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系统的分流控制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
三、传统的分流控制策略及问题分析传统的分流控制策略主要是基于PID 控制或模糊控制等单一控制策略进行控制。
然而,这些策略在面对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无法有效处理执行器之间的耦合关系;二是无法适应负载的动态变化;三是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分流控制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新的分流控制策略的提出针对传统分流控制策略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流控制策略。
该策略采用多模型自适应控制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执行器的精确建模和实时学习,实现对负载的精确控制和分流。
具体来说,该策略包括以下步骤:1. 建立执行器的精确数学模型,以便对执行器的行为进行准确预测和描述。
2. 采用神经网络对执行器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建模和预测,以便更好地处理执行器之间的相互影响。
3. 结合多模型自适应控制和神经网络的优势,实现对负载的精确控制和分流。
具体来说,通过实时学习负载的动态变化和执行器的行为变化,不断调整控制策略的参数和模型,以适应不同的工作场景和需求。
五、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为了验证新的分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仿真。
液压控制技术 在液压控制技术起初,加工机械厂的加工运动的速度取决于控制阀的横截 面及液压流体的粘度。
三位六通换向控制阀块(open center) 对于速度的灵敏控制只能通过严格操纵才能实现。
接着,根据3位6通换向阀的原理对第一个控制阀块做一个重大改进,就使得一个机床工人同时相应地控制几个加工运动成为可能。
Neutraluml auf Open Feinsteuerbereich Fine Metering DurchgeschaltetOpen下面用M1控制阀块的例子来图解这个工作原理在阀杆中位,油液通过铸造的通道无压的从P 口流到T 口(中位循环),泵和执行机构工作油路的接口A和B连接切断。
可利用机械式的手柄或依靠液压方式在a1或b1 口引入先导压力,使阀杆离开中位而移动。
依靠阀杆的换向和对阀杆的控制,减少P 口到T 口连接的通道,随着其进一步位移,进一步减少流通面积,使流阻增大(流通面积的缩减导致流阻的增加),以至于压力因此增加。
随着从P 口到T 口的流通面积减少,P 口到A 口或P 口到B 口的连接通道将打开,液体将流到执行器接口。
当由于压力和液压缸面积产生的力超过作用在液压缸上的负载外力时,油缸开始移动。
PTA (或PTB)的流通面积直接决定了流量,从而也决定了液压缸或液压马达的速度。
安全阀限制系统最高压力,活塞上单向阀能防止阀杆在中位时油缸下降。
以上所述的工作原理同样适用于几个阀杆,根据液压泵提供有效流量,所M1单阀块截面图有操作能从停止到最大速度相应并行地受到控制。
三位六通换向阀的控制原理,也称作“节流控制”,它在元件布置方面是简单的,操作可靠,经济划算,系统可使用定量或变量泵。
缺点是节流调速时,有部分多余的压力油直接回油箱,造成功率损失。
而且,其控制特点是与压力相关的,在并联油路几个执行机构同时动作时,可能彼此互相影响。
这就是开发与负载压力无关的负载传感系统的决定性原因。
负载传感系统同样就负载传感系统而言,执行机构的速度是由控制块内主阀芯的位置决定的。
《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分流控制的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生产与工业应用场景中,如何对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进行有效、稳定地控制已成为工程实践的焦点。
而系统的分流控制技术则作为这一挑战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为了现代科研的重要方向。
本研究以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的分流控制为研究重点,从控制算法的改进、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二、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的特点与挑战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是指系统中包含多个执行器,并且每个执行器均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负载影响。
这一系统在许多领域如机械制造、物流运输、自动化生产线等都有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执行器数量多、负载变化复杂,如何实现各执行器之间的协调与控制,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分流控制,成为了该系统的核心挑战。
三、分流控制技术的现状与问题目前,对于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的分流控制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然而,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对于复杂的负载变化情况,如何准确快速地进行分流调整?如何实现执行器之间的协同工作以实现整体性能的最优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首先对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的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其特点提出了改进的算法和策略。
我们通过引入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技术,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对分流控制的策略进行了优化。
此外,我们还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方案来验证算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在具体的研究内容上,我们首先分析了负载敏感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工作情况,确定了各种因素对系统分流控制的影响。
然后,我们设计了多种不同的分流控制策略,并进行了大量的仿真和实验测试。
最后,我们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了最优的分流控制策略。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验证,我们发现经过优化的分流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多执行器负载敏感系统的性能。
在面对复杂的负载变化时,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调整分流策略,实现了各执行器之间的协同工作。
此外,我们还发现,通过引入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技术,如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等,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
一、负载敏感和压力补偿概念(一)负载敏感(Load Sensing)和压力补偿(Pressure Compensation)是60年代提出的液压传动和控制的新概念。
以往液压系统在使用操纵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需解决的问题:1.节能要求,适应负载变化提供负载所需要的液压功率(流量和压力),尽量减少流量和压力损失,将节流调速改变为以容积调速为主,特别按负载需要提供负载所需的流量。
2.操纵阀调速控制时,调速受负载压力变化和油泵流量变化的影响,难以操纵控制。
3.单泵供多执行器:当多执行器同时动作时,要求相互不干涉,能够操纵各执行器按所需流量供油。
合理地分配流量,实现理想复合动作。
4. 液压泵和原动机的匹配问题,能充分利用原动机的功率,保持在发动机最大功率点工作,同时能防止发动机熄火,为了减少能耗节能,要求液压泵和发动机在联合工作最经济点上工作。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60年代提出液压传动控制新概念—负载敏感和压力补偿。
目前液压传动仍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例如液压传动遵循帕斯卡原理,一个泵供多个执行器时,系统压力由克服各负载中所需最大压力来确定,因此供给负载较低的执行器时必然存在压力损失。
目前人们正在研究采用电路中变压器这类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负载敏感和压力补偿的定义:负载敏感是一个系统概念,因此应称为负载敏感系统,可把它看作是一个意义广泛的名词。
(即广义的负载敏感和压力补偿)。
负载敏感通过感应检测出负载压力,流量和功率变化信号,向液压系统进行反馈,实现节能控制、流量和调速控制、恒力矩控制、力矩限制、恒功率控制、功率限制、转速限制、同时动作和与原动机动力匹配等控制的总称。
负载敏感系统所采用的控制方式包括液压控制和电子控制。
从负载敏感系统的液压元件来看可分:负载敏感阀:将压力、流量和功率变化信号,向阀进行反馈,实现控制功能的阀。
负载敏感泵:将压力、流量和功率变化信号,向泵进行反馈,实现控制功能的泵和马达。
负载敏感系统可降低液压系统能耗,提高机械生产率,改善系统可控性,降低系统油温,延长液压系统寿命。
压力补偿:将压差设定为规定值进行的自动控制都叫压力补偿。
压力补偿流量控制:不受负荷压力变化和液压泵流量变化的影响,由设定节流压差值对流量进行自动控制,称为压力补偿流量控制。
在节流调速中,根据流量基本计算式,p k Q ∆=,压差保持不变(=∆p 常数),只要调节阀口面积(反映在k 上)就能控制通过阀的流量,通过改变阀的开度,不受负载和液压泵流量影响,改变和控制流量,利用流量控制阀的原理来进行调速,提出了压力补偿概念。
在节流口上,并联或串联一个压力补偿器。
(三)开中心直通型油路系统存在的问题。
前面已经谈到挖掘机开心式油路都采用六通多路阀,有二条供油路,直通供油路可组成优先油路,中位时直通回油箱进行卸载。
并联供油路,组成并联油路,把二种油路采用各种方式组成起来,就构成了复杂多变的挖掘机油路。
操纵阀的结构简图和符号图如图1所示。
量来实现的。
由于是靠回油节流建立的压力来克服负载压力,因此调速特性受负载压力和油泵流量的影响,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低负载,②表示高负载。
当滑阀行程一定,负荷压力增大,去油缸的流量减小。
随着负载压力增加和液压泵流量的减少,阀杆调速的死区(空行程)增大,而阀杆有效调速范围的行程减小,调速特性曲线(流量随行程变化)变陡,阀杆行程稍有变化,流量变化大,使调速操作性能差。
这是开式油路的一大缺点。
挖掘机工作过程负载压力是不稳定变化着的,液压泵的流量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使其调速操作性能很不稳定,操纵困难。
这类油路主阀设计时,其开口特性需要精心设计,另外阀杆上的液动力和在主阀上的防吸空阀的吸入特性对操纵性能也有影响,需要考虑。
开式油路操纵性能另一缺点是:当一泵供多个执行器同时动作时,因液压油是向负载轻的执行器流,需要对负载轻的执行器控制阀杆进行节流,特别是像挖掘机这类机械,各执行器的负荷时刻在变化,但又要合理地分配流量,能相互配合实现所要求复合动作,是很难控制,操纵性差。
另外开中心直通型油路由于很难控制去各执行器的流量,要适应挖掘机各种作业工况的流量分配要求,不得不在多路阀中加上各种控制阀,使得挖掘机多路阀不能采用通用多路阀,而必须采用专用多路阀,其结构很复杂。
总之,这类油路可控性差,司机要精确控制挖掘机工作装置是很困难的,全靠司机感觉、经验和临场发挥。
因此司机操作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其精神负担和心理负担是很重的。
二、通常的负载敏感阀系统:该系统采用四通阀,并联供油(一)该负载敏感系统由定量泵、阀组入口溢流阀型压力补偿器、操纵阀杆可变节流器和梭阀网络组成。
在四通多路阀组入口处设旁通型压力补偿流量控制阀(又称溢流阀型压力补偿器或三通压力补偿器),其工作原理和调速阀相同,在定差溢流阀后,设节流阀组成调速阀。
操纵阀杆可控的开口面积变化起可变节流阀作用(如图3b 所示)。
进入操纵阀的压力和经操纵阀杆节流去执行器的压力分别引到定差溢流阀阀心的左右两端。
当操纵阀多阀杆同时动作时,通过梭阀网络检出执行器中负荷压力最高的压力,作用到定差溢流阀的右端。
通过操纵阀的流量γpg a c Q ∆⋅⋅=2式中:c :流量系数,a :节流开度(与阀行程有关),g :重力加速度,γ:油的比重,Δp :补偿阀压差其中c ,g ,γ可认为是常数,则p ka Q ∆=,由于补偿阀压差一定,则通过操纵阀的流量由阀杆行程所决定,与负荷无关(见图3c 和d )。
该系统的特点是:1. 在操纵阀杆都处于中位时,溢流阀背面油压回油箱,起卸载阀作用,中位卸载压力为3.5bar 左右。
由于中位通过卸载阀卸油,操纵阀杆是封闭的,油液不通过阀杆,因此俗称闭式(闭中心)油路。
2. 有一个操纵阀杆动作时,油泵通过该阀组的流量,由该阀杆的行程所确定,和其负载和油泵流量无关,如图3(c )和(d )所示。
泵的出口压力比负载压力约高10bar 左右,(用于克服补偿器液阻和操纵阀液阻)。
3. 多个操纵阀杆同时动作时,只是负载压力最高的得到补偿,该执行器流量由此阀杆行程确定。
而其他阀杆操纵时的流量分配是不确定的。
4. 溢流旁通型压力补偿阀可作为优先供油阀,即将旁通回油箱改为旁通供给下游阀。
该阀首先保证它控制的阀的供油需要,剩下的才供给其下游阀。
图4各阀杆压力补偿系统 仅在阀组入口设旁通型压力补偿流量控制阀,在多阀杆同时动作时,只是负荷压力最高的得到补偿,而其他阀杆流量是不确定的,为了解决此问题,在操纵阀各阀杆前增设减压阀型压力补偿流量控制阀(或称直通型或二通型压力补偿器),如图4(a )所示,减压阀型压力补偿流量控制阀如图4(b )所示。
该阀与调速阀工作原理相同,它是在定差减压阀后设节流阀组成调速阀,操纵阀杆可控开口面积变化起可变节流阀的作用。
操纵阀阀杆入口压力和操纵阀杆节流控制去执行器的压力分别引到定差减压阀阀芯的左右两端。
其通过流量p k Q ∆=,当减压阀弹簧力设定后,Δp 可认为不变,因此通过阀杆的流量只和k (阀杆行程)有关,基本不受负载压力变化的影响,多阀杆同时动作时彼此没有影响,提高了各阀杆的调速控制性能。
减压阀型压力补偿流量控制阀设计压降一般为7bar 左右,但是这种负载敏感系统存在一个缺点,当液压泵流量足够时,通过操纵阀阀口的压差都能达到补偿压力,这时各阀入口压力补偿阀都能起调节作用。
当多个执行器同时动作时,其操纵阀都在大开度下工作。
各执行器总流量需求往往会超过泵的供油流量,即所谓的流量出现饱和时。
这时由于并联供油,油首先供给低压执行器,满足低压执行器的需要,流经低压操纵阀的压力降能达到补偿压力,其压力补偿阀能起控制流量作用。
即泵流量不足时首先保证供给低压执行器,多余下来的油才供给高压执行器,此时流向高压执行器操纵阀的流量不足,达不到压力补偿阀起作用的压力。
高压执行器动作速度降低,甚至不动,见图5(由于泵的油都供给负荷低的执行器,其输出压力可能低于最高负荷压力)。
此时进入达到补偿压差的低压执行器,可由其操纵阀行程来控制其速度,达不到补偿压差的高压执行器,不能用操纵阀来控制其运动。
低压执行器和高压执行器的操纵阀杆行程和其速度关系如图5所示。
部流量,其次挖掘机经常需要几个执行器同时动作,而且挖掘机负荷大,其压力感应恒功率控制和发动机转速下降等因素,都使泵输出流量降低,因此经常出现泵流量饱和现象,必须解决此问题。
(三)变量泵负载敏感压力补偿系统以上所述的是定量泵负载敏感压力补偿系统,执行元件调速采用节流调速,能量损失大,为了减少能量损失,应把节流调速改为容积调速,为此采用变量泵负载敏感压力补偿系统,如图6所示。
该系统采用了负载敏感泵,其变量机构由伺服油缸和油泵调节阀(负载敏感)组成。
油泵调节阀左端受油泵压力作用,右端受最大负载压力和弹簧力作用。
当左端油泵压力作用力小于右端最大负载压力和弹簧力作用时,阀在右位,伺服缸回油,在其弹簧力作用下,油泵处于最大排量位置。
当左端油泵压力作用力大于右端最大负载压力和弹簧力作用时,阀在左使油泵排量变得最小,实现中位卸载。
当油泵压力作用力大于最大负载压力作用力和卸载阀弹簧力时,卸载阀打开,油泵回油,由于卸载阀弹簧作用力设计成大于油泵调节阀弹簧作用力,因此油泵调节阀处于左位,油泵压力油进入伺服缸,使油泵排量变得很小,实现高压卸载。
当操纵某一操纵阀阀杆时,由于操纵阀杆节流,压力补偿阀节流和沿途阻力损失,使油泵压力P大于负载压力P L。
当P作用力大于P L作用力加弹簧力时,使阀处于右位,压力油进入伺服缸,克服弹簧力,使油泵排量减小。
由于油泵排量减小,使得操纵阀和压力补偿阀的节流压降和沿途压降都减小,则压差P-P L 减小,使油泵调节阀向右移动,取得新的平衡,即操纵阀开度减小时,油泵排量也随之减少,实现容积调速,按需供油。
当多阀杆同时动作时,油泵响应最大负载操纵阀进行变量供油。
三、分流比(抗流量饱和)负载敏感阀系统当多个执行器同时动作,其流量需要超过泵的供油流量时,会出现负荷较大的执行元件速度变慢,甚至停止。
使得几个机构不能同时动作,影响挖掘机正常工作。
当出现流量饱和时,不能满足各执行元件流量的需要,较合理的方法是各执行元件都相应地减少供油量,对应各阀杆操纵行程,按比例分配流量。
我们称这种系统为分流比负荷敏感阀系统。
通常的负荷敏感阀系统的特点是各操纵阀由独立的压力补偿器来设定阀杆的进口压力和出口压力之差是一定的。
各阀杆的补偿压力可以设定为不相同,阀杆进出口压差是由弹簧力所决定。
其主要问题是要起补偿作用必须油流经操纵阀产生的压降达到补偿压力。
在并联油路中油优先流向低负荷执行器,在流量不足时,高负荷执行器得不到足够流量,不起补偿作用。
为了解决此问题,将压力补偿器进行改进,让它起负荷均衡器作用,低负荷的执行器通过压力补偿器的节流,使它与高负荷执行器的负荷压力相同,这样图6所示为林德公司分流比负载敏感系统,其特点是:在每个操纵阀前设置压力补偿阀,此压力补偿阀阀心左端受油泵压力P P 和其负载压力P L 作用,右端受操纵阀前压力P m 和由梭形阀引入的最高负载压力P L1(设P L1>P L2,P L1=P Lmax )作用,对压力补偿阀1取力平衡得:(设阀芯左右面积相等)111L m L p P P P P +=+得 1m p P P =油流通过压力补偿阀无压差。